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沪港金融合作论坛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17:15 新浪财经

  2007年7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会组织的“2007上海金融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分论坛“沪港金融合作论坛”全部实录。

  陈工孟: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的沪港金融合作论坛即将开始!首先请八位主讲嘉宾上主席台就座。

  本人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也是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院长,也是这一次论坛的组委会。今天非常荣幸主持这场沪港金融合作论坛。对于沪港金融合作问题,大家知道,从中央以及上海两地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关注。大家知道,上海要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个事情是不可逆转的。另一方面,香港要保持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就必须要维护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所以这两个看起来有一定的矛盾,现在我们怎么样在发展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时,又能维护发展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和挑战。

  我认为,上海和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应该成为主旋律,适度的竞争是有帮助的,但是必须要避免恶性竞争,要避免无序竞争,要避免互相拆台的竞争。两地到底如何合作?如何实行科学的、合理的分工与定位?如何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天下午沪港金融合作论坛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今天很荣幸地邀请到八位沪港金融界的精英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他们是,上海银监局谈伟宪副局长;香港证监会执行董事雷褀光先生;我要特别提一下,在香港,执行董事的级别是很高的,相当于我们国内的证监会副主席,因为英文翻成中文的时候叫执行董事,实际上香港证监会的执行董事是由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来任命的。第三位是香港交易所执行总监霍天文先生;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教授;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助理禇玦海先生;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符致京先生;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陈耿总裁;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胡奕明教授。

  接下来的议程是分别先请各位主讲嘉宾先发表8分钟时间的开启发言,最后留出大概30分钟到40分钟时间跟大家互动交流。我认为有时候互动交流更有意思,气氛更活跃。

  下面先请上海银监局谈伟宪副局长演讲。

  谈伟宪: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加强沪港金融合作,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沪港金融合作论坛,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第一年,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大家聚集一趟,深入探讨沪港两地金融合作与发展问题,并对提升沪港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围绕沪港金融合作讲简单的两三点意见:

  第一,要从亚洲乃至全球经济金融竞争的战略高度考虑沪港金融合作问题。这是沪港金融合作的大背景所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特别是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亚太各国为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的层级或者是比较优势,纷纷推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规划,掀起了亚洲金融中心建设浪潮,以争取本国能够在全球化资本配置过程中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除香港、上海外,已经明确提出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的亚洲城市,包括东京、首尔、新加坡、孟买、迪拜,外加

澳大利亚的悉尼,竞争格局也可谓非常壮观,八大城市也各具特色和优势,但亚洲的城市还没有像伦敦、纽约那样成为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香港和上海要想在亚洲胜出,成为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都必须深入分析自己的不足,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深挖内在的潜力,加强两个城市的横向联系,以进一步提高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今年以来,有两个排名可以让我们更加欣喜地把握亚洲金融中心竞争的优劣势。一是伦敦发布的全球金融竞争力指数,前十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苏黎士、日内瓦,上海排在第20位。另一个排名前十名依次是,伦敦、纽约、东京、芝加哥、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巴黎、首尔、洛杉矶,上海排名第32位。通过以上两个排名,可以发现上海与东京、香港、新加坡、首尔、悉尼等城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更准确地说,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香港是国际化的成熟市场经济体,而上海是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国内金融中西,也正因为沪港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才为两地的互助和互赢奠定了合作的基础空间,只有沪港合作,有效发挥合力,才能为中国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赢得有利的竞争位置,因此沪港的合作包括竞争,必须从全球竞争的战略高度来分析和探讨,并涉及到国际金融战略的部署问题。

  第二,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要更多地向香港学习,进一步加强沪港金融合作。当前,社会各界对沪港金融的合作与探讨很多,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加强沪港金融合作有利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在亚洲各个城市比较中,上海在硬件等基础设施方面,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同,但在生活质量、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务、知识创新和信息流量,以及企业从开业、营运到关闭的整套管理体系等软件建设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首先需要向香港学习取经,树立配套服务的理念和意识,按照国际惯例和标准,从管理体制、服务标准等方面努力为上海金融资产、中外资金融机构顺利运作提供高效的配套服务。

  其次,加强沪港两地交流制度的有效衔接是沪港金融深入合作的基础。目前,中国会计制度已基本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下一步合作的方向是监管与市场交易规则的结合。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以及人民币在香港试点范围的扩大,需要沪港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清算制度等方面加强衔接,尤其是随着许多香港银行在上海注册法人支行,沪港两地的交易日益增多,都需要加强协调和统一。

  此外,沪港两地应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随着外资银行相继进入上海,上海人才配套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沪港两地加强合作与支持,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职业资格的评估,以及吸引香港等地职业优秀人才的配套政策等等。应该说香港在协助上海培训人才、扩展产品门类、建立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强化监管框架等方面大有作为。反过来,这也必将有利于沪港金融的有效合作,推进两地的一体化进程。

