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2007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19日分论坛二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16:22 新浪财经

  2007年7月18日,2007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在上海复旦大学光华楼隆重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工商管理与企业成长”。新浪财经直播本次论坛的盛况,下文为19日上午分论坛二的内容实录:

  薛求知:根据会议安排,今天上午整个主题叫管理理论发展与企业成长。昨天下午我们从实业界、企业界的角度看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今天上午比较偏理论,我们今天请到几位顶级的专家,他们在工商管理理论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独特的见解,也一直辛勤耕耘,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都是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我们的主题是工商管理与企业成长,所以他们在选择的时候还是注重和实践结合的层面。今天上午一共有五位专家来介绍,报告的时间会长一些,希望专家可以充分展示他们的理论。

  今天上午分两个专场,这个专长第一位演讲嘉宾是香港大学营销学讲座教授谢贵枝教授。他演讲的主题是成功营销之五大流程:道、创、立、汇、行。

  欢迎谢教授做报告。

  谢贵枝:谢谢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些东西。这个题目是我和科特勒教授谈起来,我们中间就发现,我们现在的营销当中出现一个很大的误点。第一是我们中间用的还是非常旧的东西,所以我和科特勒讲,我们用的可能在中国有一半是错的,为什么?我们中间还是用一个非常旧的,一个规范来看东西,我们聊的时候发现营销学在中国很流行、影响力很大。但是美国他们讲的营销学比我们讲得更新更快。我们就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从另外一个眼光来看,从一个管理模型来看。所以我教的时候不再讲FP,而是讲道创立汇行,这五个。

  上周六我们毕业的同学,30周年没有见面了,我们一起聊天发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买了哪个股票,哪个股票的业绩最快、最好。香港一个是汇丰,汇丰五年过去涨了多少?另外一个可能是长实,也就是李嘉诚的公司,涨了多少?汇丰银行涨了80%,这在中国的股民心中来讲是开玩笑的,不可能的。长实是70%、80%。他们是不是好的公司?是的,为什么那个公司五年只能够将业绩或是增长停顿加起来不过是80%左右呢?这个是港交所,涨了多少?1200到1300,也就是12到13倍,从中国的眼光来讲可能不是很高,但从世界的眼光来讲已经很高了,我昨天看电视,去年有一个中国涨得很快的股票,一年半涨了15倍,这个是中国的特性。港交所涨了12到13倍,还有没有比这个涨得更好的?还有一个涨了28倍,这是什么公司?很出名的东方海外,董建华的公司,现在市盈率是12,回报率8.9%。为什么可以有这样的增长?什么是高绩效的公司,背后有哪些原因?这些高绩效的公司背后的营销在哪里?我们每个教授就这样讲,品牌、资产要高、创新性的产品,有强大的渠道和网络,高效率的营销队伍,这个我们都懂,所有的都对。但是要讲下来,好像联想买了IBM,结果品牌买过来了,股票有没有涨?对不起,没有涨。从那时候买的到去年8月的时候没有涨过。还有呢?香港掉下来,红色的线是香港的股票恒生指数,蓝色是那个公司。很多时候我们聊大部分中国的公司,品牌也好国际化也好,这都是一个过程。

  再问这些是不是好的公司?

麦当劳、迪士尼、索尼、IBM,他们是好的公司,曾经是好的公司,但现在呢?为什么?这些公司的背后是什么?我们讲品牌、讲创新、讲渠道、讲销售队伍,其实这些都是“果”不是因,我们要了解一个公司,哪些东西才可以产生这些?品牌也好、创新性的产品也好,强大的销售网络也好或者是强大的销售队伍也好,我们要关心的不是外面的东西,而是背后怎样产生这些的?

  我的概念是这样的,我们一些关键的营销管理流程,第一个是道,就是Direction Setting,创是不断的创新,一个是我们常讲的Improvement,立是品牌和定位,汇就是alliance network,行implementation。

  第一个道是什么意思?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GE是很有名的公司,当时主要是改变,整个公司改变过来。1981年GE只有1000亿美元的价值,到2005年有6万,增长了60倍。问题在哪里?将整个公司改过来。以前GE有很多的产品,改过来变成半产品、半服务的公司。在上海,我们知道上海市政府也极力要发展在上海的服务业,从产品到产品加服务,所有公司里面内部的职员,就变成新公司的核心。用一个简单的说法来讲,旧的GE打破、旧的不用的放弃、卖出去。另外一些要投钱的就投钱,发展,变成新的公司,这个是定位的问题。另外一个,你要和高层人员培训的课程当中会讲,你公司是不是以营销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你问他们的时候,所有都说是。但你问他懂不懂目标顾客在哪里?他会说我懂。你问有没有和他们谈话?他说没有。这样的情况很普遍,我们调研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差不多满分,他是非常以市场为导向、顾客为中心,但真正的呢?举一个例子,麦当劳快餐是一个很有名的公司,他知道不知道自己的顾客在哪里?要是我问麦当劳的核心顾客是谁?是小孩子对吗?他不是不断的告诉小孩子吗?如果你将麦当劳快餐从周一到周日列出来,每一天划出来,早餐、早餐后、午餐、午餐后,晚餐、晚餐后,有多少孩子?最多八个时段,其他的时段是谁?所以搞了半天,30年来他要求的发展都是错的,在亚洲麦当劳不是小孩子为中心的市场,而是青年人的市场。所以现在麦当劳在香港变成了夜店,24小时开的。麦当劳是很有名的公司,为什么错得那么糟糕、那么厉害?因为他没有真正的看。一些公司不知道他们成功的目标在哪里。

  国泰航空给我们做了一次报告,说香港的消费者登机后就像感觉到了香港一样,感觉心安理得,香港的文化都在里面。我们就问,当时供应伦敦面,香港的午茶,他说为什么?我说你讲香港进来有一个香港的感受,为什么你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和香港有关的东西?你要是真的对顾客这样的尊重,他要买你比买联合航空公司高5%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再问,你们的核心顾客是谁?这些都是很大的问题。香港的迪士尼是一个很大的笑话,以前是很好的公司,后面不一定是,开幕的时候很光彩。

  第二是创,我们一直讲我们要改变,我们都懂,但是这个杂志当中讲到中国在那边投钱的机遇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也讲到全世界要花钱的东西,在香港大学哈佛的一位教授来到我们当中讲,之后我们问除了高科技、高消费的投资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投资的路、也就是创新的路。他可能不太理解我们讲的东西。像最近拿诺贝尔奖金的,他设立了穷人的银行,从影响整个世界当中,中国的公司是了不起的,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公司全世界有很多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冰箱送到所有的地方,结果有了冰箱所有的问题解决了很大。所以拿诺贝尔奖金不一定都是高深的科技。

  创,大家都知道创新的力量,创新是企业生物化的源泉,索尼原来是非常创新的公司,现在三星在创新上超过了他。一次的会议,我们问三星为什么可以把索尼都打下来,因为我们有一个品牌价值的调研,访问了5万个消费者,三星比索尼厉害,我们就问三星干了什么,三星说我不知道。他是真正的不知道还是不愿意公开?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看到iPod,我们要问问为什么iPod出来这么轰动?以前不是索尼的天下吗?为什么现在三星又被iPod打下去呢?这都是我们中间要小心的问题。在三星的过程当中,是否在管理创新的流程当中失去了领航的作用呢?

