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会议讲座 > 2006中国经济高峰会 > 正文
 

李晓东: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房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 11:20 新浪财经

  

李晓东: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房子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李晓东(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由北京科博会组委会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中经国研经济咨询中心独家承办的2006中国经济高峰会于2006年5月23-24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国际饭店举行,本次高峰会的主题为:和谐增长—中国经济未来五年。新浪财经全程图文直播此次会议,以下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李晓东教授演讲实录:

  李晓东: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东西跟高峰会关系可能是间接的,我很高兴有幸到这讲这东西。经济高峰会我想讲一点美学,可能没有直接关系,但对中国现代的状况有一些间接意义。

  我想讲的问题就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房子,这本身的话题很大,从美学角度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不同的人群来讲什么样的人对我们房子负责任。

  第一个就是从建筑师角度,第二是政府官员,第三是开发商角度看看现在的状况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城市发展很快,我刚从意大利回来,意大利人对我们发展非常羡慕,去年建造总量北京一个城市是欧洲的总和, 可以想像现在建造量全世界基本上我们是中心了,我们并不是向往中心。从80年代开始,我们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刚开放的时候,经过文化大革命等折腾以后,从审美角度来讲要回到原点,我们建筑创作发生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知道做什么了,不知道怎么创作,中国基本没有进入现代化,国外已经进入后现代,所以请了大师给我们指明一个方向,也就是香山饭店,当时政府觉得挺好,肯定中国的审美感,大师做的东西肯定有影响力,于是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叶有5、6年的时间,建筑创作以地域为主。经济发展到90年代开始,审美开始有微妙的变化,年轻人对审美未来的要求更高了,对传统有一些排斥的情绪。

  神秘作为一种民族形式,与现代化的课题就作为很重要的课题讨论,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西站,是中式西式的文化符号放在一起展现出来。还有一种趋势就是拿来主义,建筑设计变成了拼凑。

  经济高速发展以后,在审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人变富了以后想知道富的人怎么生活的,于是从富裕的国家里面找案例,比如富人开奔驰,穷人富了以后也开奔驰,欧美是发达国家,于是欧陆风成了开发商所走必须的路,所以审美过程变成了选择过程,你选择一种你认为符合你身份的东西来消费。

  在90年代的时候,开发商开发的

别墅都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欧美风情,新加坡、日本的都是一种文化的标签,当这泛滥以后我们发现我们不去独立思考了。

  到90年代末事情发生另外的变化,经济发展越来越加速了,审美出现另外一种变化,也就是说现代本身变成了一个大家追求的审美情绪。我们讲表现主义成为建筑上很重要的特色,从建筑师角度来讲,因为建筑师在80年代地域主义,以及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封闭的时候,没有创作机会来比,建筑师都想成为大师,也就是建筑创作中采取的语言是夸张的美学手法,深圳的市政厅也是,建筑语言是非常夸张的,不是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而是表现主义的。

  90年代末请很多国外建筑师到中国参加建筑实践,这些建筑师到中国以后,投其所好,认为中国领导人希望做的东西,就按这个思路来做,比如体育场馆的建设,以及CCTV的大楼,如果从理性角度分析,并不是理性的,但从视觉上很有冲击力,这种现象对建筑业发展,从美学上到另外一个追求表现的极端。

  房子本身是人居住的,但是当分析这种房子的时候,实际上无论从理性角度还是结构合理性,还是通风的角度来讲,分析起来,除了追求审美的冲击力,没有非常细致对环境和自然,以及我们居住的习性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我们讲原创可以由无限制原创性,这要基于理性才有可能性,这是荷兰建筑师在荷兰做的,这建筑非常有冲击力,墙面是斜的,搬进去的人平均三个月就搬出来,因为人平时习惯直的,当周边环境斜的,肯定思想发生紊乱。

  到这种创作以后发生一种现象,无论外国建筑师还是本土建筑师,在建设创作当中,很少抓本土的客观性,我们看这种建筑可以在德国、可以在美国,可以在澳洲以及世界任何地方。于是有一股思潮,这主要在开发商那开始我们叫它是不是民族主义,欧美式是作为一种文化标签来贩卖,当中国式,北京四合院式传统思想出来的时候,同样是另外一种标签,没有针对本土或现代做清晰的诠释,而是把过去作为符号贩卖。

  另外探讨中心和边缘的课题,这在60年代西方探讨很多,也就是帝国产生中心,因为经济、文化发达,帝国生活方式,美学审美也就成了中心。边缘就是复制中心的想法,边缘之所以复制中心的想法,是想获得中心的地位,当它复制中心想法的时候,却剥夺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从建筑商有一个建筑师库哈斯想把中心重新回到边缘,就把不起眼的边缘上,建筑师不采用的语言做成一种建筑形式出来反抗所谓正确的语言。

  这建筑是他做的,两个面交界不是正确语言交界的,前面有八个柱子,每一个柱子不一样的,认为现实就是这样的,建筑师不是回避这种矛盾而是客观反映出来。这种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反而启发了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启发了后殖民主义的文化团体。新加坡人在80年代以前,哪里好学哪个的,本土根本不存在,到80年代末必须找认同感,于是采取另外一个方式,因为他们文化是多元文化,有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马来文化和英国文化,因此不从形式和符号上找答案,从热带气候来找答案,建筑设计可不可以直接跟气候环境对话,于是找出一条出路,这是新加坡本土建筑师90年代做的案例,这出现以后给建筑界影响很大,好像一些小国家,哪怕很小,只要基于本土客观条件创作,反而出现一些原创性东西。不同形式的建筑都很有原创性而且很热带。

  这是我们本土的建筑师,到21世纪初开始,本土也出现了一些非常有特色非常有原创性建设师,他们基于本土特色,这不是中国的本土特色,而是基于某一个地区,比如北京、

丽江、这是在西安,基于本土的气候条件,文化资源做的创作,反而在世界上产生影响力。这是根据南方的气候条件做公寓怎么做,这是
北京奥运
会的数字北京。

  这是我自己做的东西,我叫反思设计,反思是针对具体状况做的状况,而不是先入为主,先入为主不可能有原创性。

  我讲这些东西,建筑创作到这地步,这画是吴冠中先生画的,无心作怪,画这画没有有心创作一种地表式创作,很自然把内心东西表达出来了,什么时候建筑创作到这种从容地步,建筑业发展就有希望了,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