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话二:太阳能光伏技术成果转化的国际经验(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8日 11:26  新浪财经

  从实际来看,在整个太阳能的生命周期来说,至少20年以上。最近一些研究机构把使用20年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板都做了普遍测试,测试之后发现,它的效率一般降低不到10%。现在装备不能说报废就报废了,到了寿命还可以继续,只不过效率低一些,它没有危险性。在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它所消耗的能源,消耗能源主要是它的前端,就是生产多晶硅的过程当中,消耗的能源在整个生命周期当中是两年左右。也就是说在20几年的寿命周期当中,它所消耗的能源用一年多、两年、三年就可以回收了。其余的十多年,甚至二十年都是从大自然给我们索取,送给我们,我们不用就白白浪费掉了,我们用就是给人类造福了。

  随着我们的技术进步,我们的很多多晶硅生产企业,现在能耗越来越低,比如国内先进的每公斤150度左右的,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所谓两头在外都是发达国家生产,如果它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这些国家也不会大力发展。现在两头在外给我们很大的制约,所以这几年大规模发展多晶硅材料,但是在发展当中有炒作。随着泡沫挤出去以后,投资者更加理性,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把成本降下来,在比较低的成本上也有一定的盈利,而那些管理不善、污染严重的就被淘汰出局了。现在有的单位可以把四氯化硅做一些转换,也可以利用。这个过程不是必然的,当时国内确实有企业在研发、开发当中曾经出现过这个个别现象,但是这个个别现象被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抓住以后,大做标题,中国的太阳能行业也是污染的。给了这个标题以后,我们的一些媒体,包括一些科学界的人士也不太负责任的说了一些话,这些话说出去以后,媒体到处炒作。这样一个多晶硅的材料,多种新工艺都在提高环保的清洁生产性能。目前国内已经投产的,大多数生产线在这方面表现是良好的。我想不能够说光伏产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而是清洁的、绿色的产业,否则世界战略的选择都选错了。在可再生能源里,它的资源量是最大的,潜力也是最大的,所以各个国家都把研发的重点、创新的重点进一步向这方面集聚。包括美国方面,奥巴马上台以后,在太阳能投入方面成倍增加。

  昨天我在三亚参加了一个太阳热发电的会议,不同的技术通过竞争都可以找到好的发展机遇。当前关键我认为很重要的在于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这个政策是配套政策,不是某一项政策,在政策里面起比较大作用的是上网电价政策。2006年能源法里已经有了,但是光伏政策还没有落实。政策的支持,会促进各方面研发、投资,会进一步加大做,随着规模的扩大,随着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成本就会降下来。包括德国的上网电价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这个价格绝对是要调整的,包括欧洲的上网电价,每年也是往下降的,随着技术的进步,随着规模的扩大,这个价是往下降的,火电价是往上升的。现在普遍脱硫,脱硝大部分还没有做到,特别是二氧化碳埋存的问题,如果这个加上火电不得了,但是现在还没有完全实行这个。火电成本上升,风电成本下降,如果我们政府政策得当、出台及时,技术进步,包括政府对它的研发投入,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培养,这都是政府的政策,政策不仅仅是上网电价,但是上网电价是很核心的。这些政策如果出台,会大大加快它的健康发展,会加快它的替代进程。中国在世界上减排二氧化碳的压力大大提升,中国希望有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这个发展环境绝不仅仅就是个战争,没有战争、没有恐怖,现在环境的压力对中国来说也很大,如何降低这个压力,我想我们的再生能源进步、我们的政策以及各方面的发展,减少这方面的压力,使中国在外交上有更多的主动权,我认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在政府政策上还是要加快政策制定的进度,出台更加积极的、系统的、配套的政策,促进整个产业链,包括创新链以及人才的培养,能够进一步全面的得到发展。

  我最近参加国家气象局的报告,他们提出来,美国现在太阳能站在美国是上千个,我们才是120几个,所以这个基础工作至今没有得到重视,还没有做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加以投入,我觉得这都是在国家政策范围内的,应该给予支持。最近国家气象局刚刚开始提出研究报告,但是它和我们大规模的发展已经落后了。所以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做一些调整,需要做一些稳固的、健康的发展,最近几年还是把基础工作打牢,但是政府的政策要出台,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提问:我想问太阳能问题或者太阳能发展问题,比如在洛杉矶,一个支撑家庭发电的太阳能设施需要2—4万美元,在我国发展太阳能发电是不是一种奢侈的行业?或者说在经济上是不是不可行?

