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河南长垣: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促进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 15:35 新浪财经

 

                                       中共长垣县委 长垣县人民政府

  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国土面积1051平方公里,耕地86万亩,人口80万,辖6镇8乡4个办事处、598个行政村,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县,是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厨师之乡、中国起重机械之乡和国家级卫生县城,也是知名的医疗器械之乡、建筑之乡。县委、县政府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闯出了一条内陆欠发达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路子。

  一、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长垣县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把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强力支撑。尤其是《中小企业促进法》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后,长垣县委、县政府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精神,于2003年4月经市编委批准成立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局,并结合豫发【2003】7号文件(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精神,确定了其职能定位:负责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规划、政策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对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有力的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升。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营业收入达到191.2亿元,比2002年增长277.1%;完成增加值60.5亿元比2002年增长292.9%;上交税金2.68万元,比2002年增长235%;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县GDP、税收、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和城建投资中的贡献率分别为82%、88%、58 %、80%和81%。长垣在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藏的情况下,培育壮大了防腐、建筑、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厨师、绿色食品、苗木花卉七大优势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被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称为“长垣现象”。截至目前,全县有中小企业4603家,比2002年净增2773个,从业人员达到13.5万人,比2002年净增7.1万人,年营业收入超1000万元企业达到140个,比2002年净增86个,限额工业企业达到61个,比2002年净增39个,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企业1家(卫华集团),河南省著名商标企业9家(卫华集团、新矿集团、中原圣起、豫中集团、重工集团、飘安集团、驼人集团、长远集团、喜顺粮油),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5家(卫华集团、远洋铝业、飘安集团、恒远起重、橡塑精密制品),河南省名牌产品企业3家(中原圣起、河南矿山、飘安集团)。拥有1个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4个企业技术中心,8个高新技术产品,2个河南省免检产品,5个河南省优质产品和143个专利。

  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主要做法

  (一)抓劳务经济,积累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物质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培育营销员队伍,是长垣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起步的基础。长垣县地处黄河“豆腐腰”地段,过去一直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基础差,底子薄,自然灾害频繁。为了摆脱贫困的生存状况,许多农民纷纷外出谋求生路,或从事建筑防腐,或从事厨师烹饪,自发的劳务经济开始形成。进入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县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劳务经济当作“富民强县”的抓手,提出了“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的工作思路,使劳务经济初步走上了政府引导、规范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这两年,县委、县政府又深层推进“四个结合”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即把加强宣传与制定政策相结合,创造了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舆论环境,形成了“劳务致富”、“劳务光荣”的良好氛围;把自由输出与组织输出相结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把提高就业技能与树立良好形象相结合,狠抓农民工培训,强化长垣劳务品牌效益;把加强管理与强化服务相结合,使农民工“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岗,转岗不转向”,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务工环境。外出务工者经过市场经济、城市工业文明的熏陶,锻炼成了一批经历市场经济风雨、见识工业现代化的经营技术人才,分化出了以农民经纪人和商贸经营户为主体、有现代市场意识的营销员队伍,一部分人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后备人才,实现了劳务经济由低级劳动向高级劳动发展,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由输出向回归过渡。目前,在我县农村70%以上的示范户、科技户和非公有制企业家都是外出务工返乡者。2006年共向国内外输出各类劳务人员1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亿元,完成农民工转移培训2万人。

  (二)抓回归经济,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强力支撑。实施“回归工程”,吸引能人创办企业,是长垣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开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一些在外经济能人,挣了票子,换了脑子,经历了从打工仔到建筑防腐企业主的转变,逐渐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自身的发展迫切需要扩张规模。同时,这一时期县委、县政府响亮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引导务工人员利用自己获取的资金、市场信息和掌握的技术、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县委、县政府坚持对回归企业放手、放胆、放活,在土地、贷款等方面给予他们全面优惠的政策,一年一个主题,一年推进一步,把回归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许许多多营销员变成了企业家,打工仔变成了投资商,纷纷返乡创办非公有制企业,促进了农村工业化,为农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县已创办回归企业920家,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万多人。

