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建平教授谈中国EMBA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10:49 新浪财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建平教授谈中国EMBA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张建平教授。(来源: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张建平教授,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同时为多所知名大学的EMBA讲授“高级财务管理课程”。

  2007年7月25日,围绕对外经贸大学EMBA项目的定位、管理和发展规划等问题,北京市五洲在线广告公司总裁助理陈金炳与张教授进行了一场轻松愉快而又深入的对话,以下为交流实录。

  陈金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项目的定位很明确,是要把学员培养成“全球化经济中的企业领袖”。首先请您谈谈这个定位的具体内涵以及提出这样一个定位的依据?

  张建平:这个定位是我们深思了很久,但同时也是自然而然地确定下来的,主要基于我们的历史积淀、特色和实力,同时,也合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需求。

  首先,是基于我们自身的历史积淀和特色。因为对外经贸大学是国际化特色很鲜明、在国际化方面走在最前沿的一个大学。从建校伊始,就是一个“对外”性质的院校,我们始终站在对外开放的前沿。而从商学院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我们这个学院(前身是国际企业管理系)创建的时间是1982年,今年我们正好要搞国际商学院25周年的院庆。当时的第一批创始人,全部都是从美国

留学回来的学者。这批卓越的“海归派”学者奠定了这个学院的基础和基调:学院的整个教育体系,基本上遵循了美国同类院校MBA的教育体系,我们用的教材全部是当时美国MBA的核心教材。除了中国特色特别浓厚的,比如说中国对外贸易、毛泽东思想、哲学等等,其他的核心课程全部是英文原版教材,也算开了国内院校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和教材的先河。而且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大量引进外国教授,这在当时的国内也是很少见的,。

  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学校和我们这个学院,就是面向国际的。

  我们确定本院的EMBA教育的定位为“全球化经济中的企业领袖”的另一个依据是当今企业经营全球化的趋势和需求。

  今天的中国日益融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刚开始是半主动、半被动地被卷进去,但是如果中国真的要成为全球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那么,就得主动融进这个浪潮,而且要努力引领浪潮。如果中国想在若干年之后引领全球经济潮流,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培养出一大批能够在全球化经济中扮演领袖角色的企业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过长时间思考以后,最后确定这个定位的原因。

  陈金炳:2002年30所学校获批开办EMBA项目,同样是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各大商学院都有各自的安排和定位。在整个商学院的EMBA项目的供应体系里边,我们对外经贸和其他学校比起来,其独到的特色是什么?

  张建平:我觉得有几点是我们有自己的显著特色。

  第一就是全球化视野。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刚才说的,有我们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也跟我们现在的这种国际交流,就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有密切关系。您知道,国际商学院下面还有两个国际合作学院,一个是中美管理学院,是我们学院和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合作的。史密斯商学院是当前全美排名在二十五名之内的一所商学院。中美管理学院的合作项目是由史密斯商学院直接颁发学位证书的。另外一个就是中法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也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根据中国和法国政府的教育合作协议,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法国国家企业管理教育基金会合作创办,于1991年3月正式成立,是迄今为止级别最高的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我们这种中外合作不是简单的项目合作,确实是深层次的,而且是长期的合作。此外,我们在1995年到1997年,连续三年和哈佛商学院合作举办“全球化管理高级研修班”。最近,我们又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合作。这些中外合作加上原有历史积淀,就使得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拥有了比较开阔的全球化视野。

  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有比较突出的特色。一是财务特色,其中包括财务战略、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全面预算管理等等;第二个特色是领导力课程。对外经贸大学的财务领域有一批卓越的老师,这是我们强调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是因为今天的企业领导人都已经明白,企业经营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领导力课程方面,我们也是比较强的。

  企业家管理企业,关键有三点:第一是战略——战略指明了方向;第二是管理,没有高效率的团队,就没有执行力;领导力要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确定方向、提高效率。第三是财务,企业的基本定义是“以盈利为导向的组织形式”,所以财务利益是这个组织出现和存在的最原始的动力,而同时,所有企业的经营决策,无论是采购、生产、营销、物流,还是售后服务,哪一块都离不开财务的支持。

  一个卓越的EMBA项目,有两门课程必须要立得住脚,一是财务,二是战略和领导力。现在国际商学院的EMBA新学员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由老学员推荐过来的,也表明我们的定位和培育质量已经逐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陈金炳:当时批下来这三十所学校的EMBA项目,您可以点评一下现在他们各自的发展情况,还有他们将来可能的走势吗?

