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华财讯产品总监杨立敏:危机下的理财策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 16:06  新浪财经

世华财讯产品总监杨立敏:危机下的理财策略
2008年11月13日,第四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在京开幕。图为世华财讯杨立敏讲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8年11月13日,第四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在京开幕。此次大会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北京证监局、北京保监局、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国资委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的金融盛会。以下为世华财讯产品中心总监、高级金融分析师杨立敏实录。

  杨立敏:大家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理财策略,其实我的小标题是如何利用信息来提高我们的理财能力。我在来的路上,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大盘破了1900点,是不是该满仓杀进去。我告诉他不要冲动,不要对中国政策给予过高的希望。为什么这样说?主要是跟我后面的分析有关系。

  首先讲一下金融危机下的宏观经济是怎么回事,之后讲一下投资理财所面临的资产估值和理财策略,第三部分把财经的信息如何利用跟大家交流分享一下。

  首先是危机下的宏观经济。大家经历过去年的牛市,最高冲到6124点,但是很快一年的时间跌了70%。很多人很茫然,不知道为什么牛市来的这么快,跌的更快。其实看一下周边市场就可以知道,台湾价格指数从12000多点跌了90%,用了八个月时间。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种牛市?主要是由于虚拟经济造成的。归根到底,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因为中国改革解放人的生产力,使生产效率提高以后经济开始增长,最后又发展经济,又发展虚拟经济,银行业、基金业快速发展。但是近几年来,我们发现全球虚拟经济的规模已经达到200多万亿美元,但是实体经济加起来也就28万亿美元,差了很多倍。80年代到现在,实体经济的增长3%左右,国际贸易增长5%左右,但是虚拟的资本流动增长率已经超过25%。而虚拟资本每天的流量达到1.5万亿美元以上,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经济规模还会继续扩大,直到破灭。

  我们知道现在存在由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有人说现在要控制金融危机,不让它向实体经济蔓延,实际上现在已经产生经济危机,只是中国相对影响较小,但是明年是否扩大也不一定。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到底有多厉害?我们从电视、网络、报纸、网站上都可以了解到这些信息,美国15家银行倒闭,还有一些券商机构倒闭,而且已经进入到第三个月。还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拉丁美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也会面临国家破产或者企业破产。政府都在采取一些措施,拼命的救市,昨天和今天大盘的反弹很明显受4万亿拉动内需的刺激计划而引起,但是它能走多就我们拭目以待。

  首先看一下美国的经济。三季度的GDP环比开始下降,如果连续环比下降的话,说明美国经济已经进入衰退,只不过美国在阻止经济走向萧条。大家可能听说过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很多富人变成了穷人。当时说为什么穷?因为没有花钱消费。我们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居民不断在花钱消费,促进企业盈利,盈利之后增加居民收入。但是从微观经济来讲,有人会说我既然没有钱凭什么消费。所以9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时候,很多人出去买衣服,为了响应号召,拉动内需,刺激消费。98年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有什么区别呢?显然是有区别的,这次的金融危机跟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区别是,最大区别在于虚拟经济的杠杆。98年的金融危机是利用东南亚经济不稳定,利用外汇市场、股票市场或者期货市场打垮东南亚的国家的经济,但是这次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由次贷造成的。大家经常听电视上说次贷,为什么我们现在对未来20年的经济预期依然看好?因为我们投资价值的判断都是基于经济连续不断的稳定发展环境下,在这种预期下作出的。包括现在银行推出理财产品,基金公司推出的基金产品,都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出的。

  未来中国20年经济要连续稳定的增长,我们的利率是升高还是降低呢?答案当然是要降低。因为20年经济高增长的话,几乎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是在利息不断降低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如果突然加息怎么办?美联储不断的加息,加到最高5.25%的时候出现这次重大的次贷危机。我们在接近5%上限的时候不断发出警告,为什么发出警告?因为美国是靠借钱度日的国家。美国之前的利率1%非常低,跟现在一样,在刺激之下,大家拼命的借钱买房、买车,所以房价过高之后必然会有些人买不起。我记得美国房贷业务员跟我们现在一样,看见到一个客户只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借了钱以后能确定改善你的生活吗?我能借来钱当然会改善生活的。第二个问题是你能在未来多少年以后偿还这笔贷款吗?谁愿意说自己没有能力还钱呢。所以大家都在经济不断看好,刺激收入不断增加的预期下做的判断,所以次贷危机越来越多,又通过包装衍生出CDS产品,在全世界金融机构销售,卖给很多投资者。这种危机必然会隐含虚拟经济跟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调或者过大,必然会出现膨胀,而导致泡沫破灭。从预期来看,发展经济增长明年应该更低,甚至倒退增长,美国经济的衰退肯定是现实。

