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费忠海:市场周期与当前的宏观经济(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3日 14:54  新浪财经
费忠海:市场周期与当前的宏观经济(2)
  2009年6月23日,经济观察报-上投摩根之经济月度观察第五期在北京召开。本期主题是把脉农产品市场。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会议。图为中粮集团中谷期货总经理费忠海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任立殿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农产品上涨,中国粮食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大家都知道由于粮食价格的暴跌导致的,加上全球的粮食丰收,中国粮食连续丰收了四年,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也是大幅下跌,国家为了维护和提高农民的收入,居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托市政策,水稻和小麦基本上是敞开收购,而且是提高了价格,一毛钱左右,玉米国家是通过国家粮食储备局在东北玉米产区进行了收储,大豆在黑龙江主产区连续四次收储是700万吨,中国除了在农产品进行收储以外,在有色金属、贵金属方面也采取了收储政策,这个收储政策相对价格比较高,由于收储政策实施对部分进口商品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每年进口大量大豆,中国托市增加收储大豆,等于这个大豆,我们中国一年大豆消费量5400万吨左右,我们有3700到3800万吨需要进口的,在国产大豆中,500到600万吨是压榨的,国家采取托市政策,这种大豆被国家收储了,也就是说国产大豆不能有效投入市场,这块的缺口,我们只有通过进口来解决,中国从国际上的大豆进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同时今年在南半球种植期间,南半球主要的油脂供应国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大豆由于干旱减产幅度很大,比如我们讲阿根廷本来种植产量是5000万吨,但是总产量3500万吨,除了中国收储政策以外,国际市场大豆为主的商品出现了供给上的自然灾害,导致供给的大幅度削减,这也是这一波以大豆为主农产品反弹的主要因素。

  我们认为第五个反弹因素,大家都知道,由于美联储或者各国央行都投入了大量的货币,挽救流动性和经济的衰退,投入大量的货币,大量货币投入市场以后,市场的所有的投资者都对未来的通胀充满着预期,也就是说这一波上涨,通胀的预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使没有通胀,大家认为这么多的流动性充斥市场,一旦经济转暖,通胀是势不可当的。正如巴菲特讲的,美国人或者美国折算挽救美国经济衰退的唯一的两个办法,第一个是美元贬值,第二是通货膨胀。这也是市场很多投机资金重新进入商品市场,重新进入多头市场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这一轮从12月5日反弹到目前为止的五个最主要的因素下半年商品价格会怎么走,我个人观点,可能和前面的老总有一定的分歧,我认为这次上涨只是大跌以后的反弹,我们从99到2008年,将近十年的商品牛市周期已经结束了,无论是宏观经济层面,还是微观的供求关系已经无法支持新的牛市的产生,这轮上涨仅仅是大跌之后的反弹,而且我个人观点,所有的商品价格可能现在已经处于反弹的末期,涉及到具体农产品,我们知道这几年全球尤其是去年以来,全球的粮食无论从小麦、玉米、大豆来说都是大充裕,全球库存状况得到大幅度改善,尤其是小麦和玉米,大豆是粮食品种当中消费质量最快的,由于今年南半球大豆减产幅度很大,所以导致目前大豆供应相对比较紧张,全球九种油脂的产量和库存来看,应该说都是比较充裕的,宏观经济层面,从整个角度来讲,不再支持强烈的需求预期。

  虽然说,农产品当中大豆目前全球的库存比较低,但是我们如果看明年,全球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供需平衡表来看,我们认为大豆的供求关系在下个周期会得到改善,目前大豆价格已经把南半球的减产充分消化了,或者说目前整体商品经过25到28周反弹,不仅仅把前期暴跌造成的超跌的这种透支进行了有效修正,同时也对未来的通胀预期进行了充分反映,这个反映,我认为市场是过激的,经济衰退以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滞胀,也就是说GDP不增长,但是通货膨胀率上升,但是滞胀的前提是经济持续暴跌回稳甚至返农以后才出现,CPI和PPI跌幅收缩或者反弹的时候这个周期才出现,无论是美国美联储还是各国央行包括中国的土地局,并没有看到CPI和PPI转向一个正数,但是从商品市场投机角度来讲,这个预期我认为已经得到非常透彻的反映,虽然说铜等有色金属,以大豆为代表的农产品上涨经过了一轮40%左右的反弹,我们并没有看到下游消费的有效改善和提升,这种上涨是不可持续的,没有基本面的良好的支撑,也就是说一轮商品的牛市,必须由基本面的强烈需求,基本面供求关系的紧缺,同时也需要宏观层面,包括美元贬值,包括通胀预期的共同配合,我个人认为,我们未来面临的商品供求关系和货币包括宏观经济层面的经济因素,难以形成有效的共振,不能形成有效共振,我个人认为,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持续的牛市,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上涨仅仅是一波反弹,我个人认为,从现在开始,我认为下半年所有的商品价格要进入一轮二次探底的过程。大家可以把50年的所有的商品图表调出来看,任何一轮大跌以后都会出现一反弹,但是要想形成新的一轮牛市,必须在底部进行反复振荡,才可能形成后一轮的新的上涨。

