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武常岐: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与中国的EMBA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 20:00 新浪财经

  

武常岐: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与中国的EMBA教育

  2007年7月5日,中国EMBA五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上图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常岐。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7年7月5日,中国EMBA五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常岐、《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编牛文文携手北京市五洲在线广告有限公司总裁曹章武作客新浪财经嘉宾聊天室。以下为武常岐的演讲。

武常岐:

  各位网友好,各位EMBA的同学好。今天非常高兴参加这次纪念EMBA在中国正式进行五周年的访谈活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如何面对EMBA的发展

  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讨论EMBA教育在中国的产生,我们也想看看更加大的背景。这里我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事件。

  昨天我参加一个讨论会,娃哈哈和央视对话。这是一个96年的一个情况。我们都知道,我们的EMBA教育正式开始是2002年,但实际上在1999年的时候,北大光华就首先进行了试点。到2002年,就是我们教育部正式批准EMBA教育。前面的三年,这个时间点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呢?我们96年的时候,中国当时的宏观调控已经接近了尾声,这时候市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面临很多的挑战,有高速发展的挑战,还有全球化的挑战。因为北大有一个传统,就感觉到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家们,需要有新的知识,需要有新的技能,这时候我们就在当时的情况,率先试办了EMBA课程。这样做实际对EMBA在中国的发展推动很大的。经过三年的摸索的经验,在2002年的时候,教育部正式推出了EMBA的管理教育。

  另外一个,我们可以这样想,97年是香港回归。99年北大光华开始EMBA试办。2001年是中国正式加入WTO。实际大家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当时是

中国经济走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的政治家,中国的企业,需要武装自己,来面对全球化,面对机制体制的挑战。所以光华EMBA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当然光华早期试办的时候困难也是很多的。首先就是概念很陌生。我们刚开始办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EMBA是什么概念?当时有一个非常的条件是在97年,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的凯洛格商学院在香港办了EMBA。当时我们就开始把这个理念引入国内,当时北大光华的领导非常的支持,就把这个事情办起来了。

  以上说的是当时大的环境,还有小的环境。北大也是希望光华在99年的时候有一个大的突破。试办EMBA实际本身也是对光华的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时候也是商学院的一个转折。

  关于EMBA

  EMBA更准确的说是国际化的管理教育。因为中国的整体来讲,管理教育比较落后。因为它实际上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些企业才有面对全球化市场的机会。国外都是北美管理教育的规范形成的。所以这些海归把这个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嫁接到中国的土壤上了。

  实际上开始最早的,我了解是美国纽约大学曾经在国内办过一个,96年还是95年,不成功。因为没有和中国的土壤结合起来。

  EMBA更准确的说是国际化的管理教育。因为中国的整体来讲,管理教育比较落后。因为它实际上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些企业才有面对全球化市场的机会。国外都是北美管理教育的规范形成的。所以这些海归把这个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嫁接到中国的土壤上了。

  实际上开始最早的,我了解是美国纽约大学曾经在国内办过一个,96年还是95年,不成功。因为没有和中国的土壤结合起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项目,首先是在北京大学大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北大的民主科学是建校之本。所以这个地方,新的思想,一个开放的环境。实际对我们的EMBA项目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当然这个项目的本身,就是实践创新,追求卓越,是我们这个项目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企业,一方面我们的学员都是有经验的企业家,有非常多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面对的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过去的经验很难解答的。这样创新的意识就非常的重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另外就是说我们光华有一个使命,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业领袖,推动社会进步。这个里面概括了光华管理学院追求的目标。当然EMBA作为非常重要的项目,我们培养商业领袖,有思想,有远见,有能力的中国企业的领军人物,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

  光华的知名度

  一方面光华管理学院是北大非常重要的学院。我们EMBA项目又是光华管理学院的非常重要的项目。但是大学本身一定要有一些项目,一些领域支撑,才使这个大学变得有光彩。北大和其他有些大学不一样。北京大学的特点,就是有很多学者,知名的教授,创新的思想,使北大有光彩。

  我们EMBA项目中间,我感觉最值得骄傲的,或者是夸耀的,就是我们有一批有创新思想,关于企业方面,关于经济发展方面有创新思想的一批教授。我们叫做思想的领导者,领先者。因为企业家他也非常希望吸收新的管理思想,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的企业家如何面对这个外部的环境,这个经济环境大势,实际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思想关于新兴的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推动,这实际上也是光华非常积极推动的作用。还有现在的社会责任的问题,关于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问题。我们现在也是做一个国家的重点项目,就是中国面对的国际化挑战的问题。我们通过大学做科学研究。管理的新的思想,新的研究成果,反馈给企业,带给企业指导性的作用。

  实际光华有一些指标,就是光华的教授发表的学术的文章,或者是学术的成果,在北京大学的文科里面占60%。当然学校有很多的支持了,但是光华本身它的研究力量,师资力量,实际使北京大学的品牌更加的发扬光大,所以北大和光华是相辅相成了。

  大学能给学生多大的空间?

