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热点面对面第一期:成思危(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9日 18:55  新浪财经

  陈伟鸿:

  好,欢迎大家继续收看此刻正在播出的《经济热点面对面》。

  到今天为止呢,我们的下半年的时间刚好过去了两个月了,那么在一保一控的思路之下,我们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我们在接下来这个短片当中集中地来看一看。

  (播放短片)

  解说:

  7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从8月1号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下半年货币政策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将适时微调。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带动就业较多的小企业与“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此之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已进行了调整,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在原有基础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

  陈伟鸿:

  我们想知道成思危先生如何来看待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一系列措施。

  成思危:

  它的出台目的、它的实施效果,这些措施呢应该说都是保增长的措施就刚才我说了就是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从增加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增加出口从促进消费等等方面来提出的。那么从刚才的这些政策当中是不是可以看出,我们下半年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指导的思路,我想就是保增长、控通胀,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没讲,就是我们8月份出台了新的外汇管理条例,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呢有两个,可以说是两个重大的改变,一个是取消了强制结汇制度,这是根据我们现在外汇储备非常充分的情况下取消了强制结汇,而且最近也公布了允许个人从事外汇买卖业务,这就希望这就使人民币向市场化和国际化往前推进了一步,同时这个管理条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严格控制资本的跨境流动,也就是说防止热钱快进快出,既要防止热钱大量地进来,也要防止热钱在形势变化以后快出,这些都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要采取的措施。所以这个也是我认为也是这两个月以来一项重大的政策。

  陈伟鸿:

  其实在我们的电视机前有很多是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他们非常关注刚才我们在短片当中看到的信贷政策的相应的调整波,在您看来,这样的一个调整对他们来说是不是一种福音?成思危:

  我认为这种调整对中小企业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这个其实在扩大信贷的同时也讲到了,就是要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就是说我们扩大信贷规模不是一般的扩大,而是扩大希望能够更多地支持中小企业,再加上财政政策拿出35.1亿来支持中小企业,这个我认为政策导向是非常明显的。

  陈伟鸿:

  其实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还是希望您能够预测一下,在下半年还会有什么类似这样的调控的政策会出台?

  成思危:

  你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要不要提高,要不要实行保值储蓄,这都是我个人的主张,但是能不能出台我实在没办法预测,因为任何情况下,政府它都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它的效果,要考虑国家的财力,但是我相信按照一保一控的原则,就刚才我说的,在保的方面要从投资、消费、进出口三个方面来努力,在控的方面就是现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还是要继续坚持下去。

  陈伟鸿:

  这个问题我们的观察员究竟会有什么样的观点,让我们一块来看一看。

  王庆:

  我更觉得有些政策要做一些调整,如果说是把信贷的控制信贷总额这个政策,这个宏观调控政策可以改变成让利率往上调,同时让人民币有更快的升值的话,这样的话达到的效果是人民币的升值越快,或者是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能够进展得越快的话,这样使得热钱进入中国的几率和动力就会下降很多,这样一来的话,中国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减少,通过利率的往上调,最后会通过利率的资金价格、资金成本这个手段给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大的企业、中等企业、小规模的企业都可以通过利率的统一的工具来约束这些信贷的发放的情况,既让那些真正的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同时又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的这些民营企业最后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带来更快的增长。

  我觉得从政策角度来讲要力图准备好出现整个经济中可能会出现进一步的放缓的趋势,比如说这样可能会涉及到更大范围地涉及到对投资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所以呢我认为呢,应该注意保证房地产行业,在过去几年作为中国经济一个增长引擎不能受到严重以后。

  陈伟鸿:

  好,欢迎大家继续收看《经济热点面对面》。

  今天的中国已经和世界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联系,中国的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我们看到在最近这一年当中,曾经风光一时的很多国家的经济如今已经风光不在了,在今天节目的一开始我们也提到,大约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现在正在过着通货膨胀,而且是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的日子,那么在这样一个紧密联系的空间里,我们中国经济如何能够独善其身,在这方面成思危先生会有什么样的见解呢?