  (三)抓特色经济,打造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集群优势。发展块状经济,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是长垣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壮大的有效途径。200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集中发展,适度分散”的发展思路,逐渐形成了“北卫材、南起重,东部防(腐)建(筑),西部农,绿色食品、草木花卉正兴起,第三产业在县城”的区域经济格局,培育壮大了医疗器械、起重机械、防腐、建筑、烹饪、绿色食品、苗木花卉等七大块状经济,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聚区集中,建成了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市级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和新城工业集聚区,为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搭建平台。尤其是起重工业园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效益回报”的四高要求建设,建城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39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民营科技园区,已形成全国最大的起重机械生产基地,具有强大经济辐射力和经济拉动作用。同时县委、县政府根据我县产业集群发展内部关联度不高、分工不明细的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依靠自己雄厚的技术实力、成熟有效的市场营销和管理经验,注重产品研发和品牌提升,通过兼并、收购其它企业成立企业集团,整合行业发展,积极引导配套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要求,将配套产品做精做强,形成合理的产业构架。几大优势行业目前内部分工日趋合理,关联度、依存度大大提高,集群优势日渐明显。

  (四)抓政策扶持,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环境。加强扶持引导,坚持不懈优化环境,是长垣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力保证。一是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目前,全县已有144个非公有制企业家被选为省、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4人当选为县人大常委副主任或政协副主席。二是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县委、县政府叫响了“干部作风好,长垣万事兴”、“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效益”等口号,建立起一系列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 如县四大班子领导包企业包项目责任制等。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出台一次《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并在全县机关全面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实行“阳光审批”,并成立了“县优化经济环境办公室”,对各行政执法部门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规范。“为非公有制企业端洗脚水、系鞋带”的服务理念已经根植全县公务员心中,做到了主动参与,积极服务、时时关注,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类困难的问题。三是营造良好的扶持环境。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发企业家创业热情。为鼓励企业引进高级人才,专门出台了《非公有制企业引进人才优惠办法》,对企业引进的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实行政府津贴,构筑了人才洼地。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中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311人。四是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形成了以“五纵三横”和“内环、外环”等主干道为主框架的城区交通网络,进一步改善了电力、通迅等基础设施,为中小企业搭建了发展平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三、下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思路

  今后,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转变中小企业增长方式,着力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全面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开创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新局面,推动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中小企业要实现总产值248亿元,实现增加值7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4%、24%。年内要培育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纳税超1000万元的企业力争达到6家。到“十一五”末,中小企业要实现总产值500亿元,实现增加值148亿元,年递增达25%以上。要培育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纳税超1000万元的企业力争达到25家。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要增强中国中小企业长垣网的系统功能和服务能力,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体系,使该网成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平台,推动民营企业

信息化建设。完善人才培训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加大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企业文化。加快筹建融资担保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商标,提高附加值,把企业做大做强。大力节约资源、

能源,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工业格局。

  (三)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和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零部件供应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形成较强的生产配套能力,提升企业发展水平;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企业产业集群,发挥分工协作、聚集效应强、资源共享程度高的特点,完善配套、降低成本,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效率和水平。坚持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加大对优秀中小企业的扶持。

  (四)全面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逐步壮大实力,发展成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加强企业管理,完善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安全、劳动、财务、质量等各项管理制度,节约成本,向管理要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中小企业不断学习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夯实管理基础,推进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坚持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开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管理上水平活动。

  (五)强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中小企业经贸合作局面。

  (六)继续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监测与分析。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统计监测体系,密切注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及时发布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建立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总之,要通过努力,促使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从数量扩张到注重质量提高、从粗放型增长到注重可持续发展、从“小而全”单干到更加注重协作配合、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转变,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