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会议讲座 > APEC中小企业对话世界500强 > 正文
 

吴涌:在开放中坚持自主创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 15:14 新浪财经

  

吴涌:在开放中坚持自主创新

江铃汽车集团党委副书记吴涌。(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核心论坛-- “APEC中小企业对话世界企业500强财富论坛”于2006年5月18日至19日在青岛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召开。以下为江铃集团董事、江铃汽车集团党委副书记吴涌先生演讲实录:

  吴涌:尊敬的王司长,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下午好!今天有机会同各位国内及世界知名工商企业领导人共聚一堂,就企业的竞争、合作与发展交流看法,我感到十分荣
幸。我演讲的题目是“在开放中坚持自主创新”。我将从前沿“借船出海、扬帆自航”,扎实功底、把握方向、创新体制、着眼市场、二次创业、奋发图强五个方面阐述我演讲的内容。

  前言: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组装业最赚钱的时候,江铃作为最早引进日本五十铃轻卡技术的企业,一开始我们在引进中创新,在开放中坚持自主创新。我们还抓了核心部件的制造,由制造工厂,推进零部件产业的国产化、国际化,为自主创新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江铃已经形成了轻卡、皮卡、轻特、陆风等四大系列530多个品种。其中有很多都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这个图片都是我们生产系列产品的代表。

  借船出海、扬帆自航。在20多年的改革创新和持续发展中,江铃深刻的认识到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没有开放就没有发展、没有制度就没有地位、没有创新就没有实力。我们江铃在创新当中从来不妄自菲薄,在合资中也从来不会失去自我,江铃在自主中也不会闭关自守,在创新中也一定不会畏难惧缩,所以江铃的路就是坚持在改革开放中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下面几副照片分别是我们和日本紫菱公司成立以及和美国福特公司签约,和我们在2004年我们江铃和长安实行战略合作的签字仪式的历史照片。

  十年前,江铃就迈出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第一步。在此之前,江铃汽车装的是日本进口的五十铃发动机,当时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当时用的是国家最宝贵的外汇,这个外汇环境是通过企业的自身条件,一台发动机平均需要三万多人民币,进口发动机短期内可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但从长远看,不仅使我们受制于人,而且整车的成本将居高不下,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阻碍我们做大做强。当时连江铃在内,国内一共有4家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发动机生产线,但是江铃真正实现了自主创新,江铃不但引进了技术,而且自主创新了很多关键性工艺,更重要的是在创新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拔尖的技术人才。

  国际化的进程就是分工协作,江铃善于借力,为保持在柴油发动机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在合作伙伴的帮助下,江铃利用全球最强大的内燃机开发技术资源,建立起联合开发平台,并投资数千万元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发动机实验室,在发动机性能测试、排放测试、冷起动、可靠性耐久实验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江铃还与多家国际顶尖发动机技术

开发商、制造商建立了合作的伙伴关系。包括德国的BOSCH,奥地利AVL公司以及德尔福等,一系列国际前沿的发动机技术在江铃得到率先应用。

  引进是为了“借船出海”。江铃买了第一代技术,就跟进、创新第二代、第三代技术,而不是“代代引进,步步花钱,永远落后”。江铃的过去和现在是这样做的,我们今后仍然坚持这样做。

  在引进初期,我们江铃4J系列发动机只有欧0标准,依靠自己的努力,运用最新的技术,工艺不断进行开发和改进,提升产品性能,陆续开发出全新的中冷增压机型以及满足欧2、欧3的需求,我们学习了技术,培养了队伍,提升了水平,就应该“扬帆自航”,用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占领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现在我们发动机逐渐已返销到原技术进口的日本,并进入到欧洲市场,产销量由投产初期的1万台左右,做到年产销量10万多台。

  目前江铃4J系列发动机已经成为国内最好的轻型车柴油发动机,成为市场的核心发动机。

  扎实功底,把握方向。科技强国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发展方略,一个民族企业必须与自己的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江铃为实践“强企报国”,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自主创新是企业的长期战略、长期主题、长期工作,创新有收益更有风险,所以要把握方向,在把握方向的前提下,江铃为扎实创新工作做了持续的努力,先后投入巨资建立了素质化平台、发动机设计、整车设计、造型设计、实验开发为一体的核心能力,开放了江铃全球开放数字化支撑平台,江铃每年投入新品牌的费用占公司销售比例高达7%,利用与合作伙伴建立的全球最强大的汽车整车开发资源,建立起系统的开发流程,快速反应市场的自主创新体系和机制,有一了支强有力的团队。

