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福前演讲(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8日 16:36  新浪财经
图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福前演讲(2)
  2009年2月8日,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图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福前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我们的政府政策做出什么样的反映呢?同样是3月5号,08年3月5号,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报告,其中做到08年要做好的九个方面工作,第一个是搞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里提到继续实行文件的财政政策,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个现在看来有些不太切合实际。我们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从去年11月5号才开始启动,就是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了一个后来称作国十条,也就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条措施。

  我们又算了一下,从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08年11月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时滞是21个月,从07年8月美国等发达国家救市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时滞是14个月,从08年4月我国出口增长下滑到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时滞是7个月。

  但是我认为从这两次来看,我们的政策反映的时滞还是偏长的,反映的不太及时,一般认为政策这个反映包括认识实质和决策实质,我们认为一般在小于或等于6个月是比较恰当的。有人刚才说了,这次反映不就7个月吗?大家要知道多出1个月我们要有多少人下岗,要死多少企业,所以这个时候救经济和救人救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反映快,我们的经济损失可能会小一点。所以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来,那就是我们这两次应对外部的冲击,我们的政策反映是滞后的,不及时的,这也说明我们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还有待改善和提高。

  下面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政策时滞过长或者偏长?我认为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就是认识经济冲击或者是经济衰退有一个过程,无论是深度还是原因都有一个过程,认识清楚了,然后制定决策也有一个过程,所以这是客观的;但是我们也有主观的,主观的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我们过去的政策多变,受到批评比较多,所以我们9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比较中东政策的连续性,这两次调整我们都强调政策要连续,这两次的政策为什么中央坚持在98年还坚持两个从紧,在08年全国人大会议上还强调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都是和前面的经济形势有关。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政府政策研究部门愿意报喜不愿意报忧,也就是说实际上有一些经济学家已经看到了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政策马上跟着调整,但是由于我们的领导人,尤其是部门的领导人或者政府的领导人,他没有说经济形势发生了什么样重大的变化,他没有说政策需要做什么调整,因此我们这些政策研究部门不大敢在领导之前提这样的观点。

  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缩短我们的政策时滞,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深化对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有些管理层的人说我们有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我认为这句话说大了,实际上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是初步的,这两次我们政策反映时滞这么长,也就说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远远不到位。

  第二个,政府决策部门要兼听各方意见,包括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实际上在去年11月份国务院颁布了国十条,我记得去年11月初我们在中央党校开一个美国金融危机的学术研讨会,我在那个会上就已经提出,我们的政策要适时调整,要从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向扩大内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国十条我那个说的时间整整长了一个月,当然我不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我说这个话也没有多少影响力。我想我们有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有很多经济学大师,他实际上看的比我还要深还要远,实际上他们可以向政府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个建议如果能够及时反馈到决策层。

  第三个,建议国家设立非官方的、组成人员定期更换的经济政策咨询机构。

  第四个,就是建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商制度和协调机制,这个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如果从这四个方面做一些努力,我认为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可能获得更加平稳的效果。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