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都阳:资源投入式工业化道路在中西部难以复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4日 18:06 新浪财经
6月9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在成都市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研讨会,主题是:“实践中的城乡统筹发展”。下面是论坛特邀专家都阳的发言。 都阳:非常感谢成都市能给我们这个机会参加论坛,在这儿和大家交流。2005年,我多次来到成都和成都市社科院邵院长等同事一起就成都市城乡统筹的问题进行调研,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的发言实际上主要是我的一些感想,对成都城乡统筹的一些做法结合我们在全国其他地区的调研,做的一些感想。 我想讲三个方面的东西,第一个是关于区域发展模式的问题:区域发展的路径是不是可以殊途同归?各个地方要发展,发展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物质的丰裕,实现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个目标是一致的,在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但是实现的手段,可能在各个地方是有差异的。我们看发展经济学的教课书的时候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就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发展的路径实际上是不同的。我们就联想到,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异特别明显的国家,可能也存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模式多样化的问题。 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了二十多年,成为推动中国整个经济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力量。根据我们以前看到的一些总结沿海地区发展的模式,比如说苏南模式,好像总体看起来其核心就是通过乡村工业化来推动经济增长,然后来推动发展。但是中西部地区是不是要采取这一道路,成都这两年的实践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思路,我想这也是国家要把成都列为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重要原因。同时,通过城乡统筹的理念,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中西部地区有一些新的尝试。 从比较来看,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发展条件上存在很多差异。我粗略总结了一下,但是不全面。首先在资源结构上有差异,东部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还有资本的优势,比如有很多侨乡,这样资本充裕程度很高,这些优势中西部地区没有。第二,发展的环境上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发展政策,以及对于区域发展的安排,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有不同。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所以得天独厚得地得到了很多的优惠的政策。现在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政策先行的优势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成都和重庆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验区,在如何实现区域发展的思路上,也肯定不完全相同于以前的要求。第三个方面是历史的因素,沿海发达地区,在传统上就有经济基础上的优势,这是我们中西部落后地区是没有的。江浙地区在很久以前就是中国最富蔗的地方,由于经济基础上比较强,无论是珠三角地区还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都很高。最后,就是一个阶段的差异。比如说在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因为我们的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办法通过转移支付来支持发展,政策成为唯一的资源。但是现在政府的财力丰富了,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来实现一些发展,尤其是一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支出。这跟以前的发展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异。 具体到中西部的发展来说,为什么要采取城乡统筹发展,不是以前乡村工业化发展道路,我想有几个原因导致资源投入式的乡村工业化道路很难在中西部复制了。 首先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能源、原材料等进口的数量越来越大,价格也迅猛上涨。这种粗放的增长模式对环境的破坏,也使得我们不可能再重复这个模式。第二个方面的因素,可能跟上午周其仁老师讲的分工问题也有关系,就是市场范围也是有限的。实际上中国已经被称为世界工厂,仅仅靠沿海地区的发展就可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工厂,已经占领了世界上很多制造业产品的制造份额,如果再复制这种模式的话,实际上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可供我们发展,没有那么大空间。还有一个因素更重要,就是人力资源。虽然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但毕竟都是可以贸易的产品,而人力资源则是不可贸易的,也是有限的。人们通常的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大国。从绝对数量的意义上说,的确如此。但是通过我们的测算,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同时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这个转变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劳动力的短缺。在前几年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然后再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同时从技术工人向普通工人在扩散;第二,工资上涨明显,这两年普通工人的工资有较大上涨,最近两年上涨的幅度是前十年的总和还不止。出现了这么一种转变就会对我们是不是可以复制以前的发展道路提出新的挑战。成都是一个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区,在劳动力市场的新格局下,我们更不能把人看成一个负担,而要去充分挖掘和保持劳动力资源优势。在上午介绍当中,我们已经看到,成都的登记失业率2.8%,就业率89%,这表明我们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是比较充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的是,如果全国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了,我们应该思考以后怎么去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使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优势相匹配。 因此,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路径,之所以走城乡统筹的道路,而不是乡村工业化道路,有历史的必然性。成都已经成为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实验区,就以及承担了为其他地区实验的任务。实验什么呢?我自己也有一点感想,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就是目标和手段如何统一的问题。人的发展是目标,我们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最终的目的就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但是人的发展也是手段,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怎么把目标和手段统一起来?这是现在新的发展观要求的,也是我们做城乡统筹这个实验要考虑的。同时,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的统一还包括实现手段的统一,就是我们推进城乡统筹当中,需要采取一些和谐的手段。上午大家的发言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包括利益的合理再分配,都是手段和谐的问题。 第二个实验,是推进城乡统筹的时机如何把握。刚才李晓西老师也说了,城乡统筹实际上不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很系统性的工作,我想,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推进什么内容,这也是实验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广大中西部地区,从我们基本的判断上来说已经不能复制东部地区乡村工业化的道路,怎么通过消除城乡发展的制度差异,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这其中都有很多时机把握的问题,这个东西是实验所必须要关注的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如何界定政府在推进城乡统筹过程中的角色。两年前和现在看到的成都的实践表明,政府实际上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可能时机到了,但缺乏一个推动力还是难以形成统筹发展的局面。这当中,我觉得成都的实验实际上有很多有益的尝试,首先政府要积极推动、而且是要系统的推动,同时这个推动不能改变市场,改变价格信号,不能改变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成都已经有的实践中,比如说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实际上是政府天然的功能;把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覆盖到农村地区;还有优化政策环境;还有对社会不同群众的成员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我想在以后进一步的实验当中,都会对全国其他地区带来借鉴。 我们说成都做了很多工作和有益的尝试,成都经验已经带给大家很多的启发。由于成都将成为一个实验区,就要思考成都的经验是不是具有普适性。例如,中西部地区其他的一些都市圈是不是也可以按照成都的模式去发展。这些都是未来我们需要探索的东西。 我就谈这么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