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徐滇庆:海外投资及工业园区的建设(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9日 18:46 新浪财经

  请问,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进入中国领域的外资企业是哪一些最成功呢?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利用外资56.7%来自于亚洲四小龙,来自于工业七国的只有27%。我有专门的技术性的报告来分析盈利最好的企业是谁?港资、台资企业,而具有高科技的欧洲、美国、日本企业,它们的利润率远远低于港资和台资企业,港资、台资企业的利润率更是高于别国。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因为港台企业发挥了在信息销售渠道、营销上的优势,大陆则发挥了劳动力价格低廉、生产成本比较低的比较优势。港台地区最拿手的产品恰好是能够适应大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港商、台商到大陆投资事半功倍。而欧美企业来华投资的成功率远远低于亚洲四小龙企业,这也是港台投资总数和总量远远低于欧美企业的原因。

  如果我们按照出口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将世界各国排队,那么最容易合作的国家也就是我们中资最应该去的地方,就是那些在排列中和中国比较相近的国家。跨国公司最佳目标,就是那些在经济发展程度上比中国慢半拍的国家和地区,这也许可以总结成为跨国投资的慢半拍的原则,按照慢半拍原则创建中国工业园区,应该是在那些经济发展程度上和中国仅仅差半拍的地区,东欧、东南亚比较符合这些条件。

  如果我们考虑潜在的市场规模,则东欧的条件最好。东欧各国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不比中国差。但是他们国内市场化的程度不如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也远远不如中国。在轻工业、纺织工业、家用电器等行业上和中国有一定的差距,东欧各国出口能力目前还很差。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在这些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比它们早了半步。中国产品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东欧和中亚这些地方的国内市场。中国企业的运行规律和东欧各国企业更为相近,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中更容易得到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持,东欧各国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之中,市场竞争不规范,法律制度不健全,这些状况和中国很相近。西方企业跑到东欧很难适应这些不规范的市场,而中国企业则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因为中国就这样,所以我们去完全能理解、完全能够生存,而西方企业就遇到了很大的障碍。中国和东欧各国之间的合作恰恰能够发挥彼此双方的比较优势。各个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在不断变化,在中国八十年代初期我们最需要的是资金和关于传统市场的市场信息,需要解决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问题。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中国所面临的是扩大产品市场和国内就业的问题,我到东欧调查研究之后,我发现东欧就比我们慢了半拍,他们仍然处在需要资金和传统商品的市场信息阶段和我们那个时候正好相同。

  东欧各国目前要解决资金和扩展市场渠道问题,中国完全有可能带动东欧和中亚各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一般日用电器等方面走向世界。以东欧作为中国资本输出的前进基地和跳板,可以有效的回避欧美各国的反倾销壁垒,创建海外工业园区把一部分就业机会留给对方,恰恰符合东欧各国当前降低失业率的需要。如果我们继续出口中国制造,我们实际上把我们几乎所有政治上的盟友都得罪了,因为它们也有就业问题。而创建工业园区恰恰是双方互享经济成果、分享就业机会的过程。

  在海外工业园中,绝大部分职工是本地员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反倾销博弈中,这些员工以及他们的政治力量都是我们的同盟军。东盟各国加入东欧后逐步融入广大的欧洲市场,制裁东欧各国的产品要远远高于制裁中国的产品,因此建立有效的联系能够有效的减少反倾销的压力,只要对中国的发展有利中国产品打什么牌子都没有什么关系。

  在九十年代初期东欧在休克疗法的冲击之下,经济发展势头严重受挫。那个时候东欧各国人民和我们拥有传统的友谊,中国产品在东欧各国具有良好声誉,这原本是中国和东欧各国扩大友好合作的良好机会。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并没有抓住这个良好的合作机会,在九十年代初期基本上没有政府主导的投资,只有零星的个体商人出入东欧,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声誉。欧盟东货、欧洲将和东欧市场联成一体,这为中国和东欧各国的合作提供了又一次良好的契机。如果能由中国政府出面集中财力建立几个中国工业园区,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工业设施、法律和商业顾问,帮助他们走出国门简化跨国经营的外汇管理程序,中国和东欧的经济合作一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创一个双赢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