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孟凡驰: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历史及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2日 14:15 新浪财经

  

孟凡驰: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历史及趋势

  2007年7月22日,由中国企业文化测评中心主办、北京长青基业管理咨询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国企业文化评价”论坛暨第十一届中国企业文化量化与系统管理培训班在北京香山饭店会议厅隆重召开。新浪财经全程报道了此次论坛的盛况,上图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孟凡驰。(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7年7月22日,由中国企业文化测评中心主办、北京长青基业管理咨询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国企业文化评价”论坛暨第十一届中国企业文化量化与系统管理培训班在北京香山饭店会议厅隆重召开。新浪财经全程报道了此次论坛的盛况,以下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孟凡驰驰的演讲。

  孟凡驰: 各位早上好!非常高兴能够受会议组织者的委托,也受到评测中心邀请到这个会上跟大家沟通交流一下企业文化内容的学习体会。刚才主持人说是我做一个报告,我想不是报告,还是一个体会。这个体会也是在几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一些总结,一些观点不一定准确,只是自己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家之言,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在座的嘉宾批评指正。

  我的题目就叫做“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和当前研究和实践的一些趋势”。

  第一点我想说企业文化理论的实践在中国发展的历程,现在有不少报刊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过程和经历有很多的论述,这方面观点也很多,读了以后也很受启发。我的想法是企业文化这个理论中国的传播和在中国的实践,我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企业文化这个理论大家知道是在80年代初作为一种理论诞生与美国,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方式的应用,严格的讲应该是在六七十年代日本比较超前的使用,在日本的企业管理当中,他在实践当中形成了一种管理方式,叫文化管理。但是日本人历来基础理论形成的不是特别多,但是日本人特别擅长于实践,比如国外有什么新的理论的发明,他会特别快的把他的专利买过来,而且以非常迅速的实践方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日本人最大的特点。所以,企业文化这种管理方式,最早自觉的使用和形成应该是60年代日本管理实践中形成,但是日本没有形成理论,理论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1980、1981、1982年这三年企业文化理论著作比较多,那四本我们称作四重奏的理论都是这三年出现的,传到中国是1983、1984年。所以,这个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引进,开始应该是1983、1984年这个时间。

  第一阶段在中国的划分,我觉得应该从1983、1984年开始到1988年为第一阶段。这么划分的想法是什么呢?这一阶段我定位为知识的传播和认知阶段。在这一阶段争论的焦点主要是适合性问题,就是企业文化理论适不适合于中国企业,他是不是有这种文化上底蕴上的沟通,能不能适合中国企业管理和改革的实践,争论的焦点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这个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接受性,我们接受不接受他。所以,这几年的时间,理论的传播,知识的传播,大家探讨、争论等等,都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来的。当然,在这个阶段当中,也有一些企业比较快的,比较迅速的进入了实践,像山东,还有东北,还有沿海地区,在这几个地区进入的比较早的进行实践。这是我认为按照的第一个阶段。当时那四重奏的理论,大家都在抓紧时间学习。

  第二个阶段,严格的讲是1989年到1991年,大体上有这么三年左右的时间,这三年左右的时间,我定位在低潮徘徊阶段。企业文化理论,这种外来的理论是一种舶来品,这种外来的理论在当时受到了置疑,甚至被认为是自由化的产物,是被划在西化理论范畴去的。当时,我最初接触企业文化著作是在1984年,1984年的时候接触这两本书以后,感到这个东西是非常新鲜,而且好像在中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之前,我是讲什么课呢?讲中国文化学概论,这个文化学我讲了大概三四年的时间,可是怎么讲,怎么觉得好像突不破,五四时代,中国关于文化争论的问题,在80年代又拿出来重新争论,几十年时间争论的焦点没有太大的变化,比如说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等等。梁漱溟,当初李大钊、陈独秀争论的文化问题,在五四时候又被拿出来,基本上就是几十年文化问题没有突破。为什么?感觉文化问题就是学者争论的,学者争论起来是面红耳赤的,恨不得打起来,但是对社会实践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你争论的那么凶,工业也好、社会也好,实践上没有感受到理论对他们有什么样的是正向的刺激作用,鼓励作用,或者是反向的启示作用、反思作用,好像老百姓并不关心。因此,势必影响到文化在社会底层起作用的效率性。所以,企业文化理论我一接触以后,我就感觉到这个理论,他是搭起了一座桥梁,把中国文化理论研究以及文化的一些思想内容一下子同企业、同社会实践基础接起来了,这是一个中间性理论,把基础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了。咱们知道和平年代社会的主导力量就是企业,他聚集了大批的精英和人才,大批先进的技术,很多先进的设备,所以和平年代,企业如果发展不好,社会经济力量必定受损失,他是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因此,企业文化如果搞好了,大文化就能够有效的落实到企业基层。所以,当时我觉得这种理论应该是很有效的这种理论。