  第三个是立,positoning/branding。要是说你的公司在中国生产,你是否要告诉人家你是Made in China,有一家日本的公司就说是Made in China,非常成功。面对所有的消费者说我们所有的东西是Made in China,但是我们的管理流程是非常好的,所以在日本非常成功、在英国非常成功,在中国也有他们的店,在南汉、香港、美国都有。怎么样?定位的问题。品牌并不是会因为中国制造就没有希望,而是在整个流程当中了解,我们告诉消费者是Made in China,但是我们有很好的管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们的产品很好。我们就将我们在中国生产,因为廉价的缘故我们给你一个很好的回报,所以那个公司非常成功。在中国有很多的品牌顾问公司,南方的也非常多,有一阵子他们当中是100万一个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很简单,就是东抄抄、西抄抄,我们叫这是“烧钞票”。

  其实品牌当中有不同的管理流程,我就叫它TALE,但TALE也有自己的意思。一家公司研究全球高份额市场的主要公司,产品又怎样的百分比。很有意思,第一个是买的人非常心安,我们知道这里有一个香港的公司叫佐丹奴,一次我们开会的时候就问,我们公司究竟卖的是什么东西?当然很简单的是衣服之类,他说不是的,我们卖的是心安。因为所有最好的公司,要打大份额市场的时候,顾客是不需要想什么就买的,跑到店当中就卖。不要想跑到店是打折还是不打折,是这个月打折还是下个月打折,不是跑去就是心安理得,后面也是心安理得、品牌也是心安理得,穿衣服的也是,不用再思索,这就是那些最有效率的公司。复旦大学打一个牌子,跑到复旦大学就心安,每个讲座得是很棒的,全世界最好的,因为一看那个品牌就跑进来了。第二,TALE中的A是美感,一个产品一定要有优雅的一面,一定要有含金量。雅的当中、美的当中,艺术的内涵当中,给顾客享受性,如果没有,你的品牌可能无法吸引那个顾客群。从心安和美感,你就可以创造对你品牌的忠诚。L是忠诚、E是资产。每个产业、每个公司当中,起码需要95%以上的顾客变成忠实顾客,没有忠诚度的时候你不可能有资产,品牌的资产就是这样跑出来的,所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TALE,英文其实是讲一个故事,每个品牌需要一个故事来支持。你看营销最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手表,手表2块、5块也有,10万、20万也有,而且每个人都有手机,为什么还要手表?

  我们都懂得海尔当中很多的故事,我就不讲了,他们有很多和内容一样的东西,有动画跑到国外,都有。现在呢?讲到竞争的时候,是非常激烈的竞争。我和金蝶谈的时候,他说我们有传统产品的分校网络,有新软件产品的开发网络,还有产品要和下游的供应商共同开发,所以他们说我们公司的理念变成一个公开的、开放的平台。什么是开放的平台?就是可以跑到公司当中,对不起,我发现一个很好的产品,我们一起投资好不好?但是讲是那么讲,是不是这样的呢?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最后一个是行,行是怎样的?我想给我们最强的一个例子就是波导。波导本来是一个没有名的公司,因为销售队伍很棒的缘故,就变成很好的公司。IBM现在需要重新定位,过去的东西已经过去了,IBM从产品开发到技术,现在进的是服务科学。

  总结一下,高绩效公司的背后关键的是管理流程,我们要知道怎样把营销变成有创造力,可以创造起来的,最重要的是营销的背后关键的东西。很多人学MBA的课程,毕业的时候你问他去哪里,他说去高品质的公司,怎样定位的公司,当时你心里这样想的时候,你另外一个问题要问你去干嘛?人家那么好的时候你怎么去改变它?你不是改变它而是依附它而已。如果你跑到另外一个公司,这个公司没有很好的品牌,但是你在学校学的东西,就是在背后用这些流程建起这些东西出来。

  所以回到道、创、立、汇、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薛求知:谢谢教授的精采演讲,送一个纪念牌,我们有一个提问的时间。

  提问:教授,很感谢,我第一次听到这样解释营销学的概念。现在很多大公司互相之间有一些并购、合并,合并之后一个大的问题,在汇的时候就会有一些摩擦,作为一个好的队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谢贵枝:是的,这也是中国企业当中一个错的东西。从一个角度来讲,很有名的公司允许自己人打自己人,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马家军在体育场有一段日子非常强,结果怎样?他就允许他的内部一些运动员和自己比赛,对不对?一个新的公司就缺乏这样的动力,宝洁就允许自己的牌子打自己的牌子,就像马家军一样,你要允许、隔离他竞争才可以变成最强的。中国人管理当中抓得太紧了,应该允许他打,打得强的就放下来。以前我们的管理当中缺乏这样的情况。很多的牌子很有用,没有一个牌子可以把高、中、低的顾客都有,横跨几个顾客群是没有的,只有一个酒店是二星级到五星级的,但都是分开的,是不同的牌子。中国一些公司认为一个牌子就可以囊括所有的东西,其实不是的,我给你的回答就是允许自己打,强的公司可以使整个公司更强。

  薛求知:感谢您,第二位嘉宾是元智大学讲座教授、台湾评鉴协会理事长许士军教授,许教授是我们的前辈,他曾经担任台湾大学管理学院的第一位院长,我们当时都拜会过他的教科书、论文,今天非常有幸他到现场为大家做报告,有请许教授。

  许士军:刚刚听了谢教授谈的问题,对我有非常多的启发。其实我们是同行,很多在台湾用的名词,叫行销,大陆用营销,某种程度和谢教授的香港有关,因为他们有一位叫闵建署先生,很早进入大陆,介绍叫营销,这就是我的优点,这个历史知道的人不多,我可以口述历史。

  今天我和各位谈的题目,大家可能看起来不知道什么意思,叫“商学,管理与相应的专业”,讲三个名词。刚刚谢教授讲的非常前瞻,我讲的是管理学、管理教育、管理理论,从引入到东方尤其是在华人地区,在大陆、在香港和台湾的历史演变。因为历史演变,造成了我们现在的现况,现况有背后社会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制度的原因,但是也有很多限制的条件。我不是倚老卖老,我是台湾第一个到国外念MBA的,1963年去的,现在已经多少年了?超过了40年,我教过七个学校,包括新加坡大学、美国大学,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外委员,我谈过去商学、管理学以及发展的经过,也许对目前的现况有所了解,我们知道过去才知道现在,知道现在才知道要改。当初引进台湾的时候,台湾的管理教育是移植而不是成长的,是原封不动的从美国引进,当时美国刚刚成为系统化,今天所谓的MBA,在1960年的时候才被规范,不过当时的规范和今天的名称不太一样。台湾一个学校政治大学和我的母校有一个合作,说起合作是给自己的脸上贴近,人家是指导你,把美国的概念引进,这是一个错误。美国会计老师、财务金融老师、管理老师,是老师的,而学校呢?和中国的制度不一样。当初引进的时候,因为迁就当时的制度,已经有商学院,怎么办?如果打散重新搬进来,那是全盘西化、全盘美化,这个问题太大了,所以就压缩,都塞进去。一直发展到今天,又想回到以学院为主题,走了40年的冤枉路,因为当时就想无所谓,免得影响那么大,所以就叫什么财务、营销、运筹学等等,都挤在一起。我先说我个人所参与的,我是第一个MBA,也是当时的情况下第一次送出去美国读MBA的,后来前后有18位,后来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他是公共行政,18个人出去当时在台湾教育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创举,5年的时间。

  现在孔夫子的《论语》很出名,于丹到了台湾也很轰动。孔夫子说治国直到最重要是什么?必先正明。名不正、言不顺。管理当中,名太重要了,大陆叫营销,台湾叫行销。大陆叫市场细分化,台湾叫市场区隔化,还有战略、策略,我经常到大陆讲演,我脑子里要准备好几套。所以我们就编了一个管理名词的辞典,以英文为主,像大陆用的政策倾斜、资金到位、力度、制高点这些词以及台湾用的一些词,不过慢慢的也会融合,比如过去台湾讲水准,现在慢慢叫水平,资金到位讲得很流行,诸有此类,慢慢会融合,不过还是有隔阂,这也是一个问题。另外是历史的问题,我感觉非常困扰,所以今天讲上学管理和专业。

