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沈颢梅波罗周清议聊《理财周报》创刊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 11:37 新浪财经

  

沈颢梅波罗周清议聊《理财周报》创刊实录

图为周报主创成员沈灏(中)、罗周(左二)、梅波(右一)及嘉宾清议(右二) (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相关视频:

  沈颢梅波罗周清议聊《理财周报》创刊(1)

  沈颢梅波罗周清议聊《理财周报》创刊(2)

  沈颢梅波罗周清议聊《理财周报》创刊(3)

  2007年9月17日上午10:30,21世纪报系发行人沈颢、理财周报社运营总经理梅波、《理财周报》副主编罗周、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研究员清议做客新浪财经嘉宾聊天室聊《理财周报》创刊。以下为聊天实录: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年7月20日,一份新生财经媒体《理财周报》面世,至今两个月来无论是市场反应还是业内评价都非常不错。今天我们也很荣幸地邀请到几位主创人员和嘉宾跟我们就这份报纸的创刊理念、新闻操作和市场运营等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跟各位网友进行交流。

   开始之前向大家介绍几位嘉宾,从我的左手开始,第一位是理财周报副总编罗周老师,欢迎您,跟大家打声招呼。

  罗周:大家好。

  主持人:紧接着过去是大家非常熟悉的21世纪报系发行人沈颢老师,也欢迎你来到新浪,跟大家打声招呼。

  沈颢:大家好。

  主持人:紧接着过去第三位是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研究员清议老师,他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欢迎你。

  最后一位是理财周报社运营总经理梅波老师,欢迎你来到新浪。

  梅波:大家好。

  主持人:理财周报面世将近两个月,反响非常好,新浪上的点击反映也非常不错,应该是一份叫好又叫座的报纸。有人认为这份报纸应运而生,赶上了这一轮非常难得的牛市行情。几位主创老师怎么看,首先想请沈颢老师给我们介绍您的想法,包括集团最初对报纸设计的一些理念,以及对这个报纸的定位。

  沈颢:其实这份报纸我们酝酿了挺长时间,2006年初的时候我们就想着办一份理财类的报纸。因为作为一个职业的报人,老是每时每刻琢磨着新的市场机会在哪里。去年年初的时候,整个市场很好,基金的发行也很好,在中国中产家庭数量越来越大的时候,理财成为中产家庭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技能,而且从媒体机会的角度来说,似乎理财会成为整个社会未来一个最主流生活里很重要的一个核心的词语,我们想顺着这个方向,似乎是一个非常大的报纸的机会。所以,就想着要办一份这样的报纸。从那时候到今年的7月份基本上处在一个申请牌照,因为平面媒体有牌照的问题,申请牌照、组织团队,是反复推敲的过程。最后确定要办,实际上是在今年的5月份拿到牌照和基本核心团队敲定之后,实际上筹备时间很短。应该说是“应运而生”这个词是和中国整个经济环境,和中国的中产家庭逐步的庞大,以及他们对理财的需求这几方面结合来说的。

21世纪报系发行人沈颢

图为21世纪报系发行人沈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主持人:我们拿到第一期的《理财周报》,里边有很多口号都和吸引眼球,其中有一句特别引人关注,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看《理财周报》的人,一种是不看《理财周报》的人。这跟我们很多南方报系的一些报纸,进入一个新市场的时候的口号一脉相承。我记得当时有一份媒体说“我们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作为一个媒体市场的新进入者,我们这样的一种口号是一种志向的表达还是其他?

  沈颢:这句话完整地说,是因为我们几个在讨论的时候,我们和这个办报的团队讨论的时候,想我们以怎样的姿态切进这个社会,怎么样建立自己最基本的话语权,就想了这几种话。完整的说法是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理财的,一种是不理财的。或者说一种是看《理财周报》的,和不看《理财周报》的。因为理财确实成为很核心的一个基本的主流的词语。所以,我们用这个词语来重新界定整个社会人群的划分,来建立我们《理财周报》对这个社会的一个关注度。实际上选用这样一句话来建立起这份报纸和这个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话语关系。后来其实我们还想,是不是应该把它改成另外一个,从中国对资本市场的火热程度,民众的关心程度,是不是应该改成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理财的,一种是想要理财的,可能那样更合适一点。

