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财富》全球论坛创始人聊中国企业国际化(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0日 18:19  新浪财经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更加注重本地化和本土需求

  主持人权静:内需和创新是今天我们两位嘉宾给出的关于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点的两个关键词。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提到在过去的两年当中频频发生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在全球经济低迷而相对来讲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背景之下,很多中国企业认为当前是一个很好的走出去的时机,所以我们也看到了比如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吉利收购沃尔沃,和中国一系列矿产资源的企业进行的资源型的海外并购。在这儿接下来想跟两位嘉宾来讨论,两位是否认为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是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到海外去抄底便宜资产的时候呢?

  刘持金:最近这2年来,包括你刚才提到腾中的案子,还有吉利的案子,这些海外兼并收购的案例都有合理性的一面。怎么讲呢?比如说一个民营的企业或者一个规模比较小的企业要产生蛇吞象的现象,一下子成为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扮演者,这个历史的机遇是很有限的,也许每20年、每30年或者每50年大的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才产生对资产价格的压下来的机会。所以有它合理性的一面,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一个企业想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另外一种极端倾向性,并不是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的资产变便宜了我们就应当买。这就好象我们过日子一样,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最重要的是如何自己的投资真正为投资人带来收益或者创造价值。一个观念,不能因为便宜而去买,这是一个。第二,也不能因为流动性的加大,我们现在比较容易拿到银行的贷款,刚有动议,要不要买这个汽车公司,好多银行说给你200亿,给你500亿,加起来就买了。流动性比较相对容易的获取,成为你购买一个企业的理由这也是比较糟糕的。

  因为按照成熟市场成功的兼并收购案来看,一定首先是基于企业自身内在战略的需求,或者是战略的组合、产品的组合里应当有什么,在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上,现在要拿进什么,甚至还要卖出什么。

  所以,不能够纯粹的基于资产便宜,或者是因为我有钱了,这个决策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如果把这两个因素都能考虑进去,今天来看的确是一个全球并购比较好的时机。

  主持人权静:这是刘总的观点,倪德慕先生怎么看?

  倪德慕:我们可以看到危机确实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海外并购的机会,但是我相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或者是海外的发展实际上不仅仅是这几年的事情,十年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自己海外的业务。1999年在财富500强的单子当中,中国的公司只有6家,现在有37家中国的公司已经到了财富500强的单子当中去了。每一年的《财富》杂志都会有财富500强的单子列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公司越来越多。随着中国公司的发展壮大,我相信会有更多中国公司到海外进行并购。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中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而且这些品牌被西方的消费者所信任,消费者非常尊重这些品牌,愿意购买这些品牌的产品。比如说联想、海尔正在逐渐的稳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这些品牌形象的建立,有的是通过并购,有的是通过合作伙伴关系,有的是通过高质量的分销渠道来建立的。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到海外拓展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要发现海外市场的需求是什么,以及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足这些需求,提供具有创意的高质量的产品给海外的客户。

  除了像联想、海尔这样的消费品牌之外,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其它类别的中国公司也会走出去,比如中海油,它在国外市场上非常具有创新精神,试图能够满足海外市场新的需求。

  刘持金:这一点我想补充,比如像中海油,过去很多人有偏见,中央企业走出去去发展中国家或者到非洲,或者到其它的一些正在新兴的市场上,都是处于资源获取的目的。但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为什么?中海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中海油很多国际化的业务本身产生以后就是在当地的市场消化,或者在当地区域性的国家之间的市场上的一些交易,同样为国家产生价值,为投资人产生价值,并不是简单的我在海外的这个投资,应该把这个资源拿到中国在中国市场上消费掉。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来认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是有很多不同的形式,除了中海油,比如像中化集团,还有其它一些企业也都有类似的企业,已经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简单说到海外只是买一些东西,拿回来满足中国的市场,而是真正成为一个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应该是基于本地市场需要或者是那个区域市场需要,能够在那边产生价值,同时还要为投资人创造价值。这个互动的关系如果能够处理得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点,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国际化中还有一个是本地化,这个挑战非常大。我们看到成功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成功的都是本地化程度非常高,中国大型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要在不发达国家建医院,建学校,要跟当地的社区建立非常良好的关系,这些都是一种非常新型的走出去的模式,也就是说只有满足当地市场的需要,满足当地社区对我们企业在那边发展的各种环境客观需要的一些条件,我们的走出去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的发展。所以,本地化这一条我认为应当说是中国这些企业做得非常好的。

  主持人权静:刘总给了中国企业走出去非常重要的几点建议。倪德慕先生,您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有什么样的建议和有什么样的接见,可以告诉他们。

