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牛文文:新的国际并购之道将面临短暂间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4日 15:53 新浪财经

  7月14-15日,第三届东亚投资论坛在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牛文文的讲话。

  牛文文:

  我本人是一个媒体人,我所在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创刊22年,是中国创刊历史最久的一本财经商业类杂志。在我的工作过程中,的确观察到非常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和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观察的体会。

  现在有这么一个现象,从中国加入WTO五年,开始的飓风暴雨似的海外并购已经告一段落,新的并购和新的并购方式,新的国际化方式正在探讨。

  首先回顾一下,从2003年开始到2006年,中国著名的市场化公司,比如TCL、联想、明基、BenQ等等很多企业,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从现在来看,要么终止了,要么在艰难的调整,要么还看不到曙光。这些案例给中国的民营企业很多启发,有很多借鉴。这些企业为什么会碰到这么多麻烦,为什么走的如此快,如此的不顺利?他们收购的企业全部是著名品牌公司的亏损部门,

阿尔卡特、汤姆逊、IBM、西门子,著名大公司的亏损业务,选择了非常艰难的任务。第二,他们本身都在加工型领域,主要在家电和IT、消费类电子,实际上实力有限,能够在自己的经营中产生的利润和资本是非常有限的。这些企业并购欧美大的品牌公司的亏损部门,当时付出的成本肯定很低,但是在随后的时间里要承担自己远远没有想到的巨额海外亏损,这些亏损实际上远远超过了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所能够赚到的利润,和国际资本市场所能融到的资本。

  此外,这些企业分别选择的都是欧洲和美国,从德国到法国、到美国,非常主流的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市场并购有非常严格的法律规定,工会非常完善,这些中国企业选择这样的国家,很快陷入在并购之后整合的难度,裁员很困难,做进一步的技术转换也很困难。总而言之,第一轮,头五年的暴风雨式的并购很快开始,也很快遇到了困难。

  中国市场化的企业接下来会怎么面对国际化,或者面对海外并购?我本人跟很多企业做过沟通,发现很明显的变化。我观察到两类公司,一类依然是老牌的中国民营企业,比如浙江万象集团、浙江吉利汽车等等民营企业,他们的规模和品牌也许没有TCL和联想大,但是他们的国际化并购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径,往往是渐进式的小规模的多次的并购。比如万象在8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四五次小型并购,主要在美国展开,迄今为止,万象的海外收购和整合还算比较成功。吉利汽车在英国也有小型的并购,这些并购都没有碰到很大的麻烦。这类企业会选择小规模的,可以控制的、渐进的、多次的海外并购。有很多生产型的民营企业还会选择这样的方式。

  第二类是新型的海外上市公司,比如说无锡尚德,

太阳能公司,上海的盛大娱乐公司,成立六到八年左右时间的公司,在纳斯达克或者纽交所的上市公司,从事的都是比较新兴的行业和产业。这些公司的并购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尚德2006年并购了日本的MSK,是一家同样做太阳能的公司,全资收购,但是三分之二的股权是用现金,一个多亿美金,余下三分之一的股份是用换股的方式进行的。这个并购现在看起来没有多大的困难,而且在整合过程中也比较顺利。盛大公司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收购了韩国“艾柯特”游戏公司,2004年收购了20%左右的股权,但是2007年增持了很大一部分股权。新兴公司选择的并购方式是利用自己在美国上市的资本优势,同时选择的企业在日本和韩国,而不是在欧洲和美国,他们用两次收购的方式完成。这些新兴公司的并购还算比较顺利。

  综上所说,中国市场类的公司,不包括石油、机械、金融这样的

垄断行业,只是一般加工行业的中国民营公司,在过去五年中走了非常多的弯路,也汲取了非常多的经验和教训。当飓风暴雨式的海外收购告一段落之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雄心是不是受到了挫折?会不会展开新的国际化的步骤?我认为会有短暂的间隙。随着国内资本市场重新焕发生机,可能有三年左右在国内的发展之后,我预测2009、2010年之后,当他们获得更多的资本,更多的在国内并购的经验,新一轮的并购会开始。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