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专题一:中部崛起进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 23:32 新浪财经
一、中部为何要崛起? “中原定,天下安”,中国高层决策者日前决意高调推进“中部崛起”这一区域发展战略,在中国整体发展布局中走出了关键之棋。 “中部崛起”的概念在中国被正式提出。 1.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 2.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3.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中部崛起的意义 中部六省对中部崛起战略非常拥护,并报有很高期望。河南、湖北希望藉此“中原隆起”和形成“武汉经济圈”;山西、湖南希望借助中部崛起政策,加快自身发展;安徽、江西既“东张”又“西望”,一方面积极融入东南沿海,一方面渴盼与中部其他省份一道崛起。 中部六省希望中央加大对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中部建设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支持中部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中部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中部解决交通设施的薄弱环节,支持中部治理生态和环境,支持中部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支持中部减轻财政负担。 事实上,“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中部六省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凹现代化”:存在发展软肋 在20多年的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中部省份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观望者”。 2004年,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4%、38%和73%。不同地区之间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还存在很大差距。长期从事统计分析的学者彭道宾等人用一系列数字说明,目前中部六省经济发展中存在六大“软肋”,制约着“崛起”,亟须加力解决。 “软肋”之一:产业结构演进出现“偏” “软肋”之二:经济体制存在“僵” “软肋”之三:资金投入和产业规模“小” “软肋”之四:自主创新能力“弱” “软肋”之五:工业产品结构趋“同” “软肋”之六:对外开放程度“低” 其次,下列问题也同时在制约着中部的经济发展:“三农”问题仍很突出,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尚未突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 二. 中部凭什么崛起? 湖北武汉市市长李宪生一直对中部崛起寄予厚望,他曾经数次发表谈话,认为武汉是被“低估”的城市。他对记者坦言,“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武汉落后了。更有所谓‘不东不西’、‘不是东西’和‘中部塌陷’的舆论压力”。 和李宪生一样,参加全国两会的中部六省(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代表这几年都面临着同样的压力,所以才有了2005年3月6日下午的一幕。 政策 这天下午,在全国政协会议楼的第九会议室,一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提案》成了全国政协提案的首场协商办理会的主题。有人形容当时现场的热烈气氛是“门外人头攒动,连过道上都站满了政协委员和媒体记者”。 会场中,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数个国家部委的代表对中部发展做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原则性承诺。有人认为,中部代表就是来北京要政策的。但是中部的代表不这么看。 在他们看来,国家开展的东部战略、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已经让中部成了一个政策的低洼地。有代表举例说,同样是一家企业投资,在东部、西部以及东北只需要缴纳15%的企业所得税,而在中部六省则高达33%。所以,中部代表们提出“完善中部地区的财税体制,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的整体诉求,其下还包含众多内容:比如降低所得税税率,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外资企业实行如同东部、西部和东北的15%企业所得税税率;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等。 农业 如果这些政策可以及时到位,那么中部将凭借什么来崛起?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将中部的优势总结为三点:一是农业基础较好;二是有较为集中的工业布局;三是能源丰富。 林毅夫分析说,中部可以抓住东部产业升级后腾出的巨大农产品市场空间,争取建立统一大市场。目前东部的比较优势是轻工制造业,其优势充分发挥后,必然造成农业劳动力短缺,城市化率提高,农业用地减少等情况,这就相当于无形中让出了很大一块农产品市场,对于紧邻东部且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广大中部地区,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市场机遇。 一些不同的观点认为,中部农业人口众多是它的一个劣势,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认为这并不准确,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回湖北大别山老家,发现那里出产的板栗质量非常好,但人却很穷。李善同说,他知道真空包装的板栗在北京乃至美国价格很贵,而且市场销路很好,但在那里就是无法实现产业化。所以,他认为,类似这样“抱着金盆受穷”的情况在中部比较普遍,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如何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开拓市场,成为这一地区优势发挥的关键。 工业 事实上,谁也无法忽视中部地区在工业上的巨大潜力。就拿武汉来说,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大都市现在却成了中部地区的一个缩影,大有“坍塌”的危险。为什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杨云彦分析了武汉市竞争力不断下降的内因:在所有制构成方面,武汉市的国有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体制上的缺陷逐步显现出来,导致市场份额不断收缩,最典型的要属武汉这个“鱼米之乡”竟然一度要“喝珠江水(饮料),吃广东粮(副食)”。 武汉的产业结构虽然大而全,但产业内部的联系不多,不够,“大武汉”大而不强。 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分析,武汉的工业主要以基础产业为主,属贡献型产业,我国以前靠控制工业原材料和基础产业价格,实现轻工业加工业盈利,基础产业的利润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的加工业所挤压,武汉不能不塌陷。事实上,武汉的落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部的一个显著特点,基础还在,只是方向不对。 这一地区的工业布局还是为许多人所羡慕的。2001年,这一地区的采掘业、中间投入品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资本品制造业等四大类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3%、15%、13.5%、11.4%,均在全国位居前矛。除东部沿海外,以长江中游为主的中部地区产业能力最为完备和均衡,产业之间的配套能力最强。而其它区域都或多或少在某些方面偏轻或偏重。在许多中部问题专家眼中,这些都是中部的优势。 资源 更为引人瞩目的是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首先是最北边的山西,这里的煤炭资源勿庸置疑是其突出优势之一。再说河南,多年来,其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稳居全国前3位,烟叶、芝麻、禽蛋、奶类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河南省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154种,探明储量的81种,是中部地区最大的火电基地。