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是一个时髦的口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 10:21 新浪财经 | |||||||||
由科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主办的中国高新企业发展国际论坛于2006年5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论坛主题为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新浪财经全程图文直播此次会议,以下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演讲实录: 成思危: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早上好!
我很高兴能够出席这次活动,这两天我正在率领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在进行专利执法的检查,今天上午我是到北京法院检查,我跟他们商量了一下,到他们那里参观,我到这里讲话,然后就要赶过去,所以后面的会就不能参加了。向大家表示抱歉。 大家知道,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宏伟目标。这不仅是我们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实力的必须举措,而且也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所必须的举措。 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财富差距主要在于缩短知识差距,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是一个时髦的口号,也不是一场迅猛的运动,而是需要我们长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确实离创新型国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从今年的定义说,就是引进新事物造成变化,实际上引申一步,创新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采取新的举措。从这点意义上来说,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可以看到,最能够生存下的物种,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物种,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为环境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就必须不断的采取新的措施。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呢?创新型国家是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的国家,如果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离创新国家还有相当远的距离。衡量创新国家不单是从经济实力和科技的发明数、专利数发表的论文数来衡量,更主要的是看,是不是真正以创新作为国家的发展动力。 从现实情况看,大概有这么几个数字,一个是我们现在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50%,说明一半以上的技术是靠引进,我们现在真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全国只有万分之三左右,我到中关村调查,根据他们的汇报,即使在中关村这样一个我国高新技术比较集中的地方,拥有自主创新的企业也只有3%,综合要素包括科技、教育管理,对我们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现在也只有30%左右。而在发达国家是在60%以上。从这几个数据来看,我们现在确实还需要一种很大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建设创新国家的目标。 建设创新国家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今天我讲四点,第一点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这个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也是明确这一点的。 但是要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也不是这么容易,刚才我说了,从全国企业来看,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肯定不能创新的主体,这个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面,长期以来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因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都是由计划来确定的。所以它只要完成计划就可以了,没有创新的动力。 而且从企业本身的管理者来看,由于有一个任期,考虑的就是最大化在任期内的绩效,而不是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绩效,也就是他比较关心种草,不关心种树,因为种草在几年之内就可以得到效益,而种树可能要十年、二十年才能得到效益。所以要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首先要在制度上进行变革,要创新。 也就是说,我们要使企业能够真正来引导创新,企业能够在创新方面能够承担主要的投入,企业能够承担创新的风险和享受它的受益,真正做到这样,才能说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要改变现在研究和开发的模式,长期以来,我们研究和开发的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上是苏联的模式,所谓科学推动的模式,也就是说,我们的创新主要是靠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员搞的发明和成果,然后找企业去应用,看哪个企业愿意用,然后找到了用的企业,然后结合起来,再进一步通过运用实践最后取得成效,当然这种模式应该说也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要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话,恐怕这种科学推动的模式就要有所转变,要转变成为需求拉动的模式。 什么是需求拉动的模式?就是由企业先去研究市场,然后根据研究市场的结果,确定目标,然后根据市场的目标——开发目标,由企业邀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同来进行研究开发,这样研究开发出来的成果,很快就可以变化产品,变成生产力,能够取得实际应用的效果。这就是需求牵引的模式,只有这种模式,才能使企业能够作为创新的组织者,来组织创新。当然绝对不排斥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作用,而主要是题目的来源不是从文献,不是从研究人员本身来做的,而是从市场来做的。 这点我想是很重要的,因为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大概有3万项,但是真正转化成产品的大概只有15到20%,真正形成产业的恐怕不到5%,这就是我们在研发的模式上,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去贴近市场,以企业为主来确定研发的目标。既然以企业为主要的研发目标,企业如果看准了产品、技术有前途,他就应该进行投入,他作为投入的主体,当然也不排斥国家的支持,但是更重要的是靠他作为投入的主体,而且这个投入主要是要支持研究、特别是在开发,就是说要把实验室的成果变成能够产业化的技术,变成真正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 企业作为投入的主体以后,企业就成为承担风险和享受收益的主体,真正做到这样,才能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所以就需要我们在制度上、管理上进行创新,逐步的把我们的企业推向创新的主体的位置,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政府的支持。 比如说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你就要允许他列入成本,如果不允许列入成本的话,怎么办?而且企业在跟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合作的支出这类费用,也应该允许作为成本里面扣除,另外还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因此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企业研发的指出占销售的比重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的比重。 这点说来,也是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说要使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一定要使它成为确定项目的主体,成为投入的主体,成为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的主体,我们就需要给予各方面政策的支持。这是第一个问题,时间的关系,我不展开了,大家可以到网上看以前的讲话。 