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企业靠什么走出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 10:10 中国青年报

  第三届东亚投资论坛给企业支招

  外国对华投资6000多亿美元,而中国对外投资仅仅是600多亿美元,中国与发达国家引资和对外投资基本持平的状况相比大有差距。

  这个数据,在吴建民眼里意味着希望。“我认为,中国处在大变化、大爆发的前夜。”他说。正是基于这个想法,他倡导创立了东亚投资论坛。7月14日,第三届东亚投资论坛在北京举办,商界、政界、学界人士共同为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支招。

  企业应学会利用外交资源

  在论坛举办前夕,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强调,外交资源应该为企业服务,企业也应该更多地学会借用外交资源。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钱是有的。要通过外交资源给这些企业提供适应国外竞争的国外的知识和国外的关系,还要告诉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办事之道。”吴建民对记者说。

  吴建民认为,外交资源是广义的。中国驻外的外交机构,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企业提供帮助,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而掌握国外知识的人,比如学者、外交官以及

商务部的官员,这些人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的资源和关系,他们退下来以后逐渐离开了这个圈子,这些资源就没什么用了。如果通过一个渠道把这些人的资源利用起来,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点和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差得很远。”他说。

  吴建民对记者表示,他自己也属于外交资源的一部分。“我有一次访问法国,带了一位想和法国公司合作、却找不到门路的企业家去。在法方看来,吴大使带来的人,一定是值得信任的。”

  吴建民接着说,在一个国家投资,你必须要和这个国家的一些关键人物接触,但是开始的时候人家不认识你,你很难见到这些人,更别说把你当作合作伙伴和你谈,这通过外交资源就可以完成。

  另外,外交资源还可以针对语言和法律方面提供具体的技术性支持。“我们现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虽在增加,但还是需要把外交、商界和学术界联系起来。”他说。

  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办、弘策国际咨询公司、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协办的东亚投资论坛,正是把企业家和外交官拉近的平台。150多家企业的代表7月14日听了一天的报告后,晚上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和中外外交官的联谊活动,借此拓展自己的人脉,为走出去做准备。

  企业走出去莫忘回馈当地百姓

  王志乐,中国商务部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他既研究引进来的跨国公司,也研究走出去的中国公司。“中国企业最近有很多案例,但是好消息不多。”他坦率地承认这个现实。

  他认为,上海的上工申贝收购德国工业缝纫机厂是比较成功的案例。

  上工申贝是专门生产工业缝纫机的公司,2005年收购了德国的工业缝纫机厂。该厂品牌和技术是公认的全球第一,注册的专利有200多项。上工申贝和德方合作以后,打造了全球的产业链,在全球销售产品。

  面对中国企业的收购,德方股东们提出了最尖锐的问题:上工申贝收购了企业,是不是把企业的技术拿走后,其他就不管了?

  事实不是这样。王志乐特别强调说,上工申贝的成功原因之一是没有放弃德国本土,没有忘记为当地发展做贡献。它明白,全球产业链中的基地非常重要,核心技术在那里,所以要大力发展。

  德国工业缝纫机厂的工会主席对上工申贝的并购感觉非常好。他对王志乐讲了两件事:第一,上工刚接管以后,工厂连续多年亏损,工会提出能不能大家勒紧腰带节约300万欧元,从工资福利方面节约。但是上工的老总说经营者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不应该勒紧工人的裤腰带,300万欧元由经营者承担。这让当地的雇员非常惊讶,他们没想到管理者有这种胸怀。第二件事,2006年盈利以后,圣诞节发的奖金,工人都如数领到了。德方工会主席说,这两件事使他对中国雇主的看法变了,他鼓动大家要支持中国雇主的工作。

  像上工申贝这样的做法,在非洲各国并不鲜见。曾经有非洲记者当面对吴建民表示,感谢中国给他们修建体育场、学校和道路。“企业应寻求和当地共赢的发展道路,帮助当地老百姓,回馈社会,从而取得当地老百姓的保护。”吴建民说。

  对当地法律法规和“潜规则”都要了解

  在国内许多人看来,企业走出去需要国际化人才,因此把语言看得很重要,但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主席潘考夫斯基却不这么认为。

  这位耶鲁商学院的毕业生,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一段时间后,1994年跑到中国创建了汽车零部件厂,至今员工总数已达1.2万人。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走出去的战略构想,然后要有能理解公司战略并执行这个战略的人。

  “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选择一个了解公司而不懂外语的人,也不会选择英文流利的新人。如果有一个资深公司管理者,语言不通,需要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进行翻译,对我来讲,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会更深,我会觉得他更有能力胜任海外拓展的业务。”他说。

  他还建议,企业如果到美国,一定要找非常专业的律师事务所和

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你需要花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一家公司,可能就要花30万至40万美元进行商业咨询。”他说。他告诉记者,在美国的市场上有很多非常称职的专业人员,可以帮助中国公司开展业务。

  美国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华盛顿)高级律师许思义认为,进入一家外国市场首先要考虑法律制度,才能获得入门券,对

知识产权保护、当地的环境以及劳动保护制度都要深入了解。如果想在这方面解决问题,要向专业人士咨询。

  公司走出去还需要了解投资地的政策、文化背景。许思义认为,所有的政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复杂的官僚制和官僚主义,因此,从一开始就要和官员进行沟通,沟通进行得越早,公司以后遇到的问题就越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资深外交官对许思义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说,企业走出去,要了解法律法规,也要了解“潜规则”。他向记者透露,某国内企业在越南投资设厂,产量颇大,他曾经陪着该企业领导到越南解决麻烦,走的不是法律途径,而是遵循当地的“潜规则”。

  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伦敦)合伙人道格拉斯·格拉斯先生介绍说,中东许多国家不对本国企业征税,却对外国企业征收高额关税。八国集团的国家都有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在美国,有许多领域外国公司是不能介入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