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资产价格是否将出现拐点(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11:34 新浪财经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很不透明,有一些部门可能有些指标,但是不公布。应该跟踪这些指标,比如有多少人购置了两套房子,住房的空置率现在到底是什么样,居民收入中到底有多少用来支付房贷等,每个城市、每个地方都要公布数据,然后看数据的变化,这样对市场的判断才会有力。但有一点我可以判断,即2007年房价飞涨的情况下,买了房子的人,如果借房贷,压力应该比较大。

  现在房地产市场很多融资还是从银行来,加息会不会产生不良贷款?会不会出现借款人还不起贷款?我想肯定会有。但如果政府的目标是要通过调控房地产市场来保护银行,这样的做法迟早要出问题,因为政府不可以永远保护。我认为,从银行业以及消费者和投资者角度看,有一点泡沫,或者泡沫破灭,也不见得是个坏事。美国从1970年到现在,泡沫破灭了3次,就算中国的泡沫破灭一次,让大家都知道风险在哪里,知道中国的老百姓承受能力怎样,知道中国的银行能不能经受起房地产市场的考验,我觉得不是坏事。

  即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也没有人能告诉你房地产的泡沫是多少,股市的泡沫是多少,有人告诉你也是猜的,不足为信。我们只能说可能性增加或者可能性减少,或者泡沫大小,即一些方向性的判断,但不能做绝对规模上的判断。但要深一步问,如果泡沫来临,我们的投资者、我们的政府都准备好了没有?

  此次美国次级债泡沫同一些新金融工具的应用有关系,如资产证券化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使得次级房地产债的风险爆发比任何人预期的都要早。当前一个争议是美联储是否该早些采取行动戳破泡沫。在中国,人们也在谈论相同的问题。我认为,是否要戳破,要看使用什么手段。如果用政策性手段去戳破,风险很大,因为这样政府就变成了一个责任者,所有的人都会指责政府。但是政府可以提一些警告,出台一些政策,政策从长期来讲要有助于抑制泡沫扩大。

  我在欧洲听说那里的专家也在分析,说担心伦敦的房价过高。但英国央行不着急。为什么?因为如果泡沫破灭,着急的是那些投资者,同央行有什么关系?应该是投资者、银行、企业去操心。在中国可能一下子让政府不着急比较难,但如果政府、企业和投资者一起着急,是不是更好一些?而且,在发展中国家,泡沫并非肯定要破灭,如果收入增长够快、经济发展够快,泡沫也完全可能被部分吸收。 如果政府一天到晚要小心调控、谨慎出台政策,目的是想要房地产泡沫消弥于无形,这个标准定得有点高。房地产泡沫破灭不能由政府来操心,必须由银行、投资者和开发商来担心,到那个时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才是比较正常的,即使说那个时候还是会有泡沫。市场经济中有些东西我们必须得习惯,没有泡沫的市场不见得就是一个有效的市场,有泡沫,从泡沫当中学到经验,慢慢地大家的投资行为就会比较谨慎,知道风险意味着什么,市场的效率反而会提高。

  郭田勇:

  央行叫停转按揭有助于抑制房价继续上涨,被看作“927”的一个补充规定,无论对于抑制房价,还是固定资产价格投资,都是一个很必要的举措。

  谈到未来固定资产的价格,我想从紧的货币政策对2008年股票市场的整体涨幅形成一种压制,因为从紧货币政策下,资金面会收的比较紧,股市也在所难免。另外,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会适度有所回落,上市公司效益的增长可能也会有所放缓。很多人得出对股市很乐观的看法,比如8000点到10000点的判断,我认为有点过于乐观。有人说股市刚刚进入下半场,意思是现在涨到6000点,2008年能涨到12000点,但我认为快要到“伤停补时”的时候了。这是在从紧货币政策下,我对股票市场的整体情况的基本判断。

  但从市场的健康发展角度看,从紧货币政策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在涨幅受到压制的情况下,市场将越来越崇尚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盲目炒作会减少。从资本市场参与者构成看,这种政策氛围下,2008年“基民”的增长速度会比股民快,从国际经验看,机构投资者更加专业化、更加理性化,崇尚价值投资,一直就是西方国家投资者的主体。在我刚才讲的大前提下,明年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会进一步发展壮大。

  从紧货币政策可能进一步推动创业板出台。因为在从紧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各方面的政策呼声也就会更高。我觉得2008年创业板有可能成为资本市场的新亮点。

  沈明高:

  一方面缩紧,一方面去开放资本市场,这两者间有矛盾。如果创业板或公司债市场开放起来,投资更加控制不住了。

  要发展资本市场,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以调控为中心的政策。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政策同资本市场格格不入,而且你会发现越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越不能依靠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向通常跟政府想要的南辕北辙,换言之,政府会发现,资本市场越发达,调控手段越无效。政府应该意识到,调控手段要像计划经济时代那么有效、做到令行禁止,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且以后是越来越不可能。政府必须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要允许市场有一定的波动,政府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要有更大弹性。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间的差别在于,计划经济没有周期,但市场经济就是有周期。有周期是因为市场对价格的反应有一定滞后,要么过度乐观,要么过度悲观,这是投资者、政府和个人的学习过程。所以不要怕风险,不要怕波动,只是说你有一些波动。如果能够事先采取一些措施,把波动缩小,或将其负面影响降低到一定范围内,这些是可以做到的。但既然以市场经济为主,不可能没有波动。试图将波动给抹平,是不适合市场经济的。

  谭雅玲:

  从紧货币政策可能对银行改革有好处。在股市上涨当中,金融类股的刺激和拉动应该是最主要的一个动力。但金融改革会不会真实地把金融行业的利润拉到40%~160%?比如银行改革后利润指标上升了,这究竟是改革成绩,还是历史板块惯性?这两个要区分开,这样我们才会比较理性地看待改革的空间。

  另外,有人担心从紧货币政策出台后,银行可能会陷入流动性不足。但我认为,考虑到全球银行业流动性,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全球较大发达国家的银行都出现流动性不足,那全球的金融危机真的就是在眼前了。但市场上是不是缺钱?我个人认为不是缺钱,而是因为投资者对市场风险无法判断,不敢投入。同理,国内银行到底是流动性不足还是流动性过剩,也是个问号。过去央行从行政管理角度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进行行政指导,甚至政策约束,但改革后,银行自主经营、自主盈亏。在这两种做法当中,银行空间有多大?我自搞不清楚。但如果从银行利润角度看,流动性空间应该是很大的。

  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我个人认为可以抑制一些资产的冲动,对于价格和价值本性的回归有好处。在中国的文化中,大家好像只能接受上涨,不能接受下跌,觉得从紧的货币政策“打压”资产价格。但经济学家和媒体应该帮助分析市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这样就不至于造成公众心中莫名其妙的恐慌,以及无知的怨言。市场规律就是价格有起有落,跌的越狠的时候上来的一定越快,上来越快也一定跌的越狠。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