第二点,创新的基础是学习,我在广东专门做过一个报告,就是创新型国家与学习型组织,就是宏观意义上的创新国家,必须要有微观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做支撑。我们对学习的了解不是狭义,学习狭义的了解就是吸收知识、获取信息。实际上学习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个实际上毛主席早就说过,情况在不断的变化,为了使我们的思想适应新的变化,就要不断的学习。创新不是凭空的东西,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去创的,大家知道创新有三类,一类是原始创新,一类是集成创新,一类是跟踪创新,现在是叫引进、吸收、消化。引进、吸收再消化首先要学习,然后再创新,集成就是通过组合来创造新的东西,必须要学习已有的技术,即使是原始创新,也不是完全凭空的,它有的一部分还是要学习人家的东西,昨天我到中科院计算所检查专利法执行情况,它的所长就给我说了一个观点,现在媒体宣传一说就是完全知识产权,这个实际上是不够科学的。 因为现在任何一个技术都不是一个专利、一个东西能够构成的,都是有一个专利、一堆专利,甚至一个专利池才能支持,如果说所有的专利都是自己的,不是不可以做,而是你要花很多的精力,所以我们说核心专利是自己的,其他专利可以跟别人交换,可以通过相互交换的办法来取得,甚至有个别专利可以这样来取得。 现在舆论上误导的什么完全自主创新就高一档,这个没有必要的,我觉得只要是自主创新就可以,因为你必须要学习别人的东西,如果我们要想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使我们的每个组织,包括政府、科研单位、企业、院校、事业单位都能够成为学习型组织,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全民的学习热潮,才能形成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皮特提出的观点,学习型组织的五个特点,其中的核心就是要系统的思考,要对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一个系统的思考,不要只看到局部,一定要全面的来思考问题,当时例子很多,今天就不讲了。首先一条就是要超越自我,就是不满足现状,不断的要超越,只有这样一种不断的超越自我才能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而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是包括三个层次的,最低层次的学习是个体的学习,每个个体不学习,组织怎么能学习,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习,在现在知识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不学习就会落后。如果我们说上个世纪不识字就是文盲的话,这个世界很可能不会用电脑就相当于上个世纪的文盲,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习。 学习型第二个学习是群体学习,主要作用是通过大家互相之间的交流,互相启发,找出更好创新的点子。所以创新不是个别天才人物的灵机一动,而是整个组织里面的成员为了适应环境变化,通过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一些新的想法。 当然第三个层次就是整个组织的学习,就是把个体和群体产生的想法成为组织发展的方向和战略,任何一个组织,要发展,首先要有一个设想或者说叫愿景,比如说你的组织五年后有什么发展的情况,要有一个愿景,然后根据愿景,然后去计划如何达到你的愿景,然后去制订战略,然后根据战略组织的结构,所以就是愿景决定着任务,任务决定战略,战略决定组织的结构。所以学习要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每个组织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然后根据环境确定目标,然后根本环境的变化来采取行动。 第三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人才。现在各国的竞争,背后是技术,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实力的竞争,人才实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 没有人才,不可能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培育人才,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改革。我们的教育现在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要能够改革,不断的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上我们也应该鼓励创新,要想鼓励创新,就必须在分配上能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最近大家比较关心的是社会的公平,这点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考虑公平效力的平衡,更主要的是在二此分配上要注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要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等手段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但在一次分配里面,政府实际上不应该去主导的,是让市场去分配的,要按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去分配,要使哪些有知识、有创新,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带来更大效益的人能够取得更多的报酬,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就不可能去鼓励人们创新,如果创新和不创新一样,大家都是铁饭碗,还有什么创新的动力?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通过人才发现、培养、选拔人才,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到关键的岗位上,比如说作为政府的公务员,作为企业的领导,作为科研的主力,只有这些,才能把整个社会的创新水平提高。我们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如果不是优秀人才,怎么能够关系国家事务呢?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如果不是优秀的人才,怎么能够搞好一个企业?所以我觉得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在面临国际上的竞争,在金融方面确实在竞争力上还是比较薄弱的,但是如果没有金融方面的人才,怎么能够去提高竞争。在这个问题上,不可否认的,你要给这些优秀的人才以适当的待遇,否则的话,怎么可能吸引这些人才?所以我说对人才一是要加强自己的培养,二是要通过政策给这些人才以适当的待遇,才能够让这些人才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还是要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能光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来体现这样一个目标。 最后我简单的讲一点就是青年。现在看了一些议论,好象我们的年轻人不怎么样,一代不如一代。我不大同意这个看法,特别是说现在的学生不如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我不太同意这个看法,我本人就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我觉得一代比一代强是一个客观的规律,而且事实上,现在的青年一代,他们所吸收的知识,所处的条件比我们五十年代强多了。 我前些日子回到我们的母校,看我们以前八个人一个宿舍在一起学习的时候,那个时候什么现代的条件都没有,现在的青年好多了,知识面多了,从创新能力上来说,肯定比我们要强的。这是从统计的观点来说的,从这个观点上说,现在的青年我认为比上代应该强,而且也一定会强。 青年是祖国未来,如果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如果不寄希望于青年,不寄希望于我们的青年工人,我们不寄希望于他们,我们的创新型国家难道靠我们70岁的老头去做吗?那不可能,所以说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当然我们希望我们的青年要学习,要努力。我说了,学习不是一种自我的娱乐,而是一种上进心、责任感、求知欲要成为学习的动力,就是要不断的上进,在工作上要有责任感,对新事物要感兴趣,有一种求知欲才能不断的学习。所以我希望我们青年的同志们,能够更加勤奋的学习、创新,成为我们创新队伍里的骨干和主力,当然我们这些老头也能起点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靠大家。 我今天讲的综合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要寄希望于企业,寄希望于学习、寄希望于人才,寄希望于青年。 我这些话可能都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这番心情,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要靠大家的努力,15年后2020年,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看到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取得很大的成绩,真正到那个时候,我们说,我们是可以在世界的竞争中占领了我们中华民族应有的一席之地,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