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戴亦一王新宇曹章武谈商学院EDP与企业关系(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1日 16:29  新浪财经

戴亦一王新宇曹章武谈商学院EDP与企业关系(2)
图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戴亦一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王新宇:教育是对学员进行知识的传输,而从企业角度看培训,我们更多的看成是一种能力,不是简单的技能。

  比如说什么是教育?我们去学财务的时候,什么是三张财务报表,我认为这是一种教育。如何从三张报表中看出复杂的问题,是一种能力。其实作为教育的时候这两方面都是需要的,但不同的目标,侧重点不一样。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当你拿到三张报表的时候,你如何从中发现问题?分析的时候思维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判断数字背后隐藏的东西?我们更在意的是这方面能力的训练。我们更希望看到同事参加完EDP培训之后,他们感受到的不是简单的只是知道三张报表,而是能够迅速的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背后所隐藏的原因是什么。

  戴院长讲的观点我非常赞同,我接触过一些负责EDP的领导,不是所有人都像戴院长这样的观点。我们特别希望有这样观点的老师,这会跟企业需求有非常好的吻合,这叫在一个频道上对话,大家不会发生理解上的歧异。

  至于EDP人员流失的问题,戴院长的意思我很清楚,一个是核心团队,一个是非核心团队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点要注意,国外很多著名的商学院独立性极强,他们与所在的大学之间,其实没有特别大的行政隶属关系,但国内商学院不一样。国内商学院在自己的管理体制、教学安排和用人机制上,受到整个学校大的背景和环境极大的制约,商学院想做的事情,在大的环境下很多都不能做,这也是导致人员流失的重要原因。

  戴亦一:我们在谈到EDP的时候要感谢一所商学院,就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它是中国EDP培训的先行者。中欧一开始就学习采用西方成熟的纯市场化的办学模式,因为它是体制外的商学院,一直到前两年学位办才把它纳入管理体系。正因为有这样的试验田,以及他们在已故的杰出院长张国华教授领导下,所积累下来的多年EDP办学经验,给了我们这些体制内商学院很大的启示,并对体制内大学领导人如何看待商学院特殊的办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国内商学院市场化办学闯出了一条新路。这点从我们学校就可以得到验证,厦大管理学院从开办EMBA开始,学校给予我们的政策支持就是非常大的。我们EMBA项目在用人机制、在激励机制、财务政策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说是厦大校园里的一个小特区。没有中欧的突破和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的示范,要在当前中国高校体制下,发展出能够充分满足企业需求的EMBA或EDP管理教育项目,我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有管EDP项目的院长最头疼的问题就是队伍不稳定,这也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在与同行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我借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了解过,比如凯洛格商学院每年EDP的培训收入近亿美金的规模,而且很稳定。我曾经亲自问过凯洛格商学院的EDP中心主任,说你们的员工流动性怎么样?他说我们员工流动性很小啊。经过详细了解后我发现,他们有两点做的很好:一是激励到位,二是品牌锁定。只要你创造了价值,EDP项目工作人员的薪酬是很有竞争力的。但员工不轻易跳槽或自立门户,还是跟他们学院强势的品牌有关。现在这些职业经理人在凯洛格身价已经不低了,如果跳槽到另外一家商学院或培训公司,他自然要考虑还能不能创造出相等的价值,能不能获得更多的报酬。

  国外一流商学院EDP项目的运作、师资和员工队伍都很稳定。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EDP品牌在国外培训市场上已是企业HR经理们采购培训课程的首选因素,而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第二是他们EDP项目的运作不像国内商学院,普遍采用外包的方式,这是后患无穷的做法。因为客户资源不在商学院手里,慢慢的培训公司就不乖了。我向你要更优惠的收入分成条件,你不给,另外一所学校愿意给,我就带走。这个学院不愿意给,另外一个学院愿意给,我就将项目带到别的学院去。这样运作,这些商学院的EDP项目管理怎么能保证不乱呢?

