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志纲:机遇与抉择(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8日 11:07  新浪财经

  广告

  王志纲:第二个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讲讲我自己本身。我是前十年在新华社,主要是从事所谓的国家宏观战略的报道。那个时候几乎是把整个中国都跑遍了。那个时候自认为对中国很了解。但是后十年我又一头扎进了中国的市场经济的最深处,在市场里面从微观到中观 到宏观,微观就是企业,中观就是区域,宏观就是国家战略。经过这两个十年以后,当我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我的整个感觉就非常复杂了。第一个,我对昨天我的轻浮、轻率感到惭愧。当时以为是作为一个新华社记者,已经可以有很多“奏折”被中央所采纳了,变成了政策,以为就是在推动历史了。但是我觉得当时有很多东西还是有书生之见。所以当我今天站在这个角度再来看我们很多学者和经济学家的进言的时候,我真的捏了一把汗。当然包括海外回来的。这是第一个。那么第二个就说是后来又经过了十年在市场经济的历练以后,去掉了自己的很多“皮”,然后从前瞻性到可操作性结合以后,才发现自己有一点可以发言的东西了。

  王志纲:那么好了,今天我就想用这种方式大概地扫描一下,关于咱们这个主题。我这个主题题目叫做《话说战略机遇期》。其实中国的这个发展五个中国(区域)也罢,四个中国(区域)也罢,不管哪一个区域翘起来,都离不开一个问题就是战略机遇期。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关键到了谁家,但是我发现 当机遇期来的时候,有的人抓住了,从此越走越辉煌;有的人错失了,从此一去不复返。这里面首先第一个 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先从广东开始,当时邓小平所确定的是:广东、福建先行一步。我当时在新华社的时候,对这两个模块进行了非常深入地调查和研究,最后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广东抓住机会了,福建错失了机会。当时的特区,广东三个,福建一个是厦门。当时两边的政策是一样的。为什么错失?当然这里面涉及到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对两家是一样的。但是地利和人和这个时候就不一样了,广东占了大便宜,三个东西,第一个东西是地利,也就是说它跟整个香港一脉相承,一水之隔,这个时候整个中国可以说是叫做外贸独占,就在香港。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一个“换气口”就是香港。所以全中国的资源,全中国的信息,全中国的招商引资机会全部到了香港。再怎么也得把香港催生出来。这个时候,香港就借助这个机会,实现了一次很重要的战略转换,叫“腾笼换鸟”。就把自己所谓的第二产业和制造业大批地往内地移动 ,然后腾出空间来,最后使香港打造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还有物流中心 。终于成了所谓的东方之珠。其实香港的繁荣是这样过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现在很多人讲,广东这样的优势,那样的优势。我经常给大家讲的一句话,我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样是三个特区,最后只长成一个特区,就是深圳。为什么?就是地利,没办法。那么香港最后据统计,它的整个工业化转换过来的时候,截至目前为止,转移了一万两千家企业,其中有将近八千家留到了珠三角,主要留在了东莞。由此形成了珠三角所谓的“三来一补”模式,整个“催肥”了广东。当然广东也很尴尬,真正富有的只是珠三角这两千多万人口,还有将近五 六千万的粤北、粤东、粤西,也很辛苦。这个机会已经失去了,这是我讲的地利。第三个是人和,人和就是广东文化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什么呢?敏于行而拙于思。很实惠,很实际,这种东西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没有精神包袱,以港为师。香港有什么咱们就学什么,最后广东成功了。在这个背景下面,福建出了什么问题呢?福建是一个地利不好,当时所谓的一个特区对着台湾 ,海峡两岸进行阻隔,根本不可能招商引资。第二个香港好不容易绕点东西过来,层次更低,因为它成本更高,竞争力更差。好了,经过了又是十年的转换,到现在,你们注意看福建,福建根本没有在外向型经济上捞到什么便宜,靠外向型经济的推动,而主要还是靠厦门、漳州、泉州,靠实施的民营企业,经过了十年深居,十年教训,终于现在又开始抬头。特别是在一些轻工产品。比如说我们现在讲到的很多运动休闲产品方面,开始品牌化走了出来。这就是两个地方非常有趣的差别。那么讲完这两个地方以后,我再讲第二个,就是广东获得了这一拨行情,最后超越于福建,终于成气候了,以至于咱们的小平同志第二次南巡,90来岁的高龄也要坚持到广东去,安泰站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里面才有力量。最后转过身来指着北方,说:不改革就下台,看看我脚下的广东。最后终于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又上了一次新的高潮,终于全中国响起了“春天的故事”。那就是说它这个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它需要这种样板。最后推动了中国终于走上了全面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这就是广东的意义。但是广东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广东文化基因里面,它没有历史印记,没有文化包袱,它是化外之地。所以当一下子市场经济零对接的时候,它不用解放思想、一步到位,以港为师,就可以发财。