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正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0日 10:41  新浪财经
图文: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正庆
  2009年1月10日,“第十三届(2009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图为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正庆。(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9年1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中国证券报》社,天音通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重阳投资有限公司,《资本市场》杂志社主办的“第十三届(2009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新浪财经全程直播,图为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正庆。

  下一位讲演者是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正庆先生,他多次莅临中国资本论坛发表讲演,今天让我们聆听一下他从一个监管者的视角对于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解说,大家欢迎!

  周正庆:非常高兴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参加2009年度中国资本市场的论坛。

  今天我想讲的题目是《坚持改革开放,探索发展中国特色资本市场之路》。

  主要讲两个问题:

  第一,金融风暴引起的思考。2008年打开了金融危机的大门,但远远没有关上,2009年摆在世界面前的道路将更加崎岖,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

  我认为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与近来历史上的历次金融危机有很大的不同,至少有三个特点:第一,这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点是在美国的金融核心——华尔街,而且是倾刻之间土崩瓦解。

  世界知名的五大投行,三个垮台,两个岌岌可危,被迫转型为传统的商业银行。三大评级机构竟为追逐利润违背职业操守,公然弄虚作假,他们自己都承认说把灵魂卖给魔鬼。而麦道夫的诈骗案,其金额之大、涉及面之广,引起全球的震惊从此打破了诚心这个金融市场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二,美国为了专家次贷危机造成的风险,通过所谓金融创新形成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在加上虚假的信用评级,把风险损失传给全世界,使各国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使众多的投资者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从而导致了消费需求、企业盈利和就业形势的不断恶化,呈现了世界性的金融衰退。由于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引起的这场危机,其滞后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这场金融灾难,既是美国的信用危机,也暴露出美国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以及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巨大缺陷。它集中表现为金融监管机构的失职,以及市场约束机制的失灵。

  面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理应对于某些西方经济学的论点提出质疑,不可盲目崇拜,更不可照抄照搬。尤其是对那些提出“中国应该实施金融市场自由化,市场的问题由市场自行解决不得干预”等论调要保持情形地头脑。

  此次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使我们清醒地看到,那些脱离监管和控制的自由化,绝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要真正搞清楚,哪些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和反映现代化生产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哪些是不能学习的糟粕,要予以摒弃。

  我国的金融市场既不能脱离国际的金融市场搞封闭运行,也不能照抄照搬美欧的模式,一定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

  第二,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衡量市场的标准是什么。

  大家都记得,在我国建立资本市场的初期,曾经历过一场姓“资”、姓“社”的争论。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证券股票这些东西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试。他还曾经指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应该首先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竞争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的资本市场,正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坚持改革开放,本着中国特色的要求发展壮大起来的。它与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虽然都具有筹集资金的共性,但是它的性质与目的有所不同。

  西方国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个人攫取最大的利益。此次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为了追逐利润可以不择手段,出现了资本社会的种种弊病。而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以社会主义为主体,有三个有利于,因此衡量我国资本市场好坏的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西方国家提出的其他的标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