  一箩筐的名词,商学、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MBA,专业、专业教育,这些什么意思?就像谢教授讲的,追问下去什么意思?常常搞不清楚,一样的状况。我把刚刚讲的一箩筐名词,整理三个构面。什么叫商学?经商、商事发了财,做社会责任,什么叫商学?我们现在讲管理学、有的叫商学院、有的叫管理学院,这两个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讲理论,但不能离开实务,这有什么差别?第三,我们讲一些学院是学术导向的,但我们又说我们是非常专业的,学术和专业,中间有没有矛盾?是不是两个一样呢?我想今天用短短的时间做一个我个人的澄清,未必大家都可以接受,今天可能有很多的争议,我只是把我个人的理解做一个说明。我们说究竟商学是什么?因为你作为大学当中部门的名称,物理系有物理学、经济系有经济学,商学院,商学是什么?什么叫学习呢?这在教育界应该有一定的说法,我叫学域,大陆有很多的名字是单名很难叫,像我的名字许士军,叫军,我觉得好肉麻。所以我们学,再加一个域,什么意思?研究的对象是很独特的,物力、经济的现象,我们暂时用现象来描写,是不是自然界是那样?像刚刚谢教授讲的四个P,那是人为的,不得不做一个区分。但你总是要讲出生物学的研究是什么?经济学的研究是什么,商学你要是可以讲出来,像做生意?是不是做生意?等一下我们再说。第二像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总有一个分类,知识才可以建构、累计。第三,我们科学的目的就是在一个领域杂乱无章的现象我们可以归纳出来一些东西,比如说牛顿,最后用粒子解释光电、粒子来解释,现在物理学还可以解释道化学、生物学,这就打通了,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改变,我们如果是商学,是否可以用这样一个基本的概念去了解呢?

  我们今天不讲抽象的理论,从一个学问、学科的发展来讲。最早是技能与工具,在美国最早沃顿成立之前,在纽约成立了很多这类的公司帮助记帐,我们用很科学的,可以改进的。第二个发展到功能知识,像物料的管理等等,通常在工厂发展比较多,工厂的布置、存货,到了70年代末期,因为世界的环境变化很大,当然我们发展得很系统,有财务学、营销、生产,有各种研究,台湾叫产、销、人、发、财。产-生产,销-营销,人-人力资源,发-发展,财-财务。到了70年后,因为美元改成浮动汇率,因为日本的兴起,因为各种的原因,发现这个世界不是可以预测的,很乱。我们一个企业就产生了刚刚谢教授讲的,我们的方向是什么?像GE如何改变?从一个做机械、做产品的,变成一个服务公司、变成金融公司,这叫策略。所以从技能工具到知识到策略,提出一个问题,从历史的发展来说。商学到底是什么?另外是校园里面的相关组织发展,商学是被排斥在校园之内,最明显的是在欧洲,很多都是独立于大学之外,因为大学不让他们进去,是排斥的,一直到今天还被排斥,日本东京大学就没有上学,另外设了一个大学。到了美国,美国感觉很重要,为什么大学不能设?所以有了沃顿,1881年之后成立。当时美国最早设立的10所大学,第一位沃顿1881年,第十位是1908年成立的。

  台湾现在有一个趋势,金融学院都闹金独,什么台独、战独,金独就是从学院独立。学金融的不太喜欢管理的这套,感觉什么人力资源等等,我也许有点偏见,可能是我当年财务金融念得不太好。他们人很多,社会很需要,所以几个学校要把金融学院独立出来。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人力资源也可以,管理也可以,是否要这样?还是你把它整体到底商的本质是什么?如果要发展理论的话,理论要有四个条件,先看下面,什么叫理论,我擅自作主找了一本数《数字权威》,里面讲什么叫理论?讲了古代做生意的思想,是否可以研究?这在很多场合引起了争辩。有关一个基本的行为,像物理的现象、化学、生物、社会,你要提出主张。

  理论之意义,1、generic。2、systematic。3、positive。4、testable。

  什么叫实务?我个人对实务的了解,我个人了解实务不能拿来就可以做的,实务当时能力,我们案例教学就是培养同学的能力,他念了很多的书,一般的知识、理论,但给他一个实际的问题要怎么办?他需要有能力把这些知识转换为具体的一些主张,这个是实务,实务是能力,不是一个电脑的软件,也不是一个公式,是如何理解这样一个应用的能力叫实务,所以我们采用案例教学,像哈佛有几百个、上千个案例,最后使他无形中潜移默化,产生了这样的能力。管理是什么?讲起来很有趣,1943年被邀请到摩托去邀请,他发现那么大的公司,这么多的管理人员,不晓得自己做的事是什么,只知道自己要做规划、沟通。之后有了书才发展出了公司的运作应该怎样,所以这才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在这个之前,如果我们讲财务、行销、人力资源,他会认为自己有非常高深的财务知识、信息、行销人员。学财务的里面的数学、电脑,都非常的高深。但是和公司所做的没有什么关系,一些财务副总说你们金融理论我统统听不懂,因为他做的是如何应用理论来从事实际的工作,资金的筹措、调度,资金的运用等等,那个理论有帮助,但是用不到那么多。用到是透过谁去做,公司的资源怎么应用?谁来负责,谁来决定?这就变成一个机能,这个机能让所有的执行人员按照他的想法去做。有了营销的理论,但是如何规划、如何组织、如何领导、沟通?就产生了对公司有用的结果,对顾客开发产品、提供服务,让顾客对我们信任。所以每个商学功能的领域都加上一个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管理是应用在各种商学的领域里面,当然这些领域还是分开的。刚刚说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的时候,感觉这些东西不能分开,你做你的财务、他做营销,老死不相往来,这不是一个公司,这需要整合,这就叫战略。所以很晚才有了战略这个词,70年代叫高层管理的规划,后来演变成规划,之后变成战略管理。到了战略管理,把商学各种知识及战略学的知识,都统和起来。

  现在我们讲到专业,专业的兴起是因为有经理人的出现,他要去应用这些资源,但是他不是老板,我们叫做管理革命才出现经理人,经理人凭什么把这么多的资产交给你呢?凭你的能力,你的能力是以管理理论作为背景可以应用。就像医生光懂理论不会看病不算好的医生,律师你懂得好的理论,但你不能诉讼、保护你的当事人也不算好的律师。这样的角色叫专业经理人,专业在我感觉常常被滥用。物理学家,物理是他的专业,我感觉就不对,当然我们非常尊敬物理学家,他不是专业,而是一位学者,是一个专家,但不是一个专业。专业有几个条件,第一,是属于社会处理非常重要的事情,人的生命、财产、建筑,这些都非常重要。第二,他是以知识做基础,还要加上判断,医生看病、律师诉讼,建筑师设计都需要判断。第三,取得社会、客户的信任,我们老师也是专业,一定要得到大家的信任,你不能乱讲一通,我们浪费时间,医生、律师、会计师、建筑师都需要靠信任。第四,必须要自律,要求自己的伦理保持标准,一般是靠同业公会,如果靠个人,个人很难有那么高的品德来控制自己。如果靠法律,法官不太了解这一行,所以靠同业公会来执行这种自律的任务,也是促进产业的发展。合乎这种条件的职业叫专业,我们MBA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不是学术,学术是Ph.D。

  我今天把我了解的粗枝大叶的向大家做一个报告,谢谢大家。

  薛求知:许教授的报告高瞻远瞩,博大精深,我们送一个纪念牌,谢谢。第三位做报告的题目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系主任芮明杰教授,题目是“多元化战略,基于知识基础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分析”。

