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数字报业新技术研讨会 > 正文
下面进入互动环节,传统的报纸就是我说你听,在数字化时代是实现了更好的互动,下面进入互动环节,在座的有问题可以举手示意。
好,我看到了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小姐有问题要问,你可以点名哪一位嘉宾来回答。
提问:我刚才听宁波日报的田总讲你们的电子显示屏项目开始运作了,我想问一下你们的效果怎么样?
田勇:你刚才说的是不是电子显示屏的项目,我们现在叫电子显示屏报,第一批做的是100个,放在社区主要人流区里面,现在我们报业集团安排几个部门来共同完成这个任务。首先就是我们宁波报业集团有个新闻三维有限公司,是我们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投资的。他们本来做三位仿真技术,现在还做电子显示屏。电子显示屏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电子显示屏一般有2米左右的宽度,3米左右的高度,并且可以把其它的附属功能,像广告牌,甚至是多种的服务功能,甚至旁边有一些小标牌,结合在一起运作。这个建好了以后,有一个专门的市场营销公司来营销电子显示屏。再由中国宁波网负责内容的更新和维护。电子显示屏报主要的内容是以视屏为主的方式,它应该以电视播出的形态,以广播滚动的方式,再用互联网的信息内容更新的表现形式。这样结合起来,能够力求把信息内容价值放大。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和宁波科协一起合作,把科普信息也放到那里。目前规划已经定下来,而且内容产品也基本定形。在今年底,第一批几十台电子显示屏能够树立在各个社区。
主持人:下面看哪位还有问题,或者也可以表述你的观点。
提问:我是中国出版新闻报的记者,我想请问石油报的王总,刚才你讲到作为全国行业报有困惑,更有兴奋,我特别想知道你的兴奋点在哪儿,既然你兴奋,我想是不是咱们的网站经济效益很好?我不知道是不是能这么理解。作为全国性的报纸,在市场推广的前提下,咱们全国行业报的优势在哪儿?
王毅锴:经济效益是其次的,因为中心网上面有经费补贴。我兴奋的是,咱们可以想象,广告收入最高的不是人民日报,不是经济日报,而是我们城市报纸,因为发行半径小,报纸到读者手中也快,它可以分新闻早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三次。如果空间距离拉得大,发行的时间就得长。比如我们在大庆、乌鲁木齐、成都和兰州等,我们五个地方建立了中心,下一步随着网络报纸的发行,但是看到前一个月前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江泽民七一讲话,如果是电子报纸出来之后,缩短距离以后,宣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我再举一个例子,原来中国石油报在大庆油田发行量3万份,大庆油田报也是发行3万份,但是现在大庆油田报发行17万份,因为报纸是免费送到家庭里去的,大庆日报还不包括晚报,它的广告量一年一千多万,而大庆油田广告量是几百万,中国石油报大庆地区的广告量就非常少,虽然都是三万份,而且是更高端,购买力更旺盛,因为除了大庆油田还有大庆石化总厂,而大庆日报还面对农村的读者群。我们报纸的营销形成提升了,我们以后可以在大庆搞插页广告,但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刊号方面能对我们松一下,我们可以出大庆版。但是在电视媒体方面我们都一样,我们可以搞个性化的,专门对大庆的读者出大庆版。
主持人:王总编激动的是在传统时代,他们花了很我钱才建了4个印点,现在他的每个计算机都成了他的印点,他的印点成了40多个,这就是数字时代带来的爆炸式的印点增长,这也是纸网结合的市场前景。
提问:我是荷兰爱瑞斯公司的戴小姐,我想问一下宁波报业集团的田总,大家都知道你们在电子纸阅读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成果,能不能把比较有价值的东西跟大家分享出来?
田勇:电子纸阅读器,我们认为尽管是一个不够确定的新媒体样式,但是我们还是愿意走得比较深一点,因为我们对像这一的产品在以后可能成为新媒体的载体,这种可能性我们有一定的期望。像最近我们到国外去看,国外一些国家也有电子显示屏,但它像挂历一样挂在墙上的,受众还真的是很普遍,每天可以更新,就像电视屏幕一样,介乎于电视和电子阅读器之间。他们认为这种介质市场拓展延伸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另外,刚才我曾说到,我们互动多媒体报在电子纸阅读器上,我们称它为电子纸报,为什么给它定义成报?我顺便回答刚才两位嘉宾说的问题,究竟是传统的报纸形态,还是新的形态更适合我们的受众?我本人是这样理解的,我们“报”这个词真的是太好了,手机上的短信,包括新的彩信好几年前就有了,但自从打上一个“报”以后,叫手机报,它的价值一下增值了。其实我认为手机不是报,这个报无非是短信的叠加,本来是几条的,现在是几十条的,或者说原来是文字的,现在变成有图片了。但手机变成了报,它的内容就增值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互联网一种新的电子报纸形态最终形成以后有一个突然访问量大增的变化呢?这是有它的道理。电子报纸实际上线,我们宁波网从02、03年就有了,当时无非是文字条目似的,但是自从新的报纸原生态放到网上去以后,这种形态一出现,一下子访问量急增。大洋网在短短几个月里面,广州日报报纸总的访问量占到大洋网总浏览的40%几以上。浙江在线曾经是16%,宁波网是13%、14%,它的访问量一下子上去得很快,看来和报纸品牌形态是有关系的,它权威、公正,报纸形态大家更加容易接受。再一个,互联网不是信息不够,而是信息过剩,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报纸版面语言恰恰在资源整合上有独到之处。所以报纸形态甚至名称在新媒体终端上保留是很好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只要有原版报纸形态呢?