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 12:43  新浪财经

图文: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2)
  2008年10月28日,风险管理论坛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召开,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图为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来源:新浪财经 元平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最后一个就是注资金融机构,这一块也在做,主要是英国和欧洲的一些央行开始向他们的商业银行直接注资。这就是我们做四大银行改的时候的做法,完全是中国式的做法。这个危机的救助逻辑有些跟大危机有关系,但也有一些其他的东西。对美国的影响很多,我也不详细说了。但总体来讲是越来越向纵深发展,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通过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主要是贸易这块,然后通过金融投资,第三块是通过企业这块来影响。这个我也不说了。

  我再讲一下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银行业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有一个主题跟我们今天是相关的就是风险控制。咱们中国银行在海外投资这一块可能都会受到波及,我们跟海外的美国、欧洲,我不知道跟冰岛有没有投资借贷关系,至少投资股权、债权、拆借都会有影响。

  另外就是业务,整个跨国贸易投资有影响,同时你的贸易投资、海外管理等等都会受到影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风险控制,我们现在可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信用风险,因为我们购买了它的产品,如果它要违约的话,信用风险很大。如果是破产的话,信用风险就更大了。但是除了信用风险以外,因为你购买了它的市场产品,市场产品是价格的,还有市场风险。可能更多的会面临系统性的风险,这一块我们银行在这方面,系统风险是关注的重点,但后面的市场风险我们刚刚起步,系统风险我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对应之策。这个也很重要。

  对中国银行业的次贷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战略,第一个就是创新战略,很多人会认为创新会受到影响,第二个就是扩张战略,第三个是国际化战略。很多人认为现在是抄底的时候,有些人认为不是抄底的时候,我个人觉得抄底与否是看你银行自己有没有能力抄到这个底。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个问题——危机未来的走势,我个人觉得有两个演变的方向。一个是从次贷出发,这是性质的,像房地产业,次贷出了问题房地产肯定受到影响。美国很多消费和投资是跟房地产相关的,特别是消费,很多居民是通过房地产抵押来获得贷款、消费,房地产市场有影响,价格下降,抵押不出钱来了,消费肯定受影响。消费受影响,产品受问题,影响投资。这是一个传导的过程。现在已经传导到了实体经济。

  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汽车业、航空运输业,还有其他的一些行业,现在都开始在裁员,在谈兼并,这个已经影响过去了。另外一个就是通过金融渠道产生影响,就是次贷出现以后导致信用紧缩,导致金融市场动荡,投资银行开始出现问题,倒闭、收购或者是被迫转型,现在这个进展情况已经进入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现在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好在政府在救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这个系统出现问题,那么整个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全面爆发,就会触及到后面的实体经济。

  我们希望西方国家,把商业银行守住,让它不要出现问题,如果出现问题实体经济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危机。实体经济第一条路径已经受到了影响,第二条也已经开始影响实体经济。

  另外我们看时间跨度和规模的情况,贷款是30年,到08年是过了五年,还有二十五年,这中间是不是再有问题要出现,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是要观察的。八月份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有一个研究报告,它说美国七千多家金融机构,大概是有150家在八月份处于高风险的金融机构,目前倒闭了十七家机构,而且一天一天这个数字在增加。这个150家数字会不会增加,我觉得是会不断的增加。要倒闭多少?不知道,虽然美国政府在救,但是救下来多少,也不太清楚。这是从数字的角度来讲。29年、33年大危机的时候,加在一起倒闭了五千多家银行。当然跟那个时候不救有关系。

  我们再看次级衍生产品的规模,按照以前的数据,大概美国住房按揭贷款是八万亿左右,这个数字我不知道对不对,因为我是引用美国人公布出来的数字。其中次贷部分大概是1.89万亿美元,不到四分之一。现在发现的“两美”次贷衍生产品和其他机构发布的次贷衍生产品,按照现在的数据大概是12万亿美元,现在各家金融机构,因为次贷投资出现问题,冲销部分是五千亿美元,剩下可能还有十一万五千亿美元,这里面有多少有问题?我们也不知道。从规模来讲,我们也不知道。更重要的是保险这一块,对次贷债违约的互换这一块,最高峰的时候全球有62万亿,现在多少出了问题,也弄不清楚。可以看出走势依然是很不明朗的。这是我的一个判断。

  另外有很多中国机构在这次危机之前买了很多的债,次级债,或者是正常的债,比如机构的债,像很多中国金融机构都去购买了“两美”的债。中国金融机构对国际市场不是很熟悉,大部分都是06年购买的,这个购买是它自己去购买,还是别人推荐他去购买,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是自己购买,他不熟悉自己购买的产品,为什么没有人管他,如果是别人推荐他去买,推荐的人是不是对这个问题认识很清楚,是哪些人推荐了,是他不熟悉这个产品向中国机构推荐,还是他熟悉了以后知道这个风险故意向中国机构推荐,这个就有问题了,需要进一步认识,防止我们以后再犯这个错误。是不是要对此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是不是要追究责任,我觉得这个是值得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中航油事件在新加坡也是自己去购买衍生产品,然后出了问题,中航油的责任人是受到了刑事处罚。美国相关执法机构也在调查这些出问题金融机构的管理和投资有没有欺诈行为。如果调查有欺诈行为,肯定还有后续的手段,这也能防止所谓公司中间出现道德风险等等。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