  北美商学院基本是大学的一部分。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学本身要培养基础的教育,要进行学术的研究。它在什么样的程度下,能够给专业教育,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给他一个支持。

  北美的情况,包括州立的大学,都放在一起。回到刚才的问题。北大在国内大学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兼容并包,就是北大的环境相对来讲是宽松的。你刚才提到的,在北美那些大学里面,按市场的原则对大学里的教授的报酬进行调节,当然国家的教育,第一部分是基础教育,但是管理教育,特别是EMBA教育,是再教育。所以在北大里面,包括在光华里面,也是反映了市场的要求。

  大学有一个好处,特别是EMBA项目,是培养领袖级的人物。就不仅仅要学习一些一般的管理知识,要学习中国的历史这些东西,还有其他的东西。实际教育一个高管,就等于教育了一个企业,教育了一个企业家,就等于教育了一家人,它实际上给社会做了一个典范,你要认真去学习。

  我觉得北京大学对我们是相当支持的。你说的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要有独创的思想,还有研究的成果才能支撑。这一点,学校的学术范围,可能是对培育这些经济学、管理学的思想的创新者是比较好的。

  比方说北大同时有研究和教学。因为有博士教育,有研究生。因为一个好的教授,假如他没有自己的研究,他就枯竭了。

  知名学者,他的生命力在哪?就是不断有新的思想,新的研究成果出来。另外两个商学院,他们也想办博士生,但是很困难。因为什么呢?因为它现在运作的模式,实际是不是要牺牲我的研究生的事业,去得到一些金钱上的利益,实际是两难的东西。假如把体制搞活,就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使我们的教授有研究的环境,同时和商界,企业界有沟通的环境。

  光华管理学院遇到的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可以说过去五年是中国EMBA教育突飞猛进的五年。实际上你自己想想,就是大跃进的五年。因为我们在1999年就开始有一个预热期。在北美的管理学会和那些年轻的老师就说,这种事情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想象。2002年,教育部允许30家国内大学举办EMBA学位教育,而且是高端管理层教育。30个项目是需要多少个师资,高水平的师资。即使是国内的经济发展快,有人说大的吊车全世界60%都在中国。我不知道全世界多少高端的教授和学者回来了。

  所以在课程设置和师资建设方面,对一般的学校来讲,挑战是非常大的。课程设置是一方面,这个东西相对来讲是比较容易学的。包括有一些模板,后发有优势,我可以从北美从欧洲学习。但是问题是课程的内部,你对中国的企业家讲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你是舶来品,你是翻译过来的教材,这个东西是不是适合中国企业家的口味,能不能解决中国企业家的问题?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但是师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早期,好多商学院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就开始全外教。但是经过了五年的发展,应该说师资是一个未来对于任何商学院的院长,对于EMBA项目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管理教育要求教授有研究的能力,对企业深入了解的知识,所以教授是全球性的奇缺,就是哈佛大学也感觉到不够。

  但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实际过去的五年,我是2002年负责EMBA的教育。实际有两方面。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是希望中国的商学院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非常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们现在有107位教授,就是自己的全职的长期聘用的教授。现在我们的课堂里面,本校长期聘用的教授担任EMBA课程的比率,大概在全国是最高的。

  因为我们的企业要走向海外,所以有些课程,比如国际商务,我们也请海外的教授过来。而且特别是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企业家走向海外,我们今年开始,在课程里面有一个海外模块。你有这个课程,你到海外的知名大学,比如西北大学,一方面了解当地的市场情况,再一个是希望学习借鉴当地的制度和国外的制度。

  我们未来要做的,现在已经下力气做的,就是我们课程设置好了,师资逐步的建设。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建立在对中国企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总结,然后再拿到课堂里来。

  这里我们有案例的中心,有光华的一系列的教材,进入光华的老师,在进行一系列的组织教材,包括EMBA的,这也反映中国的情况。

  对商学院的建议

  中国EMBA和海外的EMBA的教育群体相比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因为主要是大的环境,中国企业的增长造成了大的环境。实际在EMBA群体的创新性和努力进取精神,是其他任何地方看不到的。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到北大来的一个原因。你感觉到中国的企业家或者是高管人员创新的能力或者是拼搏的精神。

