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架构要解决哪些问题(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 17:05 新浪财经

  要考虑到金融体系的演变来设计监管

  赵锡军:一定要根据金融业的演变、金融体系的演变,来设计我们的监管,这点非常重要。我觉得从宏观方面来看,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就是市场化的趋势,将来的金融业务,无论你是银行、证券还是保险,都可能会越来越围绕着市场来做,而不是围绕着机构来做。从这个意义来讲,将来资本市场或者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而不是金融机构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在设计金融体系的时候,要把它的功能想清楚。第一个功能,它要能够比较好的配置金融资源,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说白了就是为企业投融资提供服务,为企业的优胜劣汰提供机制。不是仅仅为企业提供资金,如果企业做得不好,还要把你淘汰。我觉得这个配置很重要。创业板的出现有了另外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这种机制可能更加激烈、更加鲜明,但也为企业提供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机会。所以一切就是看你自己做的好还是做的坏,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功能,也是最基础的。

  第二,金融体系要具备风险配置功能。风险比较大的公司,找创业板这样的平台进行融资,进行交易的时候,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可以去投资创业板的公司。而有些投资者不喜欢高风险,他就做一些低风险的投资。这样在投融资过程中,不同风险忍受能力的投资者、不同专业的投资者和具有不同风险的投融资产品都能相互匹配,找到各自的需求,实现了风险的配置。所以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可以承担更多的风险,致使优胜劣汰,整个市场的效率就会提高。因为资源、风险各得其所,效率就会提高。我觉得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风险配置,都有助于实现高效率,提高资源效率和市场效率。

  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风险,这也是金融的魅力所在

  曾刚:没有金融创新和发展,也不会有今天,所以收益和风险都是对称的,既要较快的创新和发展,又要很小的风险,这个想法并不现实。更实际的做法,还是要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如果没有资产证券化发展,美国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买得起房子。你也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风险,这也是金融的魅力所在。不能因为风险,我们就否认了创新的方向,不然的话这个社会发展就停滞了。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企业不知道市场的准确需求,因此,企业的生产从某种意义讲具有盲目性和风险性。风险不可避免。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被浪费掉,也被称为“创造性破坏”,因为社会的进步是以要以这种浪费为代价的。

  而计划经济的生产比市场经济有效得多,已经知道最终的生产目标是什么了,你想要多少就给你多少生产多少,多一点都不给你,一点都不浪费。事实上这个东西是我们目前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所以我们的监管也是应该允许风险存在的。如果我们总是对我们的金融机构实行“计划经济”,不允许风险的存在,那么我们的金融机构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

  风险这个问题很复杂。与其做模型上的研究,还不如基于一些基本的常识性判断更重要。从理论上即便做出来一个比较来,也是比较牵强的,因为我看过类似的研究。风险这种东西不是在一个模型里面就可以做出来的,也是需要一些实践,纠缠于本本并不是很有意义。

  金融体系的功能是需要为我们不断增长的财富积累提供载体

  赵锡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我们国家来说可能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金融体系要为我们现在不断增长的财富积累提供载体。美国也好,英国也好,金融体系已经建立了一百多年,工具已经非常多了,也比较稳定了,知道哪些财富积累到什么工具上会比较稳定。而我们国家在此方面还比较单一,将来这是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变成一个富裕国家所要经历的必然过程。让财富积累起来,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我觉得这是金融体系在我们国家必须要发挥的作用。比如养老金,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是专业机构来做,而且都是跟市场挂钩的,养老金的不断积累,反过来又给你解决了退休之后的社会问题。一个人的财富有多少,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股票、债权、存款,而是你养老金有多少。比如教育的支出,我们现在是简单的财政拨款,另外就是靠自己去筹集。在成熟的市场里面,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基金,通过投资于这个市场获得财富的增值,增值的财富反过来又承担了教育开支和其他社会功能的开支。所以通过金融体系的发展来为财富积累提供载体,是我们国家目前迫切需要做的。这个功能解决的不是个人致富的问题,而是通过整个金融体系的力量,把原来由居民个人或者国家财政承担的功能,真正通过金融体系的运作把它承担起来,这是需要考虑到的。