  最后也要介绍一下香港银行业在上海的发展情况。目前,香港主要银行均在上海设营业机构,包括汇丰银行、东亚银行、中银香港、恒生银行、永恒银行、中信嘉华银行,以及新进势力的南洋商业银行,此外大宗银行的上海分行业已基本车间,其中在沪的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均以转制为本地的法人银行,南洋商业银行也获准筹建。截至2007年6月末,上海市港资银行资产总额已达到2252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为134亿元,存款余额为886亿元。港资银行在沪经营情况良好,

不良资产余额仅5.46亿元,不良资产率为0.24,前5个月实现税前利润8.31亿元。从业务发展来看,在沪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发展较快,已占据业务的半壁江山,尤其是个人业务迅速发展,营业网点扩张迅速。为了争取较大的发展空间,部分香港银行已经着手未来长远发展战略思考,如在A股市场已经发行债券等。

  我相信,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通过沪港相抵的通力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快沪港金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快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有效加强香港和上海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谢谢大家!

  陈工孟:感觉谈局长的精彩发言。下面请香港证监会执行董事雷褀光先生发言。

  雷褀光:陈教授,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上海跟香港在金融合作领域方面的一些想法。下面的发言里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一下过去10年两地在金融领域合作方面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证券市场方面。第二部分,在内地经济转型过程中,香港应该如何调整。第三部分,我们如何看待纽约跟伦敦在金融合作方面对我们有些什么启示。

  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过去10年,一国两制的原则在么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中得到充分的落实,大家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两地金融互利共赢的结果。目前,香港的证券市场已经成为亚太区的主要市场,目前香港的资产总额已经比97年增长了4倍。在今年6月底,它的市场总市值已经达到15万亿港元,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香港这些年来的成就当然大部分是得到内地企业不断来香港上市所造成的,香港的繁荣当然也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离不开内地企业的参与。目前,香港是内地企业在境外集资的首选中心。内地庞大的金融市场在将来会给香港金融市场不断带来新的动力。在过去10年,内地跟香港在金融领域合作的一个特点,香港是内地企业在海外集资的中心,但是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它的内地经济结构跟海外需求在不断变化中,最近有机构指出,亚洲的国家特别是中国已经由10年前日本的进口国变成一个日本的输出国,这些国家庞大的外汇储备投资全球的市场,对世界的金融市场流动性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流动性的增加,如何优化民间储蓄结构,拓宽他们的投资渠道,使得这些金融资源得以更有效的配置,这是我们将来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内地由一个资本进口国变成一个资本的输出国,香港应当如何调整它的角色?在这方面,我看到机会是很大的,香港除了继续成为内地企业境外集资首选之地之外,也应该成为内地投资者走向世界的投资平台。香港与内地长期的密切关系,使得香港不仅对有意进军内地投资者充满吸引力,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也是他们到海外进行投资的理想平台,我看这是将来香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内地投资者的投资平台方面,香港可以协助内地解决一些他们面临的问题:第一,舒缓内地不断增长的流动性对宏观经济的压力;第二,可以有效地扩展内地投资者的投资范围,通过分散化的投资来提高内地资金的投资效率,同时内地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海外优秀的投资经验和理念,更好地管理他们的财富;第三,内地的金融企业都会随着本土的资金流出而进一步参与海外市场金融活动,香港的企业可以在国际化的市场里面促进他们的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提升,提高他们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的专业技术;第四,这也有助于两边的双向流动,促进整个金融市场国际化。

  香港与上海发展中心的定位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以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完全可以容纳多个金融中心的存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和香港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两者的互补性是十分之强的。首先,上海的金融中心首先是以服务内地强大的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由于内地经济的强劲增长,内地居民、企业对各种金融服务有强大的需要,正如纽约、东京等地的金融业发展,背后也是有强大经济体来支撑的,内地将扮演强劲的经济体角色,这为上海成为金融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香港的特色就是高度开放以及十分国际化的金融经济体系,它的市场运作方式和法律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它的税制、金融设施等方面都有特别的优势,所以香港和上海联手起来互相合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共同增加中国金融国际竞争力这是可以办得到的。

  随着中国经济势力的不断增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强大经济体,在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纽约作为美国的主要金融中心,以至世界的金融中心,都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单单是纽约一个市场,并不能完全满足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要,这当中伦敦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伦敦、纽约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长期合作,塑造了两个世界级的金融中心。探讨这一现实的例子,我们相信,上海与香港的合作在互补、互惠、互利这一三互的基础上,一定可以打造一个亚洲区内世界级的金融市场。

  最后用《易经》里的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希望将来沪港两地要关注两地的变和通,包括两地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互通,使两地金融领域的合作更富有成效。

  谢谢大家!

