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创业潮涌动首批私营企业家诞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09:57 新浪财经

  1984年,一个充满着暗示和悬念的年份,新的产业正萌芽待放,新的公司英雄已呼之欲出。

  1984年,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年份,“我们都下海吧”是流传在年轻人之间最具蛊惑性的试探。

  这是一个属于珠江三角洲的年份。

  王石在深圳倒卖玉米赚了300万,从创办展销中心到换汇倒卖,悄悄地完成了原始积累;史玉柱在珠海成立了名叫“巨人”的公司,决心做中国的IBM;史的校友段永平离开北京电子管厂,坐火车奔赴这里;惠州的李东生,跟香港人合伙生产录音磁带,简陋的农机仓库成为了日后赫赫有名的家电公司TCL的发源地;年近50岁的潘宁正窝在顺德容桂镇某个低矮的工棚里,反复拆卸一台香港亲戚家弃用的破冰箱,最终,用手工锤敲打出了名叫“容声”的露背式双门冰箱……

  特区和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使几乎所有在上个世纪崛起于珠三角的企业,找到了先发、先行的机会。

  中关村繁荣初显。柳传志走出中科院,从兜售电子表和旱冰鞋,批发运动裤衩和电

冰箱开始“联想”,终于在20年后以12.5亿美元收购了IBM的PC事业部。
健力宝
的李经纬借力洛杉矶奥运会,将一种尚未投放市场、甚至连包装罐和
商标
都没有确定的饮料,宣扬成了风靡世界的“中国魔水”……

  一代企业家,用或婉约或极端的方式,开始了破茧成蝶的自我蜕变与不可思议的创业传奇。

  这些在第一次创业浪潮中诞生的企业,今后将相继散发出它们的光芒,可在当时,它们还非常幼小,都没有太多资源,分散在一些偏僻的角落。它们有的在性质上还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所以并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因此获得了相对的自由。或许正是这一点,让它们的创办者在懵懂中做了历史的宠儿,在一切都需要“计划”的时代,他们成为了少数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在接下去的几年,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们依然在积累着他们的财富。他们或善于借势,或长于资本。在他们的背后,一只无形的大手掌控着全局。凡是看到了这点的,就能成功,看不到的,便是失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