  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学员成分,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有外资企业。其中民营企业李宁是最早去光华读EMBA的学员,当然李宁是一个品牌,他要走向国际,他要做成国际性的品牌,要面对很多的挑战。原来他是运动员,是当时奥运金牌的得主,应该是说面对挑战,现在面对的问题是奥运的事情。整体来讲,在市场里面,我想李宁这个公司,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第一个层次的品牌。

  在国际上最起码要有影响,要有很多的策划,很多的努力,这些通过EMBA的教育,使他的视野,商业的网络得到扩大。

  另外在国企的领导人,通过学习EMBA,使他们的视野非常的开阔。当时

铁道部成立的中铁快运,李海峰是董事长,本来是国企的干部,现在变成了一个董事长,他把这个企业变成一个现代的企业。

  最近有一些企业,相当一部分是在光华管理学院早期EMBA的教育,这就提高了管理的层次,实际是为中国大的企业培养了一批高管人员。这批群体乐于学习,非常积极向上的群体,乐于承担责任。

  我把EMBA的定位,我们所有的安排和课程,是为中国的企业服务的。你一定要替我们的企业和学员设想。你刚才说的在我们这里没有发生过。包括有的公司,光华EMBA读过了怎么样?我送十个人过去。我说不好意思,我们不能接十个人。你假如一个公司的人在一个班级里面,实际很大程度影响了互动的程度,因为学员的背景不一样。一般来讲,一个班级一个公司只接收一个人,这实际是对学员好。

  我们比如有50人,有49人来自不同行业,你可以放开了交流,充分的交流。你说的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是不太存在的。我们办EMBA的出发点,就是怎么使学员在两年的过程当中受益最大。这是像学员的搭配,行业的搭配,实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热点的行业。早期的电信、金融、银行、地产、制药这些东西,但是某一个行业的人特别多的时候,就需要某种搭配。我们考虑怎么样使学员在两年之内受益最大。

  我补充一点。几乎每个班级结束以后,他们都成立一个投资公司。这也是一个联系的纽带,再一个是有很多的投资机会。有好的项目,有法律顾问,投资方面的。

  我们的EMBA学员,在入学前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你提到的想法,我认为都存在,是交朋友,或者是学管理知识,因为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家,相当一部分在创业的时候,因为当时的学历不是很高。当时因为有家境的原因,有时间的原因,现在企业做起来了,确实需要提升自己。因为EMBA教育是硕士学位教育,条件允许了,我确实面临挑战,这些因素都有。

  而且特别是国内的EMBA教育,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家。实际海外北美EMBA的课程设计是为了大公司服务的。公司派他们去,是希望他们学知识,学新的技能。但是我们来讲确实是复杂的。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同学想的是一个事,但是我们作为商学院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家不是个人,一定是代表了企业来学。企业应该是追求一种永续经营,是长期的发展下去。我们自己要怎么样给EMBA的未来申请人传播一个什么信息?我认为最主要是帮助企业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是一个问题。

  拿学位、学知识、交朋友,假如努力学习的话,三个方面都可以实现,就是谁轻谁重的问题。我感觉学习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学习的环境下,你自然会形成一些朋友。到商学院来,到EMBA来,我们主要探求怎么把企业做强,做好。因为交友的方面还有其他的很多渠道。

  这里有一个信息,给准备报考EMBA的企业家们一个信息。现在申请过程中间有一个笔试、面试的程序。这个主要是让大家热身一下,你现在准备上学了,到大学里去读书,你心理状态要好,从现在开始,每个月有四天课,我要读书,学习,主要是一个心态的调整,不是难大家,因为本身的定位不一样。

  对媒体的要求

  刚才的定位很清楚。因为现在媒体对企业家群体的一个看法,并不是单是对EMBA的看法。EMBA是一个学位教育,特别是大学里头教育成分更明显。所以大家知道,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人是很不一样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素质,包括行为举止、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你在大学,或者是商学院,你感到很大的改善是什么,就是使自己知道,在知识面前,在更加大的事业面前,自己是渺小的。因为你在一个企业里面,特别是早期的成功的企业家,他会自大。受过教育的人会发现,天外有天。我越学习,越感觉自己知识不足。这样行为就会谦恭,变得有社会责任,变得会思考。实际我们一批受过好的教育的一批好的企业家,这提升了中国整个企业家的素质。

  因为在EMBA的课堂里面,我们的教学相长。老师的作用一方面是传授知识,特别是EMBA教学。大家的案例讨论,思想的碰撞。比如讲到现在渠道中间有一些安排,实际细节的东西,学员的实践经验比较多。商学院的教授在学术上也研究企业,对整体的企业的行为,理论化是很高的。但是现在讲的商业模式,需要不断创新,而且创新的模式,往往是在企业率先把它做起来的。我们学员反映到课堂里,比方互联网,首先技术上出新突破,然后应用性很强,信息技术都是反映到课堂里面。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去管理,怎么样去分析,这也是对我们研究的课题的挑战。比如我们上海班的学员卢伟光,他掌握了巴西50%的木材地板。这些案例是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的。

