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沈炳熙(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0日 18:56  新浪财经

  媒体来源:
<div align=  2008年9月19日-20日,由上海陆家嘴金融博览会组委会主办的“2008上海陆家嘴金融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在上海浦东展览馆举行。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本次会议。图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沈炳熙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王元平摄)
" />   
  2008年9月19日-20日,由上海陆家嘴金融博览会组委会主办的“2008上海陆家嘴金融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在上海浦东展览馆举行。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本次会议。图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沈炳熙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王元平摄)

  第二个需要关注的,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公司信用类债券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我们说发展总体上来说还是相对滞后,我们当然就要采取措施。但为什么会相对滞后。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和分析。

  首先,从历史的原因来看,认识上是存在多误区的。

  比如说,长期以来把公司信用类债券的投资者定位不是很准确,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定位在个人的散户。从这个基点出发,考虑许多问题的时候,在政策上就可能有偏差。比如考虑到散户需要充分的保护,那么在发行、审核的时候往往就采取了过严、甚至带有管制性的措施。因为害怕出事情。第二,在品种的选择上,可能更多的要考虑需要有担保或者说需要有银行担保。第三,在它的管理上,也品相与更加严厉的措施。这是市场和对投资者的定位有误差。

  第二,从历史上看,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怎么正确的处理好,也是存在一些误差。

  通常我们一说资本市场,主要理解为股票市场。当然据票市场肯定是资本市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忽视了资本市场上另一个轮子,显然是不利于发展的。在防范风险和市场发展的关系上,有时候也有偏差。一旦出现某些风险或者说国际上有某些金融动荡的情况,我们可能忽视债券市场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上,也是存在一些误区。从历史上看是这样。历史上的这些认识上的误区,过去产生过作用,现在也未必完全消除。某些方面,可能还在影响。

  对市场的优势,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得到发挥。中国的债券市场经过最近一些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者的建设,等等方面都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条件。这是我们发展债券市场的一个现实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在短的时间里使我们的债券市场有个比较大的发展。但目前为止现在市场上现有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得到利用和发挥。往往是在研究一类或者一个债券品种的时候,就希望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这个实际会带来许多的浪费。现有的设施、现有的基础,不能充分得到利用。这个也是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个方面,从整个市场和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来说,也是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我们有些过去已经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加以纠正,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一些,实际还在影响着我们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三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要通过创新来促进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的发展。

  对于创新,我们始终需要抱有一种欢迎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我们一直在说,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这个创新,恐怕在债券市场发展上也是必须要坚持的。当然,创新可能会存在一些风险。我们只要把这个风险控制住,我们这个创新是一定有活力的。

  首先,是在产品上需要创新。现在债券市场的品种,公司信用类债券的品种并不是很多。许多在成熟市场条件下,有着许多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品种。而我们现在是没有。对于这样一些品种,我们需要通过创新开发出来。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吸取国外许多的经验和教训。包括从次贷危机中吸取许多的教训。这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第二,制度的创新方面。实际上制度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许多产品的创新,需要制度创新来配合。比如说长期以来我们在企业债券的品种上坚持要银行担保,这个现在已经慢慢的开始淡化。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上的创新来使得新的品种得到成功的发行。在制度方面,比如说我们担保制度的革新,我们的抵押制度的革新,都需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在我们的基础设施上,也要跟进。因为很多的风险实际跟我们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是相联系的。如果我们的基础设施、交易系统、后台系统能够有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的话,有些风险是可以预防、预见的,也是可以消除的。

  我相信中国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会在新的意识条件下,取得新的发展。谢谢大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