  张建平:我觉得目前国内的EMBA项目情况是良莠不齐。有少数学校的EMBA项目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也确实是越办越好,比如说中欧、长江、清华、北大,还有对外经贸大学等等。我们希望大家都办得好,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员们得到真知。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办得很一般。他们真的就把这个项目办成了赚钱的项目、卖学位的项目,不注重品质,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太过注重利益,竭泽而渔,最后自己就会慢慢消亡。有一些商学院现在开始吞食急功近利种下的恶果了。

  其实我们这边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硬件条件不够好,我觉得如果硬件可以跟上,至少可以再上一个台阶。在管理方面,我们做得比较好,尤其是对师资的配备。师资的遴选、考核、淘汰,这一套制度我们把关很严格,也是我最有底气的地方。我们的师资考核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老师在我们这个课堂上完4天课之后立即考评。满分为5分,低于4分立即淘汰。实际上,低于4.5分者,在我们这里,就会处于被淘汰的边缘了。所以,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淘汰下来了许多听起来很著名的教授和院长。因为这个平台上的其他人都很厉害,如果你不够厉害就站不住脚。

  很多学校的EMBA没办好,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门户之见太强,固步自封;二是院长本人水平太差,私心又太重。有一些商学院的院长,或者主管EMBA项目的副院长,把这一块交流平台当作了交易的平台。交易的结果就是我请你来,同时你要请我去。抱有这种目的,他请来的那些老师都会是头面人物,但教学水平不一定行。

  陈金炳:整个EMBA教育,大家现在都在抢老师?

  张建平:对。一方面都在抢老师,但还有许多EMBA项目的管理者,他没有真正的兴趣找好老师。我们这里是真正的有这么一个理念,就是能请到最好的,就不会去请第二好的老师;或者是如果能请到最好的,会请第二好的老师作备选。其实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会得罪许多人。

  陈金炳:你们寻找“好老师”有什么范围?

  张建平:我们现在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谈一个合作协议,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派四个杰出的教授过来,他们派老师,我们考核,最后学员可以拿到多伦多大学的四门课程的结业证书。另外,我们已经跟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基本上达成协议,他们的一些著名教授过来的时候,要给我们的EMBA上课。除了这两个大学之外,我们之前也找了很多国际上的老师,包括哈佛毕业的、麻省理工毕业的,还有新加坡、台湾的。但是总体看起来,国际师资的整体反响一般,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好。原因有几点:一是这些老师对中国实践不了解,第二是语言有障碍。实际上我们都明白,精妙的思想需要准确的表达。同样一段意思,就是另一个人来说都不行,何况翻译?

  本土老师我们怎么找?一个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各种关系去寻找。另外我们也通过学院网络、校友网络,在网上搜寻。我们只要一听说哪个老师讲得特别好,就会感觉到很兴奋,就希望很快请他过来。真有求贤若渴的感觉。现在EMBA层面上的优秀师资是稀缺资源,包括讲座师资也是很稀缺的。EMBA这个平台是很残酷的。大部分讲座老师给普通研究生讲课能获得满堂喝彩,给EMBA讲课就不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员的经历和阅历大都较深,而总体上很高水平的师资,也提升了他们的品位。

  陈金炳:假如现在的老师资源不能满足需求,这个培养过程应该怎样完成?将来的EMBA教育还有哪些方面的提升空间?

  张建平:我们从下学期开始将会在EMBA课堂里配备助教,主要由一些副教授构成。这样我们希望在为EMBA学员提供高品质教育的同时,也培养我们自己的师资。对于某些课程,我们的师资还不够格时,我认为还是要外请。因为到最后EMBA教育项目的竞争,一定是品质的竞争。由品质打造成品牌。品字三个口,“三”就是多的意思。什么叫品牌?就是很多人,很多张口说你好,你就是好品牌,很多张口说你不好,就是坏品牌,所以品牌建立于口碑之上,而口碑建立于品质之上。

  我认为当前的各个学校的EMBA项目,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今天大多数的EMBA教育,事实上都是长时间的系列讲座而已。EMBA同学来了之后,听四天的系列讲座。那么讲座和教育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教育有课前的准备、课间的研讨、大量的案例分析、课后的反馈,包括学以致用的指导和反馈。这些就是我觉得整个EMBA教育界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要注重的问题。

  陈金炳:您作为对外经贸分管EMBA的副院长,您对EMBA项目运作的本质有很深刻的理解,对品牌和品质的要求也很高,但由于体制包括资源各方面的约束,离您的理想状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您本人认为对外经贸EMBA将来怎么样才能够一步一步实现您规划中的理想状态?接下来大概会展开哪些方面的工作?