  新兴市场,其实也一样,它也是一些濒临破产的国家或者经济体,但是它又筹到一些国际组织和一些联盟贷款做一些缓和。但是它未来的预期,也是要不断的调息。看一下中国,中国保增长的政策持续出台,年初的时候国务院开会制定信贷4.8,但是CPI那么高。如果不设定4.8的水平如何将,前不久央行不断的降息,刺激经济,但是效果不一定很好。我们最终的结论,对政策的拉动作用是有限的,因为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爆发出来,包括国外也是一样,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损失还没有到最大水平,等到最大水平的时候经济的影响会明显暴露出来。外需放缓,内需不足,也无法拉动,我们10月份PPI数据是6.6,现在是4.0,看起来还不错,降下来,但是未来贸易的顺差也会继续扩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依然会存在。

  国际原油价格下降以后,国内的原油价格也会下调,如果这次经济面临的危机比98年严峻的话,我们面临的一定是继续降息,到年底前应该还会有一次大的降息,明年也会继续降。其他的政策,比如费改税,或者取消一些附加税,在股票市场对大小非的区别对待的税也都会陆续出台,这就看明年的政策。但是我们的GDP还是比较高的增长,今年不会超过两位数,但是它的增长还应该是肯定的。而且政府也在宣传政策,我们也说经济的预期是看好的,只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要注意,尤其对于股民要说,经济的拉动不要基于过高的希望。

  这是统计局的景气指数,从08年开始经济趋稳而不是过热。人民币自汇改以来的累计升值幅度为17.41%,今年以来的升值幅度已达6.31%,(低于年初预期的10%),升值动力不足或贬值,1年期NDF6.90。我们在看一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应对外币一年期的点位,跟NDF几乎相等,央行也不希望人民币再继续升值。未来的情况,人民币有可能还会出现贬值,一切要看出口企业的情况。

  我们做一个小结,通胀依然存在,有人说CPI是4.0,是不是生活水平会好起来。其是还不是,按照国际标准4.0还是比较严重的,只不过3%以上是通货膨胀,5%以上严重通货膨胀,我们处在中国的水平,但还是通胀。存款利率依然要低于通胀率,央行不断的降息。经济不断放缓,但是总体势头是良好的。出口贸易继续增加,但是幅度放缓。外资也就是热钱流到国内的规模会减少。中国经济处在十字路口,如果调控不当,今年底到明年初可能会出现振荡,现在美国出现的振荡就是这种原因。但是我们不认为我们的政府会处理不好调控,我认为我们的政府有能力处理好国内的宏观经济问题,最终在美国衰退的背景下实现经济最大的软着陆,惠及到投资者来说就是一些财政政策,对股民来说无非是拉动股市的稳定或者增长。

  主要国家现行利率及前景。未来的趋势依然是总体趋势下调,我们如果有做外汇的朋友可以考虑,美元在1%的基准利率水平下,会保持稳定,甚至偶尔降一点的话,其他非美国家利率水平应该有更大的下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非美货币依然会下跌,它的汇率兑美元要下跌,所以现在还处在中间的水平,还没有到位。

  第二部分,资产估值。我们经常说钱是有价值的,有没有时间价值?钱如果用在合理的资产上,它一定有时间价值。你会拿100块钱买100块钱吗?不会,一定会买一种资产。决定货币的时间价值无非有三个因素,一是通货膨胀,有就是说CPI,反过来看央行长期的无风险的利率水平,二是风险,也就是贴现能力。三是机会成本,有的人同样是做股票,比如做小买卖一年挣17%,如果把这些钱全拿来炒股票,每年收益达不到17%,这就是机会成本丧失,丧失了17%的预期收益。如果把货币的价值用复利计算的话,未来的价值等于现在的价值×1+i利率的水平N次方。做投资理财也好,做生意也好,其实我们寻找的就是RV到底有多大,我们提供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无非是找到一个真正的R值到底是多少,也许这个R值不存在,但是我们尽可能的去接近它。