  芮明杰:各位专家、各位同学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到这里来给大家讲一些我的思考。刚才听了许教授的演讲,我觉得我的演讲到底属于商学还是管理学?不清楚了,而且他的很多词包括很多名词我不敢用了,因为我们必须追根寻源寻找定义。

  实际上这个命题——多元化战略,既来源于理论又来源于实践,尤其来源于实践。在2002年的时候,我曾经和当时华润的总裁林总有一个对话,他就批评了理论界有一个不足,什么不足?就说理论界到今天为止,始终没有告诉我们多元化战略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什么时候该用多元化,什么时候应该用专业化?理论界好象有问题,花了这么多的钱始终没有给我一个结论,我是这个的确是很难的。第二,前几个月复兴实业在香港上市,副董事长梁总,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们将继续推进我们多元化的战略。我们有此可以看到多元化是实业界非常想要了解、非常想要有结论的命题,这样的命题我们是否可以给出?我也觉得很困惑。

  今天时间有限,我想简要的讲三个问题,主要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下多元化战略究竟在什么条件下企业可以用一用,什么情况下大概是有点问题。先简要的考察一下多元化战略的理论渊源。

  最早的多元化概念大概是这样的,一个企业生产多产品就是多元化,到今天这个概念有所变化,如果你的投资在多个产业领域大概就是多元化。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最早开始是对企业经营范围的确定,我们大概找到文献,在5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安索夫提出了概念。1959年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指出,任何时候一个企业在事实多元化时,都是企业不完全放弃其原有的产品线的情况下,从事新产品的生产,包括中间的产品生产,这些新产品与原有产品在生产和营销中有很大的不同。后来1962年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中指出,多元化经营是企业最终产品线的增加。区分了多元化和差异化,而且他特别指出,多元化的经营要有组织结构配合,如果你的组织架构不能适应多元化战略的考虑,恐怕多元化经营会有问题。我个人觉得,到了后来,如果我们做很多的产品,经营很多的领域,只有一个边界的问题,你是否可以做这么多?有一个边界的问题。有一部分是企业内生性的资源条件,人财物,你了透支性资源,这些可以决定你有多大的边界。另外我们就研究,经理人员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对战略、多元化的选择是否会有影响?研究下来也发现会有很多的影响。比如Kiesler&sproull指出,经理人根据思维模式而动,他们更多的是历史环境因素而不是当前环境因素的结果。管理者的任职为引导组织决策模式的战略路径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

  今天的主题要从知识的角度看看多元化发展的问题。我们首先可以确认,企业是一个知识的体系,在企业的生产各个当中,个人的知识通过知识活动产生互动的关系,集聚成组织的知识。换句话说,企业当中每个员工都有知识,这个知识由于互动形成了组织的知识,组织的知识是个人知识简单加总要多得多的知识。企业的知识体现在企业正式规则、企业的技术、工艺、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惯例,这都是一种体现。我们根据哈约克的观点,知识是分散存在于企业当中的,而且这种分散、分布,在我看来是不均衡的,也就是某个岗位上知识的要求和另外一个岗位上知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它的知识分布是不同的。这种知识的分布不同性,对我们怎样协调这种不同分布的知识,最终来实现我们企业的目标,这就成为一个我们知识管理当中非常重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根据波兰尼的经典分类方式,知识分为清晰知识和模糊知识。模糊知识难以表达、难以转移,高度依存于个人。模糊知识我们又叫隐性的知识,隐性的知识很难转移,我们现在的战略理论,通常把它认为隐性知识是企业的特质性的资源,也可以叫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情况下,就有一个问题,这种模糊的知识,这种隐性的知识,作为一种特色性的资源,是否可以支持我们比较广泛的多元化呢?我们不知道,我们肯定要研究。由于这个模糊的知识又是比较难以转移的,换句话说也许它在从事现有的业务过程当中,形成了一套隐性的知识,或者形成了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这个隐性知识是否可以转移到其他的领域,从而支持我们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和成功?不知道,我们需要研究。

  戈兰特提出了借助共同知识进行企业内部知识协调的五种机制,他认为由于个人知识存量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需要借助于共同知识进行协调。个人知识,在我看来具有专业化倾向,为什么?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有专业化倾向的,专业化倾向又源于我们分工的要求。这样的条件下,专业化个人知识的存在,又有共同知识使它协调,这对我们的决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企业知识论的观点来看,企业就是进行协调知识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指示体系。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指示体系,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论呢?因为我们个人的知识是专业化的,而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专业化的,我们企业的共同知识要把这个专业化的个人知识协调起来,完成一个特定的生产过程。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有个问题。我们这样的知识体系是否可以拓展开来支持多个行业的发展?

  企业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只是在企业内部社会化的过程。正是企业知识的存在决定了企业这一制度在协调知识组织生产方面具有比市场更高的效率。这是我们从企业的性质来讲,企业作为一个知识的体系,比市场更具有把知识协调起来的功能,这种功能可能对企业的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是否可以由一个推论,企业知识的分布与指示体系的结构及其变化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选择和经营行为,这个是我的一个推广,根据这些我们是否可以推出,知识的分布和指示体系的结构是否是影响我们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现实当中多元化战略的实践很多,如果我们分析97年全球100家最大的企业时发现,这些企业75%实施了多元化,上市公司当中105家企业抽样分析也发现,79%的企业是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换句话说多元化的企业是很多的,尤其是大的企业,导致今天的中国证监会强调所有的上市公司必须突出主业,要求他们放下多元化。实际上在美国80年代开始,很多大企业开始了归核化的业务重组,我们现在也看到慢慢企业开始做强作大自己的主业,抛弃多元化战略。

  接下来我们看看多元化战略,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首先,组织知识的特殊性。我们首先从组织知识的特殊性、资源的冗余、市场的失败,我们看看有没有可能对多元化有支持的结果,如果有的话,我们来推论这个多元化的策略是否可行。首先我们看组织知识的特殊性,我们知道知识有隐性的知识存在,所以组织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准确描述的。一个企业常规化的活动,构成了组织专用型经营知识的最重要的储存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组织通过活动而记忆。因为这些东西,超出组织边界的生产性专门知识的外部转让。我们的专门知识外部转让、转移是否有可能?可能也是很困难的。因为脱离了组织背景,关于常规活动的个人知识可能毫无作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从多元化战略的角度来说,就要考虑知识的转移性。一般意义上组织知识也是可以转移的。但隐性的知识,我们知道是比较难以转移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的知识和能力,在一定状况下是可以推广的,在一定状况下可推广,也可以应用于许多最终产品的生产中。企业选择的是一种与它的组织知识与技术相一致的最终产品组合,这种技术在某些最终产品组合上是可转移的,即企业即使选择最终产品又要选择知识与技术。如果不能被转移,你选了这个组合看上去是匹配的,操作性是不可行的。

  我们认为知识的转移却决与三个变量,第一个是物力距离,第二是心理距离,第三是知识距离。物力距离表示地理距离以及联系的便利程度。第二是心理距离,我觉得主要是表现为信任程度,双方越是信任,我的知识转移越是容易,效果越佳。如果我们互相不信任,可能我们可以给你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或是无用的知识。第三个是知识距离,表现为双方是否共同具有的知识基础量。这个我们在多元业务选择的时候,实际上每位业务要求的知识是不相同的,那么我们看两个业务之间是否有一些共同的知识,这个很重要,我觉得共同的知识基础量,如果有这个基础量,我们的知识距离就比较近,可转移性就比较大。

  二、资源的冗余。

  由于资源的不可分割性和学习的曲线,我们学习会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减少。在这样的减少下,我们就会存在闲置的生产性的服务,我们会有一些资源冗余出来。从一定的程度来讲,产品的生命周期因素会导致需求长期的下降。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弹性有限,每种产品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这样企业资源就会过剩,过剩的情况下我们的资源如何处理就成为一个问题。一个是分散化,一个是返还股东,一个是市场化方案。

