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伍晖曹章武谈商学院EDP与企业关系(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8日 12:08 新浪财经

  

伍晖曹章武谈商学院EDP与企业关系(2)

图为爱立信中国学院院长伍晖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伍晖:我们跟国内商学院的合作目前还比较少,跟国外的更多一些。一个公司里面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写成比较优秀的案例,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也包括这个案例怎么去用,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管理理论也有一些案例,有时候是一种时髦,正好赶上时髦的时候就会传播得很快,但我们运作公司的时候不是按照时髦不时髦来运作的,在这方面不一样。

  案例积累只是一个方面,是一种品牌传播的途径。对我们来讲已经有这种品牌,所以在这个品牌下面去运作,效果更直接,也不仅仅只有那种形式,其他形式的效果也比较好的。

  曹章武:爱立信的战略核心应该是市场效应和社会形象并存,那么爱立信中国学院在其中又扮演了哪些角色呢?

  伍晖:我们应该是承载者之一,作为一个公司来讲要寻求市场的效益,同时也要有品牌,那么作为爱立信中国学院来讲,我们也是承担这个责任的责任者之一,从教育的角度去谈这个问题,尤其因为我们还带有专业性,就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曹章武:知识传授有两种,一种是传术,一种是传道,普通商学院更愿意把自己作为一个传道者,企业商学院更多的是教大家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您觉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互的联系或者什么互补的关系?

  伍晖:我们刚成立的时候国内的EMBA教育是非常匮乏的,在当时的背景下更倾向于传道,现在大家都已经接受了这个教育,更多的需要是怎么去提升,还有一些技能的转换等等,更多就是传术的东西。

  对内我们承担很多培训责任,包括能力素质的发展,当公司进行战略的转移时,公司文化方面的或者战略方面的一些推动,也可以通过我们的学习去产生。

  曹章武:我们通过分析,觉得企业商学院更像是一个大学商学院里面的EDP部门。商学院EDP部门也是这样,不会跟你讲太多太深奥太烦琐的理论,更多的是告诉你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如何去操作?相对来说您跟商学院EDP之间应该会有更广泛的联系。

  EDP对于商学院来讲是一个目前定位最核心的部门,也是检验教授水平最好的部门。您觉得企业商学院跟商学院EDP之间可以建立什么样的知识联盟?

  伍晖:我们主要是跟国外的EDP合作较多,像全球最知名的杜克商学院,伦敦商学院也有合作。之所以跟他们合作是几种类型的情况,一类是他们的资源比较多,这种项目做的也比较多,有很多经验,在项目的成功上把握更好,这是操作层面的。

  另外一个跟服务的对象有关系,我们的EDP,不是没有上过MBA的EDP,是已经上过MBA甚至EMBA之后的EDP。我曾经问过国内著名商学院的院长,说MBA之后您有什么东西啊?他说没什么东西了。有的EDP可能就是MBA或者EMBA的模块课程。如果是这种的话对我们的意义就不是那么大。我很关心的是还有什么更先进的课程类型?能够让大家不学那么长时间,能够有这么一个机会来沉淀和反思,同时又能了解更新的动态。

  如果在这方面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项目的话,我们会相对更感兴趣一些。

  曹章武:就目前国内的商学院来讲,觉得EDP的重要性就是最近一两年,包括您讲到很多课程都是从MBA或者EMBA的模块课程里面扒出来的,但是我们通过最近这一阶段采访还是有很大的感触,商学院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是不是要把相同的课程浓缩或者复制就算是EDP?商学院应该有自己的答案的。

  在这方面企业商学院应该是走在前面的,您在做爱立信中国学院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更好的经验可以让商学院借鉴?或者说您认为您的优势和商学院的EDP相比,在哪些方面更强一点?

  伍晖:比较来说,我们是面对行业、公司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家想了解的内容,我们的把握程度会更好一些,这是一个方面。再有一个就是,管理理论实际上源于实践,但理论又滞后于实践的,积累的知识是滞后于实践的。对我们来讲,爱立信公司也好,电信行业也好,我们发现新的实践,从理论角度从研究角度可以给大家分享的价值。我们会做到一些提示的作用,如果有商学院愿意花时间去研究,把它给做成课程的话,那样就会更好。

  曹章武:据我们了解,商学院虽然有EDP部门,但是大家还是想从广泛的角度去寻求发展的空间,反而会让哪一项都做的不是很专业。但是像爱立信中国学院这样的企业商学院,反而做的很专业,在这个领域里是一个标准的建立者和推动者。

  您从行业的发展角度认为商学院应该给自己一个如何的定位,是不是什么样的课程都可以做?

