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陆昊:自主创新更重要是体现在产业竞争战略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 12:39 新浪财经

  

陆昊:自主创新更重要是体现在产业竞争战略上

  2007年8月3日,“自主创新与民族品牌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在风光秀丽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隆重开幕。上图是北京市副市长陆昊讲话(来源:新浪财经 任立殿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新浪财经讯 2007年8月3日,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2007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暨“自主创新与民族品牌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在风光秀丽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经国务院批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商务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新浪网全程报道本次论坛的盛况。以下是北京市副市长陆昊讲话内容:

  尊敬的各位来宾:

  上午好!

  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自主创新的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我觉得在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自主创新的重大战略之后,各方面对自主创新有了高度的重视和推动。但是在更多的场合,讨论自主创新问题可能更多的是在强调技术能力和技术战略。我特别感到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经过认真思考、有着战略性质的一个话题,也就是要把自主创新和民族品牌、把技术战略和产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乐意参加这次论坛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理解自主创新的最终实现,不仅仅要体现在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产业竞争战略的实现上,也就是要有品牌,要有有好品牌的大企业。因为我想,有研究能力,变成有产业化倾向的研究成果,再到一种生产方式,进而转化成一种稳定的生产能力,再转化成企业的销售能力,再转化成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所有环节间不是必然发生的,是需要在每一个环节之间形成智慧和推动能力的。因此,我们现在要把一个复杂的自主创新问题拆分成技术战略与产业战略的结合,我今天讨论的是假定技术能力不变,我们如何实现在现有技术能力条件下的产业战略的推动,也就是最终形成有品牌、有竞争里的产业。

  我讲的第二个问题是产业战略的核心是品牌,关键在营销能力上。很多人都在多种场合讲过中国的企业不重视研发,大量引用国外发达国家研发占企业总营业额的比例和中国研发占企业总营业额的比例数据。

  这种说法可能是客观的,但不够深刻。是我们中国企业都不重视研发吗?是缺乏这种被业界广泛呼吁的正确的思想吗?我个人认为问题没有这样的简单。如果要准确引用的话,应该研究国外大企业在类似于我国企业营业额阶段下的研发比例到底是多少。当他在100亿销售额和10亿销售额的不同的阶段,从数量上分析,研发占企业营业额的总比例是不同的。因此我觉得,在我接触的多数企业中,大家的头脑是清醒的,并不是不重视研发,而要思考和回答一个问题,高额的、高数量的研发投入如何能被企业的平均成本所分摊,这要影响企业的边际成本和价格的决策。

  我个人在外资工作中接触的许多世界顶尖级的大企业,是否专门针对中国市场专门进行产品研发决策的时候也是非常慎重的,他们是要慎重地考虑这种研发的投入能否被中国市场所形成的销售分摊。所以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强调研发,而要特别的强调通过重要的市场扩展战略,特别是营销能力的提高来支持较高水平、或者是较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因此,在产业战略上,最重要的战略是品牌战略,也就是对市场扩张能力有着及其重要影响的营销能力。

  我们中国,包括北京,有很多很好的企业,可以加工全世界所有最重要的大品牌产品。我们自己加工的产品,可以有5美金的收入,用了这样的品牌就可以形成50美金的收入。这样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讲是营销能力的提高,但是一种历史过程,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第三个问题,我觉得技术战略,既要注意技术能力的提高,也要解决制度创新和制度支持的问题。一个成功的技术战略不外乎是:第一、国家战略,象“神五”、“神六”;第二是大企业集团与技术体系的合作或购买,实现技术突破;第三是有产业化倾向的成果如何向大企业转变;第四是引进和消化吸收。我个人觉得,当前在后三个问题上,除去技术能力本身之外,都有着没有完全解决的制度方面的问题。

  我特别想提出的是,我们必须面对中国的现实。大企业如何与拥有大量技术研究能力的体系合作,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西方模式。我们强调企业是研发的主体,但不能回避中国当前的情况,我们有大量的研究能力是在院校和研究单位的,如何实现两者有机结合,是一个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需要业界共同关注。

  同时我还特别想到出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引进和消化吸收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总体上在工业化阶段是处在一个正在推动的工业化阶段的过程当中,我们与西方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或者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之间在技术上是有差距的。那么,除去强调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之外,引进和消化外的制度保证和推动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很难解释这样的数据,就是有很多学者引述过日韩在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比例经常能够高达1:5或1:7,但是我们的比例只达到1:0.05,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一个有效的措施,特别是制度层面的措施,促使企业认真地做好引进和消化吸收以后的工作。

  第四个问题,我们都赞同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确实负有推动的重要责任。我个人认为,政府的支持主要应该体现在解决制度层面的必要条件上,与此同时,如果有可能的话,政府在推动企业市场扩展和技术战略方面应给予必要的充分条件的支持。这种支持,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资金,而是市场的支持。政府要在支持企业扩展市场方面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不能盲目地对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所迷惑。在美国硅谷发展的早期阶段,美国政府最重要的支持是国防部的定单。当然,也有足额的研发支持,当然也包括完整的风险投资体系,特别是风险投资的法律存在形式和退出通道的支持。我想我们政府在大企业的品牌战略和市场推广战略方面,要特别强调诸如那些必要条件的支持,比如我们风险投资的退出通道问题、法律存在形式问题等等,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北京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应该说没有完全顺畅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五个问题,我觉得强调创新是正确的,但创新应该有更广阔的含义,它不仅包括技术的创新,也包括一种重要的、类似于被一批外国学者表述为文化力的创新。我们看看全世界知名的产品,在整个的创新过程中,隐含的不仅是一些重要的技术因素,也有大量的文化力因素,也就是能够为人、物的活动增添魅力的因素。

  我们看看最多使用的洗发水、牙膏,它有很多技术变化,但是它那种吸引人注意的文化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看看我们年轻人和女性头发上的颜色,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文化力的因素,同样是值得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创新的因素。因为这样的文化力创新,会创造一种流行,在流行的背后又会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任何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微妙变化,都会带来需求的变化,进而创造新的产业发展机会。

  最后,我觉得在支持创新的时候,我们要把政府的理性行为和企业家的短期理性与长期的重要的创新激情有效地结合起来。我特别注意西方学者罗森堡和小博格尔在《西方致富》一书中的重要表述,他的观点同西方学者主流观点不同,他认为在东方15世纪之后的落后原因并不完全在于产权和市场制度,而是我们缺乏一种内在的创新的动力和激情以及制度保障。所以我觉得我们如何来把政府的理性、企业家的短期理性与长期的创新激情和政府支持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在促进技术创新、促进技术战略与产业战略的结合,促进品牌和市场扩张方面,有极其宝贵的经验。

  内蒙古的几个企业,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营销,是创新的冲动和激情,是政府在这几个企业扩张过程中有效的市场支持。我觉得在这里讨论这个话题很有意义,我就讲这些想法,不对的请大家批评。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