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其仁:理性思考中国经济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 09:41  新浪财经

周其仁:理性思考中国经济改革
  2008年10月20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联合主办的“回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新浪财经全程报道本次论坛。上图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来源:新浪财经资料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新浪财经讯 2008年10月20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联合主办的“回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新浪财经全程报道本次论坛。上图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演讲。

  周其仁: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我也不知道“领衔”是什么意思。教书那么多年,第一次“领衔”。我想,这个题目蛮好的,当未来很不确定的时候,我们有时候看看过去,会帮助我们从被经验证明有效的办法中吸取力量。当今这个世界,中国需要这样,美国恐怕也需要这样。要回到被证明有效的地方去,可能才能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我说今天这个题目有意义。

  在座的各位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见证人。我谈谈我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些体会。

  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改革开放,如果要问它从哪里来的,它应该就是被逼出来的。这个“逼”,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30年前的中国,处在这个被“逼”的环境中,人口数量非常多。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屹立在世界,非常不容易。我们原来选定的体制,困难重重。我们可以用宣传的办法,每天莺歌燕舞,说形势大好。但走进中国普通人民的生活,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中国人民吃不饱饭。10亿人口,8亿农民,8亿农民种粮食,都不够吃,他们吃不饱饭。平均每年一个人的收入,1978年不到134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是食物,粮食、柴火都算,现金部分20、30块钱。这,就是当时的情况。这个力量,甚至光是一般的贫穷,都不足以逼出一场改革。还有一些局部地区、甚至全国较大范围的饥荒,才会逼出体制的变更。

  包产到户是30年前发生的改革。包产到户有个前身,就是允许农民有块自留地。自留地哪来的?就是饥荒逼出来的。在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其实天灾是3分,人祸是7分,是政策、体制、作风出了问题,导致了千万量计算的人口的非正常死亡。这当然威胁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稳定。所以就逼出一块小小的自留地。土地所有权是公家的,使用权交给农民。所有在农村待过的人发现,同样的农民在自家地的劳动和在集体劳动是不同的。所以要扩大这个制度,这个也要靠逼。1978年安徽、内蒙、贵州又发生天气不好、面临饥荒威胁的时候,大规模的包产到户就发生了。仔细回想,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老能摸到石头?因为底层总有变革的要求。收入提不高,不想办法吗?生活不能改善,会没有人想办法吗?中国底层总有人不罢休,总有人要试。为什么1978年改革开放呢?一个是这个逼的力量,是底层自发的活动,一个是得到上层的承认,提供一个合法化的空间。农村改革包产到户早就有了,1956年温州下半年就发生了。但过去的情况经常是底层应付困难的办法不容易得到国家上层结构的承认,不容易合法化。不合法化,就不能持久,就不能变成制度。

  改革开放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逼”。改革要促动传统的观念,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有一个“逼”的力量。中国所谓有希望,就是南方、北方、基层总有厉害的人。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实你到温州去看,计划体制下,就有人在搞所谓“地下工厂”,问题是那个时候没有合法地位,今天打一枪后天就被抓起来了。邓小平厉害在什么地方呢?当国家遇到逼的环境的时候,他会做一个反应。这个反应,给它取个名字,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国家机器不能高高在上,脱离实际,光凭教条、书本,就以为可以把国家搞好。要在底层的实践活动中,去吸取力量。我们看改革开放,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底层自发的努力,慢慢被国家上层结构吸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