  厦大不这样做,坚持一开始就自己运作EDP项目,并大力着眼于打造自己的EDP师资队伍。我们目前很多项目还得依靠外聘师资,但这肯定是短期的模式。我总觉得,如果你做EDP做了10年、20年还没有自己的核心师资队伍,那是失败的。所以一定要拥有一支比例超过60%属于自己的EDP师资队伍。

  曹章武:我认为EDP的项目,必须具有延续性和创新性。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体制和权力下放。现在很多商学院EDP项目主任的权限是没有下放的,比如选择师资的权限没有,给商学院的EDP发展带来很多伤害。我们做过分析,MBA、EMBA对目前很多商学院来讲,它的招生是不愁的,是别人求着要进的。但EDP不一样,就像卖菜一样,你的菜新鲜不新鲜,是客户最看中的。现在很多商学院的EDP项目,还是沿用跟MBA、EMBA同样的营销模式。我非常欣赏中欧和长江,它们是完全的市场化营销模式和完善的奖励机制,他们的教授相对比较稳定,EDP的主任有很大的权限可以选择老师。中欧从去年开始已经很注重EDP项目,重点培育EDP项目,在去年把一些低端的、普通的培训项目,进行公司化独立运作了,现在EDP项目中做的都是非常高端的项目。

  厦大EDP一直以来强调的发展愿景是“面向企业应用,以学生为中心”。在您看来,EDP学员是学生还是客户?在严格管理以保证教学质量和以市场为导向提供优质服务之间如何平衡?

  戴亦一:关于学员是客户还是学生的问题,这在国内是有争议的,也确实困扰着各个商学院。对EMBA来说,我们是将他们作为研究生来看待的,一直采用严格的研究生管理制度来约束他们。EDP与EMBA确实不同,EDP跟体制内的学位教育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也认同王总刚才阐述过的一个观点,即EDP是培训而不是教育。因为教育就像王总讲的,它是改变一个人整个的知识结构、整体素质甚至价值观念的,这是个长期的养成过程。不管学生是否喜欢,考虑到知识结构的完整,有些课程EMBA项目仍然必须开设,但是培训不同,EDP是短期就要见效果的。EDP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短期性。学生喜欢的课程才开,而且EDP的教授必须开门见山,学生需要学了就能用。

  但我也不认同EDP学员就是客户的观点,否则课堂秩序该如何维护?我个人的观点是要分阶段、分地点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是分阶段。学员在进入EDP中心之前,你是客户,任何的要求,诸如你想听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听什么样的老师给你讲课,希望什么样的人做你的同学,涉及什么课程,教学如何安排,我们都会像对待客户一样尽量地满足学员的需求。例如我们去年给紫金矿业集团各分公司的CEO开始了总裁班课程。由于紫金在全国有30多家分公司,学员不可能每个月都回来,因此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每个月一次的课程改为每三个月排一次课,因为集团规定外地公司的CEO原则上三个月才能回家探亲一次。

  但是,EDP学员进来以后就是学生,在教室里要有纪律,八点半上课就是八点半上课,上课也不能打手机,不能随便走动,不允许影响别人,更不允许不尊重老师。我想EDP除了技能的培训以外,也有人格的培养,这一点我们不能放弃。

  二是分地点。在教室外面是客户,在教室里面是学生。一下课他们就是客户,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尽量提供最好的服务,咖啡、饮料、水果,我们一定会尽量满足。对外地集团客户,我们还负责接送他们,组织他们参观知名企业,有任何合理的要求我们都尽量满足。但学员到了教室里就是学生,必须守规矩,有事不能来必须请假,学员考勤和课堂表现在结业时报告给学员所在单位。学员对教师或课程安排或教学服务有意见,可以提,但必须是在课堂外面提。

  我执教过一些商学院的EDP项目。有的学院做得很好,学员层次整齐,每次八点半上课,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迟到。上课之前班长要喊起立,要齐声问候“老师好!”,老师喊坐下,才坐下。学生跟老师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课堂纪律保持得也很好。其实课堂纪律越好,学生学到的越多,老师教起来也才有精神。我常跟EDP学员讲,你是来学习的,既然来了就要把工作安排好,不要老不安心,总是进进出出接电话。这就跟我们看电影一样,一会儿出去一下,一会儿又出去一下,你回来可能就看不懂了。有什么意见课下可以提,但课堂上你就是学生。这种严格的课堂秩序管理也满足了很多公司HR经理的需要,现在企业老板非常担心商学院把EDP学员过分看成客户,不敢严格管理,公司花钱花时间派他们到高校培训,却成了学员吃喝玩乐的机会。

  我们在承接中国电信集团的高级财务领导人员培训班时,对学员的管理非常严格,课程讲完以后,还要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答辩。每一个小组都有导师,结业论文还要答辩,公司老总亲自来旁听答辩。前些时候我们给柒牌做培训,论文答辩时老总亲自来听,结果感觉非常好,答辩会上听到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感觉到公司员工通过这次培训确实得到了提高。

  曹章武:请问王总,您在商学院有过多次学习的经验,您是怎么看待学生和客户之间的关系?

