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建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助理杨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 14:46  新浪财经

图文:建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助理杨军
  2008年10月28日,风险管理论坛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召开,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图为建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助理杨军。(来源:新浪财经 元平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8年10月28日,风险管理论坛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召开,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图为建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助理杨军。

  主持人:非常感谢杨兵兵先生的精彩演讲。下面有请建设银行的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巴塞尔办公室副主任杨军先生演讲,他的题目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建设银行的经验”。

  杨军:各位嘉宾,各位与会代表,非常容幸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关于巴塞尔协议的相关问题,也谢谢主持人的介绍,以及杨兵兵先生的精彩演讲。杨兵兵先生曾经跟别人合作过一本,就是关于巴塞尔在中资银行的实践,比较早的向国内推广新协议的实践,所以他先讲,更有助于新协议在中国银行的实施问题。

  下面言归正传,我想就次贷危机和巴塞尔协议的问题交流一些个人的看法,上午几位嘉宾都讲了,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很多金融机构,尤其是国际知名银行,有的破产了,有的被兼并了,有的是改变了自己的性质。几个月以前这些银行还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在管理的时候,都学习这些先进经验,我们的“老师”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怎么看待巴塞尔协议,怎么看待风险管理,怎么看待今后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与实践,这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就巴塞尔协议而言,我想在这个时刻更有必要再分析、思考一下巴塞尔协议的本质。今天与会的很多代表有的来自于基金公司,有的来自于证券公司,对巴塞尔二这个东西并不一定特别清楚,但凡是学过金融、了解金融的人都会88年的巴塞尔协议有了解,在那个老的协议里面第一次提出了8%的要求,很多人自然而然就想到,新协议是什么东西呢,也就是换一个方法计算资本充足率的东西,或者是理解成由三个支柱构成的一套监管体系或者是监管文件。

  我理解,这些东西只是巴塞尔协议的表象,实际上巴塞尔协议的本质是什么呢?我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第一个方面来讲,巴塞尔其实标志着一个风险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这个变革是什么呢?通过资本来抵御风险,变成以风险管理体制来管理风险。为什么这么讲呢?在88年的新协议里面提出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4%,给人感觉如果你达到了8%的要求,你这家银行就是稳健的,就是好的银行。是不是这样呢?实际上不是必然的,我们知道很多破产倒闭的银行资本充足率都不低于8%,自然就会有人怀疑这个资本充足率的有效性在哪里。新协议里面有800多段的文字要求,里面真正涉及资本充足率计算的也就是一两百段内容,其他部分更多的都是关于风险管理体制建设的要求。也就是说,新资本协议里面是希望银行能够建立一个比较文件、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再配合着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进一步实现着稳健的银行体系的目标,这是第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说标志着一个风险管理思想的转变,是要靠风险管理体系。

  第二个很重要的转变,它代表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也就是说传统的资本充足率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信用风险,风险加权资产然后提出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新协议里面提出银行要管理好自己的三大基本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之所以提出这三大风险不是说别的风险不重要,而是说这三大相对来讲在计量上形成了一些共识。

  除了这三大风险以外,像银行帐户的利率风险、集中度风险、剩余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也都是银行需要管理和实践的内容。新协议提出来要管理交易帐户的信用风险。这次次贷危机很大一部分问题就出在交易帐户的风险控制问题,无论是投资银行,还是商业银行,购买了大量次贷产品,这些产品放在交易帐户,传统的方式就是管理、识别它的市场风险,这次危机告诉我们这些交易帐户并不单单是市场风险能够涵盖的,还有很多信用风险。

  咱们管理信用风险,新协议里面提出了框架和要求,但没有给出更细的规则,这也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无论怎么讲,新协议给出了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为银行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参照。

  第三个本质,新协议比较完整地吸纳了现在风险管理理论的实践和理论的精华,真正地使风险管理从一个原来定性的管理走到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管理。在过去二十年里面,我们对风险的计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突出的就体现在对信用风险的计量上。

  过去对市场风险也许能够计量,反应到信用风险,就是对它进行一个评级,一百多年的历史都是这样。

  到了七十年代末开始就逐渐有学者,有一些实践的银行开始研究如何定量地刻划信用风险,进行一二十年的努力产生了一批很重要的成果,包括一些默顿的模型,包括如何管理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模型,这些模型的出现为我们管理信用风险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在新协议里面,它吸纳了这些很重要的成果,提出了一个科学化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回答了资本到底用来干什么的问题。过去我们讲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8%,而不是9%或者7%,在新协议里面,在它的框架下,清楚地回答了你必须要按照这个标准来做;为什么呢?因为在新协议里面讲到,资本的重要作用是在于弥补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非预期损失,第一个部分就是预期损失,第二个部分非为非预期损失,第三部分是极端损失。

  资本作用显然不是减少预期损失,预期损失内容在日常经营中通过准备金,通过产生的收入来弥补,对于一些非预期损失,这个时候就要通过银行的资本来解决。

  对于极端损失,类似于全球金融危机这样的极端损失,这时候资本也不能解决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出这么多银行去破产,去倒闭。所以说如何管理这个风险,如何管理资本,变成了一个是科学化的东西。说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有点像牛顿的经典力学,新协议基本上达到了经典力学的框架,在经典力学阶段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还需要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去产生比方说相对论力学或者其他的概念或者这种工具来解决它。在这种时刻,再进一步回顾一下新协议的本质对于我们如何实施新协议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讲到这个地方,还需要强调的是新协议尽管体现了很大的进步,但并不是说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东西,它对交易帐户信用风险的管理还需要改进,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很多的假设。比如说它假设一个银行的资产组合是一个无限分散的组合,它假设每一个债项跟这个组合的相关性都是唯一的,再比如它假设资产价值的分布要有一定正态分布等等,这些假设条件有时候并不满足现实的生活环境。这些怎么改进它,都是我们下一步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话题,也就是说要客观地全面地来认识这个新协议的内容。

  第二部分要交流的内容就是说通过实施新协议,银行到底能获取什么东西。刚才杨兵兵先生已经做了一定的介绍,我可以再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做一个阐述。实施新协议,绝不是说简单地为了算资本充足率,说为了节约资本,对银行而言这不是本质,本质的问题还是要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就像刚才讲过的一样,风险管理本身要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通过平衡风险与收益来实现业务的发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