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16日下午实录(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6日 22:27  新浪财经

  下面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副部长侯永志给大家做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关于中国区域发展的新趋势”,中国2003年对于新的经济高速增长与过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中不同点之一是过去经济增长城市发展非常快,农村发展非常缓慢。03年之后,在区域发展的布局上,发生了很多不同的变化。掌声欢迎侯部长来给我们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侯永志:

  各位下午好!

  今天下午主要想谈以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走向,相对于刚才郑京平先生所谈得那样,在他们看来是相对短期性的,对我们来讲是长期性的,对于具体得如何赚钱的指导性不是特别强,但是对于战略研究对企业做长线的投资可能会起一些启示作用。

  内容分两个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区域和政策走向。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简单来说:第一,区域经济增长的重心向北转移;第二,区域差距有所缩小;第三区域产业分工有所深化;第四区域合作步伐明显加快。

  第一,经济增长的重心向北转移。

  通过什么来反映这样的概念,通过经济的几何重心来反映的,实际上是空间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各个方面的经济力量达到了一种平衡。学过物理都知道,一个物品在空中定上一个点的时候重心不会失去。通过算法可以算出全国的经济几何重心的变化情况,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几何重心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几何重心都是在河南省内,当然并不表明他在河南省的经济分量最大,而是各个力量相互重要,最后是在河南省内进行变动。改革初期的重心是在河南的东北方向,随着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和开放,在90年代、80年代几何重心是向西南方向转移的,那个时候应该说在的改革开放的早期、中期里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对我们国家整个经济的增长贡献是很大的,所以说几何重心一直向西南方向转移;92年随着浦东开发的开放和推进,几何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可以看到从91年到2000年的时候经济几何重心是向东南方向转移的。在2000年之后可以看到,经济的几何重心是向北转移的,这一转移表明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是在增大,同时还可以看到在03、04年不仅向北转移,还有向西转移的趋向。表明,中西部地区的省份经济增长在加快。

  四大经济板块的增长速度,2000年前板块之间经济增长的速度差异是比较大的,现在四大板块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是在缩小。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的应该说是一种阶段性的因素在起作用,比方说阶段性因素,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在增长。另外由于河北地区的多种原材料的上升,他的储备速度在加快。西部沿海地区比较优势的显现和综合优势的发挥;随着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扩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我们的经济转向要依靠技术、依靠人才,这在北部沿海地区有人优势,技术方面的优势和增长相互加快。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东南沿海地区,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成本的上升,土地价格的上升等等也使得他的经济增长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政策性的因素,比如说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这些地区使得北部沿海地区的增长更快一些,比过去要快的多。根据这几年的经济增长,原来一个地区给他做了一些分类,因此增长比较快的地区应该是资源密集的地区。

  第二,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

  中国经济差距应该所有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差距变大,有人认为差距变小,其中比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区域差距如何度量是有一些分歧的,或者说度量的方式不一样,很有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首先说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是指什么?指31个省市之间的经济系数所反映的,这反映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差距总体水平是缩小的。从2003年、2004年开始31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是在缩小的。但其实板块之间的差距是在扩大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差距是在扩大的,说明板块之间的差距是扩大。而东部内部的差距是在缩小的,中西部地区的内部差距也在缩小,说明中部和中西部之间大的差距是在缩小的。板块之间内部差距的缩小也会导致整个经济区隔的下降,同时也会出现板块之间的差距扩大。东部内部的差距在缩小,板块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另外可以看到从绝对水平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还是很大的,05年GDP最高的和与最低的差距相比是在10倍以上。

  第三,区域产业分工有所深化。

  通过各种指标来反映,一个是行业的空间集中程度,可以从空间的经济系数来算,可以看到集中程度在不断的上升。

  第四,区域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

  1、来看看珠江三角洲,这里边形成了几个区域合作的集团,像广州佛山南海、深圳东莞惠州、珠海江山江门等之间的城市组团进一步加强沟通和联系。这不仅仅是概念,而且召开了四次的泛珠江三角洲地区论坛,泛珠江三角洲很大,差不多整个长江以南都已经加入进去。第一次召开的时候是在香港,最近一次是在长沙,这是一个明显的态势。