  王新宇:我非常赞同戴院长的话。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在组织学员培训之前,我们要先讲好,进来学习的时候忘掉你的职位,上课不能迟到早退。而且告诉他们,如果你违反了这些规则,对不起,发回原单位,我们可以中途停止你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很重要的是学生的心态,如果他不把自己当成学生,他在听人讲课的时候,他的吸收力就非常低。这种心态会严重的影响他对知识的吸收,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要彻底的不让这种心态形成。

  我们跟清华合作的时候,只要请假超过一天的,没有我们的假条和书面的同意,绝对不允许。这给学员一个很清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把自己定位弄清楚,结束的时候,论文要答辩,回公司还要答辩。如果答辩不过,培训费自己拿,其实钱不是问题,主要是面子。这点我比较自豪的是,我们在清华这么多年的班,中外运学员的口碑一直是非常好的。

  曹章武:关于商学院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两者之间应该协调的事,但您刚才讲了送出去的学员心态很重要,是导致你的投资是不是真正得到回报的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完善的考核体系,可能企业花了钱了,心也是好的,但回来以后,并不一定学有所成。所以引出下一个问题,您曾讲过:“对企业来说,培训不是福利,而是投资”,那么您对培训工作的评估标准是什么?企业更希望从商学院得到哪些服务以提高培训工作的投资回报率?

  王新宇:对参加管理类培训课程的评估,不能简单的量化。在读书的时候学到的东西,不一定马上就用到,而是在工作中慢慢发生变化。我在很多场合发表过我的观点,影响一个企业的好坏,除了管理者的受训之外,跟团队也有很大关系,在进行分析的时候,很难说哪个因素影响最大,对管理培训量化的评估是不太现实,也是很困难的。我不认为需要花特别大精力去做。我们更注重观察,在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会发现学过的人看问题的思路、角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我们自己做了外运的黄埔军校,在后期跟踪时,我们发现跟受训学员讨论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够用系统性思维的观点去看问题了,这是在谈话中能够感受到的。管理培训的价值是长期的和更有效的。摩托罗拉有个公式,说培训的投入产出比是1:30,但从管理培训的角度来讲,这个公式是难以验证的,只能说在工作实践中才能够看到培训的价值。

  曹章武:您觉得从企业自身经营过程当中,或者跟商学院合作过程中,企业应该和商学院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王新宇:举个例子,我们和清华的老师都很熟,在EDP项目上也算是比较“刺头”的客户。虽然合作的比较好,但和他们沟通的时候,我们提的意见最多。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把培训看作是投资,所以希望回报。如果是学员素质的问题,不能怨学院,要反思选人是不是出了问题。但反过来看,如果这一批送了10个学员,大家都觉得在某一门课上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那我觉得就不是学员的问题,这种情况我们会马上反馈给清华。

  此外,相信戴院长工作中也会面临这样的困难,就是说老师有一个成长过程,企业肯定希望总是用最好的老师,但年轻的老师你不给他机会,他怎么成长?这对商学院来讲是非常大的矛盾。年轻的老师没有这样的过程,将来无法走到顶级教授的行列,对商学院来讲,面临着很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建立这样的关系,是需要良好互动的。我很赞成戴院长刚才讲的观点,课堂内是学生,课堂外是客户,下了课把所有的不满和需求汇总给商学院,从客户角度希望作出调整。这方面我们和清华互动的比较好,所以总体上我们也是满意的。刚才听过戴院长讲厦大的做法,我觉得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也是非常负责任的商学院。

  曹章武:您和目前国内EDP做得很好的商学院,怎么进行差异化的发展?