我觉得是可以改进的。我们在电子阅读器上也会放原版报纸,但是我们觉得放原版报纸作为市场营销一种方式是可以的,但从实验角度和市场营销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有新的形态叠加进去,它的价值会有另外的拓展。实际上我们做的电子纸报,既是单独制作的形态报纸;同时又就可以作为后面40版、更多版原版报纸内容的提要、检索。你一点就可以点到更多的报纸里面去。而且因为报纸形态一打散以后,它固定的格式打破了,滚动播报就可以实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能够电子报纸的市场作用。但是在这里我绝不回避,实际上传统报纸搬到网上,效果还是非常大的。即使在国外,它也只是改变了方式,屏幕边缘可以翻页更加方便,这样的话效果是非常好的。但这并不排除对新的形态,包括刚才说的2.0、3.0的尝试,我想这个过程一定会向前推进,要不然老是停留在报纸上,可能价值实现就有制约。
主持人:在现在纸网结合中有两种趋势,一个是主张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把原来报纸是什么样的就搬到网上去,还有一种发展网络就要用网络的表现形式。刚才田总很聪明,他谁也没得罪,两头都照顾到了,再次对他的和谐给点掌声。
提问:主持人好,各位嘉宾好,我是传媒杂志社的记者彭春燕,我有一个问题想请问钱江晚报的负责人,我想了解钱江晚报如何实现报网互动的,受众的反馈情况怎么样?
李晓鹏:我现在最好还是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可能说起来更好一点。因为我们现在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也是我刚才所讲的,不是我们怎么样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转移到网上,我觉得这个是报网互动和数字报纸的一个核心内容,如果说这一步做成功了以后,我们的道路就是非常宽广,前景也是非常光明的。我们在办自己的网络版的时候,一些新闻性的东西,我们给读者(网友)呈现的东西并不是纯粹新闻性的东西,如果读者爱看新闻性的东西,他可以点击我们的数字报纸,这是一个。
第二个,我们现在主力打造一个大众播报的频道,大众播报频道结合了两个渠道的来源,一个就是我们有一个超级信息岗,我们有一个热线,这个热线会24小时电话打过来,他会告诉我们哪个地方发生了车祸,哪个地方发生了火灾,或者哪个地方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把这些东西也作为网站的内容。他打电话过来以后,我们经过一定的筛选,就把一些即时性的新闻,马上就放到网上去,这是一个渠道的互动。
第二个渠道的互动及我们叫做读者播报新闻。我们在网络版上专门留了一块读者来播报的一个上传区间,有什么新闻,他可以通过上传区间来上传,然后我们后台再稍微筛选一下,我们一般都会代他发布上去,这样就有两个渠道。
第三个,我们还重点突出了服务性的互动内容,比如说去年高考前填报志愿期间,我们邀请30多所高校招生负责人来我们网络做客,读者可以通过电话、网页留言,给30多位高校的负责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当时的留言有3000多条,有长达几十页的留言,嘉宾也即时给予答复。所以,我们的互动一定要作为网络版今后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内容生产能力的一个具体抓手。
主持人:刚才李晓鹏先生讲的也非常好,也突出了互动的概念,他刚才也讲到1.0和2.0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互动性上。其实网络的互动性是网络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优势。
刚才李慧丽女士讲到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领导用十个字定性如何面对新媒体挑战的,我非常感兴趣,积极应对、主动参与、为我所用、趋利避害。我非常想问河北报业集团的李慧丽女士,就您本人来看,趋利避害的利在哪里,害在哪里?
李慧丽:谢谢张社长直接提问,这十六个字确实是我们集团党委针对数字时代,数字报业发展的现状做出的一个总结,或者是做出的这么一个发展思路。我个人理解,因为数字报业,它作为一个新形式,利—现在还都没有看到,但是作为传统媒体,不是说遭遇到了严冬,但是已经感受到报业媒体发展的困境,我们的经济收入已经普遍下滑,包括我们集团内部也有些媒体确实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利用新技术寻找一条出路,对我们整个传统媒体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利”对我们来说还没有看到,但我们有这种耐心,在探索中、行进中去寻找利,当然这个利不仅仅代表金钱,它有利于提升我们的影响力,扩大我们的影响力,这样可以提高我们作为传媒最重要的一个舆论引导能力,我觉得这个“利”是不能忽略的。
我们现在在网络上的资源信息确实是非常泛滥的,作为媒体、报纸来说,我们和网络结合的时候,我们能有多大的力量去抗衡这些东西,我们也是在探索。我们感觉设立报网互动,有些东西反应特别快,过去传统媒体做一个新闻报道,可能大家都知道,会有方方面面的,包括中宣部,包括一些主管部门,他会从各个方面进行约束,进行管理,但是作为现在网络时代,大家反应非常快,再加上互动功能,读者自身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参与者,这时候可能在我们媒体中如果没有一个应急机制,很可能一句话,或者一条消息,一个新闻出去了,可能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大于我们自己平时努力塑造起来的形象。所以,这种“害”也不得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