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何建坤: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度减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3日 13:45  新浪财经
何建坤: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度减排
  由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研修学院主办的“中国工业经济管理讲坛”于2010年1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研修学院主办的“中国工业经济管理讲坛”于2010年1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

  何建坤:各位专家,各位同学,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对我国的一些影响。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成立了一个叫政府间气侯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缩写的字头叫IPCC,我想大家在报上会经常看到,IPCC集中了全世界三千多名专家,就气侯变化的科学问题,气侯变化的影响、适应和减缓气侯变化的社会经济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估,已经出了四次评估报告。在07年IPCC和美国的戈尔共同拿到诺贝尔和平奖,就是因为它的四次的评估报告。

  从IPCC评估报告已经确认,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上个世纪全球地表的平均温度上升了0.74度,我们国家气象局和科学院一些单位也评估了我们国家上世纪温度变化的一些情况,上个世纪中国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1度,高于全世界平均的温升。

  气侯变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气候系统本身的变化的规律,也有自然的一些变化的因素,也有一个人为变化的因素。

  气候系统本身都有一个高低交替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周期大概是万年尺度以上,所以在这个长时间的、长周期的冷暖的交替,它时间非常长,变化非常缓慢,自然生态系统和人为的社会,能够自然的来适应这样的一个变化。所以这样的变化呢,并不是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变化。

  另外就有太阳黑子的变化和火山的喷发,这样的一些自然的变化,也会引起全球气温的波动。但是在一个长的时间尺度上来考虑,这样的自然的变化就比较容易被平化掉,不起规律性作用,在每年会有一些过渡,长期趋势不构成影响。

  再一个就是人为活动引起的自然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包含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化石能源的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森林的破坏和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大气当中本来就存在着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所以才引起我们今天地球的一些温室效应,如果这些温室气体都不存在,那么地球的平均的温度应该是负18度,有这个温室气体存在,使地球的平均温度大概在15度左右。

  当前的问题是,随着人为活动,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使得大气当中的温室效应不断的增强,引起气候的变暖。所以我们注意到的是,当前在近百年特别是近五十年,这样短周期比较迅速的温度的上升,最近大概上升的速度是每十年上升0.2度,这么短时间内急剧的温度的变化,会使得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来不及适应,从而造成一些比较大的,或者是不可逆转的一些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根据IPCC的评估报告,气候变化也能够引起海平面的上升,上个世纪由于气侯变暖引起海水的膨胀,以及冰川和南北极冰盖的一些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了17厘米,按目前的趋势,到本世纪末,还会上升20厘米到60厘米,而且气候变暖之后,会引起降雨量的波动,引起水资源的变化,也引起农作物的减产。

  所以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面临着气侯变化和带来的威胁,尽管在科学上还有不同的认识,但是IPCC作为一个主流的意见,把引起气侯变化的原因中人为因素的概率从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66%提升到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的90%以上,也就是基本确认了当前的气候变化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

  所以尽管仍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和观测到的事实,但是从整个国际社会来看,大家要通过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气侯变化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紧迫的行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全球应对气侯变化的目标和原则,目标是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使自然生态能够自然的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出的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条叫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在报纸上经常看到,主要强调发达国家历史上的高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承担历史责任。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少他们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第二个原则叫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它主要强调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应对气候变化要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根据公约规定的目标和原则,在97年日本的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公约的国家,也就是OECD的发达国家,再加上东欧和前苏联的国家,规定了这些国家从2008,直到2012年五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他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体上要比1990年减少至少5%,并且分配了每一个国家的这样的一个减排指标。所以发达国家开始承担了量化的减排义务。

  现在面临着2012年,第一承诺期的到期,所以在2007年,在印尼召开的第十三次公约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叫巴黎路线图,巴黎路线图授权两年,在两年的时间内,就议定书下发达国家2012年后进一步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标,以及在公约之下,发展中国家实质性的减缓行动,要最终达成协议。

