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广西灵山:创新发展理念 打造优质环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 15:34 新浪财经

                                        中共灵山县委 (2007年6月)

  灵山县位于广西南部美丽富饶的钦州湾畔,属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县份之一,是“中国荔枝之乡”和“中国奶水牛之乡”,全县幅员面积3550平方公里,辖18个镇389个村委会和20个社区,人口140多万,为广西第三人口大县。

  近年来,我们坚持

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为着力点,扎实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06年,全县GDP实现75.32亿元,增长9.8%;财政收入4.03亿元,增长15.02 %;农民人均纯收入3320元,增长7.2%;全县的城镇化水平达到25.8%。2003年至2006年,实现连续四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并荣获“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称号。

  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为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指路领航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工业发展如全国一样,经历了艰难起步、蓬勃发展、陷入低谷和迅速发展四个阶段。但直到2002年底,我县工业实现经济增加值才17亿元,仅占全县经济总量的22%;上缴税金0.94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30%。由此看出,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缓慢,工业短腿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出台,从思想上、理论上和政策上为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扫清路障。为此,我县领导班子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强县”的再认识,再思考:首先,从发展模式的借鉴来看,近20年来,全国形成了以发展“三资经济”为主的广东模式,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的江苏模式,以巩固老工业基地为主的东北模式和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相比之下,发展最快的是温州模式。其次,从工业基础来看,灵山历来没有能够支撑整个县域经济的大型国有企业,虽然企业改制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从96年以来我县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后,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较快,破旧立新相对容易。再次,从近年的实践来看,我县的发展主要靠民营企业,其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已初步形成了制糖、制药、茶叶加工、食品加工、建材、化工、纺织、蚕丝、烟花炮竹等支柱产业,特别是烟花炮竹,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所以,要实现灵山的跨越发展,必须创新发展的理念,明确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是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

  思路既定,全县上下切实增强工业主导意识,进一步转变观念,自觉地拓宽服务面,全面关心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并根据这个要求来取舍我们的工作。政府在政策扶持上,面向各种所有制企业开展工作,努力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在宏观指导上,始终坚持“质、量并重,以质的提高为主”的发展思路,从领导责任、宣传引导、政策配套、措施落实等各个方面集中用力,力促民营经济上档升级。在组织领导上,要把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在工作方法上,把发展民营经济同深化企业改革结合起来,坚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企业改革,购买、兼并、租赁、托管国有集体企业资产;鼓励国有集体企业干部职工控股、买断企业资产,实行独资或合资经营;鼓励民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二、强化措施,突破瓶颈,创优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几年来,我们针对企业发展、强优品牌的规律,强化措施,突破瓶颈,积极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创优企业进入和发展平台,以完善的设施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第一、抓工业园区建设,搭建企业进入和发展平台。我们从盘活国有农林场的闲置土地资源入手,规划开发建设了占地8500亩的十里工业园区(含占地7500亩的龙武工业园区)和占地23平方公里的陆屋工业园区。2004年以来,我县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投入了3000多万元建设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钦州临海大工业项目下游企业的吸引力,并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使更多的项目和资金落户灵山,形成工业集群。2002年以来,全县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引进国内协助项目289个,引进到位资金23亿元;引进外资项目11个,利用外资857.32万美元,安排就业超过13万人,每年为全县提供税收约2.5亿元。

  第二、抓城镇化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围绕把灵山建设成为钦州市副中心城市和广西南部最具吸引力、最具魅力城市的目标,重点在用地、道路、供电、供水和城建五方面,努力打破发展瓶颈。公路建设五年来总投资达到10亿元,完成了总里程400公里,解决了60多家重点企业物流不畅的问题。电力建设在抓好农、城网改造的同时,积极引进资金建设工业集中区变电站,并加快县域综合用电的体制转变、技术改造和环境达标,缓解工业电力紧张的矛盾。供水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彻底解决了145家企业用水问题。城镇建设方面,我县坚持以经营城市的理念,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融资了15亿元建设了江岸美景、中山公园、双鹤公园等休闲场所,建设了国际大酒店、六峰宾馆等四星级接待能力的酒店;建设了华源大厦、广西县级一流水平的灵山体育馆等一批高品位的场馆;建设了广西县级最美的商业步行街、荔乡城、建材市场等大型商贸中心等等。县城2004年获自治区级“文明县城”称号,2005年,获第五届广西市容市貌“南珠杯”竞赛特等奖,极大地改变了灵山对外形象和投资环境。

  第三、抓产业规划,积极开展各种经贸活动。我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构建“二园一廊八镇八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即建设十里、陆屋两个工业园区,构筑陆屋至石塘公路沿线这一条最具活力的经济走廊,着力发展文利、太平、沙坪、旧州、武利、烟墩、佛子、丰塘等八个特色产业镇,全力打造冶金、建材、林化、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纺织、烟花炮竹、竹芒编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围绕这一产业规划布局,我县一方面,对两大工业园区的功能进行了定位。十里工业园区主要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我县回乡创业为主,陆屋工业园主要是接纳钦州港大项目下游产业链企业,重点是石油化工产业、林浆纸产业链、钢铁锰业冶炼、生物工程制药产业、机制糖业及机械制造业。另一方面,突出产业招商。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主动到广东、渐江、福建等地开展经贸洽谈会及大型招商会。同时,采取在广东的广州、东莞等工业城市设立招商办事处,以及每年组团参加出访东盟国家及港澳地区的商贸活动等方式,结识更多的客商,加强与先进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二)创优融资环境,以完善的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1、坚持改革创新,走市场化融资。主要是通过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培育投资主体。几年来我县在制糖、房产、制药、建材等领域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投融资公司,打造新的融资和发展平台。如引进了湘桂集团投资4000万元,对武利糖厂进行改制,并投资5亿元,规划开发了共占地700多亩的竹山园和长江岭两个小区;引进了桂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资了8000万元,对第二水泥厂进行了改制、重组。五年来,通过这一方式融资25亿元,上马项目198个,改制、重组、并购企业35家。

