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坛:中国式管理 未来的道路抉择论坛实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 16:34 新浪财经 | |||||||||
2005年10月29日-31日由《中外管理》杂志社、北京中外企业管理培训中心主办的第14届中外管理官产学峰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峰会主题为2006·中国企业“赢”思维。以下为主题论坛:中国式管理 未来的道路抉择论坛实录。 主题论坛:中国式管理:未来的道路抉择
林正大(北京圣吉企管顾问公司总裁)——主持人 艾 丰(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 李志强(清华紫光总裁)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作者) 彭泓基(香港罗伦国际有限公司主席) 林正大:各位在场的嘉宾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大家聚集在今秋的北京,在这一起来参与第十四届官产学的恳谈会,通过昨天一整天和上午2、3个小时的时间,大家有挺多的收获,接下来我们这一场论坛主要是探讨中国式的管理,未来的道路抉择。我想在中国目前整个全球的经济、政治,甚至在各个方面的影响力逐步增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不争的事实在中国除了整个内需市场和整个拓展能力非常强以外,除了市场带来自然的增长趋势,中国的企业如何在面对全球化竞争当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比如说我们现在外贸的过程当中经常受到全球化的保护,也受到一些抵制和影响,在内地市场世界500强来到我们这也受到冲击和影响,中国的企业如何在本土经营和全球化经营当中能够找出一些新的出路,能够找到一些具有竞争力的突破口,那么除了我们在营销上面的一个突出,我们如何向管理来要效益。谈到管理,近百年来从理论来讲几乎都是老美的天下,各个时代的理论,从选出的这些管理学者来看,不管是波特、比德杜拉克等等,都是美国人,他们都找出自己的路子来,中国企业是否也应该找到自己的路子。今天我们请到非常有代表性的嘉宾跟大家分享对话,相信这一场论坛会给各位带来一场帮助。 最左边是非常熟悉的艾丰,他过去是常年在媒体工作,不管是在广播电台或者是人民日报社,后来在经济日报担任总编,现在是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目前也在中国品牌战略论坛和委员会里面担任副主任,对中国的品牌和提升创造了非常大的贡献度,艾老即将从媒体的角度,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管理价值的意义以及影响力;第二位是清华紫光总裁李志强先生,他过去在中关村担任投资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对IT产业非常熟悉,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现在担任清华紫光的总裁,他也曾经得到过许多的奖项,包括最有潜力的信息产业人物,中国十佳数字人物、信息人物等等;第三位是来自香港的朋友彭泓基先生,他不只是一个企业家,他企业是面向全球化做运营和贸易,他也是对易经研究特别深厚,是中华智慧管理学会会长,他即将从做全球化经验当中探讨是否有中国式管理的可能,另外就是易学的经验来探讨;最后一位是非常著名的学者,最近写了一本《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先生。 在全球化管理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日本式管理、美国式管理和中国式管理的问题,不晓得哪一位先给我们分析一下。 艾丰:两句话说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大企业的老总,许多世界最指明的咨询公司给他做策划,花了1000万,策划的结果是亏损,他自己也下台了。他请策划的时候,没有问我,要问我,我会不同意,我不是说这家大公司不好,而是因为这些大公司他熟悉的只是一些外国公司,对中国的国情吃得不透,往往生吞活剥,这样的案例不只一个,我认为应该有中国式管理,而现在有没有还在形成过程中,所谓中国式管理我想就是两句话,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第二能够发挥中国特长的企业管理,我想这应该是中国式的管理,这是我的观点。 