  而且这一个协议要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的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最后通过,所以这也就是哥本哈根大会之所以受到大家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哥本哈根大会是规模和整个的参加人员的层次都是历史上空前的,哥本哈根大会有四万五千人参加,以往的气候变化大会也就是两三千人,最多达到过四五千人,四万多人参加这样的一个大会,和会场的内外气氛都非常之活跃,有119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出席了哥本哈根最后的这样的高级别的磋商的一些活动。

  经过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斗争,哥本哈根大会最终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尽管在缔约方的大会上,由于程序问题,没有最终获得通过,所以它是一个不具备法律约束意义上的协议,但是这个协议凝聚了各方的共识,而且这个协议也就成为今后一两年的时间之内,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意义的协议,奠定的基础。

  哥本哈根协议当中的共识,也就是新的谈判的起点,任何一个大国不可能再从哥本哈根协议的立场上后退,哥本哈根会议反映了发达国家基本的利益诉求,一个方面哥本哈根体现了共同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发达国家力图取消京都议定书,把京都议定书下发达国家承担量化的减排义务移到公约下来,和发展中国家一起来讨论减排的问题,这显然是往京都议定书的立场上后退,混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所以发展中国家坚持在京都议定书和公约下,双轨的减排进程。

  哥本哈根协议最终保持了公约和议定书的议程,体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哥本哈根大会的协议大会决议当中,延长了对巴黎路线图的授权,双轨谈判的进程在哥本哈根大会之后还进一步的延续。

  第二点,哥本哈根协议对2012年后发达国家进一步承担强制性的减排义务,以及发展中国家自主的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尽管哥本哈根协议当中没有对发达国家2012年后进一步的量化的减排指标做出明确的规定,在这个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还有很大的分歧没有解决。

  发展中国家提出发达国家到2020年,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要比90年至少减排25%到40%,根据发达国家它们当前的承诺,发达国家总体2020年比90年的减排量大概是16%左右。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以及IPCC评估当中如果全球的温升控制到两度范围,发达国家的排放轨迹到2020年也是要减少25%到40%这样的目标。

  特别是美国,美国自己提出到2020年,它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7%这样的一个目标,美国2005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比90年已经增长了16%,所以它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只比1996年减排百分之三点几,不到4%,而且在美国承诺的目标当中,还包含了在海外热带雨林国家,帮助这些国家提高森林的管理水平,所以大家叫它掺了水的指标,如果扣除这个指标,只是在能源领域当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讲,美国到2020年,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才能大体和2005年持平,也就是说美国可能要到2020年,它的二氧化碳排放才能达到05年的水平,这显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以及IPCC的评估报告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个要在哥本哈根后继的谈判中得到解决。

  对于发展中国家自主采取的行动,也在和发达国家强制的减排行动有了明显的区别,反映在两张不同格式的表格上,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哥本哈根会上努力争取到的结果。

  另外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问题上有所进展,刚才我已经谈到,发达国家对全球气候变暖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是发达国家在公约和议定书下的义务,但是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一直没有采取行动,在哥本哈根协议当中,发达国家已经集体承诺,从2010年到2012年三年期间内,总体上每年承担一百亿美金,三年三百亿,而且诺2020年把资金的数量提高到每年一千亿美元,这个数量也还是不太小的一个数额。但是距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还是有差距。

  在2008年底的第四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展中国家提出发达国家应该拿出每年GDP的1%,大概是三千亿美金,来支持发展中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而且发展中国家还提出,提供的资金主要应该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公共财政资金,也就是说应该是从发达国家的财政当中来支付,但是发达国家所提出来的这样的一个资金,表示了他们自己来源需要多元化,包含政府的资金也包含私人的投资和一些替代的资金。

  所以尽管在认识上,在哥本哈根会议后,还要继续就资金的数量,资金的来源,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还要进一步深化谈判,但在国际协议上,有一个定量的数量的描述,在国际协议当中这还是第一次。

  另外在哥本哈根协议当中,就全球长期减排目标问题取得了新的共识,全球长期减排的目标一直是欧盟等发达国家极力推进的一个目标。欧盟提出要到2020年,全球大气的温升控制在两度,大气当中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PPM,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要比1990年至少减少50%,其中发达国家至少减少80%这样一个目标。实际上这个目标表面上看发达国家也带头减排了,但是实际上这样一个长期目标,是给发展中国家规定了一个长期量化的减排义务。

