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凯思博投资管理公司执行合伙人郑方演讲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9日 12:54  新浪财经
2009年9月19日,由《财富》中文版主办的“2009财富CEO峰会”在北京举办,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本次会议。图为凯思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郑方。(来源:新浪财经 橘梗摄)   2009年9月19日,由《财富》中文版主办的“2009财富CEO峰会”在北京举办,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本次会议。图为凯思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郑方。(来源:新浪财经 橘梗摄)

  2009年9月19日,由《财富》中文版主办的“2009财富CEO峰会”在北京举办,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凯思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郑方在“发挥资本的效力”分论坛演讲实录。

  郑方:我完全同意刚才方方所说的这几个原因,加上一些数字来说明中国银行业盈利的水平跟世界银行业盈利的水平的比较。首先,我先把中国的所有银行业,在2008年大概是从每一个中国人赚了300元,这个数字是跟美国的银行赚取的数字是一样的,但是美国的银行是赚取国际上的钱。这说明中国的银行的回报率是非常好的,资本的回报率也超过了15%到20%左右。

  但是,它并不是依靠银行的杠杆,美国银行的杠杆是40到50倍,而中国的银行杠杆只有15到20倍左右。中国的银行业为什么有这么好的利润呢?我觉得是来源于经济的成长,来源于银行加强了管理。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中国的银行还是受到政府的保护,没有这个保护,就是银行之间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受到政府一定的限制的,否则的话,银行不可能赚取那么高的一个利差,因为中国的利差大概是3%左右。所以,中国银行的利润,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利润占到了25%,而在美国来讲,最高峰的时候是在15%。也就是说,在这个情况之下,银行在整个的国民经济之中赚取了一个比较大的利润。这部分是得益于什么呢?我想是得益于中国经过了亚洲金融风暴以后,政府下大决心对于银行业进行改革,把银行从一个完全国有的形态之下变成股份制,让它在市场上进行上市。中间的过程,政府起的作用非常大,包括剥离了不良资产和对于银行利息的保护。

  所以,中国的银行目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也想提到一下,我们也看到未来的挑战,这些挑战来源于什么呢?首先,未来的银行业是更多地进入到一个竞争的状态,你不可能完全依赖于政府对于你那么好的保护,而且银行已经赚取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25%的利润,远远超过美国在同一时期里面达到的峰值。未来一段时间,有可能银行之间的竞争是会加剧的。

  第二个问题在于,我们很多的银行盈利的来源太单一化,超过了80%的盈利来源于利息差的收入。而在美国来讲,这个收入是远远要低的,它有很多服务类型的收入,去弥补了利息差之间的不足。所以,未来中国的银行,必须要在服务方面、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在风险控制方面去取得新的增长点,而不能完全依赖于通过借贷很多的资金给一些大的国有企业。

  第三,我们要看到中国银行里面可能存在的系统性的风险,比如说客户的单一化,很多钱进到了国企。企业之间有很多相互担保的问题,这些都有可能会对未来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埋下很多不良的引子,这从我们来讲和从银行业来讲,这都是现在需要关注的。

  所以,银行的发展,肯定是要发展个人的一些理财的产品,一些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可能是使得银行业的收入更加多元化。

  郑方:我觉得它必须要和一个国家的国情和风险管理的水平相联系在一块的,如果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比较低,你杠杆过高的话,肯定是走向自杀的道路。相反来讲,如果你的风险管理或者是在运营方面都很好,而你要保持一个非常低的杠杆的水平,使得自己的资金没有充分地运用起来。那么,如何找到一个最佳的点呢?这的确是让每一个在这里坐的CEO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说实在的没有一个单一的公式来告诉你,说我的公司在什么状况之下,比如说到了10倍、20倍很好,或者是40倍的杠杆为最好。他必须要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国情、本身自己的管理能力。

  中国这一次在金融危机中没有像美国或者是其他国家陷入到金融危机之中,当然我觉得它的谨慎、保守的监管原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包括了很多银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上市,使得自己的资本金比较充足,这些都是一些原因。我想,不管怎么说,银行来讲,我是倾向于一个保守的原则,因为商业银行不只是一个商业机构,还要承担很多的社会责任,你有千千万万的储户在你们那里,他们每天的衣食住行是需要你提供服务的,你如果不能提供服务,就会影响到这些千千万万的家庭的生活。

  给你举个例子,1年之前的这个时候我是在美国的纽约,那一天也是雷曼兄弟倒闭的那一天,我接到很多的电话,这些电话主要是一些大学的老师打给银行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银行有很多老师的帐户是在那里开的,那些老师甚至是学生就说,根本没有办法拿出钱来,你想想看,这样一来整个国家的系统会进入一个绝境之中。所以,我觉得银行必须要采取一个相对保守的政策,监管也必须采取相对保守的原则。

  主持人王凯:谢谢,咱们用了很长的时间聊了一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以及它即将面对的一些问题。

