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职建中:中原文化和经商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 23:17 新浪财经

  2004级河南班EMBA学员 职建中

  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主体的相对区域概念,一是泛指的大概念,包括整个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二是中概念,主要指黄河的中游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甚至山东的一小部分;三是小概念,仅指河南省。我们所讲的中原文化,从地域上主要是一个中概念。

  下面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几个方面,对中原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

  一是史前文化。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充分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

  二是政治文化。中国有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历史上难以数计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政治文化。

  三是圣贤文化。如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等。这些圣贤不但以他们高洁的人格赢得了人们的敬仰,而且以深邃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四是思想文化。这些圣贤创造的杰出的思想成果,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形态。

  五是名流文化。中原历史上名人辈出,二十四史上立传的名人有5700多人,其中河南籍的有912人,占总数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位名人中,20%是河南人。

  六是英雄文化。中原文化中既有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英雄,也有史册记载的英雄,如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首领陈胜,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爱国将领岳飞等等。

  七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最早的起源是在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中就有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三皇五帝中,伏羲氏教人们结网捕鱼,神农氏教人们播种,大禹治水推动了农田水利事业发展。

  八是商业文化。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商业城市开封,1500年前人口有150多万人,是国际性大都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市场繁荣的真实场景。

  九是科技文化。在安阳出士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青铜器。此外,河南也是冶铁技术最早产生的地方,三门峡出土的“华夏第一剑”是铁、铜混合冶炼,说明中原地区很早就掌握了这项技术。

  十是医药文化。《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是中国医方之祖;龙门石窟“药方洞”里保存了118个药方,可以治疗38种疾病。

  十一是汉字文化。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是河南人,今天报纸上通行的宋体字就源于北宋的开封。我们现在用的五笔字型输入法,也是河南人王永民教授发明的。

  十二是诗文文化。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唐诗宋词,其中唐代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半数以上是河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韩愈等著名诗人、文学家的作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宋词的发源始于宋朝的开封。

  十三是宗教文化。佛教最早由印度传入河南,道家源于河南,宗教文化是中原文化中丰厚的一部分。

  十四是民俗文化。宝丰的说唱艺术,濮阳的杂技艺术,开封的木版年画,周口的泥泥狗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精品。

  十五是武术文化。河南的少林功夫名扬天下。河南还是太极拳的故乡,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流传至今。

  十六是姓氏文化。百家姓中有78个源自河南。

  中原文化对中原经济社会发展至少发挥了四大作用:

  一是认识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

  二是引领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更好进行生产生活;

  三是推动作用,特别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等,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是支撑作用,文化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中原文化一要认识它,二要研究它,三要继承它,四要创新它,通过继承和创新形成新型的中原文化,才能更好地为推动中原崛起服务。

  中原文化的上述特质,固然有其积极效用。特别是思想文化在缺乏政治分权制的中国,所发挥的社会调节功能不可低估。但这种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怕冒风险,不敢为天下先,将人际关系绝对化,凝固化,以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使社会呈现僵化的有序状态。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这种欠缺和不足是:

  1.浓烈的历史意识使中原文化缺少对现实中的失魂、飘泊、断根等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姚雪垠的《李自成》写的是历史,二月河的“清帝清相”系列、田中禾的《匪首》写的也是历史。所不同的是,二月河、田中禾的作品在传统中注入了新的历史意识和世俗化审美情趣。

  2.过于浓烈的政治意识,遮蔽了中原文化的发展。而且,政治文化也极易变成一种专制文化。从古至今,中原文化人都有极高的政治热情。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的政治学说,其弟子直接参加宋国的反侵略战争。法家更是以实行政治专制、推进社会变革为宗旨,导演了各国的变法活动。老子的归隐,不过是在实现其“小国寡民”政治无望的情况下政治热情的扭曲表现,庄子更有“应帝王”的种种设计。求仕的渴望高涨,学问和知识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反而降低了。中原作家以强烈的政治意识正视历史和现实,这种异化现象,使中原文化人缺乏独立的学术人格,无疑是中原文化人最大的悲哀。