但是在这个发财的同时,广东人过于迷信,所谓的实操、实操、实操,对于形而上的战略、理论、文化根本不屑一顾。1992年,当时我受新华社的委托在整个沿海跑完,特别跑了长江三角洲和上海的时候,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最近还有人把这篇文章给我提出来。这篇文章叫《广东的危机》。我当时就说了,如果广东人只是满足于敏于行,而继续满足于拙而思,不注重战略的话,如果广东还继续是强势市场,弱势政府,如果广东不能在战略上对自己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定位,广东被江浙超过是迟早的问题。没想到不幸而言中。这就是一个话,不讲了。第二个,讲一个模式,就在沿海这个发展过程当中又出现两个模式。一个就是浙江抬头的排头兵温州,一个是广东的潮汕,广东的潮汕和浙江的温州非常相似。就搞市场经济,就搞小商小贩,所以多少年来一直是“重灾区”。以至于我记得我1991年的时候到温州去的时候,采访过当时浙江省委最高领导,他跟我说过一句话,他说:在此之前,温州人的日子好过我的日子就不好过,我的日子要想好过温州人的日子就不好过,因为那个时候整个中国没有确定走到市场经济这条大路上来。所以在这种背景下面,这两个地方一直是被我们的政府压着的。即使压着,最后终于起来了,这两家在前面70%的路径是一样的,后面就开始分道扬镳了。什么一样的呢?第一,原始积累。原始积累大家知道,马克思早就说过,是肮脏的,没办法。月黑杀人,风高放火,做假卖假,然后走私贩私,这就是原始积累,没办法。两家都共同经历过这个过程,但关键是有的从流氓变成了绅士,有的继续还是扮演流氓。到了1992年 1993年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去温州的时候,就感到很震撼。我发现温州人经过了原始积累,经过了被“打假”以后,已经开始通过原始积累向制造业这方面进军,开始“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而且温州人利用它在全中国全世界的人脉网络和全中国全世界的浙江人和温州人,开始进行就说是在产品相对过剩的时候,去营造自己的品牌和网络。而这个时候,潮汕继续满足于做假。最后一直到了2000年,中央受不了了,朱镕基总理亲自带队广东“打假”,坐镇潮汕。最后的结果是潮汕由此一蹶不振。去年我去潮汕 ,2000多个企业家跟我交谈,几乎是痛心疾首。他们就讲了一句话,他说是:少数人生病,为什么让我们整个潮汕人吃药?我说这个没办法,这就是代价。因为以后中国的竞争,伴随全球一体化以后,就是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首先的识别不是企业识别,是文化板块识别。你是哪里人?这个文化识别有了以后才有了企业识别,这个是没办法的。比如现在一讲到浙江人,讲到温州人,很多省委书记的座上宾。就意味着他们来了就财起来了。为什么?因为它形成了自己的地域品牌。但是一讲到某区域的人,马上人家说不同他们做生意,以至于很多优秀的人也因此受害。最近大家没看,整个中国的书摊上最好卖的书,千万别说什么什么人,什么省的人,千万别骂我是什么什么人。这就是属于今天中国的竞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首先是一个地域识别。地域识别有利的就获得了马太效应,就说是富有的更富有,地域识别不利的,贫穷的更贫穷。当时很多企业家跟我哭诉这个问题。但是后来我们在一块探讨,我说为什么潮汕会错失这个机会,最后大家同意是两条。第一条,还是中国的一句老话,人们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初温州和潮汕在比的时候,讲数字,讲基础,潮汕决不会亚于温州。但是因为潮汕是特区,所以很多人在特区里面已经尝到甜头以后,吃到偏饭以后,他没有一种危机感,他不愿意去搞制造业,不愿意去搞更需要展示未来的一种就是迎接挑战。那么温州人没有路,他只能就往这条路走,而正好全中国还没有醒过来,所以温州的一些小裁缝、棉花匠们,就一个个成了现代企业家。他逼出来的,自古华山一条道!最后我们潮汕人错过了机会,到2000年被中央一“打假”,打走私打下去以后,这个时候再重新起来,非常辛苦了。因为他们现在顶多还是一些“九制陈皮”,顶多还是一些二、三流的陶瓷制品,机会已经没有给它的了。所以大家发现现在出现一个问题,真正的潮汕人成功不在潮汕这个板块,而在香港,在国内,也就是他优秀人的基因还在。但是这个机会没有了,这是一个非常发人深思的例子。这是第二个。还有第三个例子,就是咱们那个苏南的问题,1996年我第一次去苏南,这个时候感觉到整个苏南被浙江龙腾虎跃的格局已经甩到后头去了,当时的苏南还继续满足于所谓的乡镇企业,后来被浙江打得抬不起头以后,苏南终于找到一条新的路子,这个路子是上海给苏南的。当上海的崛起,全中国全世界都认为上海无疑是世界上第六大国际都市的首选。那么以后的竞争就是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开始形成。当全世界开始往上海登陆,以为登陆了上海就占领了中国的时候,这个时候上海人开始翘尾巴了。他们当时说:我们只同世界500强打交道,500强以外的不考虑。这个时候的苏州抓住了机会,就是所谓的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背靠大树好乘凉。你不要我全要,一不小心就把整个全球产业化转移,特别光电企业转移这拨行情给抓住了。以台湾为代表的,由此以昆山带头然后到整个苏州,现在整个光电企业 IT行业全部转移到苏州。以至于经过十年的发展,现在苏州成了中国副省级单位里面的前三名。最后上海意识到不行了,已经是原来根本看不上的苏州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第一个,来个所谓的“173计划”,反而就划出了一个跟江苏苏州相接壤的173平方公里,你做什么我做什么,你的什么政策优惠我也什么政策。这就属于小家子气了。另外一个就是提早地把虹桥这个物流中心开始往浦东那边转移,这一刺激就使所谓的苏州的IT行业运输费用增加了一倍。这反而刺激了苏州,一下子,中央现在也确定在无锡再建一个江南机场,解决这个问题,这拨行情就把住了。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