  张建平:经贸大学的大环境我感觉还是不错的。我觉得我们的EMBA项目做得不错,但是,和我们理想中的目标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还很多。

  我理想的状态和我们现实之间还有差距,可能是我这个人有点理想主义,所以在我底下工作的人也是有压力的。理想与现实有落差,有些地方是我自己做得不够好;有些地方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还不够成熟、不够全面;有些地方可能是因为体制限制了我们的发挥。

  至于今后要做哪些事情,其实我们之前大体已经谈到过。首先,要达到国际一流的EMBA教育水准,我们的师资配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我们在硬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三是我们在教学管理方面、学员活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总而言之,在我看来,从顶级要求来看,我们的EMBA项目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我个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知足知不足”:知足常乐,知不足常奋进。对我们的EMBA项目,我也是如此。其中知足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我们这些同事已经工作得非常辛苦非常努力了。我觉得我们扪心自问,应该都觉得无愧于心了,这一点让我觉得知足。但是,需要努力的地方,仍然很多,所以还需要常奋进。

  陈金炳:EMBA作为高端的管理教育项目,它也是学院的品牌,除了师资之外,这个品牌还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

  张建平:一个优秀的EMBA项目,第一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设计;第二必须配备卓越的师资;第三是加强教学活动的管理;第四是学员活动的管理;第五是搭建学员资源平台;最后一点,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是:要真正体现出教育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价值和贡献。

  陈金炳:对外经贸EMBA现在对学员活动有哪些安排?

  张建平:我们设立了EMBA联合会、EMBA理事会、行业协会、兴趣协会等组织来管理学员活动。比如说我们的

高尔夫球协会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另外我们联合学校以外的资源来开发EMBA的平台,就是说我们EMBA的资源可以和外面的分享,但在这一块我们做得很慎重。坦率讲,我们在学员活动的管理方面,目前还做得不尽如人意,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陈金炳:对外经贸大学EMBA的校友工作是怎么安排的,EMBA学员和经贸大学是如何进行互动的?

  张建平: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理念:打造终身教育的平台。这个概念就是一日为校友,终身为学生。只要你在经贸大学读EMBA,那么无论你毕业了多少年,随时都可以回来听EMBA的课,不需要再交任何费用。我们所有的讲座、所有的课堂,都是对所有历届的同学开放的。这是提高教育增值的一种方式。

  第二个方面,我们现在正在整合校友平台,有意识的准备各种活动,把班与班之间的界限打破,让学员拥有整个平台上的同学资源。

  第三点,我们打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界限。比如说我们给MBA学员配备校外导师,而构成校外导师的大部分成员是EMBA同学。这样一方面帮助MBA同学成长,另一方面也让EMBA同学拥有了MBA学员的资源。

  陈金炳:平时有没有本科生和普通研究生跟EMBA学员相互融合的活动?

  张建平:这些活动一直都有。EMBA同学回来给研究生、给本科生开讲座,可能各个学校都会这样做。但是给MBA配备校外导师,能这么安排的学校可能会少一些。讲座方面,不仅仅是EMBA,就是普通的往届学生取得一些成绩后都很愿意回来做讲座的。因为回到母校讲座是一种荣誉啊。而且现在的在校学生确实有一种心态,就是对校友的心理认同感特别强。他们从校友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希望。听校友演讲和非校友演讲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陈金炳:本科要学四年,研究生脱产是两年,而EMBA教育每个月只有四天,怎样才能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培养EMBA学员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张建平:第一,学院要让EMBA学员们真切的感受到:学校办学的最根本的宗旨,的确是给学员提供真知、帮助学员提高。因为只有当EMBA学员们感受到学校是真心的在办教育,而不是真心的在赚钱,这种认同感的源头就产生了,他们就会比较容易把自己看成是这个学校的学子,而不是把自己看成这个单位的顾客。为什么顾客往往不能对公司产生很强的认同感呢?就是因为他觉得我们的关系是交易。而学子为什么会对母校产生游子般的感觉呢?就是因为学子不会觉得是和母校在做交易。