林正大:我们感谢艾老总结非常有意思,他从他朋友的经历,有时候是水土不服,洋土不服来谈的。李总呢? 李志强:现在企业正在进行的,用的方法,管理方法就是中国式的。同时我们也请了洋咨询公司,我们请了毕博公司对我们公司全方位六个模块进行咨询,但是我们没有死。为什么?因为我跟洋管理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要以我为主,你说的话让我听懂了,把我说明白了我就做,如果我没有听懂,没有听明白怎么办?那就先不做,因为东施效颦,最后结果连路都不会走了,最后爬着回家,所以没有清楚的时候不用这个方法,但是我也不拒绝采用西方的管理方法,所以中国式管理应该是中国国情,中国式的哲学和西方管理科学的结合,这样我们企业才会越做越好。 林正大:我们谢谢清华紫光的李总裁,他说他没有死,没有死的原因就是服西方的药的时候调和了中药的特色,适合中国的人体,中国管理、中国哲学再加上西方管理结合。彭先生你面对全球化也遇到了很多的洋人,你对中国式管理你的观点是什么? 彭泓基:我在1975年已经拿到MBA的工商管理,我在香港基本上是英国殖民主义长大的,受的是西方教育,我在90年代回国做生意,做了很多年,我发现西方一整套的管理思维其实是来源于他们本身整个的民族的哲学的精神,所以看到昨天比尔先生讲到他们的管理理念,其实你想清楚他们其实是在讲那个来源基督的精神,他们西方整个的概念就是这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管理其实要从你们的内心,你们的价值观,你们的人生观把它贯彻到做管理的方面,才能真正落实成功,所以昨天大家都很清楚,刘总就说诚心诚意是最重要。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一看,现在和西方的管理有一点类似的是什么?就是我们过去几百年来是外面的宗教全是中国,如果这样想佛教从汉唐的时候传到中国,他们来到中国是什么?他们觉得佛教来到中国是一个新的理念,新的理念它不适应中国的本土,所以在学习中国的儒、道,再把儒、道融进去的佛教,所以就发展成了禅宗,禅宗慢慢发展到全世界。这样来说,西方的管理进来中国,真的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因为中国人的思维和西方人的思维有不同,他们必须吸收我们中国人本身几千年的智慧,融合以后将来慢慢发展到外国去,所以对中国式的管理我是绝对肯定的。因为中西文化最基本的分别,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重点在哪?是人,管理就是通过人把事情做好,不把人做好就不会做好管理。所以中国文化重点就是人的学问,外国的文化是悟,他们重外功,我们重内功,不练内功不好,你练过武术就听过这句话,练功不练气,到老一场空,也就是到老你内心就麻烦了。所以中国式管理是绝对存在的,也是我们将来的前途无限的,所以艾先生说前途是无限的我绝对赞同。 林正大:彭先生是在国外长大的,又是受英国殖民教育长大的,他说中国式管理是绝对有的,所以我们运用中国的哲学,中国的科学,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合,不晓得汪先生的观点是什么? 汪中求:我更主张艾老师的观点,当然我是学艾老师的管理,不可能超出他。但是我觉得中国管理存在自己的特色,但是现在全面讨论中国管理作为一个模式讨论为时过早;第二随着国际竞争力的加强以及中国企业家的成熟,形成中国式管理是指日可待的;第三现在中国式管理真正要认真分析不是现在,因为中国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管理还在ABC当中增长,因此绝对不是现在。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林正大:所以你觉得有,但不一定是现在。 汪中求:根本不是现在,未来一定是有。 林正大:大概要多久? 汪中求:这很难说,要看我们成为职业企业家的速度有多快,这里面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因为我们过去十几年的机会抓住了不等于我们的管理学会了,不能这么说。 林正大:所以你觉得先把ABC作为基础做法,然后再慢慢拉上。 汪中求:在座很多人比我懂得管理,但是甚至更多的人,甚至不在会场的更多人和我一样,对管理最近四年才慢慢学会一点,我觉得是这样的。 林正大:我们刚才从四位嘉宾的探讨当中,隐隐约约觉得中国式的管理好象有,又好象没有。我昨天刚从杭州回来,杭州下雨以后,对岸看到山上雷锋塔隐隐约约,好象有好象又没有。比德杜拉克曾经说一个企业的文化离开民族文化就没有根,所以从管理大师比德杜拉克他也认为将来全球化运营的时候,每个国家民族会有一些不同观点,不同的看法要去扎根这里面。