  持续的自主开发使江铃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对江铃持续发展功不可没。完全依靠自己的开发,江铃已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成功开发JMC品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年年有卖点,已经成为国内中型商用车市场领先品牌。全新的品牌系列已拓展到商务接待、旅游客运,各种改装车、城市物流等四大市场,销量增幅保持年均20%以上增长,2005年增长达到40%,已跃升为国内轻客品牌第二名,享有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的美誉。

  陆风汽车自2002年12月上市以来,目前已向市场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大系列十多个品种,这两大系列是面向家庭和个人用户推出的陆风X9及面向公众和商务客户推出的陆风X6。陆风不仅成为国内销量成长最快的SUV,而且成为进军欧洲市场的“第一个吃螃蟹者”,代表中国自主品牌车首次登陆荷兰,打入欧洲市场。代表中国汽车首次登陆希腊,打入南欧市场。另外,由江铃控股自主研发的陆风风尚,又使江铃迈出了向轿车领域拓展的实质性步伐。作为一款时尚多功能的家庭轿车,整车已申请国家专利133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入围2005年中央电视台创新盛典“最佳创新设计奖”,5月18日,也就是昨天在北京上市。下面图片当中的右边这款车我们昨天在北京宣布上市。

  创新体系,着眼市场。自主创新不仅要有科学的精神、爱国的热情,更要创新体制、着眼市场,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才能顺利导入生产基地的各个方面。我们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不懈的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坚韧不拔的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以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国际化的技术标准,生产国际化的程序、提供国际化的服务、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的道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进来,二是走出去。凡是全球优秀的、能够为我所用的、能够壮大江铃经济实力、利于江铃发展的资源都可以引进来。但光引进来还是不够的,还要走出去,走出去是需要有实力的,这几年江铃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和平台,将具有优异性价比的产品导入国际市场。

  江铃自1995年出口中东以来,已经在国际化道路上走了十年,我们始终坚持高品质、中价位、优质服务的战略定位,从不打“价格战”,同时在国际化道路选择上,多数企业也仅仅选择了亚非国家的出口,而江铃在技术、在质量标准上向欧洲最高标准靠拢,出口目标包括了欧洲在内的很多市场,出口地区已经涉及到中东、亚洲、非洲、欧洲以及其它地区,已在海外建立了代理商21家,有效分销商106家,售后服务站101家。通过与当地分销商建立的“双赢”模式,以不低于国际知名品牌的品质、服务和信誉,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保选持了在国际市场销售利润率不低于国内的良好业绩,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赢得了国际声誉。根据权威的“JDPOWER”汽车用户满意度的调查,江铃汽车已成为中国商用车细分市场顾客满意度最高的产品。

  2005年江铃共出口整车6397辆,比2004年增长180%,成为中国柴油商用车最大出口商。2005年6月,江铃JMC被中国商务部选定为仅有的两家商用车重点扶持品牌之一,还有一家就是一汽的“解放”,今年江铃的出口目标是突破一万辆。下面这个是这近年来江铃进出口的一个比例。

  二次创业,奋发图强。尊敬的王司长、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前二十年江铃经受住了激烈的竞争考验,在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汽车形象品牌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江铃正在进行二次创业,准备在“十一五”期间投入80多亿元人民币用于

新车型的研发和技改建设,将建成两大整车生产基地,一个是15万辆的乘用车的生产基地,另一个是15万辆的商用车的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江铃将实现整车年销量超过30万辆,为打造南昌中小企业基地,作出我们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江铃将有两款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柴油发动机项目建设投产,其中一款就是引进

意大利的V1M发动机,另一款是福特在欧洲的发动机。这两款发动机都将用于匹配江铃未来的新车型,整机性能起步将达到进一步提高,我们进一步达到欧4、欧5的标准,这样将使江铃保持在国内领先地位,以实现江铃对社会、对用户高度负责的庄重承诺。

  这些年,江铃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汽车大老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的。江铃将继续坚持“诚信经营、追求品位、持续发展、回报社会”的经营理念,放宽眼界、扩大胸怀、提升水平、站高平台、坚定不移、埋头苦干、勤勉扎实、精益经营、扩展市场、增强影响,全力推进江铃“十一五”战略目标,向一流的汽车制造商不断迈进,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