  陈工孟:感谢雷先生。下面请香港交易所执行总监霍广文先生发言。

  霍广文: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香港交易所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大家也知道,香港交易所前身是联合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和几家结算公司,事实上我们发现,从80年代初期,当我国政府和联合国政府签订了联合协议之后,香港的证券市场已经慢慢出现了改变,从以前60年代、70年代在香港上市的公司100%的是英资公司或者是本地的公司,80年代我们已经见到一些内地公司,他们是以买壳上市的形式或者是以我们所谓的走后门的形式上市的,大家也知道一些,比如说热海、华润这些,他们在80年代已经慢慢成为香港的上市公司。

  90年代初期,1993年的时候,香港大概只有20到30家的所谓内地企业,其中有几家是H股公司,他们占香港的市值是5%。到今天,内地企业占了香港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刚好是50%。从1993年,大概几百分之一市值的内地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到上个星期发展到8万亿的市值。我算的是全流通的,不流通的没有算。你可以看到,一个市场为企业创造了很多所谓国际价格的有价证券,而这些证券的最大持有者是我国政府,所以得益最大的还是我国政府。

  交易所过去多年的发展,从90年代到去年为止,我们非常集中于发展内地的无业务,主要是因为很多内地企业在一个经济发展很迅速的环境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交易所和香港证监会非常紧密地配合,我们的工作包括监管上市公司、执行上市交易和结算规则、为客户主要是上市公司、投资银行、券商、期货贸易商、托管银行、资信供应商等等机构来服务。

  我要强调服务这两个字,以前香港交易所的结构和整个地区的长远目标并不一致,公司来不来上市,对于交易所来说,那段时间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那个时候交易所赚了钱,这些钱不可以派给我们的会员。结果形成了一个情况,就是我们不需要去建企业,我们不需要去鼓励企业利用香港这个筹资平台。但是我们在2000年成为股份制公司,所有当时的会员我们给他们交易所的股票,他们是我们的股东,同时在同一年成为上市公司。成为上市公司之后运作方式慢慢改变过来,就是我们一定要为我们的股东服务。

  过去几年内地GDP翻一番,我们过去集中于内地企业,我们相信将来新的内地企业还是香港上市公司的重要来源地,但是我们在去年年底发表了一个2007年到2009年的策略计划,其中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使命宣言,成为香港、内地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的证券使命宣言。说得简单一点,现在香港这个金融市场平台是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企业提供一个筹集资本的地方。所以在内地的定位还是力求与内地的国际交易所相辅相成,并在内地的经济整体发展中担当伙伴的角色。但是我们也要看看其他地区,因为我国过去经济增长那么迅速,周边地区也有很多企业活起来,大概一两年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来查询,问能不能使用香港这个资本市场,所以我们这个使命宣言以前在亚洲其他地区是没有的。

  作为交易所,我们当然希望大量发展自己的业务,我们希望推出更多与内地有关的产品。前几天我们推出了A股的EDF在香港上市,交易量也非常好,开发现有的客户和产品,以及潜在的客户和产品。香港的上市渠道是非常开放的,我们也研究上股期货、能源期货、贵金属期货等等。总而言之,以前交易所是不需要提供很多服务的,但是现在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因为你不做人家的生意,有很多其他的交易所可以选择。

  我今天的发言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陈工孟:感谢郭先生的精彩演讲。下面请上海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教授发言。

  胡汝银:谢谢主席先生!我代表我个人做一个发言。

  刚刚几位嘉宾提到了香港和上海所谓两个金融中心发展的意义和合作,我非常赞成他们的观点。沪港是所谓的两个金融中心,是中国的两条腿。在1930年代的时候上海曾经是最大的远东股票中心试点,最大的外汇试点,最大的债券试点,最大的黄金试点,上海曾经有130家交易所,我们以前称上海为冒险家的乐园,是一个自由度很高的地方。1949年解放以后,出现了计划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之后,这些交易所基本上取消掉了,到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是1978年之后才成立的。

  我香港提到沪港是两条腿,一个人要走得很快的话,两条腿都应该对称,目前来讲上海这条腿比较短。香港这条腿的长处在什么地方呢?完善的法律架构,另外是自由开放的市场体系,包括政府对市场保持着较远的距离,另外就是有完整的市场体系包括完整的产业结构,另外是刚刚很多位提到的有足够的、丰富的专业人才。