中国哲学如果春秋时候最发达,当时叫做诸子百家,就是把很多东西都去掉了,但是不论如何现在中国式管理也有所谓的曾思强老师在推行,有来自易经,有来自中国佛家、道家、儒家、法家的影响,也有封建遗留的思路,我想请教四位的就是如果有所谓的中国式文化,或者是中国式的管理,那么你们认为中国式管理有哪些必要的要素?我想听一听四位的看法。 艾丰:现在企业管理基本的套路实际上都是从西方学来的,因为什么?因为原来中国企业不是很好,西方企业发展几百年不是偶然的,现在我们企业发展基本上都是从西方学来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怎么把它变成中国式管理,我认为西方的文化,包括企业管理,我的观点不一定对,术比较多,道比较少,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优势在哪里?中国人说大道理比较多,但是怎么操作不知道。中国式管理形成很重要的途径,我就是倡导这四个字,如果大家能听懂我这四个字就没有白来,就是以道育术,以中国的道驾驭外国的术。中国比如说老子,老子讲的话很多,其中有一句话比如说有生生无,无有生有,这就是道,中国很多企业没有懂得这个道,他们觉得有就是有,无怎么会生有,怎么利用有形资产造就无形资产,怎么利用无形资产造就有形资产。我现在到处说品牌战略,利用无形资产造就有形资产,利用有形资产造就无形资产。张瑞敏的哲学里面讲过就是这一条,重视抓无的名声,反过来促进他的实际经营。如果说这个道理我们懂了,西方的东西我们拿来,我们还可以创造很多的东西,道掌握了就掌握了很多的东西。再比如说大企业,老子的无为而至,我认为是大企业的治理情况,如果你天天管这个企业你能管多少人,要创造一种无为而至有能自己走。我解读张瑞敏的市场战略,战略单位这些东西都是这些东西,企业越来越大实际上是管不过来,怎么办?让市场管每一个单位,所以我设想大企业,你们都是大企业,紫光也是大企业,我设想大企业的结构最理想的就是钱串子的结构,就像蜈蚣式的,但是它没有毒。它有一个特点,你切断,如果是一个完整的节,他每一个节都还活着,不仅活着还可以继续长出多节的,具有这样的本事,如果我们企业是很大一个节,每一个节是独立的生命,点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就可以无限的发展。这就是无为而至,不一定是大脑指挥,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指挥,按照这个去建立你的机制,建立你的制度,教育你员工的理念,那你肯定就好了,你没有这一套东西你怎么管。我举的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非常重要的道,用那些道可以把西方的术看得更清楚它的实质是什么?第二我们懂得道理他们没有做的,没有说的还可以创造,便于自己吸收东西,也便于自己创造,这个技术必须得懂。比如说执行力,我最近有一个小事理解执行力,没有道的执行力就会出现问题,光讲执行力后面没有道员工后面会出现问题。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概这个事情发生在半个月以前,早上7点钟就有人敲我家的门,我睡得晚7点敲门很早,就把我们两口子敲醒了,送快件的人把我吵醒了,但是这个快件一点都不重要,我非常不高兴,我觉得这个送快件的人非常有执行力,但是没有道,你7点把老头老太太吵起来,你是打扰不是服务,如果他脑子里有道就不会去打扰。所以我们很多事情离开道去看术,往往它会有问题。所以以道育术,中国的道太多,包括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环境保护等等我们都有,只不过我们没有把育术停留在平台上。我很同意刚才紫光老总所说的,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林正大:艾老说如果有,那是道,如何用中国的道来育术。 李志强:在艾老以道育术的框架下谈一下我自己的体会,因为在具体企业运作中,我认为中国式管理的要素,我觉得三个要素,在实行当中就是法理情这三个要素,中国人是最讲道理的,是以理为核心的。但是现在我们把法理情揉在一起指导我们日常的运用,目前争论是什么?争论的是法理情还是情理法,其实我们具体运作当中的困惑也就是在这里,怎么把这三个要素用好,因为我们中国人比较讲面子,所以希望以情为第一位,然后讲道理,最后合法。但是从西方的管理科学引进以后,我们现在目前在座的各位,各个领导的企业,在逐渐从一个情理法走向法理情,逐渐把规章、制度、法律摆在比较高的位置上来,我想从中国式管理这种懵懂的起源到逐渐清晰化以后,这三个要素的位置会变。所以我一直倡导法理情,把丑话说在前面,而不应该极度强调先给面子。 