  2、坚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财政支持。一是严格执行财政预算资金扶持。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积极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并列入县财政预算,2003年以来,共累计安排财政资金1251万元扶持全县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加大奖励和政府性基金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奖励意见》和《工业集中区投资项目优惠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文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在技改、环保、扩大再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几年来,政府支持企业生产资金6000多万元,引导企业投入4.5亿元。

  3、加强政银、银企合作,不断完善企业投资体系。中小企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为了建立完善中小企业、非公有经济的投资、融资体系,一方面我们加强政府与银行的联系沟通,定期由政府组织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对话座谈会,牵头组织银行对投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增强投资的信心。另一方面,努力完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体系,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如今年工商银行根据《中国工商银行2007年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结合灵山县的实际,重点开展了主要投向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民营中小企业的个人经营贷款业务,今年1至5月,便发放经营贷款1213万元,较好地支持了企业发展。

  (三)创优政务环境,以优质的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几年来,我们为了打造优质的政务环境,先后开展了“投资环境年”、“万人评议机关”和“机关效能建设”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强化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着力营造“亲商、爱商、护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一是转变职能,组建政务中心,优化“一站式”服务。几年来,我们切实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强化各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权力型”向“责任型”转变,把服务作为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进一步完善服务体制,规范服务行为,改进服务方式。特别今年以来,我县成立灵山县政务服务中心,把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所有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以及公共服务事项,都进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全面实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充分授权窗口,以全区一流的管理模式和软件,确保“进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在承诺日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大大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二是建立领导联系挂钩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无障碍进入和发展。实行县全县重大项目建设四家班子领导责任制和四家班子领导挂钩联系民营企业的制度,促使县四家班子领导和县直各部门领导积极主动深入企业,随时跟踪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资金运筹、招工用工、生产环境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协调帮助解决。几年来,县四家班子领导亲自帮助企业解决用地、资金、项目等问题400余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贷款5亿多元,牵头协调重组企业45个,盘活资产近2亿元,新建和改造项目120多个,为企业的无障碍进入和无障碍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是对重点企业挂牌保护,维护商家的权益。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保护重点企业政策,出台了《灵山县关于对重点企业发放特别优待证及挂牌保护的规定》,对年纳税25万或常年从业人员100人以上的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受保护后的企业,任何职能部门要到企业检查、募捐、摊派、罚款等活动的,要经县纪委监察部门审查同意后方能进行。到目前为止,全县有50多家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同时,对已落户投产的外来企业,我们力求做到有求必应,热情周到,对企业的各类投诉,做到事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近几年来,我们处理外商投资企业投诉的事件110多件。此外,每年对在我县投资100万元以上,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企业老板乘坐的小车,由县政府统一买单,办理县内免费通行证,我们的工作赢得了客商的称赞和信任。

  四是做好“引导员”和“护航员”,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直接目的。为此,我县一方面,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使企业主能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敬业诚信、爱护职工、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维护消费者权益,争做遵守市场经济秩序和合法经营致富的带头人。二是积极探索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加强对企业党政工会队伍、精神文明的建设,协调企业与职工利益关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

  另一方面,抓好执法协调,做好企业发展的“护航员”。我们积极在治安环境、市场秩序、打假维权等方面为企业的发展做好“护航员”。几年来,公安部门在企业集中区设立警区12个,警点26个,为企业培训治安员220多名。工商部门积极开展“打假冒保名牌”和“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对侵犯

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依法保护企业商标专用权,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五年来,我县工商部门共派出执法人员400多人次,开展商标执法专项行动130次,收缴、销毁侵权标识40多件,价值200余万元,帮助企业索赔120万元,使我县企业免受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多元。

  三、强优品牌,注重龙头带动,努力提升民营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几年来,我县通过引导扶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创品牌产品和强优企业等,培植了百强乳业有限公司、宇峰保健食品厂、龙三钱食品有限公司、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和兴牧牧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创出了“宇峰凉粉”、“龟苓膏”、“仙草露”、“烧仙草”、“瑞兴烟花”、“贡棱豆”、“灵山大粽”等品牌产品,产品畅销全国,远销东南亚等国家。这些龙头企业和名优品牌,有效地带动了全县民营中小企业和向规模效益型发展。

  1、规模总量和对财政税收的贡献不断增大。到今年5月,全县民营中小企业达20301家,其中民营规模工业40家,分别比2002年多4768家和11家。2006年全县民营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9.28亿元,比2002年翻了两番;实现增加值31.7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2.19%,比2002年增长近一倍;实现税收1.5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7.5,比2002年提高7.5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日益趋于合理。目前,全县民营中小企业已横跨一二三产业,产业比例日趋合理,行业门类基本齐全,企业品位不断提升。第三产业不仅增速快,而且已发展到物流、科研、咨询、中介等领域,第二产业的行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初步形成了以制糖、茶叶加工、建材、纺织、电子、食品加工、生物化工、制药等支柱产业,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主导。

  3、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民营中小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牢固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把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作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经营方针,并越来越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行为,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目前,全县民营企业通过ISO质量认证企业2家,省级著名商标12只,企业知名度及产品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