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凤瑞:集中型的城市化是中国必由之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 11:28 新浪财经 | |||||||||
由北京科博会组委会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中经国研经济咨询中心独家承办的2006中国经济高峰会于2006年5月23-24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国际饭店举行,本次高峰会的主题为:和谐增长—中国经济未来五年。新浪财经全程图文直播此次会议,以下为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教授演讲实录: 牛凤瑞: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很高兴今天就中国城市化和大都市多中心发展做一个发言。我发言分四个部分,为了节省时间就照本宣科。 第一中国将有一个较高的城市化率。原来国际论坛一些美国学者曾经跟我争论过,中国要不要这么高城市化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息息相关,中国已经进入快速的城市化阶段,1992年以后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19%,相当于同期世界平均速度的三倍。 今后几十年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仍将持续,这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大变动时期,也是影响21世纪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两大事件之一。因此中国城市化的总体趋势以及最终的状态尤其应该引起特别关注,21世纪中叶,中国将实现城市化,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中国有较高的城市化,应该在75%-80%,才能适应城乡协调发展和优化人口布局的需要。 2050年中国人口16亿,城市化率75%,或中国总人口15亿,城市化率80%计,以2004年城镇人口5.4亿,城市化率41.76为基数,今后46年中国城市化率每年分别增加0.7%和0.8%,每年的城市化率提升的幅度虽然不大,但是人口增长绝对数量仍达1435万人,即使如此届时中国农村人口分别为4亿、3亿人,前者超过南美人口的总和,后者超过美国目前的总人口。 第二个观点,集中型的城市化是中国必由之路。中国人口密度相当世界平均水平25%,由于平原比例比较小,荒山、高山比例比较大,宜居面积只有45%左右,人均宜居土地面积只有美国平均水平1/10,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不仅决定中国必须有较高城市化率而且与中国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和人口产业功能一起,决定中国必须走集中型的城市化之路。所谓集中型城市化,除了上述说较高城市化以外,还要有三方面表现。 第一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集中化,主要表现为大城市、大都市和中型城市率先发展。对区域的带动作用的增强,大城市的数量多,平均规模大,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高。以100万人口为城市规模的下限,2003年中国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48座。按照市区总人口200万人以上中国大城市有43座。2050年中国大城市估计应该是150座左右,市区总人口将达到4亿,占城市总人口1/3左右。 第二城市布局的集群化,主要表现为各个不同等级和影响力的大都市密集区的形成和发展,在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引擎和主力军作用。例如目前已形成和已见雏形的11个都市密集区国土面积占全国6.3%。2002年人口占全国30%,GDP占全国60%,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密集区国土面积占2%,人口和GDP占全国12,和37%,2020年前后将分别占全国1/6和50%左右。 第三是城市空间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也就是紧凑型城市,表现为在有限城市空间布置较高密度的产业和人口,城市用地单位面积有更高的产出,因此建设紧凑型的城市是节约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的配置效率。即使如此中国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每年也将以15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实现城市化之时,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2万平方公里,大约是目前的3.5倍。 第三多中心是大都市的发展方向,大都市的率先发展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现象,建设紧凑型城市和宜居城市也是当代中国城市规划建设重要理念,两者都是科学发展观实现。 由于两者约束条件和侧重点不同,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此消彼涨的对立关系,建设紧凑型城市,能够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但是随着城市紧凑程度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单位面积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也在提高,一方面带来了聚集不经济,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受到更强烈的干扰。 空间资源更加稀缺,也就意味这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大城市协调的难度大大增加。建设一级城市有赖于优质生态环境的供给,例如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和公用设施增加,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这要以较多城市用地和增加投资为条件,破解这一难题根本途径就是多中心建设,通过建立隔离带,通过建立星城卫星城,或调整城市功能区,改造旧城规划建设新的中心区,以形成新的增长极,从而实现大都市可持续发展,这也就是大都市多中心发展的依据所在。 大都市中心区的人口、产业、基础设施高度密集,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经济社会结构的系统具有高度复杂性,层次性,并处于迅速变化之中,大都市中心区不仅具有更高的要素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而且具有极高知识创新和社会财富的密度,从这意义来说大都市多中心就是知识和财富的多中心,是更多的知识和财富的积累创造和涌留。 第四大都市多中心规划建设是特性和共性的统一。大都市多中心的规划建设要坚持共性和特性的统一,所谓突出特性就是多中心建设要从各个大都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整体性以及它的系统性出发。 依据各个大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能力以及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也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城市具体分析。所谓共性就是各个大都市区多中心建设都是在通过优化各种要素组合,拓展大都市空间,包括适宜人居,能够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等硬件环境,也包括适宜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公共服务等软环境。 总的要求是八个字“通达、舒适、方便、安全”通达就是对内对外交通的畅通,这是大都市中心区充分发挥功能的第一要件。 舒适就是不仅要有健康宜人的居所和健康场所,要有良好的水环境,良好的卫生环境等。方便就是配套设施使用方便,而且旧学、营业创业方便不存在制度上障碍和歧视。 所谓安全不仅要有良好的治安,而且要在人生自由防火、应对突发事件和食物、饮水方面有安全保障。要有实业、医疗、养老、工作、工商等方面社会保障,有参与公共事物,享受法律援助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制度保障。 就这问题做简短发言,不妥之处请诸位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