  3.道德意识。传统的中原文化全部道德生活的实质即在于克己修身,追求道德境界。由于它只强调个人的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因此其负面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要实现中原崛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全面认识我们的文化,发展我们的文化,创新我们的文化,要把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强大的文化力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中原崛起。

  河南与浙江、湖北、台湾制造业的比较研究

  台湾的制造业之路是从模仿起家的。先是产品模仿,然后是技术模仿,再是管理模仿。但在这三个方面,他们都成功地走出了模仿的格局,而且出来得比较快。他们总体上来说,工厂管理走日本企业管理的路子,讲究严格、精细;科技开发则是由一批早年到美国留学的精英回台湾创造所致。这些精神创造了像宏基、台科、台电等一批企业。

  这些人奠定了台湾制造业当前在世界领导最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优势——IT配套产业。这一优势现在也影响到中国大陆,比如不少企业或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来到大陆,创办了像明基、华硕、富士康等一批有影响的IT企业。

  台湾在五、六十年代,出国留学的主流是两个地方——日本和美国,台湾本土人到日本的多,因为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使很多台湾人会日语;从大陆到台湾的一些年轻军官或赴台人士的子女,则多数去了美国。当然,其中也不绝对。这样,就客观上,使他们从美国学技术,从日本学管理。

  现在,台湾制造业的主流趋势有二:一是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的主干留在台湾,比如芯片生产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主要还是在台湾。二是制造过程向大陆、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地区扩散。这又使得台湾成了技术、人才和管理的输出地。这样,台湾的制造业就完成了三次产业升级:第一次是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制造业产生,特点是规模小,产品简单,以模仿为主;第二次是确立台湾的优势产业,特别是在IT业的优势地位,如电脑主板和其他配件等;第三次是成为地区高价值产品、技术和管理的输出地。不过,台湾在制造业方面,较美国和日本,有一个方面未能确立,这就是工业服务业,在台湾是很薄弱的。

  浙江企业技术上受出口市场的压力,进步很快,但管理上则相对落后。

  河南的工业基础是国内早期的偏重工业(不是重工业的核心,也不是轻工业,而是重工业中的产品制造业),湖北原来是轻重工业并兴,但近年来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化工等方面衰落了,浙江则是从民间作坊式的家族企业开始扩大,因而目前正受到家族式经营困惑的企业比重很大。

  国家对河南老工业基地的支持重点

  1、支持能源、原材料工业,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步伐;

  2、支持装备工业,提高产品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成套水平

  3、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5、支持发展接续产业和撤转衰退产业,促进老工业城市经济转型;

  6、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7、支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加内生活力;

  8、支持技术创新与开发,为河南老工业基地长期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9、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河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成长工程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

  “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紧紧围绕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进一步开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一、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

  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5%,吸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8.9%,货物进出口额占68%左右,上缴税收占48.2%。目前,中小企业发明的专利和研发的新产品分别占66%和82%。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的生力军。

  “十五”期间,我国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国GDP的平均增长率。2004年底,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达到三分之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并以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和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2002年6月,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把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务院文件。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截止2005年10月底,已有10多个国务院部门和单位相继出台了配套文件和具体措施。31个省区市已累计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性文件200多件,其中地方性法规30多件。22个省市设立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或“部门联席会议”,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领导。进一步开展非公有制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截止2005年9月,取消涉及非公有制企业不合理收费2385项,查处“三乱”案件1885件。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发展环境良好

  1.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都把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原则,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作用,鼓励培训、信用担保、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等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发展。

  2.努力缓解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在间接融资方面,扩大了利率浮动范围,改进了信贷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并在商业银行中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提高了小企业的贷款比重。

  3.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支持。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填补市场空白;支持中小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