  伍晖:我认为需要把这个市场做一个细分,比如按行业来分还是按类型来分,要来做一个细分,细分完以后,要知道自己在这个行业的什么位置上,这跟资源很有关系。我们合作比较多的杜克商学院的模型就挺有意思的,他实际上更多的是资源整合。而这个资源整合,就是说他有不同的资源能够服务于不同类型的人,所以他才能做那么大。

  有的商学院可能不想做那么大,只是想做的比较精,他就可以突出几个领域。这跟学院的研究和授课的老师有关,首先要看他们自己怎么来定位?是想做一个很大的量呢?还是想做比较专业的一个市场。

  曹章武:这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第三方机构组织这个活动的初衷,我们不希望商学院把EDP项目做成一个EMBA,综合领域、财务、人力资源、战略等什么都好,这对商学院来讲是很难的。特别是中国的商学院在发展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在各个领域都很强,我觉得很难。我们之所以开这个会,是希望给商学院一些正确的方向,让大家确定自己真正的核心优势,然后有方向地去把基础的东西做足。

  在电信领域爱立信中国学院应该和这些传统商学院是没有可比性的。为什么作为一个企业商学院可以做到这个程度,而真正的传道者身份的商学院反而做不到?这一点是值得他们去学习去反思的。我在前一段时间采访过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副院长,他现在也负责EDP项目的发展和推动。他的思路很清晰,厦门大学的财务管理是在全球排第二的,就应该在全国去推动,把财务管理课程当成EDP的品牌课程去做。

  不是中国的每个商学院都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或者在某个领域有很强竞争力的课程,如果商学院随便找一个老师,选个什么课程都来开课,那样就不专业,早晚有一天会被市场淘汰。我们这次要引进这么多的企业大学商学院,是因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可以做的最优秀。我觉得商学院也应该去专攻某一项领域而不是全部。

  伍晖:什么样的模式做到位了,都有他的可借鉴或者成功的可能性,确实这个市场不是真空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市场的成熟度,根据自己的内部管理做一个市场细分,而且要看EDP在自己学院里占一个什么位置,这个也很重要。

  曹章武:商学院现在也很困惑,很多老师去开发所谓的EDP课程,这些老师可能没有真正做过市场的研究,来首先确定一个方向,然后再去努力做什么事情,比如说这个行业这两年比较火,今年金融比较好,就投入金融,我觉得做EDP项目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市场什么热你做什么,就永远沉淀不下来东西。

  我们希望在专业领域,在公共领域商学院有自己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定位。我们希望能借助爱立信中国学院这样的机构,给商学院在EDP项目上能有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和价值。

  伍晖:如果能有所帮助对整个的行业发展都会有好处。首先他们要想清楚自己的战略,对这个市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曹章武:有很多企业选择商学院去读MBA也好,读EDP也好,或者读EMBA也好,都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体系,去读完以后到底有多大作用,我们问过很多学员说这两年学到很多东西,我们也听到不同的声音说到知识的针对性还是很差的。理论可能落后于实践的。在您做企业商学院的过程当中,您如何来评估您的课程,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程有没有相应的评估体系?

  伍晖:我们有几级评估,一级做的还是比较多的,二级的还是有,但没有全覆盖,三级的做得比较少吧!从项目本身来说,评估的适配性有要求,也有成本考虑。从机构本身来说,市场的声音其实是最客观的。我们的供给和需求是匹配的。我们多年来的培训项目,是越来越多不是越来越少,我们的人数也在增加,这是一个方面,说明大家对培训的价值还是有一定的认可度,产业里面对我们各种各样的培训也还是比较认可,特别是非技术类的培训。

  具体到专门的评估还是比较困难。培训虽然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实际上还是在调整个人的知识体系,培养某些素质,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个价值到底有多大不好说,结果都跟本人有关系。

  曹章武:有没有学员跟您反映这个老师教的课不好,这个课程不好,是要修正的。这样的情况多吗?