  戴亦一:品牌是品质和特色的完美结合。没有品质谈不上品牌,没有特色也成就不了品牌。品牌本质上就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承诺。教育和培训产品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她类似于期货,品质承诺的可信性是客户购买决定的关键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厦大EDP不急于扩张,不采用外包,就是出于对品质的坚持。尽管我们也知道外包省事,外包一夜之间就可以扩张到全国各地,但我们更多的是考虑我们扩张后师资能不能跟得上?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始终坚持EDP培训的品质应该放在第一位。有了品质,如果一个品牌没有特色,它就很容易被类似产品所淹没。品质的背后一定要有特色,特色就是你产品的比较优势以及特殊的客户定位。

  在知识爆炸,市场变化越来越快的情况下,一所商学院要去满足所有客户各种各样不同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在美国这样高度成熟的高等教育市场中,也很难有一所商学院可以在所有的管理学科领域领先全国。但特色必须构建在自己的比较优势上,不能为特色而特色。鸡头上插上一朵花,也成不了凤凰。厦大EDP品牌差异化的努力,就是希望在财务金融领域做到国内一流,在这一领域能够为企业提供顶级的EDP培训项目。

  厦大EDP项目的第二个差异化,还体现在集团客户内训课程定制上。目前我们已经给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中化集团、深圳华侨城集团、深圳招商银行、冠捷电子等企业集团客户精心定制了内训课程。我们希望通过优质的个性化定制内训课程服务,建立与企业更加贴近的联系。

  厦大EDP的第三个差异化,体现在我们在综合管理领域的本土化战略,以及与本土企业商学院的战略联盟措施。除了要把我们的财务金融培训项目建设成为全国性品牌之外,我们还将东南沿海一个半小时飞行距离内的知名企业作为我们本土化战略的重心。我们希望能够跟我们势力范围以内的知名企业建立更加深入、更为紧密的合作。

  这两年我们一直致力于协助企业建立企业商学院。我们现在已经和七匹狼、安踏、九牧王等优秀的上市公司合作,协助他们建立企业商学院。很多人不理解,说你帮企业建立商学院,就不怕它以后不找你们培训了?我们认为,商学院EDP项目的定位应该是高端管理培训,企业商学院通常只能承担中低端的内训项目,商学院EDP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集中定位于为企业提供更高端的,企业商学院自己不能完成的培训。

  此外,通过协助企业建立内部商学院,我们与企业建立了更紧密的战略联盟关系,并共同开发企业案例,为EDP项目提供具有核心优势的本土企业案例库。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开发了紫金矿业和安踏等公司的案例,其中安踏的品牌管理案例,是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合作开发的。

  曹章武:请问王总,您当初在选择跟清华大学合作的时候,当初选择的时候可能也不止一家,您怎么评估一所商学院是否适合您企业的需求?在EDP课程选择方面,是根据哪几个方面的标准选择的清华?

  王新宇:我们1997年就和清华大学合作了,大规模合作是从2002年开始的。在当时国内整体的EDP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我们选择标准有几条,第一就是教学的态度。当时有的学校在EDP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去封锁老师。有的学校胸怀比较开阔,这种情况下,我会选择后者,在EDP不成熟的情况下,你还用固有的心态做EDP,会产生大的问题,所以我就会看学校的态度。

  第二,看管理团队。清华这一点比较好,2001年我接触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副院长,他的观点是不管多大的老板,到了这就是我的学生,这样就彻底的把学生心态调整过来了。

  第三,是师资。清华的师资当然不用说。其实,从师资来说,我觉得几所好的大学之间差别不是特别大。因此,当时做出选择不是基于最主要的因素----也就是哪个商学院更能满足企业个性化的培训需求,而是在差别不明显的情况下的几点考虑。现在各商学院也在考虑差异化的问题,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好事,会让我们选择的标准更清晰。

  曹章武:国内的商学院,很多EMBA项目都是跟国外商学院合作,EDP方面最近中欧跟哈佛、清华都有合作项目,戴院长您觉得中国EDP项目跟国外有什么差异?