  三、市场失败。

  企业有一些不可分割的非专用性实物资本,这种不可分割的时候,有时候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公共投入。如果我们作为这种公共投入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节约了资源,我们获得了范围经济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可以推导出来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多元化的发展,我们资源得到节约。另外我们还可以研究的,一些专用的实物资本也是不可分割的,比如我们很多固定资产,包括专业化。比如宝钢的锅炉只能炼钢不能炼其他的东西,这样他的固定资产是高度专用化的,由于高度专用化,潜在资产租用者数量很少,你是专用的需求者就很少,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双边垄断的情况。资产的租用者可能会剥削准租金,这个状态会出现,这个状态出现会导致什么?如果我们把双方放到我们企业内部来进行交易的话,成本更节约,这样的条件下,多元化不就产生了?我们现在知道人力资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每个人有专业化的知识,但人有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这个很重要。虽然我们有专业化的背景,我们又有学习能力,我们还可以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力资本是可以被用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公共投入,你原来是从事这个专业化的现在从事那个专业化要有一个学习的时间,但这个学习的时间成本是否可以挺住。我们可以看到组织知识具有隐性特征,因为隐性特征,所以转让会存在严重的交易成本,就是很难转。这样的条件下,假设我们这个企业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技术转移模式,企业就可以多元化、分散化。假如不能提供,你的分散化就做不成功,为什么?你的人力资本、你知识的转变很困难。

  专有知识的企业内转让避免了对重复谈判的需要,缓和了机会主义的危险,更好的揭示、更早的取得一致,更好的治理以及因此带来的专用知识转让的更有效的事实,就可能会出现,这是多元化产生的原因。另外是外部经济,如果外部经济交易成本较高,外部经济可以通过共同所有权以低成本取得,多产品组织就会出现。梁兴军讲了一句话,他说我们认为在中国现在的市场上,我们做多元化还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市场,交易成本太大了,这是因为我们市场的不成熟,市场的成熟性在于交易费用和交易的效率大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会导致多元化的产品出现。

  结论,由于组织知识的可专一性,市场失败和过剩能力同时出现,这个是我的一个看法,企业就可以采用多元化战略。如果你的知识可转移,你的市场方面分析符合我刚才讲的条件,你有过剩的能力和过剩的资源同时出现,你就可以多元化。所以我们这个多元化或者是分散化的目的就是使闲置的资源发挥作用,这个很重要。

  最后我想简要的把这个多元化的战略和管理学分析说说。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多元化是可行的。像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二、新兴的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缩短。第三,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需要这个又需要那个,怎么办?我们还有经营风险,如何降低风险?充分合理利用企业生育资源发挥资源优势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知识,发挥协同效应、增强企业竞争实力,限制竞争者,最大限度覆盖市场。从管理学角度来讲,这都是我多元化策略形成的原因。形成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内部、外部的,我就不多说了。

  多元化战略实践中的优劣,优点是结果,缺点是过程性的。我们现在强调果的时候,别忘了只有过程性的东西处理完了才有结果,过程性的东西没有处理完是没有结果的。我们要看内在的过程,刚刚谢教授讲了,要强调过程不在于结果,这个非常重要。

  最后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讨论研究,第一,多元化经营当中如何发挥知识管理能力的重要性。知识管理的能力越来越重要,知识管理的能力在决定企业多元化战略成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怎样把有效的知识转移到不同的领域?既节约我们的成本同时又发挥我们特色性资源的优势。第二个是多元化行业领域的选择标准和问题,选择的标准从相关性还是不相关性考察,这个是需要研究的。相关性的解释有很多,相关性我们过去是考察产业投入产出的联系、供给需求的联系。还有无形的联系,如知识、技术上的联系,品牌等方面物产资产的联系。还有一个问题,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边界问题,我们觉得随着你多元化的范围越来越多,你内部的协调成本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市场上的交易费用,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会看到另外一个专业化的趋向,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有了一个多产品经营的边界,到底怎样决定的问题,特别是在今天的环境下。这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今天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

  薛求知:谢谢芮明杰教授的精采报告,他从一个新的角度,也就是从知识的角度来分析了多元化战略,而且分析是从两个层面,一个是经济学的层面,一个是管理学的层面。下面我们可以提两个问题。

  提问:经济学和管理学从知识的角度分析,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别?我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芮明杰:这个问题很难,实际上我也没有搞清楚。

  怎么说呢,我个人比较主张,因为我们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实际上很多学科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是从侧面来看问题。管理学从管理学侧面来看,经济学从经济学侧面来看,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用不同的学科角度侧面来看同一个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视角,而不同的视角实际上正是现在学科发展、学科融合的一个趋势。这样的条件下就有了一个问题,我们怎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把两个不同的角度有一个内在的关联性来看企业的问题。比如看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知识的角度和人力资本的分析有一定的关系,管理当中,知识的创造和创新和学习这些东西又有很大的关系,我希望从人力资本和人拥有的资源和知识应用的角度来融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但在这里面并没有反应得很深刻。

  提问:我想问一下您刚才讲的问题,企业当中的知识管理,知识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芮明杰:我们先不讲个人的知识,因为个人的知识我们已经存到我们的头脑当中,我们讲企业或者讲组织的知识。组织的知识反应在什么地方?组织的知识有载体,这个载体可以反应在很多的方面。我们首先讲企业拥有的那些所谓固定资产设备,比如我们的机器设备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实际上也是人类知识的结晶。第二,你生产的过程、生产的流程,你的工艺技术,这些都是企业的技术,你管理的规划都是企业的知识。我们拥有的员工,员工是企业知识的另外一个载体,因为他既可以记也可以创造,企业更重要的问题,知识管理是要把所有的知识有效的整合起来,形成我们企业所拥有的特质性的知识,这是决定将来你这个企业在市场上有差异化和竞争力,在我看来这是关键。

  薛求知:谢谢,我们也送给芮明杰教授纪念牌。

  (茶歇)

  薛求知:下半场还有两位嘉宾主讲,首先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张维教授,题目是新世纪的中国金融创新。

  张维:当时给我这个题目我很困惑,通常做的问题比较小,但说小问题大家听得可能没有意思,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突然觉得中国这些年来,金融创新五花八门有很多,就想是否可以做这样的工作?选了这个题目,没有想到接了一个烫手山芋,发现很难弄,在弄的过程当中,我们就想是否找一种办法,让它比较规范一些。我也在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会工作要求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科学的问题,我在自然基金会也和他们说,都要用β,你自然学、物理学用的可能差不多,管理学用的可能和你用的又是不一样的,这次想试试,用β做出一个不一样的东西,这是一个尝试,是我在天津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的学生和我一起做的工作。