  2、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看到不仅仅停留在论坛上,同时规定了《长三角综合交通规划方案》、《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在交通一体化旅游区等方面都建立起了机制。

  3、京津冀地区虽然起步晚了一些,但是动力也在增强,一方面是这些地区内部有合作的愿望,因为他们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产业的动力性比较强,中央有意识的推动这一地区的发展,比如说正在做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实际上是推动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合作。

  各核心地区都想把自己的合作空间范围扩大,刚才说了泛珠江三角洲的合作,现在又有人提出了泛长江三角洲的合作,不仅仅长江三角洲几个小的城市,而且要把安徽纳入进来。

  二、区域战略和发展的走向。

  基本上有这样几个判断:第一,区域政策的理念从平衡、非平衡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第二,主体功能区战略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支撑;第三,能否实现科学发展成为评价各地发展的主要尺度。

  第一,从平衡和非平衡的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

  我们知道中国的区域发展、区域战略的演变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改革开放之前,这个时候简单的来说是处于均衡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到上个世纪末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之前,可以说这一战略是一个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说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

  3、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们强调协调发展,既不是均衡的,也不是非均衡的,而是一种协调的发展概念。

  为了使大家能够理解什么是协调发展,首先说说均衡发展的概念是什么?这个时候基本上是大致的划分,一些小的阶段也是比较复杂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在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在十七大强调的思想中制订政策,也就是说沿海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当时基本思路是以政治和国防安全为主要考虑,采用指令性计划的手段,促使工业布局向内地推进。主要手段中一个是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安排重,增加内陆地区所占的比重,再一个是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把沿海地区的老企业搬迁至内陆地区。“一五”时期,在我国苏联援动建设的156项和国内字形设计的538项重点工程中,东北和内地占2/3,而沿海只占1/3,156项中沿海只占1/5。在“三线”建设时期的1964年和1965年两年时间里,就从上海、北京、天津、辽宁等工业基础较好的省市搬迁了174个项目。

  而这时的成绩是什么?确实有了成绩,除了巩固安全国防之外还加快了内陆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缓解了生产力区域布局不均衡的状况,使得内陆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0.1%上升到39.1%。

  当然也有缺点,第一,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下降;第二,主要服务于国防安全,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自我循环的“飞地”,没能起到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三,对沿海工业基地投资过少,上海、华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受到限制。第四,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在三线建设时期,许多项目都布置在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

  第二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最主要的特征是我们实施了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他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同志的“先富和后富的思想”,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快经济发展和迅速提高综合国力为主要目的,利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营造特殊的政策环境吸引国内外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聚集,促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以沿海地区的发展带动内陆地区的发展。主要手段:一个是设立一系列特殊区域,比较先搞四个特区,然后加上海南,又做了浦东开发,当然还有沿海地区的开放城市,做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设立一系列特殊的区域。同时给沿海地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减肥企业所得税、下方投资立项权,提高当地外汇留成比例、开放金融服务、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还有一个是鼓励沿海地区进行体制创新,在深圳上做的是比较领先比较有特色的。

  这一时期主要的成绩:提高了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显著增强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明显地提升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在东部沿海地区培育了若干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经济增长期,加快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利地促进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当然也有缺陷:一个是带来地区的扩大,1978-2000年,东部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份额由44.1%上升到52.8恩%,中部的份额由21.8%下降到20.2%,西部的份额由20.1%下降到17.1%,东北的份额由13.9%下降到10.0%。同期,东部人均GDP与中国人均GDP的比值由1.69扩大到2.02,与西部的比值由1.85扩大到2.42;与东北的比值由0.84扩大到1.39。

  上世纪末,我们的区域发展思路进行了调整,调整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先让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内地先忍一忍,发展起来之后沿海支持内陆地区发展。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