  4.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内部管理,促进中小企业由“传统家族制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2005年10月底,在全国私营中小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已超过180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数的65%。引导中小企业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环保、卫生、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制。强化劳动合同管理,依法维护中小企业职工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5.增进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展览和展销活动,成功举办两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和两届中小企业博览会。2005年的“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法中小企业博览会”吸引了中外企业5000多家,共签订贸易、合作、投资协议2.3万个,总签约金额426亿元。

  四、推进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主要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鼓励创业的政策;便利融资,鼓励投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企业管理,规范企业经营的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政策;促进人才培养的政策;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政策;鼓励出口,加强中小企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政策等。

  五、推动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

  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淘汰、禁止、限制发展污染严重、低水平、浪费资源的中小企业。

  六、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引导和监督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鼓励和支持企业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内部管理,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体系、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安全、劳动、财务等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坚持逐步推进,分类指导,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上等级活动。

  七、加强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素质

   目前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较低,为适合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中小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统筹规划,分类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形成科学的培训工作服务体系;加强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以精简高效为原则,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素质。

  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节约资源、能源,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工业格局。

  九、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内外上市,扩大直接融资渠道。规范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投资公司设立和发展。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东部地区有实力的中小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形式,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小企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级工业制成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制成品转变,培养和扶持一批品牌出口产品。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开发型、技术开发型、贸易型实体以及技术研发机构,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和产品出口。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资金,把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企业招商引资水平。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展览、展销活动。加强与国外政府和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交流。

  十一、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监测与分析

   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总之,通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十一五”期间要初步形成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布局结构相对合理、管理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持续增强、吸收就业能力不断扩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群体。

  制造业产业机遇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制造业的资源配置由一国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制造业的生产、营销、资本运作、售后服务及研究开发均突破国界,推向全球化;制造商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产业分工新格局,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推进全球产业链的形成。

  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逐渐着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和经营技巧,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承接某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分工体系正经历着以形成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为目标的变革,加快了全球产业链的形成。

  随着国际分工的边界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一国的竞争优势也随之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为在产业链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因为从产业链细分的角度看,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它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高科技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它的知识技术密集环节(如服装产业的服装设计环节)。在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每个企业只能根据自身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从事价值链上某一环节或工序,在价值链中准确定位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发达国家在生产全球化背景下,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必然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

  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给制造商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当前,世界制造业的全球市场竞争与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之间围绕高端产品、尖端技术研发,以及全球市场战略布局的竞争与合作;二是制造业产业内,在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全球竞争与合作;第三是世界主要制造中心,即各个产业生态圈或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对全球资金和技术资源吸引力强、产业内国际分工活跃的领域与区域,随着制造能力、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逐渐形成了产业生态系统。而新产品的提供,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生态系统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并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成员间有着共生、共荣、竞争、合作等复杂的关系。以往企业与企业间对抗性竞争被协同竞争所取代。用户、供应商、研发中心、制造商、经销商和服务商等具有互补性的企业间建立紧密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关系。彼此间通过竞争优选,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产业链中的企业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势,促进了专业化、柔性化生产相统一,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制造质量和企业应变能力。

  产业嫁接的核心是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如果把产业嫁接过程看作是一种"产品加工''过程,那么产业嫁接的"原料"就是"技术"、"资金"、"团队"和"管理"等要素;产业嫁接的"产品",就是通过企业家创造性的劳动制造出的"创新企业",这类似于将"鸡蛋"孵化成"小鸡"的过程。一个成功的产业嫁接项目,空有一个满腔热情的创业团队不行,光有尖端的高新技术也不行,仅凭无节制的资金投入更不行,必须将各种资源适量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造出市场价值。我公司就是资本与产业结合,以产业嫁接资本市场的例子。2005年6月,我们与光大财务香港有限公司、河南金冠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以来,一是赶上

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二是我们有资金、技术、管理的支持,06年首次扭丂为赢,实现利润1000多万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