  第二,就是学校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把教育品质、管理品质、服务品质真正提升起来。管理EMBA学员,也难也不难。难的是EMBA学员的阅历都已经不少,品质好坏,他们往往能一目了然。不好糊弄。当然,我们也不会糊弄。不难的是:大多数真正见多识广的人,会更加包容,往往更能体谅别人,只要你真诚相待,努力付出,还是很容易得到他们的谅解的。我感觉最难的地方,是不容易建立一套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来推动项目品质的提升。因为培育卓越的品质,光有理念还不行,还要有好的机制。

  陈金炳:我们的主流媒体对各大商学院的EMBA项目有一些相关的报道,您也接受过某些媒体的访谈。在我看来,商学院是一个平台,媒体也是一个平台,您现在怎么从商学院的角度去理解这两个平台之间的关系?您认为两者将来可能怎样更好的互动和整合各自的资源?

  张建平:商学院和媒体从大的角度来讲,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帮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应该这么说,一个负责任的、有使命感的商学院,和一个负责任的、有使命感的媒体,他们都应该意识到,他们的使命应该是帮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商学院帮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方法和途径是通过培育出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学子;媒体的社会责任应该是本着社会良心、社会良知,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能够较好地引导社会的思潮和认知。

  其实评价一个媒体是不是卓越的媒体,我想根本点应该在于它是不是有社会良知,而不是看这个媒体赚了多少钱。我觉得在这个层面上,负责任的媒体和商学院应该是共同的。在这个共同点上头,再谈具体的合作就会比较容易。

  陈金炳: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会跟商学院合作,比如请教授开专栏,开展访谈,合作论坛等。商学院这一方的收获大概有哪些方面,请您从自己的角度给媒体提一些建议,我们将来怎么合作得更好?

  张建平:现在这种合作越来越多。我认为这是很好的趋势。媒体的人比较敏锐,能够抓住社会的热点;商学院的优势是在于有较厚实的学术积淀,有一批专家可以对热点问题做系统的阐述。所以两者结合是很好的现象,而且一定越来越成为潮流。这也算是相得益彰,强强联合。

  我希望媒体和商学院能够常常联系,更密切地合作,能够把一些商学院做得好的地方总结出来,这样大家也可以相互学习。 此外,一个财经媒体,也可以适当地独树一帜——不妨本着社会良知,对学术界的有些弊病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抨击。因为在当今的学术界,腐败之风已堪称史无前例,学术机构行政化、官僚化极其严重,学阀学霸很多,但大多数人都敢怒不敢言。其中,不仅是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总体上的懦弱性,也因为,有些学者在抨击教育时弊之前,不得不顾虑会对自己所在的学校和学院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陈金炳:五洲在线从2000年成立到今年是七周年,我们长期以来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推动不同商学院之间的交流,好的经验让大家分享;另一方面,我们将通过整合商学院和财经媒体的资源,与更广大的企业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融合。比如我们原来做的商学院院长论坛和现在做的商学院EMBA高尔夫球巡回赛,就是想推动整个管理教育市场的发展。您对我们做的这些事情稍微的点评一下,或者说建议我们将来怎么做得更好?

  张建平:我觉得很好。你们也在推动中国EMBA教育的进步。我知道,作为一个媒体,一个公司,还得考虑盈利问题。但一个公司一开始在良知和盈利之间往往是冲突的,所以这里头就有一个权衡的问题,也是一个艺术问题。如果你太注重利润,你失去了良知,有良知的机构可能就不愿意跟你合作。但是你太注重良知了,你就成了公益机构,最后你这个公司就得关门。所以权衡良知与利益,对个人、对社会、对未来都是很重要的。借此机会我也向各位媒体朋友表示感谢!

  至于建议,我觉得大家是不是可以发起成立一个中国EMBA慈善基金,用来支持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等。这样其实也是在推动和发扬中国EMBA群体的社会责任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