除此以外,其它省市也各有各的优势。洞庭湖一带是我国著名的粮仓、湖北则拥有全国最大的水电站。 林毅夫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能源产品价格又已经大多放开的情况下,(中部的)这一优势将越来越重要。虽然有人担心这些原始资源的出卖是否能帮助中部迅速富裕,但林毅夫就此举例说,以澳洲和阿根廷的发展为例,二者在19世纪末都是自然资源丰富,全世界收入最高的国家。澳洲现在还是经济发达国家,但其至今仍在出口羊毛而不是羊毛衫、出口铁矿砂还不是钢铁,澳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衡量之后发现,羊毛和铁矿砂更符合其发挥比较优势原则,因为这里劳动力少,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纺织和技术已经成熟、劳动力使用也相对较多的炼钢等产业;而阿根廷则在一些理论的指导下,不顾自己产业优势,很早就弃置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以出口加工制造业产品为主,从而造成后来的很多问题。 三. 中部如何崛起? - 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 崛起,乃凸起、兴起之意。如果取前者之意,中部地区崛起应该以赶上甚至超过东部发达地区为目标;如果取后者之意,则是针对中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而制定发展目标,近期不断提速,保持东、中、西的级次递度。如果综合考虑其意,则是中部地区崛起应以兴起为近期目标,以凸起为中长期目标。 科学而适度的战略目标和高瞻远瞩的发展思路是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进程的保障。中部地区崛起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背景下,在自身困难和希望同在的形势下的崛起。这样,确定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既要充分考虑中部地区现有的状况和条件,又要统筹考虑中部地区发展的潜力和未来的发展态势。因此,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和步骤,也应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用5年左右时间,到2010年,使中部地区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即由2004年占全国水平84.18%上提高到2010年的100%。在这一主要指标实现的前提下,中部地区三产结构、城镇化水平、开放度和现代化指数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第二阶段,再用10年左右时间,到2020年,使中部地区人均GDP达到沿海发达地区中等以上发展阶段的水平,这一水平即为中部地区崛起的主要目标。同时,三产结构、城镇化水平、开放度和现代化指数与东部地区中等发展的平均水平相当。第三阶段,为赶超东部地区发达水平阶段,崛起的层次进一步提升。 上述崛起的目标,是有一定的可行根据的。因为,2002年、2003年、2004年,全国人均GDP为7927元、9073元、10502元,增长分别为14.46%、15.57%,而同期,中部地区人均GDP为6508元、7256元、8845元,增长分别为11.5%、21.8%;同时,中部地区人均GDP占全国比重也呈上升趋势,2001年占全国的78.71%、2002年占全国的82.09%、2003年占全国的79.78%(略有回落)、2004年占全国的84.18%。可见,近几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人均GDP占全国水平逐步在提高。因此,上述目标既是正视差距,又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目标。正视差距就是要加快发展,消除差距;尊重规律就是统筹规划,分步赶超。 中部地区崛起的实现思路 当然,要实现上述目标,中部地区GDP增长速度必须领先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从目前发展态势看,中部地区初步达到这个标准,而且有望保持这个水准。为此,中部地区必须有一个明晰的战略思路。 第一,以推进“四化”为着力点,不断提升中部地区现代化水平。有研究表明,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现代化水平中,中部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平均水平,2000年比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低11.46个百分点;2001年比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低12.5个百分点。2000年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水平比较,中部地区比东部平均水平低13.15个百分点。可见,由于“四化”水平不高,导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达程度差距日益扩大。同时,中部地区现代化水平与西部地区的差距日益缩小。因此,中部地区只有把提高“四化”水平作为发展中的工作加以谋划,从而催生内在的发展活力,实现快速崛起。 第二,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点,不断促进中部地区优势产业集群。过去,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和基础产业基地,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新经济浪潮的兴起,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科技引导的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模式,从而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等研究表明,从总体上来看,东、中、西部地区新经济指数分值分别为56.5、41.9和42.1,中部地区分值低于东部14.6分、低于西部地区0.2分。中部地区新经济指数与人均GDP分别在全国排位前进位次平均落后4个位次,然而,西部地区却前进了3.8个位次。这足以说明在知识经济来临的当今时代,中部地区高科技产业不发达。因此,大力高科技,促进中部地区现代制造业、优势能源原材料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生态农业、轻纺食品业等集群发展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 第三,以全面接轨为结合点,不断加快融入东部地区发展进程。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并充满活力,赢得世界范围的广泛赞誉。因此,国际资本看好中国,推动了向中国特别是向东部转移优良资产的进程。中部地区要利用这一好的机遇和条件,全面实现两大地带的全面对接,包括区域联合对接、产业转移对接和发展环境对接。搞好这种对接不失为东部带动中部地区加速发展的一条捷径。当前,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对接方面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势头,有的向京津唐地区对接,有的向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对接,这些举措,为中部地区近几年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今后,仍要接轨的广度和深度,为中部地区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动力。 第四,以合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为增长点,不断释放中部地区发展潜力。中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和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但是,由于对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粗放状态,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且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这不仅不利于中部地区发展,而且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因此,中部地区要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综合利用资源,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不断释放地区发展潜力。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