  倪德慕:对于到海外进行发展的企业,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到海外并购的企业应该关注于自己核心的竞争能力,这些核心的竞争能力要么是来自企业本身专有的技术或者是产品的质量,要么是来自于企业的财务实力。

  第二点,走出去的企业应该花很多时间来了解本地的市场能够用很长的时间建立自己品牌的声誉,这对品牌的拓展非常关键。

  刘持金:我想借着约翰讲的要了解本地市场补充一点,比如中国企业到非洲去,比如我们接了一个大的单子,有一个工程要为当地建一个大的体育馆,是10亿、20亿人民币的工程。结果你发现钢材不够,水泥没有,当地没有水泥厂。我在说什么呢?在非洲这样一个市场上,可能整个产业链你在某一个环节上可以做得很好,但是产业链的上游或者下游有些东西不完整。所以,对于很多中国企业如果能够真正了解本地市场的特点,从战略的角度来讲,他首先要考虑我是怎么做。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在谈这个概念,叫做整个产业链的走出去,也就是什么意思?我是一个建筑承包商,我承包了非洲的一个建筑工程,但我同事会把水泥厂、钢筋混凝土厂以及脚手架厂都统统一系列的带过去,因为当地的市场上整个价值链是不完整的,所以要基于本地市场战略性的眼光全方位的看待怎么走出去。

  第二,有些基础性的工作我们要有持久战的一种心态。比如人才,我们还以非洲来讲,非洲不是一个主要讲英语的国家,非洲主要讲法语和西班牙语。但是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我们的法语和西班牙语属于小语种,不是属于大语种,可能讲俄语的人都比讲法语和讲西班牙语的人多得多。这有一个现实的问题,这些基础性的工作都不是在一个月或者一年之内完成的,任何有远见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已经成为财富500强的企业,它们应当把基础工作做好,人才储备做好,组织架构调整好,长远的战略制定好,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权静:倪德慕先生,就你刚才的论述还有没有进一步要展开的地方?

  倪德慕: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要在本地市场建立长期的关系,同你的供应商、客户,同整个供应链建立非常好的长期的关系,同分销商建立长期的关系非常关键。

  主持人权静:好的,其实刚才两位嘉宾从他们各自的角度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多非常宝贵的经验和非常珍贵的建议。其实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一般可以这样区分,对于一些资源型的去海外拓展基础建设的企业来说,走出去无疑是一条非常好的国际化的发展之路。而我们也经常看到,在很多品牌的国际并购上,在很多著名品牌在进行海外并购当中,我们也往往看到一些失败的案子。所以,接下来我也想请倪德慕先生,给我们就品牌化的国际并购一些建议。比如说当我们说到我们的邻居日本的时候,在30年前,日本制造是一个低质量的代名词。后来日本的品牌逐渐在国际市场成为一个精致的、高质量的代名词。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企业是如何实现全球化的?对于中国的品牌想要跃升为国际化的品牌,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向我们的邻居日本学习?

  倪德慕:日本的例子在美国市场当中非常著名,而且韩国有很多生产商也仿效日本的例子,日本是在介入市场的时候,处在价值链的低端,提供的是低成本的产品。而逐渐他们改善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声誉,逐渐在价值链上往高端移动。

  主持人权静:说到日本的经验,刘总有没有要跟大家分享的地方?

  刘持金:要讲的稍微具体一点,以日本的汽车为例子,比如丰田汽车,在早期的时候丰田汽车是以低价位、低成本的策略进入到美国的市场。后来丰田同时推出的一款高档的车,就是后来的凌志,它是怎么样能够移动到价值链的上端去呢?很重要的一点,它做的一个东西是服务,是提供了比奔驰也好,比克莱斯勒也好,所有大牌厂商的服务还要细、还要多的一些服务的条款。因为汽车的成本能降的已经降到底了。日本企业在汽车制造方面,在美国市场能站住脚,很重要的一块是它花了10—15年的时间,服务质量的提升带动了日本汽车品牌的形象改变。所以,应当是说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和市场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但是就其汽车来讲服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主持人权静:对于这一点,倪德慕先生还有什么样的补充吗?