  戴亦一:应该说中国的EDP项目与美国,或者说欧洲等世界一流EDP项目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中国的商学院这五年以EMBA项目为突破,发展非常迅速,跟国外一流商学院的距离也在逐渐缩小。我在做访问学者的过程中,仔细考察了哈佛商学院、凯洛格商学院、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等世界一流商学院的EDP项目后,我做了几点对比:

  第一,硬件方面。应该说目前国内商学院在硬件方面与国外一流商学院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比如哈佛商学院,整个商学院是一个完整的校园,有几十栋楼,世界一流的教学设施。我自己在那里接受培训的时候,我们EDP的教室都是专用的专门设计的案例教室,课间休息室也是专用的,学员宿舍更是就在教室附近,宿舍的设计完全是针对学员的培训生活需要的,不仅有独立的房间,宿舍里还有配套的案例讨论空间,齐备的办公设备,非常适合培训需要。凯洛格商学院的培训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培训型五星级酒店,西北大学校园很漂亮,但它最漂亮的地点就是商学院的培训中心,一望无际的湖景,令人心旷神怡。国内的商学院应该说硬件上还是比较落后的,教室是有,但学员就只能去住一般的酒店了。

  第二,软件方面。师资方面刚才已经讲到了,国外商学院像哈佛和沃顿已经发展了快100年了,他们不仅有世界级的优秀教师队伍,而且拥有一套成熟的EDP/EMBA教学方法。企业家或经理人是不能像本科生或科教类研究生那样去教的,因为这些人出去是要解决管理问题,而不是研究学问的。事实证明,案例教学是EDP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外商学院教师一般都有一整套成熟的案例开发以及案例教学方法。国内商学院也有案例教学,但同一个案例在不同的教师那里教出来的水平是不稳定的。同一个案例给不同的老师讲,讲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不一样的。但哈佛商学院的每个案例都有一个教师手册,这个案例揭示的是什么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进行分析?应该引导学生往哪方面思考?等等都有明确的指导,以保证案例教学水平的稳定性。而中国商学院教师中能够成熟地运用案例教学的还不是很多,也缺乏充足的教学案例库。

  第三,他们还拥有顶级企业的支持。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中国商业环境的时候,能够把海尔的张瑞敏先生请到那里去亲自参与案例讨论。讲日本尼桑汽车公司的案例时,能够请来尼桑公司CEO卡洛斯亲自到课堂上讲述他当时在公司采取的实际管理措施。

  第四,是战略上重视的程度,国内商学院现在还在争论到底是MBA重要,EMBA重要还是EDP重要,很多商学院甚至根本不重视EDP的战略意义——其实除了收入,EDP还是商学院和企业联系的重要桥梁,横向课题和教学案例的重要来源,也是通过教学相长的过程培养年轻教师的理想场所。在国外,EDP无疑是商学院最重要的财力来源,哈佛商学院甚至没有EMBA学位项目,但他们拥有全球最大的EDP项目之一,而且是学院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这种战略重视,还体现在教学辅助的资源支持方面。哈佛商学院2007年有206个全职教授,但是教学和研究辅助人员就有1800多人。我们商学院的教授还缺乏有力的辅助和支持,他们在承担繁重的博士生、硕士生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去承担EDP、EMBA课程教学,参与企业管理咨询,自己编写案例,往往搞得非常辛苦。而哈佛商学院一个教授后面有5-6个人在支持,哪一个企业的案例怎么开发,有专门的案例中心帮你开发。这种差距不是短期内能够弥补得了的。

  曹章武:现在大家都在谈国际化,您觉得中国的商学院需不需要国际化?如果需要,您认为什么样的国际化才能体现中国商学院的特色或者需要?

  戴亦一:我认为商学院的国际化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现在已经是全球化时代了。因为市场在全球化,竞争在全球化,所以商学院也必须要全球化,没有人能够再关起门来办学了。大量外国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要到中国来做生意,他们就需要了解中国的市场和商业环境,大量跨国公司的员工在中国建立的独资或合资企业工作,中国商学院要不要为他们提供EDP或EMBA项目满足他们的在职教育需要?答案是肯定的。

  商学院国际化的表征有两点:一是学员的国际化,目前中国商学院里的外国学生比例还很少,显示我们的国际化程度很低;二是师资和课程的国际化,目前一些学校从国外引进师资的比例在逐步提高,用英文开课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加,显示我们的国际化程度确实在逐步提高。但在商学院的国际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新的诸如全盘西化的问题。有些引进的教授对西方的管理很熟悉,但对中国的管理又陌生了。我认为,国际化不是全盘西化,道理很简单,管理学不同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因为前者研究的是人的行为规律,而人的行为是受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如果前提不同,结果自然不同。西方的管理经验是在西方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形成的,不一定都适应中国。比如,中国的市场情况跟美国就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刚才王总举了让杰克·韦尔奇管理中国乡镇企业不一定行的例子说明管理国别特殊性,这里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出租车是趴在那等客户打电话来召的,而中国的出租车则必须满街跑。如果中国哪家出租车公司的领导去照搬美国出租车公司的管理经验,那他就是在自取灭亡。