  因为从当前情况来看,发达国家人口只占全世界人口的20%,发展中国家占80%,但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体相当,如果到2050年,全球减半,发达国家减80%的话,发展中国家至少也要减少20%,这样才能实现全球的目标。

  但在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发展中国家没有承担量化的这样的减排的义务,而且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将来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还要不断增长,其中主要的是发展中国家增长量要占到全球增长量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需求要达到1990年的4倍,所以如果未来实现欧盟提出的长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不但不能够增长达到你的四倍,而且要减排20%,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到2050年要比它实际的需求量减少80%,才能达到这样一个长期目标。

  所以这样的长期目标,如果没有发达国家充足的和预期的资金支持下,发展中国家肯定实现不了这样的目标,或者说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的大国,不能同意接受这样一个2050年减排一半的长期的目标。

  在哥本哈根协议当中,所以没有采纳欧盟所提出来的这样一个目标,只是描述了注意到全球温升不超过两度这样一个科学上的结论,对这个问题,可能是哥本哈根大会以后才会进一步讨论的一些问题。

  所以总之在哥本哈根协议上,发展中国家基本的利益诉求还是得到了反映,各方也都做了一些妥协和让步,共识来之不易,大家都要珍惜,但是在下一步实现这样的一个决议和进一步的谈判,还有非常艰巨的任务。

  我们中国代表团为促进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发挥了非常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温家宝总理亲自出席会议,并且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讲,而且开展各种多边和双边的磋商,凝聚各方面的共识,我们坚持了原则,也体现了灵活,表现了决心和诚意。特别是我们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发布了我们国家自主减排的目标,在大会上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

  哥本哈根大会以后,形势会更加复杂,谈判也会更加坚定,因为在哥本哈根谈判当中,各方经过艰苦的谈判和艰巨的磋商,达成了共识,没有达成共识的一些,要在今后谈判当中,再进一步达成共识,这样的难度会更大,斗争也会激烈。

  在哥本哈根大会当中,矛盾的主要的体现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阵营的矛盾,它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和公约的立场上后退,不愿意承担在公约和议定书下他们应该承担的义务,反而对发展中国家要施加公约和议定书以外的义务,所以这个斗争,两大阵营的斗争是主线,但是在发达国家内部,欧美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突出,有不同的利益的取向,因为欧盟是比较积极的来引导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美国因为国内的问题,所以说在态度上比较消极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因为G77加中国,77国集团加上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协调机制还在保留,而且也在发挥积极的作用。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团结和用一个声音在重大问题上发表意见才得以维持。

  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取向不同,各国的国情不同,再加上发达国家的一些分化瓦解,所以在很多的问题上也有明显的分歧,而且协调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比如说小岛屿国家,担心海平面上升,他们的国土会被淹没,所以不仅支持欧盟的观点,而且提出要把全球的温升维持在1.5度,未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350PPM这样的水平。

  今天大气当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已经是430PPM二氧化碳当量,稳定在450PPM都是很困难的事,如果350PPM,不但不能再排,还要吸收大气当中的温室气体,这是更困难的一件事情,显然不太现实,但是因为这些国家有他们本身的国情需求。非洲等最贫穷的国家,他们也对发达国家提供资金特点给予关注,希望发达国家给他们资金支持,使他们进一步出贫困和实现气候变化,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中国也尽量的照顾和关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为他们谋利,争取他们的一些权益,在一些问题上我们也和他们进行一些磋商和协调。

  所以总体上来讲,两大阵营的矛盾在今后谈判当中仍然是一个主要的方面。

  我们国家在哥本哈根大会之前,自主提出了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这样的目标,我们这样的目标是说明,我们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的速度,要高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这样就会使得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就不断的下降,但是随着GDP的较快的增长,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还是会不断的增加,所以我们是一个相对减排的目标,和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绝对下降的目标还是有所区别的。这体现了共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也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

