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论坛:创新是支撑国家战略发展的基石(实录)(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1日 16:24  新浪财经

  今天举了很多好的例子,下一个很好的案例可能是比亚迪,这种危机,这种新能源,这种电动汽车可能是给了他一个机遇。包括三峡模式想说明什么问题呢?这种机遇的抓住,都是由于前几年一定是做了一定的工作现在才能抓住的,要不然这种机遇也不会落到你头上,无论是从58年开始搞三峡,还是比亚迪已经搞了几年电动车了,是这么一个情况。我们集团是这样子,建体系、换机制、投资金、揽人才、出成果。体系,从制度创新、发展创新来说,但是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讲,我们是不健全的,哈电集团和国外大集团相比,一是制造技术层,它是面向产品的,另外就是研发层,它是需要搞五年以上的东西。还有一个就是基础技术层。它要承担着十年以后的产品。这样一个金字塔的东西,我觉得在中国来说,我们最缺陷实际上最上面这一层基础研究,中国的公司多少年来的体制和国外不一样,国外GE公司,R&D和中科院和高校的水平没什么水平,甚至可能还要高一点,中国的企业不具备。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还不够或者还乏力,现在确实是这样的情况。怎么办?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想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中央提出来的产学研的结合,我们是把更基础、更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利用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共同弥补不足,这样才能把体系建上去。特别是在科技人员上,必须要有机制。投资金就是研发经费的事情,没有钱,机制变了,才能把钱投进去,研发经费已经超过5%了,5%并不多,不是的,我们是一个装备制造业,特别是电气、机械装备制造业,我们投15、6亿的研发经费,确实是很难很难的事情,现在已经到了,这样才能真正揽来人才,我们企业技术中心统领有国家的发电设备工程研究中心,我们有博士后工作站,我们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有国家的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体系促成我们保住人才,不容易,在北京不一样,在哈尔滨怎么样留住人都是一个问题。由于这些连起来,最后才能保证出成果出效益,这几年国家的拉动,形势很好,现在又遇上这么一个事情,而且我们电力也在趋缓,怎么办,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当然是今天的主题,抓住另外一个机遇自主创新,要不然我们实际上也是很难的。

  邹悦:

  十分感谢苗总,苗总提出十分深刻的问题,面临现在的经济环境和体制,怎样创新的问题。其实对于这三个领域,无论是石油、钢铁、电力,都是国家的命脉之一,他们的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也是我们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李所长,这样的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到底在哪儿?

  李兆熙:

  刚才沈总、苗总、杨总的介绍我很受启发,而且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企业的制度上,企业的运行上,以及企业人才培养等,涉及到企业文化形成创新的氛围,它是综合的东西,不是单项的,制度是一个保证,机制是一个有效的,资金必须有一定的比例,哈电这样的企业可以拿出销售5%的研发经费,已经高于平均水平了,讲到开发的超前性,这是从经验教训提出这个问题。

  对一个企业来讲,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的国家在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里面也讲到了目标,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这个比例不是很低,对外技术依存度要降低到30%以下,这也是很大的挑战。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五位,所以纲要提出来,中国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所以目标很清楚。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要创造制度保障,包括财政、金融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另外,作为主体就是企业,所以企业在微观上需要一个外部环境,内部条件来讲,也需要体制的保证,这种体制保证使它能够持续地可持续地开放,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的研发,这样才能有超前性。

  刚才苗总也讲到说遇到目前国际上的金融危机,以及现在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因为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讲也是结构调整的机会,深化改革的机会,包括我们调整产业结构,比如新能源的开发,比如新材料的应用,这都可以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最近有一个消息也值得参考,美国奥巴马科技政策,IBM给奥巴马提出一个建议,建立智慧地球,具体的体现就是物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是互联网,和更多实体经济联系变成一个系统,比如说能源系统,比如说电力系统,电力系统可能应用互联网就变成智能电网。如果我们引进消化吸收再开发,从目前创新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相对比较普遍一些。集成开发就需要积累,原创型的积累应该更厚实,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挑战。我刚才讲了中长期发展计划,这个目标应该明确,这个目标不是空的,不能把它变成一个空泛的口号,要变成能够兑现的,需要在宏观上,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上和企业创新体制建设上能够具备这个条件实现这个目标。

  邹悦:

  谢谢李所长,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也是企业提高自己竞争力的根本,当然创新除了技术创新以外,刚才大家都讲到制度创新,也有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管理学的专家,我们有请人民大学邓教授给我们介绍一下,在这些方面的创新有什么样的特别之处?