林正大:李总在实践过程当中认为情理法要以法带动,慢慢建立一种制度,将来运用制度、流程、规章来运作,这样大家能够保全面子。下面请彭先生谈一谈,你对中国的道研究不少。 彭泓基:我的观点有一点不同,首先是什么?大家必须明白什么叫管理,管理是一个中性的名词,它只是把事情办好,井井有条,达到目的。从这方面来讲,一个定义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我们盛世不少,我们汉代、唐代管得很好,不能说中国人没有管理。所以我说中国式的管理不是没有,而是我们没有真正的发掘出来,我是说现在。为什么?主要的原因,管理就是刚才所讲的必须要来自内心、来自哲学,来自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从这个角度来讲,老实讲为什么现在出现困难,就是现在普遍中国人对中国文化认识不够深,就变成现在机会突然爆发了,来了,市场很大了,现在不需要讲任何道,先把钱抢回来再说。关键在什么地方?当企业最初成立的时候,为了什么?为了利益,就是孟子说不远千里而来,有利欲我不服,就是这么简单,整个企业只讲一个字就是利,没有利就没有根了。我们现在讲的情况是什么样?我同意艾老师和李先生所讲的以道育术,但是也要分清楚,道就是根本,术只是说你的技术应用出来,两个是并重的,先有本才有木,不要舍本逐木。现在把老外的管理方法拿来我们应用到中国来的话,这是没有内心的部分,所以就变成舍本逐木。中国式的管理应该是什么?我说易经,很多人都懂得易经,百姓日用而不知,比如说居安思危。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都是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不是绝对的。刚才施先生谈得很清楚,够是谈强和大的问题。所以大家就明白,一个企业我们叫做企业封顶,也就是企业本身道不够,企业文化不够,包括他本身不知道价值观怎么样,所以不知道怎么办取舍。昨天海尔总裁说到我们在国内搞得很好,在国外很惨面对很多的挑战,也就像李先生所说必须要分明白分别,老外是来自基督精神,来自个人化的,因为他们知道人本身就有二性,人本身就有原罪,所以他们的完全方法是法理情,而我们中国传统是反过来,是情理法,所以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分开这两个方面,我们就讲到中国式管理的路是怎么样走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在中国管理有三点很重要,中国哲学就是儒、道、佛,为什么?很简单,他们都有长处,都有短处,儒家是进取的,佛家是当你面对逆境的时候最有用的,道家是天人合一,跟你的环境配合的。所以三个对于我们来说面对人生的管理都是重要的,就是这个原因。中国式的管理,就要从这里慢慢跑出来,所以这给大家一点点方向。 林正大:我们谢谢彭先生所说道如果要用,必须要看中国人道的根本,可能受到儒家、道家、佛家各自的影响,儒家提供我们进取心,道家让我们知道跟环境和谐相处,佛家让我们处在逆境的时候能够看开一点,这样就提供我们哲学上的支撑,以便有效去利用这些术。汪先生你对这个部分,到底如果有中国式的管理,中国式的管理是什么? 汪中求:我不敢否定以上三位的意见,但是我很担心。担心什么?担心会带来一种误导。为什么?因为道的问题很复杂,很深刻,我们不要说40分钟,就是400分钟,4万分钟我们也讨论不清楚,如果这样给大家一个引导,每一个企业家都是哲学家那显然不是现实的。我觉得我们中国企业眼前最需要学的还是先从术入手,虽然艾老师说以道育术没有问题,但是有多少企业家有这种道,并且拿这个道来育术,绝大多数人没有可能。比如说彭先生说易经在大家不知不觉就用,很多都有法则,但是不一定用这种法则来做事,这是两码事,所以我不赞成企业学过多太高深的东西,没有意义。而且目前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还很难使我们完全搞明白管理怎么做,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从体系,从它的深层次哲学概念来讲,当然是无可非议,但是应用到现在非常困难。理论构架的深入不代表我们能够迅速学习,崩溃应用,所以以道育术的观点很对,但是育非常非常困难。因此我的主张是我们必须从规则入手,先去研究我们管理的规则,更重要是用工具来起步,用最简单的东西先做起来,因为中国企业进入市场经济这么晚,怎么可能一下子又学那么高。 我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在二战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用《论语》去劝说德国兵不要打仗,为什么不用易经把人家的军舰翻掉,研究易经不是没有用,而是少数人去研究,不是大多数企业家去研究哲学,我觉得我们今天不要这么误导下去。