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寻找中国企业的行业领导者 > 正文
撰稿/萧 杨
新近,笔者读到一份《企业公民报告》,感慨万分。这份报告来自国内大型乳品乳品企业中唯一的内资民族企业——伊利集团。据称,它是中国食品行业的第一份有关企业如何履行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方面的报告。我感慨的不仅仅是它对于一个企业的意义,而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也可谓“深远”二字。
众所周知,除了部分垄断行业,各行业第一集团的企业之间一向存在着极为激烈的竞争。巨头们在各个产品领域、每个销售终端激烈拼杀。而衡量胜者的标准似乎永远是以销售论英雄、以数字称豪杰。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谁的规模最大谁就是行业“第一”的观念引领着中国企业界的发展思路。
但这样的状况,自2004年开始悄然转变。
这一年,“首届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行为评选”揭晓,无数镁光灯下,轮番在表彰舞台上亮相的是一个个知名跨国公司,中国企业集体缺席——那一幕,不少中国企业领袖汗颜。在强者身上,压力就是动力。果然,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国家电网、平安保险、中石油、中移动相继发布了企业公民报告或环境报告。到了2005年,“第二届最佳企业公民行为评选”的表彰台上,一些内资企业崭露头角让人眼睛一亮,而万科和伊利分别作为房地产业和食品行业的代表登台领奖,则被专家视为“企业公民”在中国由此逐渐走向普及。今年“两会”,一位人大代表首次提出了尽快制定《促进企业公民建设指导意见》的建议。而就在伊利此次公布《企业公民报告》的前夕,中国企业公民志愿者联盟宣布成立、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社会责任系列报告发布会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如今,“企业公民”渐渐成为许多企业家口中最流行的字眼。
我研读了伊利集团以《责任的力量》为题的报告,它从产品品质、生态发展、和谐社会等多个方面生动地阐述了“企业公民”的具体实践和丰富内涵,使人豁然明了:原来,对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才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为行业领导者的根本标准。让实现了从“业绩导向”转到“责任导向”这样的转变,那些行业领袖才称得是“从优秀走向了卓越”。
知易行难。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所谓从“业绩导向”到“责任导向”的发展思路会不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效益和规模?又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
“强者才能承担责任,强者必须承担责任。”著名企业家潘刚如是说。他领导的伊利集团多年来一直努力实践着这样的信念,在他们看来,“责任”既意味着对行业的带领,也意味着对尚未完全成熟的政策环境的承担和博弈。
日前刚刚公布的《企业所得税法》出台了许多企业期盼已久的“两税合一”政策,包括伊利在内的许多内资企业对此表示极大程度的欢迎。为什么?相当长一段时间,合资、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让他们心存隐忧。譬如,啤酒行业第一集团的若干企业,其销售额常常交替上升,但是对于社会的直接贡献却不可同日而语。当一些新秀们以超常规的发展在销售额上与老牌啤酒企业“燕京”抗衡时,有多少人知道,燕京啤酒在纳税一项上的贡献却是那些新秀难望其项背的。无独有偶,作为国内大的乳品企业当中唯一一家民族企业,迄今为止,伊利已向国家和地方累计上缴税收近70多亿元,这上缴税收几乎相当于又向国家上缴了一个伊利企业,这又是其他合资、外资企业无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