  香港的短处,经济体小,到06年底香港GDP是1.4万亿港币,去年增长6.6%,今年假如是7%的话,GDP可以达到1.57万亿。目前香港股市的市值超过5000万亿,市值跟GDP的比例是10.8:1,全球平均是9.3左右,美国和英国是140%多,将近150%左右。香港的长处也是上海的短处,而香港的短处也是上海的长处。上海的法律架构不完善,市场不是个自由化的市场,是政府主导的市场,也没有完整的市场体系,没有完整的产业结构,另外金融人才配套不够。但是人才这一点倒不是主要的,因为知识可以自由流动,人才可以自由流动。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沪港合作,就必须解决上海这条腿过短的问题。因为上海这条腿过短,以前我们讲它的证券化比例很高,是小马拉大车,而中国是大马拉小车。小马拉大车也好,大马拉小车也好,最终的结果都会导致金融体系比较脆弱。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香港的股票市场市值只有3万亿左右,而且有人说,全球大概50%左右的游资是集中在东亚地区的,相当一部分集中在香港地区。因此,中国内地证券市场不发展,一方面会导致内地的金融市场体系扭曲,导致结构性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导致内地股价过高,因为估计不足。另一方面,也使香港承受了过多的风险,有可能再来一次金融危机。而且大家知道,全球的资金规模是在加速增长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可能不到几千亿,现在远远超过了1.4万亿以上,所以全球流动性过剩,这个流动性过剩也会给香港的金融体系造成很大的潜在威胁。所以要加强沪港金融合作,就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不平衡问题,正视中国金融市场落后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个落后的问题,使金融市场更加强壮,那么香港和上海的合作才会有更大的空间,更深的深度,这种合作才能够最终有利于中国整体的发展、大中华地区的整体发展,也有利于全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上海短腿问题主要是几个方面:一个是要完善上海金融市场体系,比如说股票市场我们只有现货市场,没有股指期货、股指期权。我们知道,在美国大概有30%的资金为了控制风险都会进行股指期权的交易,但是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由于没有股指期权这样一个工具,所以基金公司在市场下跌的时候为了控制风险,只好减少它的仓位,这就导致市场过度波动,还有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这个市场只有股票、国库券这样一些现货,证券化的产品我们是没有的,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导致千军万马都走独木桥,没有投资空间、没有投资渠道,这样就导致国内资金今天投这个市场,明天投那个市场,在一个地方就细化了,所以要保证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规划设计也需要为退休的老年人建立投资渠道,如果没有投资渠道的话,要建设和谐社会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为老年人提供一个非常稳定的可持续的投资渠道,没有一个很好的金融市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最近香港股市涨得比较多,美国股市也涨得比较多,为什么涨呢?因为大陆外汇投资公司要投到香港去、投到美国去,然后他们的股票就上去了。所以我们会想到这样一个股市,中国人买的时候就涨,卖的时候就跌。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不是变成傻瓜了吗,像日本人那样在高位的时候去接你的盘。要把上海证券交易所变成伦敦证券交易所那样的全球交易平台,国内一般的投资者、政府机构也到这里来投资,这样可以里面股票的问题,也可以避免汇率风险,另外也可以避免人家的质疑,就是说我们不是要解放全世界。因为要加强沪港合作,就必须解决上海的短腿问题,必须加快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步伐,来完善金融市场的体系,来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

  这几年来我们上交所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港交所是一年可以做十件事,我们是几年也做不了一件事,怎么样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益,我们的制度效益、体制效益这是最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两个市场协调发展,避免市场扭曲,避免因扭曲而给大家带来潜在的风险。

  谢谢大家!

  陈工孟:感谢胡教授的精彩发言。下面请上海期货交易所禇玦海总经理助理发言。

  禇玦海:感谢陈教授!

  我想演讲的题目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期货市场发展。刚才各位已经讲到了中国经济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应该讲金融市场实际上是为经济服务的,它的发展过程跟实际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使香港和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大家都知道及19世纪、20世纪商品期货市场当时对于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期货市场也为美欧经济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大家看到,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发展使得期货市场发展非常迅速,美国的农业工业商品化使得CBOT、BOOE这些期货交易所快速发展。可以看出,每一阶段的期货市场的发展都跟本国的经济和全球经济是非常密切相关的,因此金融中心的建设不是强行可建,一定是符合它的经济规模的。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国家90年代开始的商品期货,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目前中国的世界加工中心地位逐步形成,必然要求有大量的期货工具能够为之服务。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如何从经济的大国成为经济的强国,没有完善的金融体系来保护是不可能的。现在还不能说中国是个经济强国,我想大家都认可这个说法,因此这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大宗原材料消费已经排在世界前列,石油、钢材、铜、铝的消费都非常大。商品的大进大出和国际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客观上要求我们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否则的话对于国际竞争压力以及企业的压力是十分巨大的。

  从新增的量来看,中国新增的量里边能源消费将近30,煤炭将近一半了,因此这些大宗的原材料生产期也好、消费期也好客观上需要金融来规避风险。比方说石油,06年已经进口1.4亿吨,原油、成品油的量都非常大,钢铁的产量06年已经达到了4.66亿,消费量已经达到了4.42亿,这个都是全球最大的。这些情况的发现必然要求各方面的保障措施顺利运行,否则的话可能会由于经济的波动对企业造成非常剧烈的影响。

  铜和铝也一样,中国已经是最大的铜消费国,铝既是最大的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生产国,这些如果没有期货市场的保护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说我们的企业金矿很大一部分是进口的,随着价格波动之后,它的加工费利润就会压缩,如果没有期货市场里面把它的产品锁定价格,如果目前这段时间没锁定的话,这个企业最近一段时间就要亏损。铜价达到6.5万,如果没锁定价格就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如果不去做的话,没有期货市场工具的话,它一定会亏损。