  但是到了1989年之后,有很多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自由化的产物,当时我们单位领导找我谈了一次话,说你弄这个东西得批判,不但不能研究,你要批判,现在你要悬崖勒马还来得及,如果继续弄下去,后果自负。当时非常严重的。我说为什么不行?他说企业文化讲以人为本吧?我说对。他说以人为本就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就是人道,人道就是自由化,他是这个逻辑倒过来的,说的很渗人的。当时如果扣上这个帽子,我就不知道哪去了。我说这个问题不能这么看,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是就企业管理微观世界而言的,他跟西方国家人本主义思潮是根本的两个概念,你要把书看看,不要望文生义,这么说是不对的。所以,当时这种舆论还是很有一定市场的。尤其中国有些很有名望的,有地位的大家站出来说话,比如说当时钱学森,他说什么呢?他说在中国要讲就应该是企业文明,企业文化这种话语权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就讲文明,而不讲文化。实际上我后来就觉得,看来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不管多大的大家,你不明白这个行业,你就别说,对你有不好的影响。就像钱学森研究导弹可以,这个东西你得看书,不能望文生义,但是他的身份在这,说出来的话有影响,所以对当时的工作和理论研究都有一定的挫折,相当一部分同志的情绪也很低落。所以,这段时间,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内容的正确性,就是企业文化是不是正确的东西,是不是自由化的东西,还是新型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另外一个焦点在于话语表述的科学性,应该怎么样表述,关键问题在于姓社姓资,和社会的争论有很大的联系。这是当时三年的状态,但是并没有影响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实践的本质。还是有很多企业研究和实践了它。

  第三个阶段就是1992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我概括为知识普及和实践启动阶段,知识的普及这几年比较明显,这几年的标志性事件,第一个就是小平南巡讲话,他把中国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企业文化这个理论和实践应该说越是市场经济深入,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就显得越来越显著。因此,它和咱们国家的企业改革始终是同步的,所以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市场经济推动起来了,一个高潮来到了,所以企业文化应用的方式和理论被重视起来了。再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十四大报告写进了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写进以后,大家认为中央有红头文件了,可以做了,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五中全会,都对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工作做了一些虽然很粗放,虽然比较简单的一些解释,但是必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这个十四大报道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中,把企业文化主要定位在企业的文化活动和企业的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个范畴之内怎么应用企业,所以这段时间的定位不像现在这么清晰、全面、科学,还是原始一些,但是毕竟中央文件出现这个概念,而且就具体的工作部署了,所以对企业文化推动比较大。再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在我们党的报告当中专有一大块,来阐述这个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作为一种支流文化,作为大文化的一种分支,他必定要起到这种作用。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大家找到了一种理论依据,对实践推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大的背景,咱们企业改革在不断的深入,对企业文化的需求也就越来越显得客观性比较强一些。这个时期它的重点是什么呢?传播知识,部分企业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我认为这是第三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从2001年到现在,这为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我认为可以概括为普遍实践,深入发展的阶段。所谓普遍实践,现在都是有组织,企业文化建设这项工作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大体还都处于自发状态,企业家如果比较敏感,他的文化素养比较高,他的文化自觉意识比较强,他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比较超前,他就自觉的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应用文化管理企业。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他期盼的红头文件,来了就干,中央没有文件就不干。所以,这确实是中国社会的国情特点,但是到了这个阶段,第四阶段以后,这个实践就逐渐的由自发大面积的走向自觉了,这个里面很重要的几个事件是什么呢?从组织工作来讲,国资委发了好几个文件,要有系统的建设中国国资委系统的中国大型企业的企业文化,这样就使得整个工作力度推动的相当大。像过去有些行业对企业文化根本不认识,一点不介入,可是最近两年介入的非常快,比如像烟草行业,烟草行业以前对企业文化,是说漠然呢?还是说他们根本就不理会这件事情?但是这几年,从上到下,从国家烟草专卖局,到省、市、县推动下去,虽然启动比较晚,但是速度很快,力度很大,一些行业都是这样做的。最早像90年代的一些企业家,像柳传志、张瑞敏,有一些大的沿海地区的企业,他自觉的率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有这方面素质的就率先进入。但是,这方面理解慢一点的,他还在等待。但是,到了第四阶段,就不是在等待了,而是全方位的推进,在组织工作上有组织的推动。

  在学术观点上,重要的有一个“以人为本”观点的提出,以人为本这个理论在前几年中央文件提出,我认为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以人为本这个话语权过去是西方社会把握的,好像社会主义不能讲以人为本,就像

首钢,大门口最早一个标语是叫以人为本,后来觉得以人为本不对,好像觉得社会首先的影响,有一些置疑,就改过来了,叫以人民为本,后来到现在又改过来了,又要以人为本,总之以人为本这个概念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他牵涉到一个社会对于一个深刻理论问题上的突出性的和转变性认识。因为这个理论本身在中国过去是不让讲的,不让的说,说了就犯忌,现在已经取得共识了。像这种理论,现在不管是自觉应用,还是自发应用都在做,连我们楼下送牛奶的三轮车工人把牛奶箱也打一个口号,本送奶工以人为本,你问他什么是以人为本,他不知道,他说不明白,但是他骑起来他的三轮车很自豪,很有信心,说别人的不行,我这是以人为本,他当成一种说法。这是自发的浅层次的用。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用,这个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这是以人为本的提出。