  世界级的公司,需要世界级公司的管理方法,但是本土化的公司,需要本土化公司的管理方法,国企需要有国企的管理方法,民企需要民企的管理方法,这是我们管EDP项目的人首先要明确的。中国目前一些顶级企业已经开始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很多企业也即将走上国际化的道路,所以,国内商学院也不能以中国情况与国外不同为由,否认商学院必须逐渐国际化的大趋势。在国际化方面,目前国内商学院要么停留在原地踏步阶段,要么停留在全盘西化食洋不化阶段,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收购IBM笔记本业务后,联想集团的几个高层领导,都选择到哈佛商学院或沃顿商学院的EDP项目而没有选择中国商学院,是对中国商学院的一个提醒。在这一点上,欧洲和印度商学院的步伐显然要比我们快。

  曹章武:请问王总,您如何看待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对知识的需求有什么样结构性的变化?刚才戴院长说了,中国的商学院可能暂时不能满足国际化企业知识的需求,可能就需要通过和国外商学院合作这样一个渠道,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新宇:就我们企业来说,我自己的感觉离国际化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从培训角度来讲,国际化是企业必将面临的一种现实问题。

  我们需要关注一个现象,现在国内的很多商学院在花重金从国外请中国籍的老师,他们在国外工作,有经验,同时又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这些老师到国内教学,往往会有纯天然的优势,比国内的老师对西方的东西有实践的经验,有更深的认知。比纯粹的国外教授来说,更理解国内的文化,更能够把知识运用起来。可以看到,现在很多留学国外,或者在各个领域有成就的教授,这几年非常抢手,这实际上也代表着中国这些商学院在国际化方向上是非常正确的。

  还有一方面,也是现在商学院在做的一件事情,也可以再继续深入的做下去。我们发现很多商学院,不管是EMBA项目,还是EDP项目,在组织中国的学员到国外去交流,有没有需要?有的,既开拓了眼界,又了解了国外的先进理念,但我觉得深度不够。在一个企业呆上一天,可能不如把跑三四个企业的时间放在一个企业,能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个企业的运作,收益会更大。当然,这个在操作中也会遇到一些现实的困难。

  我们发现现在更多的是开眼界,但交流学习的深度还不够,还需要继续挖掘。从商学院组织角度来讲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从学员的角度来讲,他希望看得越多越好。这个责任不在商学院本身,企业也有责任,我们是不是很清楚的意识到,派人出去为未来国际化做准备的时候,我们希望得到什么东西,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还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更深入、理性的思考。从企业角度来讲,这一点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曹章武: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讲,如何通过管理培训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王新宇:这个问题好像很难回答,同时也不用去回答。因为管理培训本身面向的都是企业内部各层级的管理人员。企业管理的核心说是财务管理,但你的市场营销策略、战略的落地,所有都是通过人去执行,这些人必须要具备很好的团队领导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载体就是人。在这种情况下,这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企业能往前走多远,走多快。核心竞争力最终是落实在人身上,如果通过培训让这批人变得很强大,企业会有更大的发展。

  当然,管理培训同时又面临另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管理培训的价值往往是长期的,短期内难以像岗位培训和技术培训那样直接体现出来,所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很清晰的思路,这对企业来讲也是很大的挑战。

  曹章武:戴院长,您从商学院的角度,怎么评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戴亦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学术界至今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不过通俗地来讲,我认为核心竞争力一般应该具备如下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这种能力要有市场威力(或杀伤力),比如万科在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项目品牌化运作能力,使得他无论进入哪一个城市,都能成为当地的领头羊,能够创造出比别人更高的产品价值;第二是独占力(或排他力),也就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别人无法复制的。这种能力是短期内学不会、买不来、偷不去的。比如一个房地产企业,你再怎么模仿,再怎么从万科挖人,它的优势还在那,这是花钱也买不到的。一个优秀企业至少要具备如下几点:第一,要有一个好的企业领袖。大凡优秀的企业,都要有很好的领袖,如联想的柳传志、华为的任正非、万科的王石、海尔的张瑞敏等;第二,要有一个好的品牌。第三,要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第四,要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第五,要有好的企业文化。

  我认为商学院在创造或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除了技术创新,还是大有作为的。商学院在帮助企业培养商业领袖、制定正确的发展和竞争战略、探索好的商业模式、打造好的管理团队、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商学院和企业合作的空间是巨大的。

  曹章武:关于中国管理培训市场特别是EDP的发展趋势,怎么从供需两者角度看待这个市场?