  主持人:其实很长时间以来市场都知道存在这样一个细分市场,一个相对空白的市场,但真正有这样一份媒体进入这样的市场,大家可能还是很关注它所直接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或者是社会的影响力。你作为主管运营这一块的领导,怎样评估这两个多月的市场表现以及自身运转,包括我们整个运营的策略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理财周报社运营总经理梅波

图为理财周报社运营总经理梅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梅波:从最初我们这个团队设计这个产品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考虑到这个产品的定位,我们当时认为这个媒体有两个基本的定位,一个是做一个面向中产家庭的渠道型的家庭媒体,它这个核心,我们就想成为一个家庭理财的一个榜首,它是进入中产家庭,成为家庭的一员,所以我们定义为家庭渠道媒体。同时它又是一个工具型的媒体,我们把媒体分为,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型、消遣型的媒体,了解一些信息,了解周边发生什么事情,还有一种是公益性的媒体,拿这个媒体是为了给自己带来有用的价值,做判断分析,或者是投资指引,这样一个媒体,我们就是后者,就是工具型的媒体。经过我们这个定位之后,应该说这个产品本身在市场上的拉力是很强的,本身我们是6块钱一份,是目前市场上最贵的一份报纸,但是我们的销量目前来看,已经成为这个市场上非常好的状态从发行初期,应该是一个发行的黑马,我们早期的发行,如果比喻K线图,已经处于底部,整个事态一直往上走。我们说消费者的钞票就是选票,6块钱别人都可以买,就说明我们这个产品的定位是非常准确,内容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且不少人表示,跟我们说变成12块也愿意买,觉得很值。而且很多读者都是之前比较了很多同类型的理财产品,放弃了别的选择,买我们这个报纸,基本上是这样的状况。

  我们经过一段时间,大概一个多月的开拓,应该说理财周报已经形成一个现象,我们称之为“《理财周报》现象”。因为香港的翡翠台还有广州的像新周刊这样的媒体,都已经对我们进行了采访和报道,认为已经带动了一个市场。

  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说,一方面在整个品牌推广这个角度来说,我昨天跟他们开会说,套用今年达沃斯的主题,我们认为我们应该成为市场新的领军者,应该是这个状态。

  主持人:有人开玩笑说,到了报亭可能不问《理财周报》有没有卖,而是问6块钱的有没有?6块钱打出了一个鲜明的定位。但我们也同时有一个疑问,就是你们的目标读者是中产家庭,并且设定出了一个资产量的门槛,但现在大量买你们报纸的读者未必是你们门槛所限定的读者。

  梅波:买这个报纸,6块钱的设定是为了屏蔽掉非我们的目标客户群,我们这个目标客户群是定位为中产家庭,现在有很多买这个报纸的人估计有不少也是想成为中产家庭的理财者。

  沈颢:其实中国报纸的零售价体系,整个本来就是一个畸形的,我们只不过把它矫正一些,这份报纸只是值回它本来应该值的价值。

  主持人:可能更多人说如果你们真的核心目标群是那样的群体,你们的价格应该更高一些。

  清议:这实际上是一个策略,我想,这就是看邻居的心理。中农要看富农,富农要看地主。你说屏蔽,这是自个儿的想法,但是作为大众心理来讲,恰巧是它畅销或者是恰好回答你那个问题,为什么会对非中产家庭的读者也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影响?全世界都这样。

  主持人:换句话说,更多是定价策略上的考虑。刚才梅总提出了一个工具型的媒体,应该是一个比较细的细分概念,或者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细分概念。现在看来,这个细分概念对传统的财经媒体有很大的冲击。我们以前很难想象会有一个财经媒体会把他的头版直接写着值得珍藏的一生十大金股,直接把类似荐股的信息写在报纸头版上,而且以推荐了股之后股票走势非常好感到很自豪。它对传统的财经媒体的新闻观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想请问一下罗老师,你怎么看所谓工具型媒体,在新闻价值和新闻运作上产生的新的特征?