  监管要考虑防止那些专业性很强的金融机构滥用能力

  赵锡军:还有一点启示,是从美国最近发生的次贷危机想到的。从监管的角度来说,确实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当这个国家的金融能力达到相当大的时候,监管确实要考虑到防止那些专业性很强的金融机构滥用金融能力。本来按照正常的商业标准,在发放贷款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标准,做金融创新的时候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但由于你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比别的机构强,你就把原来的质量比较差的产品,借较高的专业水平加以包装,然后再通过专业的手段广为推销,卖给那些专业能力不及你的人。就次贷及次贷之后产生的各种衍生产品而言,确实是靠华尔街强大的专业能力推出来的,而且在当时来讲是回报率非常好的产品,诱使很多机构去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有一个很重要的产品就是所谓的对冲基金。这种对冲基金在破坏东南亚国家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基金的专业能力、融资能力是非常强的,进入到那些金融专业能力不强的国家、不强的市场里面,如入无人之境,利用他们专业能力强的优势,在那里做操作,而不受到任何监管。那些拥有强势的金融机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国家和地区,确实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不能放任他们的金融机构在做产品创新、产品设计的时候利用他们的强势——我们不能说是“掠夺”,但至少也是通过貌似“公正”的交易,来获取更多的不法利益,给他国或地区的金融稳定带来危害。我把这个称之为防止金融机构滥用它的专业能力。

  管制是随着成熟逐渐减少和消除的,监管是长期存在的

  朱武祥:证券市场从混乱到成熟的过程中,一定是要行政管制的,管制是随着成熟逐渐减少、放松和消除的,监管是长期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规范,包括信息披露、公司治理规范等。监管制度的完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包括学习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自己试点产生信息来判断整个金融交易过程的风险点等。在新兴市场中,行政管制必不可少。

  混业监管框架不管采取那种方式,都应具有一定的执行能力

  曾刚:监管始终是一个权衡的问题,是风险控制和市场效率之间的平衡。换句话说,在要求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控制时,不能过度影响市场效率,阻碍市场的发展。我首先谈风险控制的问题。整个金融行业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微观层面的,这与各金融机构的资本、负债等风险情况相关。具体到银行来讲,在银行监管方面,我国银监会已经充分吸收了国际标准,制定了整套的监管指标(包括静态、动态的),要求金融机构达到符合标准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单个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同时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不过,尽管在微观层面上单个金融机构的所有风险指标可能都很好,但仍然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这是由于金融市场具有很强的风险传递性,这便是第二种风险即宏观层面的风险。现在由于很多创新性的金融工具的发展,使得我们原始的金融产品发起机构可以发行很多债券资产,而这些资产经过衍生后被放大了许多倍。在这些债券资产被卖掉以后,持有者中除了那些持有这些原始资产的人以外,还有许多人通过市场购买了这些衍生资产,这使得持有这些资产的人群被放大了,可能各种各样的人都拥有。本来购买这些衍生资产的人群和原始的资产是没关系的,但由于衍生工具的出现就使得风险有放大的可能,所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原始资产自身的风险管理状态,而取决于那些很多和它这个行业不相关的情况,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严格的分业监管怕是很难去把握这种东西。比如各种各样的衍生工具,监管层很难判断这些东西到底蕴含多大的风险,传递过程中到底会有多大的影响,其实都不是很清楚。单从金融系统风险控制角度来讲,除了在微观层面上要求每个金融机构需要达到审慎性监管标准以外,还需要从宏观全局去评估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去评估不同的机构之间风险的相关性,混业监管在这方面要强于分业监管。

  混业监管框架不管采取那种方式,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执行能力,现有的没有决策权,这会影响监管效率。因为在现实世界中,重大事件的发生以及传导起来是非常快的,到底是做还是不做,大家吵半天说之后再行动,可能就来不及了。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是分业的,美国可能也算是分业的,但他们的协调机制比我们好一点。英国好像也是合在一起的,一个局就把所有的金融监管拢在一起,这是一个比较方向,我这是从风险制度角度来讲的。

  宏观层面上的相关性风险的扩大,也是市场不断提高效率当中制造出来的风险,比如很多金融创新的结果就是这样的,一方面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我们通过一个更全面的监管框架可以控制风险,但如果管的太严了,阻碍市场之间的关联,也会使银行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