  应该讲,中国的期货市场从01年开始,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回报。06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21万亿,我相信今后还会逐步增长,这说明一个市场的逐步规范。第二,毕竟中国的期货市场发展需要实际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06年成交12.6万亿,比05年增长了92%。到6月份,今年的交易量已经达到了9万多亿,目前的交易量达到10万亿。需求非常强烈。上海期铜已经成为国际三大定价中心之一,06年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三个时区里面的最大定价中心。燃料油的价格真实反应了国内现货市场需求,对国际价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上海天然橡胶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天然橡胶期货交易市场之一,对于我们的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我们目前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法规体系,从《期货法》到《证券公司管理办法》都是非常健全的。

  今天的题目是沪港香港,我想在中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加强沪港两地的期货市场合作,促进沪港两地期货市场的互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参与者定价国际化的影响力、标准的国际化这里面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包括现在期货公司的一些市场规定已经开始了一些深入合作,包括期货市场的运作、监管和人才等诸多方面可进行合作,可以在金融市场方面发挥各自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领域的特长,突出优势,促进两地期货市场的共同发展。

  上海或者是中国的期货市场发展现在面临着如何国际化的问题,我相信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期货市场国际化是重要的一方面,我相信中国内地期货市场的发展也必然会促进香港的期货市场发展。

  谢谢大家!

  陈工孟:谢谢禇玦海先生。下面请恒生银行执行董事符致京先生发言!

  符致京: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在这个闷热的下午,很难保持每个人都清醒,但是可以看到95%的人都清醒,很不简单。沪港合作这一题目很重要,在这里看到很多好朋友,也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

  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上海金融论坛,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沪港银行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第一,由于前面很多嘉宾谈了不同的金融行业,沪港之间应该怎么合作,我下面主要就沪港银行业之间可以怎么进一步融合,来分享我的看法。

  首先,沪港金融中心的定位。上海在重新与全球经济接轨方面虽然起步较为慢,但是到现在所取得的成就骄人。在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为上海带来了发展活力,短短10年里面,上海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成功转变为中国的贸易、商业和金融中心。最近香港与上海在金融业务上不断有合作和竞争,成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由于上海和香港邮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因此两地有不同的法律及金融制度,也使用不同的货币,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上海与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起步点十分不同。但是,虽然两地起步点不同,香港与上海作为金融中心都拥有扮演好对方角色的条件,金融业务渐渐重叠。

  下面,让我们先谈谈上海的情况。可以说,上海是以国家金融中心这样一个概念为起步点,主要应和境内金融服务的需求。然而,随着内地渐渐放宽金融市场与资金管制,上海金融业与境外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涉及跨境的惊异也越来越多,使得上海证朝向国际金融中心的方向发展。

  让我们看看香港,由于长久以来自由市场的背景,和与境外的紧密联系,香港的金融业务是偏重服务跨境的需求。经过大概30年的发展,香港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根据一个最新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香港在亚洲排名第一,全球第三,仅次于伦敦和纽约。这是一个很独特的情况,一般来说,金融中心的发展多以国家金融中心为起步,再向外扩张至临近地区的跨境业务,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再进一步向外扩张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最终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由于内地市场近年来逐步开放,使得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发展并未经历国家金融中心阶段。

  随着香港经济与内地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以及内地逐渐放宽金融市场与资金管制,比如QFII、QDII,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和人民币债券等,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资金流动越来越紧密,香港的金融市场也正越来越多处理内地企业和人民比的交易。

  总体来说,上海及香港,一个着向外扩张,由国家金融中心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而另一个则向内拓展由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成为国家金融中心。这个过程,将成为未来十年两地金融市场的互动和融合的推动力。

  沪港同业之间的互动有两个大方向:一个是上海同业走出去,发展国际业务,第二是香港银行走进内地,发展人民币业务。

  上海同业业务的国际化,将涉及越来越多跨境的交易,这与越来越多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浪潮有着莫大关联。银行从来都是紧随客人的步伐伴着企业成长,照顾企业业务发展上的资金需求,为企业提供最贴身的服务,因此,上海同业也要紧随内地企业走出去,发展国际业务。

  香港是内地企业境外投资的最热门地点。至2005年年底,内地企业在香港的总投资额,达到365亿美元,占内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4%。至2006年底,总共有2905家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据点,在过去10年里增加大约3倍,而以香港作为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的也有超过260家。内地的金融机构在香港开展业务,除了可为内地企业提供服务外,香港也可以作为一个开展国际业务的理想平台,有接近4000家海外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

  这些跨国企业也吸引了大量的海外银行到香港设点,使得香港能会聚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被普遍认为是三大国际银行中心之一。到今年5月,香港总共有115家外资持牌银行。在2006年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中,有69家在香港营业。香港金融体系的发展已经超越香港的经济规模,令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经济为跨国企业提供广泛的服务。在2006年,股市的总市值为本地GDP的10倍,而银行业的总资产之为本地GDP的5.6倍。