  戴亦一:我个人认为,中国EDP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从国内商学院提供的产品和国外一流商学院提供的产品水准和投入力度以及市场对在职培训重要性的认知等方面来看,跟发达国家相比起来,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坚信这个市场的前景会非常好,EDP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会为企业和商学院供需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

  从需求角度来看,未来中国EDP市场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举个例子,两周前我和九牧王集团董事长林聪颖先生签了院企战略合作协议。九牧王今年即将在香港上市。林董事长说,尽管一路艰辛,但他的企业过去一直靠他自己的悟性在管理,还是比较顺的,但当企业员工发展到今天的超万人规模,当一个普通企业变成了全国性知名品牌公司,当一个私人企业变成了上市的公众公司,他面临的棘手问题就越来越多了。诸如公司战略的挑战、上市公司的运作、财务与融资政策、企业扩张与并购、国际化经营、多品牌运作、投资者关系管理,还有人力资源战略等问题都出来了,而且已经不能再靠自己慢慢地去悟了。他说这个时候企业家就迫切需要高端的教育或经常性的专题培训。就我个人接触,坦率地说像九牧王林董这样的成功企业家,他本身就是一个好的管理实践老师,他的管理经验足以给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家授课。但如果九牧王要成为国际品牌企业,他就需要不断地再学习,需要商学院持续的充电,需要教授们告诉他皮尔卡丹这样的全球知名企业是怎么从一个小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变成跨国公司,变成世界品牌的,九牧王在重复这个过程中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该怎样应对,这就是企业接受商学院EDP培训的需求。最近他们会派财务总监和老板到我们的EMBA来学习,其他中层员工到EDP项目来接受不同专题的项目培训。

  活到老学到老,EDP本身的理念就是终身学习,大家都要与时俱进。我曾听福建一位著名的民营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他说:在今天这个变化如此之快,竞争这么激烈的时代里,不仅仅是“活到老学到老”,而是“如果你不学,可能都活不到老!”,这是一位民营企业家对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感悟,也代表了企业对EDP培训的需求。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过去是中国制造,我们的企业家只要把成本压低、质量控制好就行了,但今天要中国企业要跨入中国创造时代,要建立跨国公司,这时他们的领导和员工可能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知识更新挑战,这就是商学院的历史性大机遇。

  从供给角度来看,我前面说过了,目前商学院普遍在加大对EDP项目的投入力度,与国外商学院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应该能够逐步满足中国企业对EDP培训的需求。这将是一个供需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是一种双赢的格局。

  曹章武:最后请王总总结一下,从企业的需求和发展来讲,中国商学院EDP的培训项目,未来是怎样的发展趋势?

  王新宇:EDP对企业来讲,有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企业来讲,人员的提高分成几个基本层面。最基本的是知识的普及,通常来自于专业和行业的发展。第二是一般操作技能的培训和提升,这种提升往往会带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和职位特色,这也不是EDP或者商学院需要介入的领域,主要是借助于企业自身的能力。更高的层面是管理的问题,管理能力怎么提升?我认为从方法角度来讲,最有效的方法是基于企业实践或从相关行业案例中总结和感悟出来,然后转化为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完成这种转化的能力谁有?只有商学院有,企业只具备提供案例,或者把案例的经验做一些简单总结的能力,但把它转变为理论,不是企业的强项,企业也没有必要去做,而咨询公司又做不了。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特别是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觉得商学院也好,EDP也好,特别是EDP这种培训,在未来需求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它将来在整个管理培训上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企业角度来讲,希望未来国内有很多好的EDP项目,这将是企业未来发展非常倚重的一个方面。

  曹章武:非常感谢两位来到今天的访谈现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