  少消费能源就少排放二氧化碳,另外一个是改变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不含碳或者少含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以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如果能够实现这个降低20%左右能源强度,我们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努力,到2020年可以实现自主的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但也需要进行大的变更努力,因为虽然节能的进展,节能的难度越来越大,节约单位的能源所需要的投资和技术就会不断的增加。而且随着GDP总量的增长,GDP的能源强度同样降低一个百分点的话,那么所需要的节能的总量就会增加,所以未来我们的难度可能会越来越大,虽然可能减排的指标上会有所放缓,但在整个的行动上和我们的投入上,都会增加,所以我们国家提出的这样40-45%的强度下降的目标,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诚意,也是一个需要经过很大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目标。

  所以综合看来,我们国家面临着对外争取发展空间,对内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双重任务,所以我们国家在对外方面,一个方面要展现我们的大国形象,另一个方面,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还会有所增加,所以在谈判当中要维护我们国家的权益,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全球的碳排放空间都会受到压缩,所以未来我们国家已经不再具备延续发达国家高的能源消费为支撑的工业化道路,也必须在发展当中减少碳的排放,所以要走一条低碳的道路,所以发展低碳经济也就是我们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气候两者关系的一个根本的途径。

  对外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争取合理的排放空间,我们国家当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概占世界百分之二十左右,和美国相当,我们略高于美国,是第一排放大国。

  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像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以来,它就开始了高的排放,我们国家主要的是在五十年代以后,我们的排放量才逐渐增加,如果从1860年历史上累计的排放到现在做一个总帐计算,全世界历史累计排放当中,中国的排放量只占8%,美国占到百分之二十九点几,接近30%,所以我们中国虽然当前我们的排放量和美国相当,但是考虑到历史上累计的排放量,我们才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水平。

  另外从人均排放来讲,我们国家过去的人均排放量低,是我们谈判的很大的优势,1970年我们国家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1990年的时候是二分之一,到2008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略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人均第一的优势也不再存在,所以我们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是非常之快。但是我们也算一下,人均累计的历史排放,也就是说把历史上每年的人均排放加起来,发达国家人均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是940吨,中国是88吨。所以中国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美国人均累计的排放水平最高,1940吨,所以中国的人均累计的排放量不到美国的二十分之一,所以用人均累计的排放量的概念才体现了公平原则,因为第一历史上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要长达几百年才会被海洋或者陆地吸收,所以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现在仍然停留在大气当中,在发挥着温室气体的作用。

  第二,历史上排放的二氧化碳,是为它建设现代化的建设积累建设财富做出的贡献。正是由于它历史上的排放,所以为今天的道路、交通、港口、城市都打下了这样的基础,当代人还在享受历史上的这些财富,当然也要承担他们历史上的排放的责任。所以我们要用人均累计的排放来体现公平的原则,为我们自己争取合理的排放空间。

  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使发达国家当前二氧化碳一吨都不再排放,他们历史上的人均累计排放也超过了他们应该排放的限额,到2050年,如果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比90年减半这样的目标,从1860年到2050年人均累计排放大概是560吨,发达国家已经排了940吨,所以已经超标了,所以它们再排放的每一吨二氧化碳都在挤占发展中国家的空间。

  所以当前他们一个情况是必须率先大幅度减排,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排放空间,另外就必须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因为它是利用了挤占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起来了,现在他们发展有了财富,也应该偿还他们对发展中国家所欠下的气候债,所以这是我们在国际谈判当中要坚持的一项基本的原则。

  但是话又说回来,不论我们在谈判当中怎么样为我们自己争取有利的条件,但是为保护全球的大气,发达国家历史上的高排放已经不可改变,或者说不可逆转,所以整个的全球的碳排放空间已经严重不足,所以为了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潮流。所以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的变革。

  它的核心内容是,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长远看必须实现既定的排放。所以这次哥本哈根大会上,哥本哈根市长宣布,到2020年哥本哈根市将实现碳中和,也就是他们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作为他们能源系统的供应。所以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碳的生产力,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发挥它生产要素的作用,随着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碳排放的空间也变成一种紧缺的自然资源,可能比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其他的生产要素更为紧缺,所以要提高最紧缺资源的生产力。