  虽然香港的银行业竞争激烈,内地同业仍然积极参与香港金融市场。根据商务部的数据,内地银行机构在香港的业务,约估香港市场微分之一。沪港金融的互动,其中的一个方面,便是更多内地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参与香港金融市场活动。香港市场由于渐渐饱和,香港的银行向内地发展必定是走向国家金融中心发展的必经之路。香港银行向企业发放的内地应援有关的贷款额度达到5457亿港币,占整体贷款的22%。最近两个月来,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业务也因为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而重拾升轨。

  香港银行业受惠于国家逐步开放国内的银行业务,无论在地域、客户限制以及人民币业务方面都得到突破。到2006年底,在中国境内有312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银行设立了102家分行及网点。香港银行占外资银行总资产额约28%。

  上海是外资银行在内地发展的策略重点,原因不用多讲。目前有111家外资银行座落在上海,占外资银行在内地营业性机构总数的三分之一。另外,有12家外资银行选择将法人银行总部设立在上海。这些外资银行大部分是香港银行,或是以香港为亚洲区总部的外资银行。这些发展对上海和香港的金融业都带来好处。不仅香港银行得到扩展的机会,内地银行业也可以在产品开发、风险管理、金融创新等方面,从包括香港银行在内的外资银行获得不少经验和知识。

  长远来说,两地的市场应该朝单一市场发展,特别是人民币逐渐发展为主流货币,及朝向自由兑换方面前进。当两地金融市场逐步融合,企业和投资者将会选择在效率最高,同时提供最好价格和最低交易成本的市场交易。我相信这是上海与香港都会积极争取的目标。

  在沪港经济不断发展和融合的历程中,还需要创造其他有利发展的因素,才可以确保过程顺畅。这些有利因素包括海陆空交通运输系统、设施、完善的配套安排、金融人才的培训和供应、讯息科技的改进,对现今金融体系中的各样限制作出适时、适度和有序的开放,简化程序以缩短整体的处理时间,对主要审批项目落实服务承诺,从而提升审批过程的效率以及海外投资者的信心。

  我们相信未来10年,最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和市场应该会在内地,香港和上海现在就必须正视这些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做好各种必须的部署,结合自身的优势,互动互惠使资金高效流动,促进国家的长远经济发展。

  谢谢大家!

  陈工孟:谢谢符总的精辟分析。下面请国泰君安总裁陈耿先生发言。

  陈耿:谢谢陈院长!

  我今天的题目是QDII开创两地金融合作新局面——中资证券公司在新合作背景下的机遇和策略。

  我们首先分三个方面来看看QDII这个机制:第一,建立QDII机制的内在驱动力。这是几个方面,一个是迅速增长的境内金融资产和国际化配置需求。我们可以看到,居民最主要的金融资产中的储蓄存款占比从2005年的68%下降到2007年二季度的52.3%。最新的调查表明,居民认为购买股票和基金最合算的比例达到了40.2%,首次超过了储蓄存款26.3%,成为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首选。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统计,2006年投资于国外股票市场的股票型基金占美国基金业总资产的13%,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中国公募基金资产净值接近1.8万亿,如果有10%的基金资产投到海外去,起码会有1800亿的市场规模。

  第二,不断增强两地市场的互动。2006年,H股及红筹股公司在港集资总额占香港股票市场集资总额68%。截止到今年6月,红筹和H股的总市值已经占到香港交易所的48.41%,而成交量占到香港主板股票成交额的59.23%。另外,根据香港联交所的一项研究,2005年到2006年内地投资交易只占到香港证券市场总成交金额的5%,其中美国投资者以26%的比重居首,新加坡投资者是9%。

  第三,做QDII也可以缓解因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带来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刚才诸位演讲嘉宾也说了,QDII能够为居民的外汇提供一个合法的流通渠道,也会对A股市场理性投资产生良好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改变国际收支平衡结构。

  第二方面,中资证券公司在开展QDII业务上的优势。我们知道,银行系也有QDII的产品,而券商和基金系的QDII产品有什么优势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个是更广的融资范围和操作空间。银行系的QDII产品由于只能够投资固定收益的产品,大多数选择与汇率、结构性票据和指数等挂钩的策略,风险小,但是收益率偏低,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另外中国银监会规定了投资股市的资金不得超过理财产品总资产净值的50%,这一限制将摊薄银行系QDII产品的可能收益率。券商和基金当中有不少是A股的上市公司,券商和基金对于国内市场更为熟悉,因为QDII产品的投资收益率更值得期待。相对于境外投资者来讲,同样是股票,但是认识可能完全不一样的,比如中国工商银行和花旗、汇丰这些相比可能是另外一个概念,对于公司的熟悉和了解程度来讲,券商和基金更有优势。

  另外,我们在做QDII业务的时候不能只发展网络,而最终的投资机会交给境外合作伙伴,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不可取。国泰君安93年在香港设立了全资子公司,现在我们持有所有的金融牌照,另外国泰君安香港也是在中资证券公司当中有所创新,现在开放型募集的资金有30多亿,私募基金有15亿。这张表可以看出我们和恒生指数相比投资收益率是大幅度领先的,这是我们在2001年的时候,为相当于日本QDII四倍开放式资金募集。

  中资券商新合作背景下的发展策略。这里要强调一点,QDII的时候如果能够和QDII的额度相结合会更有利于这个业务的发展。

  谢谢各位!

