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获奖者及作品(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5日 16:19  新浪财经

  他撰写的《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为获奖论著。该书总结了发展经济学中有关增长问题的理论演进,归纳了现代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讨论了中国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存在的问题,论证了中国增长模式转换的必要性和切实可行路径,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中国新型工业化战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3、刘遵义等

  刘遵义(Lawrence J . Lau),国际著名华人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以及工业化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东亚地区经济研究, 其中包括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国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他认为亚洲的经济问题要靠亚洲人自己解决。他在对东南亚和中国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很多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许多极为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和《东亚是否是一新的墨西哥》等论文中,首先提出了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缺陷,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高投入、缺乏技术进步等问题,及对亚洲经济的可能影响,他的一些假说在后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得到了证实。

  2000年,他就中国加入WTO后面对的问题发表了务实、新锐的看法。他认为加入WTO之后,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宏观经济管理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应特别关注“二率”,即保持一个低水平但大于零的真实利率、一个低的通货膨胀率和一个稳定的利率。由于利率和目标通胀率都不能单独决定,所以,为了达到“二率”的“两低一稳定”目标,中国经济需要一个整体的政策设计。

  刘遵义和合作者[陈锡康,杨翠红,郑国汉(Leonard K. Cheng), 冯国钊(K. C. Fung), 宋恩荣(Yun-Wing Sung), 祝坤福,裴建锁,唐志鹏]撰写的 “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中国社会科学》,2007(5))为获奖论文。该文构建了一种能够反映中国加工贸易特点的非竞争(进口)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提出了一个国家全部出口与分部门、分大类商品的单位出口对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效应的计算方法,从数学上作了证明,并据此编制了2002年中美两国的非竞争(进口)型投入占用产出表,测算和分析了中美两国出口对各自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该文以现代经济学前沿方法对国际贸易平衡问题进行分析,改变了传统的思维定势。

  4、蔡昉

  蔡昉研究了经济理论和政策的诸多领域,侧重经济发展问题,包括三农问题、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等。最为突出的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问题的研究,形成了把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的研究特色, 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他关于三农问题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将其特殊的部门现象、产业现象和群体现象与整体经济发展和改革结合起来,纳入规范的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实证分析框架。

  他与林毅夫和李周合作,从发展战略选择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出发,分析了传统经济模式内生地形成的逻辑、因同一逻辑而形成的改革方式和遇到的难点,并提出一系列改革的政策建议。他关于发展战略和改革方式研究的突出特点是:一方面,把规范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到中国发展和改革的实际中,因此,问题的讨论就成为经济学主流的话题,进而在长达十多年的研究中始终保持理论逻辑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突破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与中国现实不符的假设,从而与中国的问题联系更加紧密。这使中国经济学不仅在实证上,而且在理论上对一般经济学做出贡献。

    相关专题:

    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