  朱虞:刚才郭总已经谈到关于太阳能发电成本的问题。在过去3—5年中间,由于技术的改进,太阳能成本已经大大下降。我记得在过去3年中间,太阳能电池片的薄度已经下降了60%,也就是说对硅原料的消耗量来说,已经从过去的十几克、二十几克左右,达到现在的6—7克。从生产成本角度来说,也从原来的2块美金降到1块美金。如果多晶硅真正达到三四十块钱,按照6—7克,也就是6—7毛美金,整个制造成本可以达到1.5美金。如果达到这个,组建成本在10块钱人民币以下,加上增值税。如果做到10块钱以下的话,加上现在的电力制造1PG价格,电力可以在未来达到1块前的平价电力,我相信这个日子并不远。在过去的环境当中,导致多晶硅价格过高,或者没有标准的规定,包括电站生产建设的成本过高,太阳能电站设计成本过高,整个环节影响了太阳能的电力成本相对过高,但其实是可以达到平价电力的。

  主持人:就刚才这个问题,美国现在应用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希望这位先生能够研究一下德国的案例,说不定对你的思路会有所打开。

  胡学浩:我问过北京太阳能研究所的,支持一个中国家庭,按照标准三室一厅4个千瓦,投资28万人民币。所以我的结论,买不起。

  提问:现在有一个新的技术,把光伏电池和光热力结合在一起,完全做到电热一体化。现在的光伏电池往往都是做成板块,现在完全可以把光伏电池倾斜,拉开距离,使光线垂直照在上面,使光伏电池效力大大加强,同时做到光的采用,隔音保暖,还可以供暖供热,这样就把整个光伏电池的造价降下来了,它已经把光伏电池完全作为建材来使用了,这样成本就大大下降了。

  提问:现在我们专门做新电池研发,研发内容包括在线技术、新技术、实验室技术。实际上我们在做研发过程中发现离不开企业,但是我们也联系过很多企业,一起做事非常困难。在这方面,不知道郭总、朱总,你们在未来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方面有没有什么考虑和安排?

  郭里辉:实际上企业是非常欢迎的。我把技术分了三个层面的技术,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我本人是从学校、研究所一直到企业里,这一路走过来的。如果仅仅站在研究所的家度来说,可能把握企业的需求不太容易。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行业不像IC行业,IC行业有理论指导,可以严格按照每18个月尺寸缩小一半的原理开发设备、工艺、材料等,而太阳电池界没有这个东西,太阳电池界就是在实验室里,所谓的常规技术就是当年以赵建华先生为代表的实验室做出来的转换24%的东西,那个东西告诉我们太阳电池应该往哪里去,但是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工业化。对于企业来讲,一定要所知道企业的成本,你所加的每一个工艺对企业成本影响是什么,企业非常欢迎这个事情,我们也正准备搭建这样的桥,我们准备成立一个部门,专门搭建这样的桥,使企业和研究院跨界起来,有效整合起国家的资源来做这个工作。光靠企业是不行的,这个资源要开开,要把整个国家的资源纳起来,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提问:第一,关于光伏产业技术研发、资源整合的问题。现在都说光伏技术低于德国、美国,我觉得不对劲。现在我们研究的纳米晶硅技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传统的思维工艺方法,不管是中科院也好,美国、清华、德国、日本,他们研究思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是搞应用开发的。

  第二,现在光伏产业有个趋势,国内几大电力运营商资本雄厚,已经杀进了光伏产业利,这里带来很多忧患,特别是民营经济,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它不搞研发,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如何应对大型垄断性行业,我们如何生存。

  提问:刚才各位嘉宾介绍比较多的是晶体硅技术。我们希望各位嘉宾介绍一下薄膜技术展望。现在太阳能电池这个行业基本上都是出口型的,对于我们国家的应用,是光伏产业将来振兴的真正所在。什么时候我们的光伏能够达到像风能的状态?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