  现在咱们把角度转过来,现在已经是金融危机一周年了。就在一周年的时候,大概是在昨天,我在《第一时间》栏目给大家读报的时候读了一条消息,洛克菲勒的投资公司麦克唐纳自杀,那么两位是华尔街的资深人士,这1年之后华尔街有没有变化,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郑方:我觉得华尔街现在是有一点点的变化,但变化并不是很大,因为我刚刚从美国回来就是1个月的时间。那么,用一句话来讲,是从绝望到有一点点希望,只能是这样子来说。1年以前,我在那里,很多的饭店都是关着的,出租车也没有人乘,以前在美国找出租车是很难的,很多好的饭店都要打电话预约。1个月以前我去,感觉到这种情况,1年以前你根本不用预约,现在有一些人,所以看来有一些复苏,但是不能说是已经完全恢复了信心。

  这1年,我想华尔街最大的变化是心态上的变化,对于风险认识上的变化。过去在金融风暴发生之前,整个的华尔街是一个追求风险的地方,谁不追求风险,似乎都被认为是很傻的,是一个不称职的经营管理者。甚至摩根的管理者都受到批评,你为什么不把你的资本金用得充足一点,但是1年之后他成为了华尔街的英雄,拯救了很多要破产的银行。

  所以,1年之后到现在,整个的事情发生,从追求风险变成了厌恶风险。给你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个美国的同事,他加入我们是在2年之前,2年之前他还是一个学生,在美国是一个本科生。他说他在美国有10个信用卡,他每年只是把信用卡的钱,从一个信用卡搬到另一个信用卡,再搬另外一个信用卡,使得他的生活非常富裕。但是,2、3年之后,当他在我的公司里面做到非常好的职位之后,有了非常好的收入,他想把信用卡的额度提升一些,但是受到了拒绝。现在美国好像从追求风险变成了厌恶风险,这是华尔街最大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监管方面的,最近阶段时间,美国的政府对于华尔街提出了一系列的监管,包括对于华尔街企业公司人员的待遇,整个的华尔街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从对风险的态度到监管的态度,是整个我看到的华尔街的变化。

  主持人王凯:您所说的是不是华尔街人心理上的变化?

  郑方:我想经过了全世界各国政府的介入,中国的经济复苏和美国政府对于银行机构的这种拯救的行为,他们也看到了,最起码觉得这个脚已经落地了,不会再往下走了,就是最坏的已经过去了。但是,是不是我们的复苏之路已经开始了,我觉得为时过早。是不是所有的美国消费者用他以前拿到的信用卡消费了呢?我觉得这是比较早的,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看看美国人是不是从一个消费的心态,变成一个储蓄的心态,甚至会不会影响它未来的生活。我觉得目前来讲,还是不可以很早地下结论。

  主持人王凯:突然发现几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坐在这里,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投行,他们面对的主要的客户都是中小企业,尤其是在座的各位,面对的是中国的中小企业。我想先问一下投行的朋友,在中国发展投行业务的时候,从哪些角度可以发现机会,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郑方:中国来讲,目前中小企业贷款难已经被提过很多次了,但是实际的解决方案零零碎碎有很多种,现在看来还是一个治标不治根的变化,因为这里面银行欠缺对于风险的认识,他们老觉得中小企业就是风险大的贷款。而且,还有一个相对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中小企业的贷款太繁琐,我一个人贷出1亿就够了,我要贷中小企业,可能5、6家才能贷1亿,我还要弄3、4个人在里面,管理起来比较复杂。所以,某种程度上也减少了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政府是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包括在利息上可以放开对中小企业的限制,比如说中小企业愿意承担一些高一点的利息的话,为什么不可以让中国的商业银行贷给他们呢?这样,让中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利用他的资本金。

  第二,可能需要政府有一些独立的担保机构,来通过打包的方法来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

  我觉得中介机构也可以有一些商业机会,他们是不是利用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的优势,为这些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一些帮助。所以,这些可能都是需要研究的。最关键的是在中小企业的贷款方面来讲,这些政策性可能要更加灵活一些。

  郑方:从这么多年的投资经验来讲,我一般情况一看,如果你在海外投资看的这个项目似乎找不出什么风险,往往都是陷阱。反而有一些看上去分析重重,这个也是困难,那个也是困难,到头来反而真是馅饼。所以,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现象蒙蔽了。

  主持人王凯:多做逆向思维?

  郑方:对,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的困难,可能就是一个机会了。从实际的操作来讲,中国的中小企业有的时候也来问我怎么做海外的并购,我一般问他们,你并购他什么东西?对你的主营业务有一些什么样的帮助,最好你是把他的技术、渠道、品牌买下来,但是不要把他的人买下来。在美国你买一个劳工,你不一定能了解他,你也不要买土地、厂房,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难以处理的,不是你能够远隔千里之外能够处理得好的。

  所以,真正来讲,如果这种投资是集中在一个渠道、品牌、商标、专利,这方面的投资,相对来讲是可控的,另外要看一下资本的前景如何。所以,我觉得对于海外来讲,宁可想得问题更多一些,表面看起来不是很好的,反而有这个困难、那个困难的,你可能会更好地避免一些陷阱。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