  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金融的产业,实际上是把投资者和融资者连接在一起,让社会的资金得到融合的一个产业。可以帮助参与市场的人管理他们的风险,这个是金融体系做的最基本的时。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我们也加入WTO,使得制度的环境对中国的金融服务业所处的环境发生的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简单的回顾一下,我这个是从01年12月份开始,到07年1月份,比较大的,对金融行业经历的一些历史事件,像02年年初我们召开了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当时确定成立银监会,央行的货币政策和监管要分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成立了银监会,然后04年2月份,做金融的知道,国家发布了改九条,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决定,05年年初开始了股权分置的改革,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随后05年7月,我们进行了外汇分率机制的改革,新的公司和证券法出台,有很多新的条款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到了06年年终,进一步出现了过10条,促进保险业发展的一个国务院的重要规定,06年年底,对加入WTO5年的过渡期结束,意味着所有金融企业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今年召开了新的工作会议,又有了新的决定。这些都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创新行为。使得金融服务的创新产生了新的东西。我们知道这种创新,可能使得金融系统在经济当中起到更好的作用。金融创新有很多的定义也有很多研究的理论,有的人说金融创新的理论就是研究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金融创新而不是那样的一些,为什么要先出而不是后出?也有人企图在找什么因素诱发了金融创新。现在大家好像都接受了这样的一个理论,无论如何,对金融创新本身有一个说法,说它创造并应用一些新的金融工具、技术及市场应用的模式或者是创造了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大概分两类,一类是产品有关,一类是过程。像和过程有关的,比如说新的IPO的方式,中国已经有很多的尝试,还有交易方式的变化等等,都是一种创新的类。按照怕格雷夫新的金融学辞典,金融创新分三个监管,地区是逃避管制,第二是整个世界金融体系发生变化,出现更多金融风险。第三,从90年代到现在,实际上是更多的金融创新出现,使得金融系统的功能逐步的完善。但是在中国,因为这个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出来的,特别是以美国的方式在做,中国有很多不一样,一个是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我们的体制和它很不一样,比如我们的法律制度和他们不一样。虽然在中国大的范围内有大的法,但在小的地方也有观念的不同。比如北方,政府没有说让你做的就不能做,但是广东呢?政府没说不能做的我就可以做,两者也是不一样的。更大的范围来看,像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法律,和我们的体系是不一样的,有几个阶段或者说趋势,在中国我们没有完全的看到。特别是由于中国的制度创新原因,因为我们是一个计划经济转轨的,而且还在转的过程当中。昨天一些报告当中也提到,我们强势的政策,我们有很多的资源还在政府的手里,这使得我们的创新行为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

  有关金融创新的研究,国外有很多,我们就没有写,因为我们涉及到中国的创新问题。我们看看国内的文献,国内文献大致分了几类,一类是介绍性的,就是把国外有关金融创新的一些实践和理论做一些介绍性的文章,有很多。比如谢平老师对安然公司的一些,安然在我们一般人看来不是金融公司,但是从金融的角度来讲发展非常快,虽然倒闭了,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方面有很多的特点。还有其他的老师,有关信用方面做了一些介绍,还有对国外相关理论的一些研究,有关国际银行业监管体系的一些特点等。另外一类涉及到中国的金融创新有关,比如考虑特定体制的改革对金融服务创新的影响,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这样一种制度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和银行业创新的一些影响。第三个,和我们的话题比较接近,是杨老师他们很多人,在02、04、05、06他们出了一个系列的书,分两类,一类叫做金融产品的创新,另外一类是金融体制的改革。每年选择一个主题,把一些事实罗列了一下,做了一个比数。有很多是很好的资料,但很多都是白描性的东西。

  我们也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试图找一些可以更具有概括性的,可以反应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对我来说就非常难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做过这类的工作。我们想,是否可以找一些更和中国情结有关的,可以分析一下这些事,找一些更基础的理论。但这样的期盼,我们做了初步的工作,还在进行,还没有做完。我们查了很多的文献、看了很多的书,我们就想是否可以从两个角度,一个是从制度变革的角度,另外一个是认识问题。我们知道金融创新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供流动性,增加社会的资金,被动员出来的数量和有效运用的数量,就像我们买矿泉水,如果市面上只有一种矿泉水,可能买的人就会少,如果我有很多种,有很高档的像依云,也有普通的,品种越多,大家口袋的钱就越容易掏出来。金融业一样,但这样的情况下也会创造很多风险,是基础性的风险,一旦出现是对整个经济有影响,而不是局部,所以监管就非常的重要了,监管对它也非常的严格,因此我们说金融服务业和其他的领域相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金融的服务里面,这种创新更多和监管连在一起,听上去是一个矛盾,我上次和一个教授讨论问题,说这一个是管着你的,一个是要突破你的,为什么要放在一起?我说中国大概就是这样的。一方面由于监管的出现,有人要逃避监管就会做出一些创新,中国还有一个特点,政府的管制非常严,我说行你才可以做。政府往往说一些新的“行”,发布一些新的监管规则的时候,后面会跟着引发出和他有关的一系列的创新,这两个是搅在一起。我原来设想是否可以把体制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通过某种分类我来数这个数,后来发现不可能,太复杂了。在中国的体制下,创新和体制是紧密连在一起的,我是否可以用监管文件的发布情况来考虑创新的关系,这两个连在一起,不是在它前就是在后,反正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了一下,因此我们做了一个假设,一个是金融的管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这不是我说的,也是新帕格雷夫字典上讲的。在过去的七年,几乎中国所有的金融创新,不是被监管发布的政策促使出来的就是要经过监管部门的允许或者是授权的,这两个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很多金融创新的实践,实际上是和新的发布是相关的。所以我们想利用过去七年当中,由监管部门发布的各种类型的,一种叫部门规章,还有一种是实施规章,这个比法律低一个档次。这是否可以大致反应我们创新的活跃程度?这样的指标,我在文献当中是没有看到过的,所以我们是一个很冒险的尝试,对不对我也不知道,从分析的角度来讲好象有点道理。我们借助这个表,这四个部门都是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像银监会成立较晚,整理出来,这个就是所谓的部门规章,下面是一些实施细则,这个要多一些,这个要少。在这不到七年当中,发表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远远超过我的想象。这个有点法令性的,高一点,但是实施细则性的东西比较多。我们利用这样一个β,我们用一个办法,叫经营密度的空间,这个统计上你可以找各种各样的办法,我们找到的是这样的办法。基本的路数是我把文件发布的密度做一个平滑的密度分布来看,哪块密度发得比较高,说明那个地方围绕它左右创新可能会多一些,这样的创新、这样的制度都是和那些约束、鼓励那些行为有关的,预计那方面成功就会多一些。

  我们刚才说了分两类,一个是部门的规章,还有一些是操作的办法。金融行业是比较大的行业,我们就分了一个行业类和银行类的,这个是证券类的这个是保险类的,当然还有其他的方面我们就不考虑了,因为时间有限。我在这儿挑了一下,做了证券与期货行业,按照这个数据来看,大致有三个高峰。红的这个是第一档次的,就是高一点档次的法律规范的发布,按照这个数据来看,有三个高峰。那些实施细则前面发得比较少,后面相对来说多一些,后面的数据,由于计算的原因,这部分的数字步态细,有数据处理的问题。大致可以看出三个高峰,分别出现在一段时间,02、04、06三个阶段。类型我们稍微划分了一下,不同的高峰期所发布的文件,主要都是设计到哪些方面。第一个高峰期,主要是针对国外的金融机构进入到中国的证券市场,这是一类。意味着对金融市场引入了新的参与者,大家知道一个市场上新的参与者出现,他的交易、市场活跃程度就要比以前好,这应该是很大的创新,如果政策不允许你就进不来,或者是利用非法的方式进来。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也有新的要求,意味着我们可能在做金融产品的时候,或者是企业在做资本投资的时候,有一些做法可能就会发生变化。另外一个特点,在这个期间发布的很多文件指南,很快的会被新的规定所替代。换句话说,我今天发的政策,明天就变了,这说明市场发展非常快,原来做的东西,这个是一个清单在高峰期发的一些东西,有四个都是很快失效的,被其他的替代,说明事情进步是非常快的。

  第二个高峰期,更多的考虑的是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的许可,以及这些投资者公司治理的情况以及他相应的风险管理情况,后面两个都是和市场上风险管理相关的。这样的要求,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在迅速前进,同时机构投资的一些行为、一些新的产品、行为都会跟着出现。

