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选 > 正文
后启蒙时代,口号浪潮对企业的影响正在冷却,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正成为普遍趋势,而公司责任体系的完善,首当其冲地便是保证一个信息披露交流的公正平台,在社会层面,体现为一个广泛公正的评选,在企业自身,则是一份客观翔实的责任报告。而接受第三方验证与否,正成为进一步验证发布报告企业是否真诚可信的手段。
一份责任报告的重要性
中国企业真正面临社会责任对商业模式的冲击,不过是加入WTO后四五年之事,然而短短几年之间,国内外各种或成熟、或尚需论证的社会责任理论蜂拥而至。指挥棒的林立,与利益相关者意识的迅速觉醒,大多数企业决策者都经历了一个耳边喧嚣、无所适从的启蒙时代。
根据今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选调研数据来看,口号浪潮对企业的影响正在冷却,一个突出的信号是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正成为普遍趋势,以国有上市公司为例,今年被调研的146家国有上市公司中,截止到2008年底已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有90家,达6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逐渐受到重视,表明在监管机构的指引下,国内企业正在摆脱启蒙时代的宏大命题干扰,试图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责任体系。
正如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给出的启示:没有公司可以在一开始就做出一劳永逸的完美治理体制,体制应该能够不断自我完善与演进,并在不同利益体的争论与制衡中将缺点缩到最小。责任体系作为公司治理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具备这样的演进能力。要接受各方利益体的参与博弈,首当其冲地便是保证一个信息披露交流的公正平台,在社会层面,体现为一个广泛公正的评选,在企业自身,则是一份客观翔实的责任报告。
反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选,从开展之初,就着眼于客观事实的分析整理。2008年南方周末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成立,秉承中国民营企业创富榜的求真、公正的调研精神,回归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方法论——即从企业真实作为和成果中,进行量化的分析与评估,总结企业责任的得失长短,这与企业编撰责任报告的方法,本质上是异曲同工的。
责任报告作为一份企业向利益相关者提交的信息阐述,是说服利益相关者企业现行责任策略有效可行的渠道,必须以真实量化的数据为核心,企业必须在厘清何为责任行为后,提供真实可信的证据,才能公布报告,因此,在后启蒙时代,一份责任报告是鉴定企业责任是否知行合一的重要标准。?荩下转第32版
呼唤第三方验证标准
从调研数据中可以发现,2008年度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国有上市公司中,有19家采用了明确的撰写体系,占已发布企业的21%。所谓的撰写体系,是企业在撰写责任报告过程中组织各种材料和数据时所参照的标准,目前这19家中有2/3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GRI标准,其余采用的是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或上交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编制指引》。而其他的80%已发布报告企业暂无明确的报告撰写参照标准。
有明确参照指标的报告对企业自身来说,好处是十分明显的——对比标准的指引,可以让企业决策者、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快速精准地发现企业责任行为中缺失与不足的部分,确定未来责任策略方向。
之所以大多数企业在撰写报告时没有参照任何撰写标准,其原因之一是对责任体系仍然缺乏全面的认识,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公布的数据和事实信心不足,对缺失的部分更是讳莫如深,拿出手的都是光鲜的材料,自然无法符合参照标准。
因此,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选在增加责任报告这个标准之外,还引进了第三方验证的平行指标,接受第三方验证与否成为进一步验证发布报告企业的手段。
目前国内活跃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大多来自国外,惯于从数据和体系两个方面评估一份责任报告,考察数据是否真实,同时比照体系是否完整,以确保企业披露的报告能够最大程度体现企业责任行为的真实现状。通过对这最后一道工序的要求,本届评选希望提醒企业对责任行为进行自省,尽可能地将完整全面准确的信息披露出来,接受利益相关者的评估,进而在多方反馈中寻得平衡点制定未来责任战略,完成责任演进,达到进行责任行为的初衷。
“公共水塘”边的开诚布公
然而目前发布报告企业接受第三方认证的情况并不乐观,仍以国有上市公司为例,90家企业中只有7家接受了认证。但在民营企业创富榜最后上榜的100家企业中,虽然只有21家发布了责任报告,却有8家接受了第三方认证的,比例远远高过国有上市公司。
该现象引起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注意,如2009年10月匹克在香港上市后一个月便发布通过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认证的责任报告,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其《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民营企业由于制度不健全、监管难度等各方面的原因,在社会责任领域的话语权一直遭受冷落。匹克在这一方面的积极探索打开了中国社会责任新的窗口,积极迎接一种标准化的评价体系,找到与国际接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可以称得上是民营企业在争取社会责任话语权方面迈出的富有意义的第一步。”
事实上,即便对比跨国公司,民营企业38%的报告认证比例也令人侧目,在最后上榜的100家世界500强公司中,60%专门针对中国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在全球报告中专门阐述了中国区的相应情况,但只有11家接受了第三方机构认证,比例仅为18%。而且,由于目前活跃的具有国际认证资格的第三方机构均采取GRI、AA1000等通用标准,所以民营企业在接受认证时面临的是与跨国公司同样严苛的要求。
更加关键的是,这样的趋势正暗合着奥斯特罗姆描述的图景:如果我们将企业社会责任想象成为那片著名的公共水塘,所有的企业都希望在此寻求盈利模式的升级,同时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希求更大的价值回馈,那么越早开诚布公、乐于合作的一方才能越快地团结到更多的力量,在最后达成的制衡中取得尽可能多的利益,同时将这种合作稳固地延续下去。
当然开诚布公的过程是存在阵痛的,研究中心从操作匹克责任报告认证的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专家团队了解到,第三方认证的严格认证态度一开始令很多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相关负责人相当不适应——所有披露的数据都要核实,所有的“最”、“第一”、“独家”、“全部合格”等字眼都要提供证据,否则必须删除。审验结束,第三方机构会向企业高层提供一份评估与建议报告,指出报告中亟待修改的部分,并对责任体系提出评估意见。企业方接受意见并对报告进行修改后才能拿到验证证书。但阵痛永远是来得越早越好,否则只能站在水塘最外层望而兴叹。
除了增加责任报告发布及认证指标外,本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选还做出了一些局部调整:继上届评选改良慈善捐赠指标后,本届评选还在公益表现一项中加入了与慈善捐赠平行的公益项目支出指标,另外增加了环境战略和环境管理指标,非常明显,这两处都是根据2008当年国内企业责任行为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全球环境中的新趋势而随之调整的,使整个体系更为与时俱进。同时希望通过每年不厌其烦地对评价指标的细化,向企业传递一个信号:口号的文章在后启蒙时代已不能蒙混任何群体,利益相关者们要求的是越来越细致、量化的行为证据。
返回本源、还原真实,终于再次成为我们时代的基本要求,如果不能提供一张合格的通行证,则利益相关者制衡无法达成,参与竞争的资格将亮起红灯。而这样的共识真正被企业接受,这才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选诞生的意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