  邓荣霖:

  我同意以上三位老总的发言以及李所长的点评,这三位老总,今天获奖企业以及在座的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都做出了成效,这些成效得益于什么?得益于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体制的变革,总体来说,中国这30年来的自主创新,在计划经济体制由市场经济转轨过渡当中取得的,这一点我的中国的企业自主创新要坚持下去,下一步的任务更艰巨。这个任务是什么?自主创新从全国的层面来说还有差距,我们讲经验和效果,我们首先要找到差距在什么地方。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中国总体的差距是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完整的适合于市场经济体制竞争要求自主创新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怎么样建立呢?我在1984年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发挥公司制度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登在1984年4月24日人民日报上,如果在座有兴趣可以查一查,半各版的篇幅,今天讲得自主创新相当于国外的四个字研究开发,什么叫研发?英文是R&D,中国讲自主创新解释太多了,世界上和国外对应的英文词就叫研究开发。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研究管理体系怎么建立?研究开发本身有三类研发,第一类是基础研究,第二类是开发研究,第三类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在美国和欧洲、日本我都考察过,基本上是在科学院,美国才真养一万个科学院的科学家,允许科学家一辈子搞不出一个成果,几辈子搞出来,今天上午成思危讲得非常好,从蒸汽机到电力到计算机一直到新能源,这里面有好多基础研究,当然企业有能力可以搞,三大汽车公司研究力学,德国西门子研究光学,德国的彩电颜色特别好,为什么?研究光学,美国汽车为什么好?研究力学。当然这是大公司、大集团有实力,可以投入搞技术研究,这是几代人搞不出来。第二个研究是开发研究,只能在企业里搞,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三是应用研究,应用在具体生产过程当中。第一轮国家要承担,财政不可推托,第三类第二类在中国企业进行。中国基本概念是不清楚的,因为计划经济是政府包揽一切,上午几位专家讲得很好,国有企业为什么搞研发,有风险,有危险,包括现在,上个月到东风汽车讲课,老说汽车没有自主创新,中国汽车第一没有核心技术,第二没有自主品牌,引进引进再引进,没有创新的习惯。弄一个来马上就可以挣钱,但是这么搞,是搞不好。我讲课的题目叫企业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讲了两天,学员听完了,邓老师很好,马上给我提了一个现实问题,开发要投入,有风险,但是国资委考核我的是现在的业绩,我现在要拿奖金,这两者是有着体制的矛盾和冲突的,这三位老总觉悟很高,可以牺牲自己,但是多数的企业不会这么做的,还要解决现实问题。怎么样解决呢?还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制。我们现在老讲体制,刚才也讲了产学研、管产学相结合,这是可以的,但是这种口号,这种标语,文件写得太多了,我也参加了很多,怎么样落实?什么叫管产学,什么叫产学研,我们应该明确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至于国家、科学院养了一些科学家、院士,那是可以的,企业的自主创新最重要是两条,第一是利益自主权,第二是创新自主权,有权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我们现在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权力的,改到今天还是没有。民营企业担心有风险,也不太愿意投入,所以以企业为主题的自主创新体系要建立,上午成思危讲了一句话,我很同意,到现在中国创新体制不是以企业为主体,仍然以政府为主体,如何以政府为主体转向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这就是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过渡,如果这个不解决,你讲了半天有进步,但是差距太大,这个差距太大,第一是,我们现在和国外发达国家有差距,第二我们现在本身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不相称,我们是经济大国,但不是经济强国,为什么?科技水平不强,这是第二个差距。

  第三个差距,对未来的挑战,新能源、新技术,二十一世纪,我们现在要加把劲。我们的自主创新要走过国外一百多年,两百多年走过的路,还要面临未来的挑战,所以我们的任务是更艰巨的。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