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汤东宁:实现科技创新还应该进行制度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 16:57  新浪财经

  2008年2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创新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学术研讨暨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学明德楼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此次大会。以下为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汤东宁教授讲话内容实录。

  汤东宁:谢谢人民大学纪校长给这个机会,因为跟刚才前面在座的几位老师相比,我是来自媒体,赵教授当时提到,说有一个发布,打招呼的时候有些情况,因为我跟赵老师也是打了好多年交道,原来有一些接触,借这个机会讲两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个,谈一下感想。因为我首先觉得中国人民大学做了一件好事,而且也是做了一件很吃力,但不一定讨好的事。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这个好事,我们现在作为人民大学这个品牌要推出,前两个要求还没讲,一个是现在中国已经有的宏观经济绿色的蓝皮书,就是社科院,人大也有,现在几种蓝皮书,白皮书,因为我是1990年以前在国家科委工作,后来到了报社,那时候每年搞一本白皮书,科学技术白皮书,后来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销声匿迹,就不再搞了,后来包括国家纪委,经贸委都搞过类似的,在我们国家能够很持久地做一件事情很不容易。人民大学是在一个非常好的,在我们国家特别最近的五年,经济上升举世公认这么大的一个前提下做了这么一件事,我认为是一件好事,你们毕竟是人民大学,是我们国家一个很著名的高校,上次纪校长跟康奈尔大学校长的对话,我很认真地看了,因为纪校长这几年也是名声人物,搞国学,虽然遭到一些不同的意见和学术探讨,无所谓,但是人民大学作为我们国家一个人文学科,很知名的一个学府,能够挑头做这么一件事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第二个,为什么说吃力不一定讨好呢?在我们国家做吃力的事很多,包括政府的投入,民间的投入,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为什么不讨好?要用过去老人家的话,中国反正是地大物博,人口也多,用温总理的话说,在中国任何小的事情乘上十三亿都是大事,任何大的事情除上十三亿都是小事。就是我们中国能够获得全民共识,全国共识的一件事非常不容易,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人民大学能够矢志不渝,特别是赵老师他们花了大量的工作,做这个事情也引发了我的一点联想。因为我们国家从事科技统计工作大概是始于七五末,八五初,也就是九十年代初,那时候我刚到科技日报工作,那个时候当时科委的研究中心率先发起,这个跟我们统计局,就搞科技指标,那个时候因为中央提出,老说科技对经济有什么贡献,国家科委拿不出具体的东西来,那怎么办?宋健同志当时讲你们得做做课题,要研究,而且那时候张赛同志做国家统计局局长,那个时候是刚刚开始应该是第一任,好像是国家统计局成立科技统计司是第一任司长,就是洛司长,就是在国家统计局这个系里面根本没有科技统计,所以你说科技对国民经济到底多少贡献,说不清楚。所以那时候国家科委也给了很大支持,宋健同志出面主张这个事,我记得当时做课题的时候国家科委还给了一些经费。联想到这个事情,我们现在人民大学应该说一晃15年过去了,现在在高校做这个事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关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应该说从95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不竭的灵魂以后,创新在中国大地风起云涌,特别是前几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自主创新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在这个以后应该说我们国家对创新的关注度一年一年在提升,不断在升华。但是这里面又有一个问题,因为今天穆所长没到,我跟他们一直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个方面,因为我们也参与一些课题研究,实际上国家创新体系到底形成没有,现在应该形容一下,不是说这个书本汗牛充栋,但是确实北大清华都在做,那么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现在没有一个权威的,谁构想一个说这是最权威的,都有一些想法,现在我们来探讨这个创新指数,而且将来要创一个牌子,要做下去,这里恐怕要遇到相当的难度,当然我们现在是学界,首先学界的共识,再推而广之到政界,对你这个都有一个共识。那么共识来自哪里?首先你这个东西有没有权威,权威又来自于你这个东西科学的依据是不是充分,否则的话一些单纯的数据统计,当然我看了一下,包括这里边我们参照的哈佛大学一些教授的数据,我们过去也浏览过,但是这个指标体系应该说都是国际上流行的,但国际上流行的也不是说现在正在流行的,至少在十几年前,这里就讲到我们过去对科技数据的统计也是一样,现在是08年2月份,恐怕我们要看07年的科技数据,它又要推到今年下半年,所以我们国家科技统计数据很滞后。我们现在已经形成文字的依据,如果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里边肯定有很大程度上,是在你做了结论的同时数据已经在变化了。

  昨天晚上因为要参加这个会,我就临时在想,比如说现在媒体在大量报道我们广东珠三角创新能力不行了,而且在大转移,韩国的企业现在纷纷逃离,因为现在从各种生产力要素成本市场来分析,珠三角已经不适合再发展什么高新技术这些东西,怎么办?这里头其中就涉及到我们这个数据里,我刚才在这里还翻了一下,其中我们讲两个硬的指标,广东都是99.9的,这个东西现在一个是讲科技人员的拥有,还有一个所谓高技术产品的产值和出口,这个数据应该说在两、三年前,或者在四、五年前,甚至在十年前始终是递进的,现在恐怕到07年就发生一个拐点,我们现在产生这个指数,当然这个指数,任何指数都有可调性,不断的变化,但是这里面又生出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现在创新指数有没有绝对的?我们现在是借鉴国际上通行的一些做法,对于任何一个指数的设计,它这个指标体系的采集,我们说采集了8个方面,实际上我看了一下,我们大概这8个方面,头4个,或者头5个方面,基本是属于硬实力,现在国家讲提高软实力,我们现在实际上中国恰恰是在软实力方面需要加强,刚才汪所长讲到了,比如我们现在的制度建设方面,过去是一直制约中国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瓶颈,十几年前我们约吴建连先生给我们写一个文章,他提出一个观点,叫制度高于技术。然后我又为这个问题采访了吴建连先生,他其中又谈到技术进步要有经济观,他认为单纯的追求科技投入,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科技的投入和科技的产出这里边怎么能够使它更为衔接,或者说能够达到你投入的目的,这里边有很多,有制度制约的因素,包括知识产权保护,这个问题要展开讲就可能是专题研讨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