  伍晖:课程和老师需要不断的淘汰,我们每期都会有调整的老师,这是必须的,不是说老师总体水平不好,有可能表现手段还有对一些东西的理解不是那么适配。但仅仅以学员为导向也不对。因为知识和学习有它的严肃性和体系性,如果学员作为接收者,他根本接收不进去,那就是在浪费时间,也是在浪费资源。如果这个老师即使在别的方面水平很高,但是在传道方面大家不能接受的话,我们也会考虑更换。我们一直在这么做,大家也觉得效果越做越好。

  曹章武:爱立信中国学院在对老师和课程的评估体系建设方面应该是走在前面的,评估是目前困扰中国商学院EDP项目发展很重要的一环,他们无法拿出一个很系统的标准化的体系来衡量或者评估这个课程是不是好的,这个老师是不是符合讲授这个课程。这方面相信您有更多的经验跟商学院进行分享。

  伍晖:评估也跟体制有关系。

  曹章武:商学院现在也是在尝试,也在打破体制,给予EDP中心主任更大的权限,让他们可以选择这个老师,可以不选择这个老师,也可以去外面请老师,中心主任已经有很大的人事权利。

  爱立信中国学院已经有十年的历史,这十年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评估体系的借鉴意义还是很大的,中国商学院目前还没开始。在读EMBA的时候,曾经有过学员觉得老师上课不好要退课不上,或者说要学也可以,换老师。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方式,当然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爱立信中国学院有没有学生觉得听的没什么价值,听一半不听了这样的经历?

  伍晖:非常少,我们是两头管理,作为管理者来说,我们站在比较公正的立场上,对学生来讲我们强调尊师重教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学员都有很高的水平,还是可以控制自己。在做的过程中,上课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人去观察,这个老师到底是好还是不好,马上就有反应,不好有没有补救的措施,可以跟老师去谈去提,或者是跟他们的项目主任去说。

  我们评估不是为了评估,是为了把这个项目做的更好。产品出得很快,我们两方面都在做,这么多年下来我们还真没有过哪个同学不上课了。这是没有的。可能有些科目会沉闷一些,小儿科一些,但是课程基本都上完了。

  曹章武:很多EDP学员都是来自大企业的老板,本身自己就研究这些东西,有时发现老师讲的案例不对,会当堂反驳老师。后来大家讨论,把相应的课堂老师也请过来,针对这个案例大家进行分析,其实案例早就被推翻了,商学院遇到这样的问题,也是蛮尴尬的。

  伍晖:我们没有遇到。我们的老师更受欢迎和更不受欢迎更多是在教学风格的问题上面,而不是在教育质量方面。我们一直坚持,就是说你的风格就算不是那么活泼都没有关系,首先你教的东西必须是非常非常精准的,这个非常重要。我们对老师的背景,老师都在哪些地方教过,教的东西都要经过考察,这个是开始就要考量好的。这是一个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推敲,里面有很多局限和不完美的地方,是理论本身的不完美,但对理论本身的了解,老师必须到娴熟的程度。他可以说他不太会说,但最起码能在黑板上写得没有问题。起码得教对了,这个是绝对必须的。

  曹章武:我们在06年召开全球商学院院长论坛的时候,论坛主题叫跨文化的领导力,企业商学院在跨文化这方面也遇到过很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在您的培训工作过程当中,跨文化的问题是如何来解决的?

  伍晖:这一点在国内的人可能看成是一回事,外企特别是在国外的企业,倒没那么觉得这是个事,因为他们一直都认为自己已经很国际化了,而且确实是抱着这种世界公民的态度去做很多的事情,有的时候开一些跨文化的课题,一些国外的员工,在国内的国外员工,他们都会觉得我需要这个吗?我们大家不都是一样的吗?他会有这种想法。

  中国对跨文化的需求会更大一些,中西确实有所不同,这是一个不平衡的状态。我自己也学习研究过一些跨文化的理论,这种东西首先要有一个环境,大家都是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如果用那些框架去思考的时候对个人思路有打开的帮助。