  讲一下股票。我们买股票,是买这个企业未来利润的贴现。这个未来利润的体现也是拿公式算出来。利率贴现的这个值叫做企业真实价值。但是现在股票的价格能够真正反映出企业的价值吗?不是的。其实我们的股票价格是反映投资者对企业股票的预期价值。归根到底还是人们的一种预期,大家认为它多少钱它就是多少钱,所以我们能做的无非就是预测。预测靠什么?靠信息。信息从哪里来?只能看过去,看历史的数据,看它过去的收益是多少,我们来推断它未来的收益是多少。所以很多人非常的盲从,只能跟风操作,故事从去年到今年,一涨一跌,很多人被套,就说明这个问题,没有判断股票的价值,更没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我们炒股票也是有风险的,风险跟收益成正比吗?我相信大部分人会回答成正比。为什么?因为书上这么说,大家也是这么说的。其实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话需要有前提条件,如果前提条件不具备的话风险和收益不存在。现在中国故事有很多人包赚不赔。为什么?因为他掌握着别人不知道的信息。每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对这些数据,包括政府制定的政策,大家的反映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公开的信息,对你股票估值方面没有太多的价值,所以中国的市场还不是很健全的市场。有人说6000多点跌到这么惨,套了70%,到底是谁赚钱?当然有人赚钱,如果按照实体经济跟虚拟经济的比例关系,市值的增长率占GDP的比重每年按照1%的增长,这个市值的增长是比较合理的,而我们现在的市值,从去年年底来看,已经大大的超过了GDP,GDP也就是25万亿左右,市值将近30万亿,达到120%,这是不合理的。按照国际经验,无非流动性特别过剩的时候,市值也不过占GDP的60%、70%。所以到6000的点的时候,当时我们的分析,当时从深圳成指出来看,我们果断的预测下跌1000点没有问题,言下之意是大幅的下跌没有问题,所以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我们都作出这样的判断。很多投资者心不甘,纷纷的去获取一些对他有利的信息,股票上涨开心,股票下跌不管,然后去补仓被套。很多人在3000点的时候为什么满仓进去,因为3000点的时候,到达这个位置以后政府要开始救市,但是大家不要认为政府救是可以起到效果,政府能够决定这个股市的开张与关门,但是现在控制不了这个市场,因为跟市场博弈的双方有关系。02年、01年之前,90年代博弈的双方是政府跟投资者,因为那时基金业不发达。但是从02年以后,到现在已经发了3.8亿基金,基金规模非常庞大。可以这样说,过去的牛市,人造牛市是基金赚钱,因为基金不断的买股票,股票涨,指数涨,指数涨导致更多人买基金,良性循环,把股票抬到6000多点。日本也是从1万点涨到4万点水平,但是很快跌下来,也是在日元升值的情况下。这次日元的下跌,日经指数跟上证指数不妨做一个对比,几乎是一模一样。所以我们买股票无非是期望收益,在一定期望之下,一个时期之内能够获得收益,我们叫期望收益。实际收益也可能比期望收益低,但是我们的判断无非是要获取更高的期望值,也就是我们说的投资。买彩票不是投资,但是没有人能说清楚买彩票为什么不是投资。因为彩票的期望收益减去你的支出小于零。也就是说你买2元的彩票,比如36选7,你得了500万,但是500万的概率只有1/800,所以你的期望收益一定是小于零。为什么小于零?因为彩票有管理费,必须要支持体育建设,福利彩票要支持福利建设,所以期望价值小的,彩票不是投资。

  过去将近70年美国股票的年报情况,小型公司的股票收益率最高,基本上五年翻一倍。但是现在因为金融危机,几乎每个国家的指数都被拉下来,而且最近这两天也跌的很惨。我们如何利用这个信息?这决定我们是主动投资还是被动投资,如果是主动投资的话,我们会利用信息来发现这个市场错误,比如一家上市公司是医药上市公司,有内部的研发人员,能够研发出一款新药,能够促进公司的盈利,但是这个信息不会有人知道,市场也不认可,只有少数人知道,所以当时的股票一定是被低估了,因为正在研发特别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新药,这种新药一旦研发出来的话,对市场一定是促进作用。如果能够发现这个信息的话,我们会买这个股票,然后获得收益。如果不知道这个信息的话,更多的人是被动投资,被动投资无非是利用投资组合买基金。如果小商小贩都知道股票会涨的话,我们就应该果断的出来。但是中国的市场不一样,出现人造的牛市,以前是政府和投资者之间的博弈,现在基金公司起来了,基金跟投资者进行博弈。

  目前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很多,为了保险的话还是储蓄。除了储蓄,还有股票、基金、信托,保险也是投资渠道,但是我更希望要分别来看保险,有的保险产品把投资的功能和保险功能结合起来,但是我希望你把它的投资功能和保险功能要分别对待。我们还有一些房产、地产和实业。做房产的话,可能有人说前阵子股票大跌做房地产,房子会升值,股票的钱会流到房地产。其实不是。现在市场博弈双方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是市场市值越来越大,三分之一的人成为股民,这么大的市场,这个股票跌下来,对其他的消费难道不构成影响吗?肯定构成影响。按照国际经验,股票下跌之后的6到9个月,房市必然下跌。

  做好投资理财规划,简单来看就是五个“率”:税率,个人所得税,个人做股票也有一些税印花税等等;利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通胀率,也就是CPI;经济增长率,GDP;以及人民币的汇率。如果选择投资组合的话,如何跟这五个率做对比呢?现在的利率水平不断降低,在不断降低的情况下,要增加房产这样的资产,在人民币收阻的时候也要适当的增加外汇。通胀率虽然降到4.0,但是通胀水平依然有点高,现在的储蓄率无非是股票市场的低迷导致的,但是从通胀率继续增加的话,储蓄也是正在减少。蒋下来的话,我们可以适当的提高一些储蓄的比重。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