  罗周:其实我们荐股,特别是当时值得珍藏一生的股票,我们更多是看到公司的长期价值。我们一直认为中国会有一批公司会成为世界级的公司,并且会成为世界级的领袖。中国在长期以来许多价值被低估,所以这几年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的高增长趋势,不断地使价值归位而已。这一批公司自然会成为世界级的公司,我们就有绝对的理由,值得一生去持有它,这是我们推荐公司的价值,推荐一个公司所拥有的资源。

《理财周报》副主编罗周

图为《理财周报》副主编罗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当时我们做报纸的时候就一直讨论一个事情,理财其实是一个特别理性的枯燥的静止的心态。中国人一直是活得比较累的状况,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财富、为自己的家庭在操劳,我们的报纸是不是让他的人生变得更丰富一些?让枯燥、静止、工具型的理财,让它充满活力,有一些思想,充满意义和富有灵魂,这个我们想得特别多。

  我们为什么紧扣着市场发展变化的核心要素,我们做资源类的,601的大股票也好,包括券商股的底牌也好,这一系列我们一直扣着一个大主题在走。我们的报纸具备几种气质,能超越于一般的气质,又不完全是一个新闻行当的人做的一个产品,不完全是一个专业人士做的一个产品。所以,我们当时一直在定义它,我们希望它第一能有大投资家的气质在里边,能超越我们原来一直为了追求新闻而忽略的一种价值观。

  另外,我希望它同时又是一个财务大家,有一个财务家的气质,能从专业的本质上寻找到它真正的所在。

  另外,我还希望它有一个大银行家的气质,能从财富的管理角度上面,给我们提供一种丰富的内涵。

  这三种以外,我认为这三种具备的只是专业气质。另外回过头来,我们又不能完全让它成为一个工具化的,能超越于这些专业认识上面的,我们还具备一种新闻的气质,包括文学的气质,以及一些艺术的气质。所以,前几天我们一直在总结,我们这个报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昨天沈总说我们这个特别像iPOD,把复杂的东西简单了,让枯燥的东西充满着一种浪漫,充满一种感性,可能有一种意义。我们希望中国的中产家庭,能够在他财富中有一种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一种快乐和意义。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主持人:清议老师您的身份蛮多重的,您既是读者,同时又是专栏的作家,同时应该说也是财经媒体的观察家,对很多财经媒体您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以您的角度,怎么看《理财周报》这样一份新创立的报纸,您应该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给我们。

  清议:我的观点是什么东西都看大势,大势我们放眼看到最近500年全球的历史。先富起来的国家是英国,第二富起来的国家是美国,后来就是日本这些国家。我们可能是处在第四波正在富起来的这样一个阶段。

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研究员清议

图为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研究员清议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富起来有一个前提,就是钱要多。英国我们说当时工业化之前是有了贸易的顺差,我们现在跟英国有些类似的地方,也是有大量外汇储备,导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的状态。钱多了以后,随之而带来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货币现象,就是资产价格的重估。什么叫资产价格重估呢?当一种商品的供求平衡的时候价格是不会变的,如果你供不应求了,价格就向上冲,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就是价格向下冲。回顾中国过去28年的经济增长,会发现一个现象,我们都说财富是劳动创造的,可是在过去28年当中,我们的劳动职位增长只有90%,不到一倍。可是按照GDP计算的财富增长是12.29倍。也就是说真正对财富增长贡献最大的并不是劳动力。那是什么?就是资产价格重估。有些资产跟老百姓没关系,比如说水价的上涨,过去我们1.5分,现在3.7、3.8元,上涨了20多倍,可以看到财富为什么变化,就是价格重估。对老百姓来讲,现在你如果还是关心那些消费品,可能只是带来负面的一些东西,因为花钱多了。正面意义是什么呢?就是权益性资产,当然首先指股票,这方面的价格重估,应该是从最近的一两年在国内A股市场看得是非常非常清楚。

  从大众理财来看,5、10年前,所谓大众理财就是储蓄加国债。说实在是完全利率化的一个产品,受利率的波动很大。但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非利率化的一个产品,一个权益性的理财产品,也就是股票。它跟过去利率基本上是没什么关系,甚至是反过来。利率越升,股价涨得更快。这个时候就不像过去的理财时代,只关心利率就可以了,它的信息非常非常单调。现在这个时代,它的信息是非常的丰富,非常的个性化的。在这个时候,这个大众理财的时代,会催生一个理财信息的大爆炸,而且这个大爆炸是非常非常必要的。为什么?所谓的个人理财决策,它一定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我们说信息的功能就是为决策服务。现在就跟前几年投资又不一样,以前我们是跟风炒作,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基于自主投资的一个大理财。所谓自主投资就是“我的投资我作主”,我决策,我要信息。所以,信息的需求是爆炸性的。这么看的话,包括像《理财周报》这样的媒体,我们把它作为一个专业市场看,它的成长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