  倪德慕:丰田的例子之所以成功,这是因为他们非常具有创新的精神。在美国市场上有很多公司都提供的是比较大型的车,耗油量比较大,而丰田首先在美国推出非常节能的汽车,每公里耗油量比较低,所以受到美国消费者的欢迎。

    倪德慕  刘持金详解《财富》全球论坛

  主持人权静:其实说到这儿,中国企业走出去无论是品牌的国际化还是服务的创新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无疑走出去和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必须要面临的未来长期的发展路径。

  时间过得很快,在刚才过去的半个小时当中,我们两位嘉宾和大家共同讨论了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经济在复苏当中发挥的作用和角色,以及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和中国的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给出的建议。其实这些问题每一个问题我们如果充分的讨论起来都要说很久,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办法一一展开。但是其实在《财富》全球论坛上,我们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跟大家一一的讨论这些在当前的经济当中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所以,接下来我要请两位给大家介绍一下《财富》全球论坛,尤其是倪德慕先生,他是《财富》全球论坛的创始人和董事总经理,对于在下面这一年当中《财富》全球论坛可能会召开的活动以及我们中国的网友朋友们如何参与,倪先生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倪德慕:《财富》的全球论坛是一个令人兴奋、令人期待的活动,每一次的全球论坛都会看到很多全球最大的这些公司的CEO们参会,而且有各方面的精英参加。我们《财富》全球论坛也非常骄傲,因为我们和中国的合作历史非常源远流长,在过去的十届全球论坛当中,有三届是在中国举行的,第一次是在1999年,1999年是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江泽民主席1999年亲自到上海参加了我们的全球论坛。在2001年香港举行的全球论坛当中,江泽民主席也亲自出席了。2005年我们的全球论坛是在北京举行的,胡锦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所有的参会来宾。

  今年的年会会在南非的开普敦,在6月底举行,我们非常高兴已经有很多企业界的领导人确定要参会。另外,我们和中国的合作还会继续下去,中国会派一个非常大的代表团,由很多著名的企业家组成的代表团来参会。

  这次全球论坛的主题就是“新的全球机遇”。因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机遇产生了,很多机会都是在发展中国家产生的。

  主持人权静:看来说到《财富》全球论坛跟中国确实有非常深的渊源,过去有三届都是在中国召开的,同时今年中国也有大型的代表团来参与。刘持金先生也是《财富》全球论坛中国区的执行主席,对于今年的论坛和一系列的活动,在中国会有什么样的活动?网友能看到哪些跟《财富》全球论坛相关的活动?

  刘持金:在6月26号在南非举行论坛之前,我们会跟很多财富500强中国的大型企业进行接洽,把这个主题进行研讨,也希望能够得到中国的企业家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和领导的一些建议,对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也好,还有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好,在全球论坛的平台上,哪些话题是值得我们来分享和互相来学习、借鉴的。

  另外,围绕着6月26号—6月28号的全球论坛,我们专门为中国的企业设计了一个大型的圆桌会议,将会讨论到像金融板块、媒体板块、制造业、服务业等等方面的几大板块,在国际化过程中中国企业的一些经验,还有一些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在推行内需的政策和内需市场的同时,如何能够把我们很成熟的制造业的一些潜力充分在国际化大舞台上尽力发挥出来,尤其是在非洲的市场上。

  所以,还是有一系列很有趣的话题可以跟大家共享。很重要的一点,全球论坛对中国的情结没有变,即便今年是在南非举行,大会还专门有一个中国的论坛在里面。所以,希望更多的企业家能够参与。

  主持人权静:确实非常值得我们期待。其实大家也看到了作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经济论坛《财富》全球论坛无疑是其中之一,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是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即将在1月底瑞士召开的这样一场论坛,接下来我也想请倪德慕先生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两场同样是世界级的经济论坛,您觉得会有什么样的不同点?对于1月底即将召开的达沃斯论坛,您有什么样的期待?在6月份即将召开的《财富》全球论坛的主题又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倪德慕:《财富》全球论坛和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有很多共同点,都会吸引到全球很多企业的领导人,还有政府的领导人参会。当然我们有不同点,最大的不同点是我们的全球论坛每年会在不同的地方召开,这样能够和本地市场形成互动的关系,而且人们非常期待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参加一个全新的盛会。

  另外,我们的全球论坛更加关注的是跨国企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权静:说到地点的不同,当然这是非常显著的不同。我们面临同样一个事件,同样一个经济环境,大家在解读的时候会有什么不同的角度?您刚才提到可能《财富》全球论坛更多是从跨国企业的角度,除此之外还会有哪些视角上的不一样?

  倪德慕:我们非常关注发展中国家能够带来的机会,我们很多的跨国公司愿意参加我们的会议,是以为他们可以找到新的机会,找到新的市场。

  主持人权静:这是今天两位嘉宾给我们带来的关于财富全球论坛的很多介绍,也让我们对这一场即将在6月份在南非,同样也是召开世界杯的国家的这场论坛充满了期待。新浪财经作为这场论坛非常紧密的合作伙伴,也会持续的为您带来财富全球论坛相关的资讯报道和分析,同时我们今天也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对于世界的经济形势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若干问题,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给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和经验的分享。

  谢谢两位。

  刘持金:谢谢。

  倪德慕:谢谢。

  主持人权静:也谢谢大家收看我们的节目,下期我们再见!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