  陈工孟:谢谢陈总!我也是你们国泰君安香港的十年的忠实客户,你们做H股做得不错,效率很高,服务很好。下面有请胡奕明教授!

  胡奕明:我演讲的题目叫谈金融企业的内部环境建设。这个题目跟沪港合作有什么关系?可能大家看到这个题目首先会想这个问题。从今天上午到刚才各位嘉宾的演讲主要是讲一个东西,相对于金融企业来说,他们讲的是外部的东西,讲的是市场和交易所,我现在换一个角度,我们来关注到企业内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大家都讲香港邮非常悠久的金融发展历史,上海也一样,现在都在提“双城记”。这两个城市对于每一个金融企业来说外部环境就是有些微差别的,这些差别不是说一下子就可以弥补的,我们就必须关注企业内部问题,也就是说金融企业内部应该怎样做才可以做得最好,然后提升两地金融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是不是请大家做一个这样的设想。如果把所有中资企业的员工全部塞到一个外资企业去,那么这个外资企业效率会如何呢?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最关键的一个问题。人肯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我想最关键的因素是如何把这些人有效地组织起来,也就是说在这个组织当中、在这个金融企业当中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我如何把这样一群人组织得更有效。

  内部环境来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所谓的制度建设或者叫机制建设,另外一个就是文化建设。从机制上来看,可能大家也会想到,一说到机制肯定是跟激励有关系的,比如说国内有很多银行,现在在香港上市的两家银行已经开始实行员工股权激励了,在这方面金融业是走在比较前列的,他们尝试着这样一种改进。这种改进会不会带来我们效率的提高?我们也在向国外学习,这是一种机制。还有一种机制是你的业务流程、你的信息系统,这块东西现在大家还不是特别关注这方面的,因为很简单,比如说有一个我们说的金融业务,一上来我们可以聘请一个国外已经做过很多这方面的软件公司,只要把它的软件拿过来用好像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不是的。我不知道大家注意这个细节没有,上海有中资银行也有外资银行,大家走进他们的银行,感觉到有什么差别了吗?这种差别不是在服务态度上,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下,有些细节不是在服务态度上,而是在服务流程上面。也许在这个银行要排队,在那个银行就不要排队,你的所有材料递交进去到出来,那段时间他的工作人员在干什么。有一次很有意思,在那边我看中资银行的小姑娘在柜台里面忙了很长时间,我的业务实际上没有那么多,她就是一会儿忙这个一会儿忙那个,我觉得这是流程上设计的问题,这是细节方面的竞争力。这个是由什么来构成的?是人的素质吗?我觉得不是的,那个工作稍微培训一下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原因就在于你的流程要做到,这也是一种内部的机制。

  如果说回到刚才讲的激励机制,除了机制之外,实际上在机制背后的就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是什么?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形成的一种相互默认、相互承认的这样一种工作模式或者生活模式、行为模式,这就是文化。每个企业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文化?你们如果在银行或者是证券公司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是哪家银行出来的,那个人是哪家证券公司出来的,为什么可以看出来?从他的衣着打扮和他的言谈举止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文化重要不重要?其实这都是由机制形成的。

  在上海国企比较浓的背景下,有一种文化是要大家都警惕的,就是我们讲的官本位。比如你在企业当中实行激励机制,你的激励机制是以业务为导向的,你能够接受你的部下比你的工资或者奖金拿得多吗?第二,在很多中资企业,管理部门拿的基本上是平均奖,他就希望在某一年不同的部门业务不平衡的时候,有些部门业务非常好,有些部门是开发型的部门,他们的奖金比较低,发平均奖的话管理部门就比较合算。在市场比较严峻的时候,做业务非常辛苦的时候,往往会把很多人的注意力从业务部门拉向管理部门,他就会想我不要做业务了,我去做管理,为什么呢?旱涝保收,这就是典型的官本位为代表的文化。你能说管理部门的奖金比业务部门来得低吗?你的部下工资比你的工资来得高,这种文化你能接受吗?

  这里讲到文化比较多的是与机制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实际上就在于这个机制设计得好坏。可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金融行业,我们隔一个行业看一看,比如说注册会计师行业,对于这个行业我自己比较熟悉,作了很多调研,这个行业有个特点,最后大家只是一个概念,比如说海外比较强的跨国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有一套非常好的机制,任何其他的事务所的人来了之后就能够运用,而且运用起来以后效率损失并不大。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或者说内部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种真正的竞争力,一个企业有没有竞争力,你说人更重要还是机制更重要,我相信各位听了我的话之后会得出结论——机制更重要。

  谢谢!