  就像我们谈论宏观经济一样,大家都在谈论V形还是W形还是L形,我个人观点,这一轮美国经济的调整,是一轮大调整,可能是对50年以来,美国50年将近60年牛市周期的调整,这种调整不可能在一到两年内完成的,这轮中国经济这种衰退的调整,我认为是从对于1978年三十年,我们宏观经济持续上涨的调整,这种调整我认为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大家谈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国家为什么能迅速地摆脱这种被动局面,这种摆脱,我们也经历了将近四到五年的时间,真正这轮经济启动是2003年开始的,我们花了将近六年时间。当时虽然说亚洲市场或者中国国内市场经济不好,但是我们知道欧美市场,美国当时是非常繁荣的,同时当时政府调节市场的办法,政府扩大投资,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修高速公路。我想现在政府挽救经济的办法和97年相比,已经无法比拟了,第一,我们面临的外面的环境,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表面上看我们出口,拉动经济比例不到33%,事实上我们所有的投资包括我们的消费,都是由出口产生的利润来形成的,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出口对中国经济拉动最少占60%以上,绝对不是说我们表面看的33%的数字,我们消费的钱从哪儿的,我们投资的钱从哪儿来,除了我们政府,我们社会财富增加以后,政府大量信贷,也和我们出口产生的利润有巨大的关系。所以说,我们现在面临的外围市场是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这个外围市场我认为一时半会儿很难得到改善,现在政府4万亿的投资投什么?我们还有高速公路可以修吗?我们还有房地产市场可以启动吗?我们当时是商品房政策的一个改变,私人可以用的住宅,导致整个房地产启动,房地产涉及到50多个行业,对这轮经济增长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认为现在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和97年朱镕基时代已经无法比拟了,无论从外在的和内部的因素,我认为目前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策略。我认为挽救经济的手段都是很短期的效应,我们4万亿投资真正落实到位的有多少钱,投的是什么项目,除了修高速铁路以外,我们还有什么东西可修的吗?或许修的也是产能的扩大化,这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刺激,我觉得不仅没有效率,而且是极其有害的,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们面临这样的宏观环境,我们不可能再看到一轮新的牛市周期,而且我们整个国内的无论从全球范围内,还是整个国内的粮食,无论是库存状况来看,我个人认为都是非常充裕的,按照历史的规律,秋粮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小麦的库存情况,如果中国一年不生产小麦,小麦的库存都可以满足一年的消费,我们的水稻、玉米,我们主粮的几个品种,库存非常非常充裕,所以我觉得从我们掌握的粮食供给关系来看,很难形成粮食的暴涨,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非常非常低的,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状况来看,再形成一个大的牛市或者说超越08年7月8日的高顶的概率微乎其微。我个人认为这轮下跌之后,我们看到的情况和69到81年我们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什么环节呢?现在最重要的粮食安全的危机,最重要的问题是在于美国的生物能源政策,美国政府每年给农业补贴是900亿美元,美国从03年以后采取生物能源政策,美国通过玉米加工成乙醇来转化,把国内的粮食转化成能源,美国每年生物能源补贴是50亿到60亿美元,但是这个补贴以后,使美国的粮食价格或者美国别的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玉米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别的农产品大幅度减少,导致了全球粮食供给的重大变化。美国生物能源计划到2022年,美国燃料乙醇将达到220亿加仑,可能需要玉米2亿吨,我们知道美国每年玉米产量是3.5亿吨,到目前为止美国3.5亿吨玉米当中有1亿吨用来加工成生物能源。我觉得这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大改变,它补贴粮食出口是补贴给外国人,补贴能源是补贴给自己国家,把美国粮食价格得到大幅提升,使美国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美国政府在粮食方面的补贴大幅度削减,美国人玩的策略是非常高的。正如刚才正大的董事长说的,粮食是地面上的石油,国家战略除了能源安全以外,能生产粮食的土地和水,也变成了一个紧缺物资,所以说,生物能源政策对全球粮食供应关系起了巨大的改变,这是我觉得一个非常重要的。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大量贫困人口进入温饱和小康状态,食品结构的改善对粮食、饲料和动物的需求,极大改变了粮食的供给关系。虽然说全球粮食连续丰收,中国粮食库存也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中国的国家粮食战略是中国基本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正如总理所说的,要保证18亿耕地的底线,中国主粮只有通过自给自足解决,要想靠进口解决是不可能的,不可能保证粮食的安全。所以,中国政府在粮食问题上采取的策略,绝对不能仅仅从供求关系角度来考虑,一定要从国家战略考虑,因为13到14亿的人口,中国粮食一旦短缺,从国外进口,那是不可能的。中国政府采取的粮食政策可能和市场化的政策是不一样的,但是蕴含着深刻的国家战略,不能仅仅从自由市场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