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魏加宁:推出创业板的最佳时候已错过(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0日 11:57  新浪财经
魏加宁:推出创业板的最佳时候已错过(图)(2)
  2008年7月20日,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观察家论坛第一次圆桌会”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本次会议。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研究员魏加宁发言。(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一种是担心“滞”,担心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外需趋冷,内需再紧缩过度的话,叠加效应有可能令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加上股市的调整和房地产价格涨幅趋缓,一些人担心是不是会像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后那样出现经济停滞现象。

  这种担心有一定的理由。当年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最初一般商品价格很低,但是资产价格猛涨,所以央行没有及时地采取紧缩政策,而是实行低利率政策,大量增加货币供给,等到1998年一般商品价格上来以后,央行连续提高利率,于是就导致了泡沫经济的破裂。

  我们这几年的情况也有些类似。05、06年一般商品价格很低,但是房价、股价上涨很快,07年下半年开始,一般商品价格快速上升,中央银行连续提高利率,于是股市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出现盘整迹象,加上担心奥运后“低谷效应”的重叠,所以一些人担心出现停滞。

  另外一种担心是担心“胀“,就是担心通货膨胀,就是担心重蹈03、04年的覆辙。

  03年初已有专家提出过热的问题,央行试图收紧银根,发布121号文件。后来由于SARS的冲击,担心SARS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太大,所以就中断了“踩刹车”,重新“踩油门”,有关部门重新鼓励投资。所以,到了04年4月份的时候,发现了1、2月份的新开工项目过多,投资过热。所以,采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所以,一些专家担心会不会重蹈这个覆辙。

  目前,除了以上两种担心以外,还出现了第三种担心,就是担心“滞胀”,像国家发改委的专家、商务部的专家都有这样的看法。但是,关于如何防止“滞胀”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目前的情况和美国70年代的情况不同,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失灵,所以现在只有“保增长”、“保就业”。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当年美国恰恰是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通过通货膨胀政策来保增长、保就业,其结果才导致了“滞胀”的发生。

  那么,怎么看待这些风险呢?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看可能性,就是看这种情景出现的概率有多大。还有一个是看一旦这种可能性出现,它所带来的损失有多大,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加以观察。

  首先,从可能性方面看,目前各种观点都有,各种专家的意见都不一样。其次,从损失来看,就是要看克服的难度。我认为如果出现了“滞”的情形,克服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克服“胀”要比克服“滞”困难一些,因为我们过去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失败的教训就是80年代中后期的经历,,84年开始过热,85年开始实行宏观调控,连开了4次省长会,但是86年经济增长速度一往下掉,企业也叫、地方政府也叫,包括一些青年经济学家也叫。于是当时国家领导人对于通货膨胀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87年重新放松银根,开闸放水,“软着陆”未实现就又“硬起飞”,结果,88年通货膨胀迅速攀升,89年出现“硬着陆”。

  不过,我们也有过成功的经验,92、93年过热以后,93年开始实行宏观调控,94年推行宏观配套改革,96年实现“软着陆”。所以,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且有一整套办法来克服通货膨胀,关键是敢不敢下这个决心。

  但是,如果出现了第三种情况,也就是“滞胀”的话,恐怕克服起来就很困难了。首先一点是我们没有经历过,所以没有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办。第二点,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克服滞胀也是最困难的。比控制单纯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都要困难。

  第三点,我觉得中国目前“滞胀”的风险与以前相比的确是在增加。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我96年对于美国滞胀的研究,实际上,美国当年滞胀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短期因素里一个是外部因素,就是石油危机。第二个因素是尼克松多次实行价格管制,把整个市场信号搞乱了。

  另外,深层次的原因是三个。一个是宏观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凯恩斯主义,试图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来保增长、保就业。第二个是政府管制过度,束缚了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下降。第三个原因就是60年代约翰逊时期的“伟大社会”建设,大搞福利主义,因工资、福利的刚性特征,只能上不能下的特征,最后导致滞胀。而目前的中国,目前在这几个方面上都在朝着滞胀的方向靠拢。所以,对于滞胀我们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另外,就刚才小广说的有关周期问题的观点,我也做一个补充。就是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具有自动恢复均衡的功能。所以,就不需要政府干预。但是,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经济对长期趋势的偏离可能过大,时间可能过长,无法自动恢复到均衡,所以需要政府干预。

  但是,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都认为需求冲击导致短期经济偏离长期趋势,从而形成了周期性的波动。言外之意,就是趋势本身是一条直线,实体经济围绕着这条趋势线做上下的波动。

  但是,04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认为,经济周期并不是对于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出现的暂时的波动。也就是说,趋势线本身是波动的。所以,既然是均衡的,便具有效率,就不需要政府干预。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不仅不能够熨平周期,相反,政策失误甚至还可能加剧波动。所以,不能老想着把宏观经济拉成一条直线。

  第二个方面,对于今后的宏观经济政策我有一些担心。最近,中央高层领导纷纷到沿海地区进行调研,这是一个好事,是了解实际情况。但是,我担心的是,因为去的都是沿海地区,看到的大都是出口企业,因此看到的问题很可能只是一个方面。所以,我很担心面对各种压力,决策会不出现失误,会不会又出现开闸放水的局面。如果一旦开闸放水,就会重蹈80年代的覆辙。85年宏观调控一紧,然后86年增长速度一往下掉,就企业也叫、地方政府也叫、学者也叫,所以就发生了动摇,重新开闸放水,硬起飞导致硬着陆。这是我很担心的。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