  另外一个,就是关键建设核心价值理念的观点的提出,这个提出最明显的是今年年初党的文件上,提出建设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观点大家也要深深的重视起来。在以前一谈到价值观的问题,都不这么讲,不谈,好像一谈这个东西,人们感到讳莫如深,话语权不在我们这,现在讲建设核心价值理念。实际上在企业文化著作当中,就是在西方企业文化,就是肯尼迪尔写的书当中,讲了这样的话,他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一个国家所要建立的一个国家的思想体系和社会体系,它的基石也是价值观。所以,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他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的灵魂所在,核心所在。没有这个东西,大家失去了一个价值标准,就会出现一种价值失泛的现象。所以,这个问题提出来,对我们价值理论的提出,以人为本和核心价值理念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

  再一个就是和谐社会和企业社会责任,这两大命题某种意义上都是企业文化涉及的核心的重要问题。像以人为本,建设核心价值理念,实际上他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就是企业文化的话语内容。在前些年,90年代美国流行一本书叫《改革政府》,《改革政府》这本书,我觉得大家可能有看过的,没看过的可以拿来看看,没有有价值。他的副标题叫用企业精神改造公营部门,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亮点所在。克林顿当时当政,要求所有各州的官员读读这个书,就是用企业文化的本质,理论的内容,规律性的东西来管理政府,改革政府和公营部门。就标志着企业文化的理念具有普世性,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不单单适合于企业,也适合于社会组织,事业组织。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路我们正在走,也就是企业文化这个理论,既然是一种先进的理论,既然是有科学规律,有逻辑必然的理论,所以它必然有普世性。所以像以人为本,社会核心价值观这样的话语都借鉴过来了。所以,现在是自觉建设,探索路径的阶段,这是这段工作的重点。

  我的划分也是粗放性的,没有经过特别的深思熟虑,也不一定准确,也是供大家参考。但是,我里面说的标志性事件,是不是企业文化的标志性事件,我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只是提出来供大家参考,这是我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在中国实践和研究的发展历程。

  第二个问题,我想说说这几年以来形成的基本的观点。中国企业文化在实践当中和研究当中,应该说目前逐渐在理论上形成一个大框架上的共识还是有的。但是说整个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做到完全共识了,还不一样,企业文化和文化一样,企业文化学和文化学一样。不说企业文化,就说文化这个词,文化这个词在世界上的统计,有70多个有影响的定义,70多个有影响的定义以后,大家会说概念这么不一样,怎么做文化这项工作呢?其实定义不一样,不影响对本质概念的理解,企业文化有这个道理。所以,在本质内容上,比如说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学范畴来定位,我觉得这个可能应该形成一种共识,这种管理是大管理的概念,他是把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企业多个双重效应融为一体,是这么一个管理,他是手心手背两个方面统一为企业文化,这个是精神文明,这个是物质文明,这个是社会效益,这个是企业效益,这个是战略效益,这个是经济效益,这个是人才,这个钢材,所以你要抓企业文化的规律,只顾努力,不问前程,最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两个一块种就一块出,你只要这么做就可以。我觉得企业文化抓好,大文化自在其中,您要不信我这个观点,您跟我争论一个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怎么做到两个文明效果同时出来的?企业文化有两个属性,亚文化属性和管理学属性。第二个就是三个维度,企业文化的几年有三个维度,企业文化的理论,企业文化的实践培育,还有企业文化的形态和现象。企业文化的两个体系,内容本质体系还有载体体系。企业文化五个本质特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文化主导,文化创新,还有文化自觉,我觉得是五个本质特征。两种存在形态,自发、自觉。企业文化七项建设工程,我觉得这些内容,当然也就是我的一些想法,起码各位可能表述不一样,但是这些内容应该是大体相同的。

  我觉得今后企业问题建设,努力研究的当前问题,一个是理论方面,基础理论要深入,文化学、管理学,还有相关理论的拓展,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经营学、人才学等等。实践理论这方面要细化研究,比如说分为

审计理论、设计理论、分析理论、推广理论、评估理论,在实践方面,如何同企业全局工作相结合。再有一个,就是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再就是机构、组织和程序,这在三方面应该是重点。

  今后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我觉得第一点就是企业文化在现代发展中的角色,就会起决定性的作用。无论从世界性的博弈规则的使用,还是从企业核心

竞争力,还是从队伍的凝聚力,还是从企业基业常青的文化积淀,还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将证明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乃至对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形成,都会起到一种关键性的、决定性的角色作用。第二个趋势就是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成果将对社会发展起到本质推动作用,比如以人为本,社会价值体系等等。再一个,就是自觉的培育建设企业文化,将会成为更多企业重视的工作。

  大体上,我就把我这些想法粗放的跟大家说一下。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