  陈工孟:胡教授不仅人很美丽,而且发言也是非常精彩,谢谢胡教授!

  我也谈一下关于沪港金融合作的观点,我认为沪港关于金融方面的合作可以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在上海真正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情况下划分为两个阶段。我认为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要具备三个条件,如果这三个条件不具备谈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不太可能的,当然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可以说是准备阶段,或者是上海市政府提出的框架阶段。

  第一个阶段,人民币资本帐目的可兑换,如果人民币不可兑换的话,要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我认为是不太可能的,连资本流通都不自由的话,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不太可能的。

  第二个阶段,符合国际法律框架体系,这也不是上海市本身能够解决的,这实际上是需要中央制定思考的,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跟国际比较接轨的法律体系,要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个阶段,刚刚胡教授提到的文化,从企业这个角度来说是企业文化,金融体系来讲是金融体系整个文化,包括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包括各种机制,这些看似无形的手恰恰是最关键的。

  可以考虑这三个条件作为成立前后的时间段。上海和香港具备这三个条件之前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分工和定位,这三个条件具备之后,或者上海具备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下,香港跟上海怎么分工,怎么合作。

  下面还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在座的各位嘉宾与台上的八位主讲嘉宾进行互动。

  提问:我想问一下雷先生和霍先生,早上梁女士也提到了沪港两地的互补、互惠、互助的三互联动,我想问一下,香港银监会和上海银监会、上海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有没有实质的联动。有人说,下半年股市会达到5000点甚至6000点,不知道您怎么看?

  雷褀光:两地的监管机构跟交易所其实也有定期开会,我们每半年都有一个会议,是定期在两地举行的,在过程当中探讨目前市场当中遇到的问题,有些是执法的问题,有些是条例的配合等等。香港的功能就是海外到内地筹资,现在内地的资金已经很丰富了,下一步就是怎么把资金带出去增加它的回报,香港和上海的证监会和银监会都要研究怎么把这个做好。

  陈耿:对于股市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都希望它越来越好。具体点数,国泰君安的IPO在做准备,上市时间、上市地点、股权结构方面都在做准备,所以暂时还没有一个定论,请大家稍微等待一下。

  提问:恒生银行在内地的市场业务主要放在哪里?是公司业务还是个人业务。第二,在人民币个人业务开放,但还是有门槛的情况下,恒生是怎么推广人民币个人业务的。第三,我听朋友说,恒生的香港网络和内地网络并没有联网,也就是说内地客户是没有办法在香港进行财富交易的,在这方面是否有所突破?国泰君安的陈总说到QDII的产品银行那边收益率比较低,券商那边比较高,高能够高到多少?风险是不是也高?

  符致京:我先来回答恒生银行的问题,恒生银行重点是在财富管理和个人银行业务,公司业务也同样做的,所以恒生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是全方位的。第二,关于人民币业务的开展,现在还在等待银监会的批准,刚才演讲的时候我也提到,金融业要多发展,要多开放,审批过程一定要快,不是没有原因的。门槛方面,我们要分不同门槛的客户来开户,在不同的场合我也讲过,因为提供高质的服务不可能免费,所以没有达到我们的存款要求的就要收费。

  联网方面的事情,香港恒生银行是一个很大的系统,是很有效率的,中国银行的系统跟香港的系统是不一样的,但是联网没有问题,两地跨境的交易要联起来,就必须要监管当局批准。我觉得终有一天,如果没有外汇管制、人民币开放以后,跨境的服务是不存在的。

  陈耿:关于QDII产品,前五年的收益率已经给大家演示了一下,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切身体会。我觉得银行系的产品集中在固定收益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对投资者的兴趣产生一些影响。总体来看,人民币A股市场和H股市场在风险方面大家都有各自的判断,雷先生和霍先生在,我想大家不会认为香港的指数要比A股高。

  提问:交易所对于风险教育或者是投资者教育这块是不是有什么做法,能够使我们的金融更加健康?

  胡汝银:大陆主要是证监会、交易所、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进行教育,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专门的投资教育中心,我们有专门的小册子,定期在报纸上有专栏大块的文章,另外在我们的网站上也有专栏。讲到投资者教育,我想不需要你去过多教育投资者,他自己就像小孩走步一样,他自己会学会的,政府不要包揽这个事。政府干什么事呢?有小偷偷你的东西了,你作为警察把他逮住。市场活动由消费者自己来承担,他承担了以后就会知道这个事情。前端时间要求我们的会员公司每一个投资者来开会的时候都要跟他签了一个风险告知书,但是很多投资者都不看的,因为市场很好。还有就是一不小心去年我们的交易量进了全球前两名,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全球第一。第一是不是好事情?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因为投资者过度炒这个东西。教育就是叫你不要投机,叫你不要乱炒作,但是很多人不信。教育是有必要的,但是教育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一个市场投资者只有经历了大的股灾之后他才会知道他的钱是会亏的。

  陈工孟: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八位主讲嘉宾。谢谢各位在座的嘉宾,这一场论坛到此为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