  第三个高峰期,我们发现它所表达的一些内容,和IPO、和上市、交易规则有关的,这样就会对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和他的定价方式发生一些变化。另外市场还对并购产生一些新的约束。过去这方面的信息披露等等不是太完善的。另外就是对机构投资者的策略,前面只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框架,进一步这方面给出机构投资者怎样测量您的风险,这些就更具体化了,这些东西可以做出来,金融机构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真正管理风险,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出现很多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样的发布确确实实对这样的一些阶段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创新的活动有一些新的发展。后面我们会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可能确确实实在这样的一些时期里面。对证券期货业,在05年后,更高频的发布,和股权分置改革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市场准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

  创新在银行业,主要是过03到07,前面相对来说少一些。对证券业来说有一些周期性的特点,两年两年,有特别发布的区,这和加入WTO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注意到WTO的影响也是特别大,在三个里面,高峰期都是04到06年,这正好是中国加入之后的过渡期,和最后到期的时间都是有密切的关系。从创新的内容来看,除了银行业,其他两个产业的创新,主要是引入新的金融产品及引进新的机构,或者说把他们手脚再放松一些。银行业更强调金融的过程,特别是金融管理和风险控制,这个是银行比较老的一个问题。

  这个是前面,我们从发布的风险角度来看,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也有一个大致的,这个是借助巴塞委员会的研究,他们把金融产品经济的功能大致做了划分,根据这种划分他们研究了一下发达国家的创新特点。我们用这个框架,用了一些中国的β,有一些报告,有一些监管部门发布的文件,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是巴塞委员会国家计算银行的一个分类,他们认为大概分这几类,第一类所有的金融产品创新一个是价格风险的转移,一个是信用风险的转移,还有一个是增加流动性或者是怎么债务融资,增加权益融资等等这样的一些创新。根据这种类,这个是一个银行做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在发达国家银行的功能做大致分类做了一个图。我们只要把自己的数据往里面一塞也可以看到一些。这个是我们做的,你对比这两个图,从打的叉上来看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Credit少一些,我们就比较多一些。而直接融资这块我们比较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整个里面,05年我们是一个非常快速发展的一年,这里面和前面的创新时间也就是前面发布文件的时间上,由于体制和政府推动的创新,特点可能还是比较明显的。另外一个,从创新的内容来看,更多的集中在价格的创新,价格的风险转移以及流动性生成方面,有一部分对债务融资方面的创新也在出现,可是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我们对信用风险的转移这块是比较差的。

  最后给一个简单的结论,一个是我们这种金融创新,其实是有两个高峰。这和WTO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金融创新和国外相比较而言,更多的是被政府发布的规则来推动的,而不是完全的市场主动出现。从过去的七年来看,有一些特点,对金融风险的转移及价格风险的转移,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在银行业对信用风险的转移这两个方面,从前面的清单来看,比如我们要做这个股票的指数、期数,一直不敢推出,实际把握不好,那推出之后对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创新。

  薛求知:感谢张教授的精采报告,他们的工作是把过去定型的研究尝试做一些定量的研究,所以我觉得难度确实很大。我们过去做政策性的研究,常常做一些描述性的东西,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科学性确实弱了一些。

  我们也向张教授发一个纪念牌。

  下面一位演讲的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院长伊志宏教授,他的题目是全球化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中国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伊志宏:非常高兴利用这次评奖的机会和大家交流。我自己主要是做财务和金融方向的,我选了这个题目。这个题目不像前面张教授所做研究的,我本人也不是专门研究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但感觉现在的教学当中,国际化的背景、中国企业经营的国际化背景应该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课题,所以有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全球化从国际上来讲应该是最近20年左右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但在中国全球化被使用的频率比较高,我想仅仅也就是5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从2001年的年底开始加入WTO以后,大家印象可能非常深,2001年之前,大家一直在讨论中国要不要加入WTO,当然现在国际上有一个评价,中国幸亏不是一个让老百姓投票的决策机制,如果是这样的决策机制,WTO就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间,没有这样的决策机制就加入了WTO。这五年看下来,去年年底结束了五年的过渡期,这五年下来,世界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加入WTO后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对美国的影响,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看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更多的是受益者。所以我今天的发言,其实主要是和他们一起讨论,希望中国的企业要更多的关注我们现在所处的国际化的背景。

  在06年的时候,《世界是平的》,那本书是05年出的。我去年跑了几个国外的地方,几乎每个地方的学术届都会提到这本书。在书前面的序里面是IBM大中国区董事长周伟焜先生的几句话:最近几年全球化的新趋势将对现有的商业模式、组织结构和企业的业务流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也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想对中国的企业来讲,可以认识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经营环境是全球化的经营环境,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后面大概分几个部分,就是有关全球化最近几年的深入发展。二、全球化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三、全球化进程当中的中国经济。四、中国企业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财务的角度)。

  在过去10、20年的机遇里面,全球化业绩是二战之后的现象,当然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全球化有了深入的发展,最近属于通信、信息技术、网络,全球化有一些新的趋势。我想全球化深入发展,这肯定是概括不全面的,我本人也不是专门研究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但我想这些重要的特征,可能是对我们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从财务金融的角度,会有一些重要的影响,就是贸易的发展,使全球化的程度大大的加深。以及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非常非常突出的一个趋势就是金融的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的速度要远远快于经济一体化。我们后面有些数据,再就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是全球化当中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最后一点,小企业,过去讲国际化、全球化,大家感觉是大企业的事,小企业够不着,现在由于一些新的因素,像外包、立案经营、全球供应链的发展,使小企业正在成为全球化当中的非常重要的力量。

  通常国际上衡量全球化的程度是用一个指标,就是世界贸易额,贸易额占GDP的比重。50年代这个全球这个比重大概是15%左右,到06年世界贸易额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0%几。在过去的50多年时间,全球化的程度增长了好几倍。金融市场,全球化过程当中,我们看到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一体化要比其他的经济方面更加突出,所以这几个数字能够非常明显的说明这个问题。在过去的20年,全球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是3.58%,全球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是6.58%,全球国际资本流动的平均增长速度是13.67%。大致相当于贸易增长的2倍,相当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将近4倍。刚刚公布的世界银行的《2007年全球发展金融报告》显示,2006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的净额达到创记录的6470亿美元,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以私人资本正在以比较快的增长速度,替代政府资本。原来在全球的资本流动当中,流入发展中国家过去很多是以政府的资本形式,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以私人资本,就是我们看到的,包括我们很多企业的海外上市,外资的直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以及其他方式的风险资本、债券融资等等。新兴市场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组合股权投资和爱国直接投资出现强劲增长。流到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当中跨境企业并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流入到发展中国家的方式,过去的几年我们中国是稳稳居于第一位,流入中国的FBI,中国是全世界第一,超过了美国。

