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庆油田之最:科技(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15:20  新浪财经

  【首次进行小排量螺杆泵举升技术现场试验】

  2001年12月,在大庆油田杏北开发实验区进行的小排量螺杆泵举升技术现场试验首次获得成功。大庆油田现有机采井3万余口,年耗电费用达数十亿元,占油田可操作成本的三分之一,因此,急需开发低投资、低能耗、低维护费用的新型举升工艺。螺杆泵作为一种机械采油设备,具有其它抽油设备所不能替代的优越性,适用于稠油、含砂和高含气井的开采,具有体积小、一次性投资少、能耗低、管理方便等优势,符合降投资、降成本的发展要求。

  该技术针对影响螺杆泵检泵周期的几大主要问题,经过几年的科研攻关和现场试验,取得了“五项创新”、“三项建立”、“两项改进”、“一项完善”的显著成绩,同时获“7项国家专利”,出版专著2本,发表论文7篇,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螺杆泵举升配套技术,为油田后期开采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举升方式。2001年,该项目获大庆油田技术创新一等奖。

  【首次获小通径套损井整形扩径专利技术】

  大庆油田采油四厂针对通径小于90毫米的套损井整形扩径成功率较低(仅有19.7%)的实际问题,1999年开发研制了偏心胀管器、顿击器、滚珠整形器、活动式导引磨鞋、探针式铣锥、复式磨铣筒、滚动扶正器、钻压控制器、活动肘节、机械上击器等修井新工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用这些工具组合成六种配套的修井钻具及相应的扩径工艺方法,形成了小通径套损井整形扩径工艺技术,主要应用于通径70毫米以上的套损井整形扩径。几年来,累计推广应用211口井,扩径成功197口井,工艺成功率93.36%。扩径成功的井,通径均达到118毫米以上,全部捞出落物,实现了密封加固、取换套或无落物报废。与未采用此工艺的2000年的大修整形扩径井相比,平均单井施工周期减少2.4天,成功率提高了26.8个百分点,创经济效益4483万元。

  【首次获测调联动分层配水专利技术】

  大庆油田采油四厂针对常规分层流量测试工艺存在的测调效率低、测试费用高、测试周期长以及测试合格率低等实际问题而研制的。共获国家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与常规测试技术相比,体现三个创新点:一是工艺的兼容性。井下管柱、执行标准、测试技术管理保持不变,偏心配水器投捞技术保持不变。二是资料的准确性。常规递减法测试改为双卡单层测试,降低了测试误差;流量计量程缩小,减少仪器系统误差;采用内磁集流式电磁流量计,消除了管径变化对流量的影响;研制了井口密闭防喷装置,降低了井口漏失对测试的影响。三是操作的快捷性。由井下存储发展到地面直读,由地面回放发展到边测边调,由多次投捞发展到一次投堵。

  测调联动分层配水技术现场应用122口井、312层段,测试资料合格率达到91%以上。单井测调时间控制在1天以内。2004年获油田公司技术创新二等奖。

  【全国最早应用电泵技术的油田】

  大庆油田是全国最早应用电泵技术的油田。大庆油田电泵公司本着引进、消化、吸收的原则,不断加大该项技术的国产化步伐,使其顺利地走过了引进、仿制组装到研制开发三个阶段。尤其是“八五”期间,他们在“软件”和“硬件”上同步攻关,至今,在应用技术上已获多项重大科研成果。1981年第一口电泵井投产,到目前大庆油田电泵井已发展到1754口,累计增油7587万吨,投入产出比为1:5。检泵周期已达到1011天,同1981年相比,翻了两倍多,所延长的检泵周期为油田增油3500多万吨。

  【全国最早的企业生产管理计算机远程网络】

  1985年,大庆油田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企业生产管理计算机远程网络,该系统可以通过油田全部六个采油厂的多用户微型机,每天及时准确地收集总计1万多口油水井的生产动态数据,形成各种报表,使领导部门能够及时掌握生产动态。

  【在国内油田率先开展电子邮件系统建设和应用】

  大庆油田1996年开始建立了全局第一台邮件服务器,邮件系统是 Netscape messaging server3.0,域名是dq.cnpc.com.cn。1997年下半年,各二级单位建立了各自的服务器。1998年5月,在SUN Enterprise 250服务器环境中,安装了邮件系统的升级版Netscape messaging server 3.6,当时用户达1800个。2000年,大庆油田与大庆油田公司分开分立后,大庆油田继续用dq.cnpc.com.cn,大庆油田公司开始使用daqing.com.。2002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推petrochina.com.cn邮件,在大庆油田设置4台IBM e360作为邮件服务器,邮件系统软件采用Microsoft Exchange,从2003年1月开始应用。目前,大庆油田用户达23800多个。

