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维迎:城市改革分为价格和企业制度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6日 17:04  新浪财经


张维迎:城市改革分为价格和企业制度改革
  2008年12月6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举办“第六届中国改革论坛”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新浪财经独家直播本次盛会。图为研究企业问题、企业理论的著名专家张维迎教授发言。(来源:新浪财经 韩明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新浪财经讯 2008年12月6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举办“第六届中国改革论坛”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新浪财经独家直播本次盛会。下面为研究企业问题、企业理论的著名专家张维迎教授在会上的发言实录。

  张维迎:在座很多都是体改战线的老领导,非常高兴在这儿聚会。本来是让我评论柳传志的发言,因为他现在还没有来,我就自己讲一下。

  城市改革的方方面面很多,但是在我看来就是两条线,一个是价格改革,另一条是企业制度改革。价格改革是价值自由化,从政府定价到市场定价的过程,企业改革就是企业的非国有化,或者说是整个经济的非国有化。

  我这里有一个判断,大致前15年,就是1993年之前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价格的自由化,后15年基本上完成了国有企业非国有化改造。93年之后价格改革已经不再是中国体制改革的关键,尽管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需要处理。第二,2008年之后,国有企业改革也不再是中国改革的中心环节,尽管我们也有很多技术性的事情要处理。打个比方,就像毛泽东在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实际上那个时候很多地方还没有打下来,长江以南还正在战斗,但是他有信心,大局已定。所以我说,企业改革也是大局已定,剩下技术性的问题,比如说减持国有股以多快的速度、多大的幅度进行,这也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以工业为例,1978年百分之百是政府定价,而15年之后,到93年的时候只有80%是政府定价,在93年之后变化已经不是很大。这样的改革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转折,1984年之前很少有人怀疑国家的定价能力,价格不合理了是由于政府没有尊重价格规律。国家成立了服务业价格研究中心,但没有成功,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乌托邦,价格不可能由国家定。1985年之后,我们转向放开价格为主,放开价格首先是放宽计划外,再逐步放开计划内,尽管这个过程非常曲折,包括88年价格闯关失败,点总体思路是这样。到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所以价格问题基本解决了。

  我下面重点谈一下企业制度,企业制度的改革也是两个阶段。前15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假定国有企业可以搞好,怎么搞好?放权让利,后来变成承包制。后15年我们不再假定国有企业能够搞好,事实上前15年的经验证明,在国有企业的框架内,你使尽了所有招数,你想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政企分开解决不了,自负盈亏不可能实现,所以后15年企业改革完全转向。在后15年,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另一个五年基本上解决县级以下国有企业和其他一些乡镇企业的改制问题,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诸城的陈卖光(音);第二个五年是2088年到2002年,就是朱镕基领导的减员增效、结构调整,这基本上解决了县级以上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第三个五年,就是2003年以后,包括几个内容:一个是特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中人寿等等,二是国资委等国有资产的企业,通过董事会的建立,治理结构完善,进一步重组。三是大的国有银行的上市,股份化改造,引进战略投资;四是股权分置的改革。

  举例说明,国有工业企业产值,1978年占80%多的产值。到2002年占98%,90%以上都是非国有的。城镇就业人口,1978年城市有工作的人,将近80%都是国有职工,到2006年只有22.7%的人仍然是国有职工。国有职工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再看国有企业的职工,从1978年的6000万,改革以后还不断增加,增加到1992年的将近8000万,之后一路下降,1992年是一个分水岭,1992年之前我们仍然讨论怎么加强企业,国有企业并没有想办法在这儿改制。但1992、1993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1992年之前国有职工每年都在增加,1993年之后每年都在下降,下降最大的一年是1998年,一年减少了1970多万国有企业职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是朱镕基任职内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

  分行业来看,每一个行业基本上是以1993年为一个标记,1993年之前在增加职工,1993年之后在减少职工。国有职工增加的一部分很多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国有职工从400多万增加到1000多万,翻了一番多。整个国有职工中,企业的国有职工占的比重从80%多减少到42%,现在国有职工里只有42.2%仍然是在企业,其他基本上都是在政府。

  我们这个改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放权让利。这个和价格改革非常相似,价格改革是从调整的思路转为放开的思路,企业的改革是从改善国有企业,转为改变、改组国有企业,甚至是改制。从1993年开始,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更多的是关于股份制,关于产权制度的文章已经多过承包制的文章。

  至于怎么走到这一步,正像刚才讲的,价格调整没出路,调控不了,最后只好放。同样的,国有企业改革,承包制解决了这些问题,承包制度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证明国有企业内部解决国有企业是没有出路的,所以转向股份制的改革。非常重要的是有人主动想做,而且国家国有企业变革非常困难。从1978年开始,国有企业产值增长,之后每年都低于其他所有制,包括集体的、个人的、农业的和其他企业。1992年的时候,国有企业的亏损也大于它的盈利。这样,国有企业就变成各级政府的一个严重的包袱,但政府没有办法。到1998年的时候,包括中央一级的企业,一半以上都在亏损,这是朱镕基下决心搞减员增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减员增效本质上就是一种改制,对地方来讲,减员最好的办法是改制企业,这样连人带企业一次性解决。如果仅仅是被动地减员,不是不可能,但当困难,而这些困难很多是由于竞争导致的,地区之间竞争,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竞争。我们知道,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苏南模式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的道路。90年代以后,苏南的企业根本不可能竞争过浙江的企业,所以大量亏损。到2001年,全中国各省市私有企业数量最多的是江苏省,由一个新型公有制的典型省变成的私有企业数量最多的一个省,这些都是通过改革出现的。另外还有国际竞争,包括我们的银行为什么要改?加入WTO以后,再不改的话银行肯定完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