  跨文化对中国的员工来讲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从心态上已经是不一样了。在中国的环境下更多还是好的,到了国外可能适应不了,更不用说怎么去领导别人了,会觉得自己处于劣势,对他们来讲学习跨文化的知识还是蛮必要的。

  曹章武:您觉得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员工,更应该主动了解国外的文化,很多商学院研究过,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经营的案例很多方面不成功,在管理的意识方面没有办法统一,思想方面无法统一,我认为这是一个跨文化的问题。从某种意义来讲,地球是平的,但又不是平的,目前还没有达到平的状态。我非常认可您的观点。

  在爱立信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一些关于跟文化有关系的冲突?在整个的企业运营或者培训过程当中又怎样来解决的?

  伍晖:我觉得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市场适配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也是各种跨国企业通常的问题,企业在做一个跨国企业之后,要照顾的是全球的市场,对每一个市场怎么去适配,这个时候需要考虑一个成本和收益的问题。虽然有些跨国企业在中国没做好,我们也很难去评价他的成功与失败,因为我们只看到他在中国的情况,并没有看到全球的产品结构或者市场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在爱立信也有这种情况,本地化的代价和收益是什么要评估。从产品市场的角度来说,管理本身,人的管理本身,很多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习惯。瑞典对于中国的东西还是比较包容,这一点可能是为什么很大部分的中国员工,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也觉得还是挺满意的吧!而且我们的流动性也不高。

  上次我们在上一个跨文化的课的时候,有一个瑞典人就说,我下面的工程师是中国人,跟德国的工程师一起开会,回来德国人就问,说你们好像不太感兴趣啊,都不问问题。后来他们就问下面的工程师,说你们怎么都不问问题?他们说,这么简单我们问什么问题啊?

  这里就不太一样,在西方文化里一言不发就表示你不感兴趣,或者你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或者说你没有能力去理解。在中国就不一样,认为没什么问题那就不用问了呗,这里是有文化差异的,大家需要一个了解,如果不了解的话会产生沟通方面的冲突,或者谈判方面的冲突,或者是一些组织的文化方面的冲突。

  曹章武:培训的知识更新速度应该是非常快的,我们的企业商学院如何解决创新的问题?

  伍晖:我们更多是依赖于外部的创新,知识是无疆界的,你都可以拿来用,我们很多时候都扮演资源整合的角色。作为这个公司本身,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很注意去实践新的东西,在最近还都是业内的翘楚。

  比如说,今天我看了已经都实施了三年的一个战略,再去追诉它的理论基础,发现其理论出来的时间并不长,或者还不是一种处于学术探讨期的理论,但是我们很早就开始实践这个理论了。有很多东西总结一下的话在这个市场环境下其实很新的。

  曹章武:最后请您评价一下,企业商学院在企业的发展运营过程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中国很多企业也要建立类似的企业商学院,您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说忠告?

  伍晖:毕竟我们是企业大学,任何一个企业大学都不可能脱离本身的企业,我们通过这种学习与发展来增进员工的业务技能和职业操守,同时也帮助业务部门和整个组织来提高业务技能和战略的胜任能力。这个是我们主要的作用。

  在这个里边帮助业务部门也不光是在公司内部,在产业链里边也可以去发挥作用。这是我们主要的作用。对于现在考虑建立企业商学院的企业来说,首先他确实要做好自己的定位吧!企业大学不是一个面子工程,需要能实实在在起到作用,就企业的规模或者企业的发展状态来说,是不是应该有一个企业大学,还是需要一个培训机构就够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企业大学里边的从业人员应该是比较专业的,素质比较高的人员,而不是在企业里边需要安排的人员,如果这样肯定就做不好。

  曹章武:您刚才讲到的关于职业操守的问题,很多商学院因为不牵扯到自己的核心利益,上完商业管理课程就完了,会忽略关于职业操守的问题,有很多人上完课以后马上就跳槽,被别人挖走了,这种情况也相当于给我们商学院一个很好的建议,商学院首先要教会学生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

  今天非常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希望5月31日您能到现场,跟商学院EDP的主任们进行PK,各自阐述各自的观点。您总结的很好,在您整个的工作过程当中,也确实对一个企业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很多商学院需要了解的一个方面。

  非常谢谢您,感谢各位新浪的网友。

  伍晖: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