  刚才提到的商学院的院长和学员的对话我非常理解。他对商学院有一点误解。北大光华有一百多位老师,我们不希望每一位老师是一个全面的,而你管理企业是非常全面的。全面的在商学院是没有位置的,我们需要专注的一位专家。比如在光华,你到这来是一百多个专家,你要哪方面的专家,都可以排出来。

  我为什么刚开始提到达能和娃哈哈,假设现在看,不会有这种安排。倒回来十年了,我当初为什么做这个事情?这个代价太大了。

  我们因为采取了新的商业模式。有一个很小的企业,现在成长为有一个十万雇员的企业,给社会创造了财富,实际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刚才讲企业家是精英的阶层,他的行为做法责任,大家都在看和模仿这个阶层。现在这个新型企业家是有理想,有责任,有素养,有能力的,实际是新的社会的楷模。

  这样一个新型的企业家,是大家需要模仿的。这里面还有一个把我们这批企业家提升素质,实际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咱们讲的EMBA教育,每年现在30所大学,招三四千,而每年大学本科入学六百万。就是两千个大学生,对一个这样的EMBA的毕业的学生。这个责任,将来这批人,你要为这些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你要统帅这批人,你要打造中国新型的企业,这种责任是很重大的。媒体和商学院都是某种意义上,为中国企业提供商业服务,这是很重要的。

  北京大学从建校,一直在中国各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过去是革命了,但是现在是新的革命。中国是在有史记载以来,这么大范围的,这么高速的增长,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实际上就是我们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

  作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能够为这样的群体提供EMBA服务,我们也感到很骄傲。

  我们正在做针对EMBA的项目战略规划。现在未来五年,我想中国的企业到那时,一定是世界级的企业了。当然现在已经有一批了,在世界上走向领先的地位了。到时中国的EMBA,中国的商学院,一定是世界最受尊敬的这样的一个商学院。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基本想法,就是商学院一定要伴随中国企业,大家共同成长。我们假如把它看成一个组织的话,它有这样的使命,我们要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这里面新的管理思想,在未来一定是从归纳中国企业的发展着手。按照西方传统流行的管理理论,中国很多企业的成长都是不可思议的。制度、环境不完善,治理结构都是错的,怎么会起来呢?

  似乎中国企业没有做过一件对的事,但是中国企业就这样成长起来了,在挑战一些现有的跨国公司。这是我们在大学在商学院要研究归纳总结的,这就是理论贡献。

  商学院用理论知识解读海尔的成功

  用商学院理论知识去解读海尔这样的企业为什么成功,这个问题是说尽管中国企业家的经营环境很恶劣,仍然有这样的成就。而不是因为很好的环境,使我们的企业成长起来,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因为我们现在过去三十年怎么样,未来三十年怎么样,傻子瓜子时代早已经过去了。

  光电、网络、高科技,新的商业模式,品牌建立,这些东西是主导我们未来的新型企业。商学院能够有新的管理思想,新的代言人,而且有推进。实际上是媒体非常需要有思想,好传播。因为我们在大学写的学术文章,刚才讲的光华发表的学术文章,在整个北大文科占60%,但是这个文章受众比较狭窄。

  我们想是模仿和创新的问题。因为中国商学院面对的环境和国外的商学院面对的环境不太一样。所有完全的模仿海外的商学院的模式,可能不是我们在未来五年所要做的。当然在有些方面,在研究、教学、科研方面要打造一流的商学院。当然中国的商学院一定要像中国的企业一样,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的自主创新。这样我们在国际上就会有话语权,就会受到尊重。

  光华管理学院的定位

  我们教授的论文在海外的学术论坛上发表了,不光是教授,我们今年的十个博士生在国际一流的学术年会上宣读论文。我们商学院不光是培养企业家,我们还为中国商学院培养人才,这个也做了很多的努力。

  每个商学院都有自己的定位。光华并不主要追求数量上的增长,我们希望能够起一个引导作用。就是光华管理学院希望和其他的商学院包括长江、包括中欧一起,我们实际希望中国企业家能够起到积极的领先的作用。

  我们每年招几百个,面对中国的企业家,还是很有限的。目标学员希望还是必须中国企业的领袖人物。

  在招生数目方面,我们光华管理学院在商学院EMBA招生不是最多的。但是我们希望把我们的产品做成真正的精品,提高质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