  【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光纤连接的企业网】

  根据大庆油田颁发并实施的《企业网总体设计工作计划》,1997年开始投资兴建企业网络,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做指导。到1999年,建成了覆盖所有小队级单位,骨干带宽155米、拥有光纤32万延长米、双绞线150万延长米的大庆油田企业网。

  【在国内油田首次自主研发了微机机群系统】

  2002年,大庆油田公司信息技术人员充分利用微机计算能力快速提高和价格下降的优势,依靠自身力量,在国内油田又率先开发了微机机群系统及并行模拟软件,先后研发组装了8套微机机群系统。单套系统计算能力超过百万节点,价格仅相当于SGI ORIGIN2000并行机的二十分之一,处理能力提高了一倍。同时开发了与微机机群配套的并行黑油模拟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并行油藏模拟领域中对引进技术的依赖。这套系统在大庆油田2540口井上推广应用,建模面积达66.04平方公里,网格节点数达387万个,应用效果良好。

  【在国内油田率先开展信息门户建设与应用】

  2002年9月,大庆油田公司作为企业信息门户项目中国石油试点单位率先完成功能建设和5个内部试点单位运行工作,并开始组织全面推广。2002年底,在完成大庆油田公司机关信息门户开发建设的同时,根据各单位需要,组织建设了所属各单位的信息门户。2004年6月,大庆油田率先对企业信息门户进行了升级完善,实现了基于信息门户多应用系统的集成。目前,企业信息门户技术与应用已经在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广,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发布与应用系统集成的平台和网络化协同办公环境,已经成为油田员工不可缺少的工作平台。

  【中国石油第一个A1、A2系统试点单位】

  2004年8月13日,大庆油田作为中国石油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试点单位,开始启动地球科学与钻井系统(简称A1)和上游生产信息系统的建设(简称A2)项目。

  地球科学与钻井系统面向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业务,旨在建立覆盖全油田的规范、统一、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勘探开发综合研究和数据管理服务体系,并通过建立勘探开发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标准,逐步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实现勘探开发一体化,提高业务规划与决策的科学性。A1系统的主要用户是勘探开发综合研究人员。上游生产信息系统针对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生产运行与管理信息,以现场数据为起点,通过建立一套整合、高效的生产动态管理业务流程和信息共享系统,形成一条上下贯通的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管理与决策指挥通道,提高生产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A2系统的主要用户是公司各级领导和勘探开发生产管理人员。

  A1、A2项目覆盖了油田科研生产的核心业务,其规模之大、技术之复杂、涉及面之广,在国内外尚无先例。

  【第一个省“科普车间”】

  采油二厂二矿采油49队(现为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9队)成立于1964年,管理油水井211口,2005年承担59.64万吨原油生产任务。建队以来,49队积极开展“五小”技术革新活动,先后有数十项革新成果获奖。油田公司成立后,为了让全队员工更好地认识科学,掌握科学,运用科学,采油49队成立了科普车间,让广大员工从本职工种的单一化实现向多元化的转变,由适应岗位向科学素质提升的转变。科普车间共分为展示区、练兵区、分析区、革新区和沙盘模型。展示区展示本队多年来的革新成果以及革新成果介绍,创造的经济价值及设计人简介。练兵区摆放一个投影仪和一台电脑,电脑内存有本队介绍片、安全案例分析、网上地宫及员工技术练兵题,实现了员工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统一。分析区内摆放的是抽油机井、电泵井、螺杆泵井、水井从井上到井下的剖面图,并配有文字说明、流程走向、操作要点和风险源点等重要安全操作知识。革新区放一个操作平台及工具,摆上小改小革的半成品,用于员工进行技术革新交流。沙盘模型包括全队的油井、水井、中转站、计量间、队部、电网及管理分布。科普车间以提升员工的实战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宗旨,集科普观摩、远程教育、系统培训、模拟演示、预案演练、实物操作、革新创造为一体,为员工提供了一个有效空间。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科普车间”,成为油田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采油队,并有2项成果获国家专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