  如果全球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要减半的话,到2050年GDP大体上要相当于1990年的五倍。所以这样的话,碳的生产力必须要在60年的时间内提高十倍,这样碳生产力提高的速度大于工业革命以来劳动生产力提高的速度,只有大幅度的提高这样的碳的生产力,才能够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就是未来我们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性的一个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效,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

  我这个图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未来我们国家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这样能源的消费一直还会持续增长,但是我们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二氧化碳增长偏离能源增长,到2030年以后,尽快使我们新增加的能源需求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来满足,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达到峰值并有可能下降,所以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中近期目标是大幅度提高碳生产力,也就是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  排放强度。

  长期的目标就是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使二氧化碳排放尽快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

  最后我再讲一下我们国家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相结合,实现保护全球气候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发达国家现在到目前的阶段,他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国内的环境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他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全球的气候的变化。我们国家在现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不仅气候变化带来严峻的挑战,而且国内发展过程当中,资源的瓶颈性制约和国内环境的不断的恶化,也是我们在国内可持续发展当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国内现在环境问题首当其冲的还是国内的一些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保护。是山明水秀,水资源健康,垃圾无害处理,这些困扰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

  所以长期来看,这些问题,区域环境问题会逐渐得到改善,全球环境问题会越来越提到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来,所以当前我们在部署当中,要看到我们解决区域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所采取的节能减排的措施和政策有很大的统一性。有协调增效的功能,所以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要统筹国内和国际,近期和长远,从根本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最后我想补充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有的同志提到,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趋势,但是今年冬天特别冷,这是不是预示着气候变化不是一个规律。我不是搞气象的,对于这个科学问题我说不太清,我觉得主要是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气候的变化,虽然说在近五十年来表现的比较急剧,但是呢,相对来讲也并不是说非常快,每十年才上升0.2度,0.2度跟我们天气的变化是有很大差别,它是在全世界整个地球的每一个地方,一年365天,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平均上升0.2度,这就是非常大的系统的变化。

  所以从整个的趋势来看,现在近五十年来,特别近十年来,也一直在表现出这样的一个上升的趋势。

  但上升过程当中,每一年的情况是有波动的,有一年可能上升的特别高,有一年可能就下来,今年的寒冷,可能也是在这种总体趋势之下的一个波动。一年的数据不足以改变整个的变暖的趋势。

  而且今年现在的寒冷究竟要到今年的年底,整个的一年来看,是不是温度下降了,现在也不能够得出结论,也有可能夏天表现的非常炎热。

  另外一个方面,气候变暖本身它对气候系统带来了扰动,它会引起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就是包括像今年的寒冬,08年春天的南方的冰雪冷冻的灾害,是不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这个很难做出科学上的推断。

  气候变化从统计上来看,极端气候事件是增多和增强,但是孤立的每一个事件是不是和气候变化有关系,这个很难确定。但是总体可以看到,这个气候变化使得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增多,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应该带来一个警示。

  第二个问题就是有人提出来,说气候变化是个真命题还是伪命题,是不是发达国家的一个低碳陷阱,或者说发展陷阱,用气候变化问题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我想这个气候变化,当时我谈到,IPCC主流的意见认为是确实的。现在整个国际社会,从各国政府的态度,也都是一个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势,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一个世界的潮流,世界的发展,新的竞争规则要在低碳发展之下来定。所以碳的排放会越来越高的代价,包括现在要建立很多地区碳交易的系统,碳本身自由定价,未来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碳的出口增加碳税。所以在这种规则之下,我们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自己发展低碳竞争力,才能在世界的潮流当中占据不败地位,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上的优势打压中国,阻止中国的发展和保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它肯定是会有这方面的动机和企图,但是我们破解的办法只能是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增大我们的低碳的竞争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这个时间化挑战为机遇,千万不能说不理他,我就不管你,我就高碳,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未来会越来越被动,我们没有足够的排放空间,在竞争当中我们不会占据优势。

  所以不管这个问题科学上有没有争议,最后来讲,速度是快还是慢,但是在这样的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世界性的大潮流的背景之下,我们必须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顺潮流而增大我们的竞争力,这是我们的出路,谢谢大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