  成思危:

  我在今年1月份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时候,有人问我,你们经济增长十一点几你高不高兴,我说既高兴又不高兴,高兴的是我们经济快速增长,不高兴的是我们人大定的是8%,年年超额,对吧?这几年定8%,但是它都越来越涨得快,越来越涨得快,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我们本来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环保、节能、教育、科技、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等方面,但是由于你投在经济增长方面多了,你其他方面必然减少,所以我认为还是按照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使经济有一个适当的高速度,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高速度。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候讲过,说我们在一段时间里,经济搞快一点,有条件的是可以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要相应地做调整,我认为现在也就是我们应该相应地做调整的时候了。那么我们现在还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才,我们现在的人才我认为是最缺乏两类人才,一类是企业管理人才,第二方面缺乏是金融人才,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它是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输出初级产品和农产品,第二个阶段输出制成品,这就说明工业发展了。第三个阶段是输出资本,就是你像美国它们这些发达国家它不在自己本国生产了,它投资到别国生产了。第四个阶段输出知识,它根本也不靠投资,就靠它的专利,收专利费等等来赚钱。那我们国家现在处在第一 二阶段上,我们输出资本的比例还很小,我们累计引进外资是7800亿,我们输出的资本累计是1000亿,而且这1000亿里头,占第二位的是开曼群岛,开曼群岛什么意思,开曼群岛没有任何工业、服务业,实际上是在那注册了公司投资回来的,所以这叫出口转内销按,或者叫假洋鬼子,如果把这部分刨掉的话,我们对外投资大概也只占我们引进外资的十分之一。所以我们现在输出资本还很少,也是因为我们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我们这么大的外汇储备,但是我们其中三分之一是买了美国的债券,买了美国债券什么意思?把钱借给美国的金融资本家,他赚了钱付给我们债券的利息,剩下的归他,但是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你自己没有能力来运用这个东西。所以我们说我们金融人才是缺乏的。

  当然我们还缺乏科技创新的人才,就是再讲一个层次来说的话,就是要输出知识。那我们现在对外技术依存度要超过50%,那你要,我们要老是这样的话,我们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所以在这三个方面我认为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很大的挑战。

  陈伟鸿:

  非常感谢成先生的分析。我们现场的各位大家有什么样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观众:

  主持人你好,成老,你好。我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还是,在未来两年的之内,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成思危:

  我刚才讲了几个挑战了,包括人才等等,但人才不是两年就能解决的,未来两年最大的挑战我看还是在我们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上,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呢改革也进入到攻坚阶段,所以当前来看,我讲过有四个关系要处理好,就是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我觉得我们如果想要保持长远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我认为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很简单,政府是领导我们,如果它本身不能够改造好,那你整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受影响。实际上我觉得我们出台的政策当然绝大部分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政策会在不适当的时候起了不适当的作用,这个就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

  陈伟鸿:

  其实我想所有的人都会关注未来。但当然我们更关心近在咫尺的未来,在今天《经济热点面对面》这期节目结束之前,我们特别想请成思危先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下,您心目当中2008年下半年我们宏观经济的一个走向。

  成思危:

  2008年下半年我认为GDP的增长速度会缓慢的回落恩,全年的GDP增长率应该是10%左右,CPI增长的趋势会增长。但是呢它的增长的增速是减缓的,所以按同比算的话,那么它会逐月回落,那么到全年平均,可能是到6%到7%,所以我认为如果能做到这两点,我们就达到了保增长,控通胀的目的了。我想呢一保一控是我们下半年宏观调控一个主要的目标和方向,它的作用也将会在我们接下来这半年每一天日常经济生活当中一一地展现。

  陈伟鸿:

  我们今天特别感谢成思危先生来到节目当中和大家分享他对经济热点的看法,也欢迎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在明天同一时间继续来收看我们的节目,让我们继续关注经济热点。好,再一次用掌声谢谢成思危先生,谢谢大家,再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