  我们讲全球化深入发展过程当中,跨国公司的发展是这里面最重要的经济现象:跨国公司已经经历了前两个发展阶段,现在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这叫全球整合的企业。从原来一个国际企业,立足于本土我就是做出口的,然后到跨国公司,我在几个世界范围里面由于成本的原因,在世界若干个国家设工厂跨到现在第三个阶段,整合全球的资源,包括产品原材料、资金和人力资本在全球整合。有一些数据现实,跨国公司在全球化当中的作用,比如说在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当中有40%是在美国的公司和国外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的贸易。美日双边贸易当中的80%,美国和欧共体的40%欧共体和日本贸易45%等等,都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最后一个特点,我们就讲全球化当中最近由于新的力量、新的因素,使得小企业越来越成为全球化当中很重要的力量。从国际化理论的角度,企业的规模是国际化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以及企业国际化过程当中会是一个渐进的,有顺序的,企业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有顺序的,过去的一些国际化的理论,现在正在由于这样一些新的因素的出现,使得很多小企业出现了比如说“天生全球化”,现在创造出很多词,就是小企业参与国际化、全球化的一些新的参与方式和特征,包括瞬间国际化、天生全球化。我们现在讲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从事企业经营,其实对中国的意义在于现在不仅仅是大企业有机会,而且小企业、中小企业也同样有机会。由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对我们原来的财务背景和方方面面,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在教书过程当中,翻各种版本的教材,包括我们国内自己编的教材、国际上编的教材,我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在国内主流的财务管理教材里面,不是讲专门讲跨国企业财务或者是跨国公司财务,在主流的财务管理教材当中,多数都没有国际化的背景这样的内容,如果这个教材比较厚一点的,通常会把国际化过程跨国公司财务,这样一个专题放在后面,这个专题的意思,通常我们在学校教书,大家知道前面是比较基本的东西,比较主要的东西,后面是看课时,如果课时不够,后面的专题就不讲了,通常在教学当中是这样的安排。我专门看国外的教材,国外非常经典的就是《公司财务原理》,我翻到2002年第七版,我发现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变化,专门提到的一个变化,几乎在所有的章节里面,就是通常的财务决策,比如企业的筹资决策、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的分配政策等等,在这样的一些一般的章节里面,全都加进了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可能这样的一些情景也反应了我一开始讲的,国际上全球化已经是20多年的常用词,而在中国时间非常短,大家对全球化、对企业经营可能带来的影响,感受并不是那么深。我想在全球化背景下可能对企业财务管理,从职能的扩展,从财务管理的地位等等,在方方面面都有。我们非常快的看一下,财务管理从职能来讲,传统上讲企业财务最主要的决策就是筹资的决策,投资的决策,或者现在对上市公司来讲再加一个分配决策,这是三大决策。在国际化全球化企业财务管理里面的风险管理职能会被放到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位置。包括外汇风险的管理包括国家风险、政治风险等等。再有就是并购,特别是跨国并购,不是一个专题要解决的问题,而是要给予特别重视的,这是从财务管理的职能。再有从财务管理职能在企业各个职能当中的地位来看,当全球化背景下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它的财务管理地位的提升,财务职能从日常的财务被提到战略财务。最近这些年在财务领域里面,包括研究财务和战略,更多的结合在一起。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从企业角色的转变可以看财务管理职能的提升,从原来的会计人员到现在在企业里面是一个战略顾问的角色,从企业战略的参与和实施,全球企业的绩效管理到企业的价值管理。三个角色的转变,是IBM咨询公司做的一个CFO的调查。麦肯锡还做过另外一个调查,在现在全球比较大的跨国企业当中,CEO有相当比例或者说有越来越多的比例,是从CFO提升上来的。我想这可能也是反应了一个很重要的,在全球化背景下财务管理职能的一个提升。再有是财务管理的目标,随着供应链管理,特别是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财务管理越来越从单个企业的绩效管理,单个企业绩效的提升,越来越要考虑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整合和供应链绩效的提升,这应该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问题,所以现在有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方向。另外一个是有关跨国财务体系的构建,随着这些年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相对比较成熟一些。

  刚才张教授讲了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创新,随着金融实践和金融理论的创新,中国的企业要面对的是全球金融市场的背景,是全球金融市场的背景。这方面国内和国际上差距巨大,这个差距大到什么程度?我有一个非常深的印象,97年我在

哈佛大学做一年访问学者,当时在那边听资本市场的课,很多词几乎是第一次听到。当然现在这些东西,我们随着这几年翻译过来,大家越来越知道,延伸金融工具什么的,感觉10年前我们的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根本就没有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大家讲的完全不是一个事情。这10年来,这样的差距正在逐步的缩小。

  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国际贸易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最新最新的统计,我刚刚看到的GDP的修整后,又加了一些。根据去年修整后的GDP,2006年我们贸易额占GDP的比重达到66.4%,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是这么大的贡献。对外投资,在过去的几年里面,中国对外投资虽然说从绝对额来讲我们还比较少,但应该说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从事海外投资的企业现在达到了3万多家,我们在去年中国对外投资从17位上升到了第13位。另外还有一个是海外上市,海外上市的历程有10多年的时间,中间和国内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反反复复。最近四年来IPO的数量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超过300多家,比如2006年,海外上市无论是企业的数量还是筹资的规模,都远远超过国内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市场、国际市场正成为中国企业一个很重要的资金来源。

  再有就是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这个就不细讲了。

  这样一个全球化以及中国非常快的融入全球经济当中的背景下,对中国企业来讲,特别是中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我觉得是面临非常多的机遇,同时这里有很多很多的挑战。从机遇来看,对于发展中国家,像中国在过去几年的表现来看,融入到全球化,从金融财务的角度来讲其实有很多的机遇。比如说我们很多企业可以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怎么叫跨越式的发展?最近我们做过一些企业的案例,有一个上海大家比较熟悉的福记,是一个送餐的公司,6年的时间,最开始从苏州起家的,现在转移到上海,成为在上海送餐行业排前三位的,2005年在香港上市筹资,发债筹资,现在在酝酿新一轮的筹资,包括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很多IT,原来很小的一些企业,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进入全球资本市场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通过更成熟的融资工具改善风险管理,利用长期债务工具降低资本成本。全球化的背景给我们国内企业成提供了一个不完全局限在国内金融市场,不完全局限在国内并不发达的金融市场,从而利用国际市场寻求发展的机会,当然挑战也是巨大的。由于国内金融环境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巨大差异,尽管我们讲过去的10年,这种差异一直在缩小,但应该客观的说,现在的差异仍然是巨大的。对我们的企业也带来很多的挑战,第一方面的挑战是我们企业的公司治理,企业的透明度包括会计标准的质量等等,包括公司财务的职能和定位,在国内很多很多人的概念里面,财务和会计是不分的,所以我们国内高校的本科专业是98年才有财务专业的,不到10年的时间。最后一个挑战是现代金融市场的运作,金融工具和国际包括各国市场规则的熟悉和了解程度的挑战。

  上午另外一个报告里面,中欧的张军教授做了有关中美鼓励政策的比较分析,很有意思我觉得可以说明我的主题,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美国企业鼓励分配,就是常规的鼓励分配是非常非常平稳的,所以现在又出现一个鼓励回报、鼓励分配的债权化,虽然不是像债务一样一定要还的,但企业要考虑鼓励分配的持续、稳定,以及由此给资本市场投资者带来的、反应的信号。而看中国的上市公司,做了一个统计,在96年到2006年10年间,96年前,上市公司一共481家,96到2006,10年的时间里面,每年都进行现金鼓励分配的只有13家企业,另外还有18家企业,这10年中从来没有进行过现金分红,481家企业平均下来10年分红4.9次,我们看中国企业的鼓励政策。上市公司在我们国内企业算是比较规范的,从公司的治理到会计的规则,到财务管理,相对来说是比较规范的。但和国外相比,到国际市场筹资,你的股东都是国际股东,这样的鼓励分配政策,国际投资者不会认可,所以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经营的中国企业来讲,财务管理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应该说还有很多。

  我的发言到这里谢谢大家。

  薛求知:全球化是所有企业经营过程当中诸多变化当中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不断的向宽度和深度发展,各个管理功能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天涉及到财务管理,我们可能会说在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都会涉及到相应的挑战,这可能是是所有管理人员受到的共同的挑战,非常感谢。

  我们上午一共五位教授为我们做了非常精采的报告,设计的大领域都是在工商管理的领域,子方向设计到三个领域。有财务管理、战略和营销。从这里可以看到,工商管理整个领域是非常宽泛的,包含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通过这样的交流,今天在座的听众也是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种角色,这达到了我们论坛开始设定的目标,也就是思想激荡、信息交流。上午的报告就到这里,下午的报告在三楼进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