我的理解管理第一是理念,第二是规则,第三是方法,当然刚才艾老师把它概括成两个道和术,我概括成三点,第一是理念,但是这不是所有刚刚进入企业的老总、副总,甚至包括企业家的人能够很快搞得非常明白的,这是非常不现实的,虽然很重要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搞明白的;第二就是规则,就是现在管理共同的规则,基本的方法,制定我们管理制度的一些出发点和基本道理,而这个东西可以很快学会,我们往往忽视;第三是方法。因为我是从小小的业务员做起来的,我还跟李总开玩笑如果晚出来几年就是李总的手下,后来也当过老总,但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最基本的管理手段,管理的工具,管理的方法,管理的规则,我们现在到底搞明白了多少,如果把这个东西放开来谈理念,都去学张瑞敏谈哲学,中国企业会垮台,根本搞不下去。 林正大:看来彭先生有话要说。 彭泓基:我很重要一点我有一个假定,现在大家都是比较高层的,因为今天能够来高峰会就必须要分得清楚,在一个企业里面有中高低三层的人,高层的人是要求智慧等等都是非常高,中层就是中层,低层就是执行就好了。下面执行绝对没有问题,所以我说这应该分成三个来讲,所以我说易经也不是神秘的东西,你跟我都很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是当你考虑为什么去做的时候要考虑怎么去做,所以同样刚才讨论也没有什么意思,因为强和大,强和大必须是同时,不能单单说做强不做大,那就是在攻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居安思危,必须考虑后面守的情况,所以刚才说到ISO9000灵活变动就成了,为什么是这个原因?一方面不要否定标准化,这是对的。但是做的时候也要花一点精力考虑这个问题,道不是一天能够学习,什么叫做道?就是你对这个社会怎么看,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没有你根本没有方向,所以我是分析这个情况,所以我们必须明白,现在老外那个东西是他们的价值观,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现在的做法,中国人的价值观放到管理里面出来才是中国式的管理,所以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要管理就是把我们的理念落实,同时要看这个环境。 林正大:管理和道,管理是术,就像小孩子芭蕾舞的动作没有学,你要表达思想是很难的,所以应该先从学开始。电脑的软件和硬件,人的生理和心理这都应该是并行存在的。 彭泓基:当时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你究竟站在哪里不是模棱两可,而是这两个都重要,你来定什么时间这个比较重要,那个没有那么重要,这是你们自己的约定。 林正大:李总有什么看法,在实践当中有没有先用一点术让公司井井有条,再融入企业文化和哲学思想,还是先要文化支撑大家的精神意志,才能建设成功,这两个之间是什么观点。 李志强:首先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道的,猫有猫道,鼠有鼠道,我们从生下来开始,我们就有一些观点,由于我们的家庭、环境,使我们潜移默化形成很多东西,它是融化在我们骨子里面,融入我们血液里面,这是中华民族带给我们的东西。所以道不是学来的,而是感染过来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在得到一定道的基础上道是需要悟的,是需要提高的。综合几位的想法我也在学习和思考,我想道是肯定有的,但是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就得不光要有现在的道,而且要悟出更高的道,因为我们的职责是什么?是一个企业的领军人物,是要定战略,选人才,带队伍,如果没有好的道,没有好的方向,我们企业向何方去?所以我坚持认为道是最重要的,同时我认为我们是有基础的,而且还是要提高的。 林正大:让道引导整个公司的前进,艾老你的看法是什么? 艾丰:以道育术没有说以道带术,也许术是必要的,但是要做术的时候尽量琢磨道。昨天张瑞敏说道他也做了,但是他不是光做,也琢磨了,琢磨以后知道往哪做,往哪加强。也就是说你做术的时候不要到术为止,还要再悟,悟回来再是术,这两个是融合的。但是小汪说的是操作的角度,操作的角度很多企业规章制度一塌糊涂,你天天坐在那悟道肯定不行,这跟操作是两回事,操作就看你的企业解决什么问题,操作的重点。但是我说的一般道理,包括育术也是一般道理,具体到你的企业怎么做还要具体应用。我批评一些地方领导我怎么批评?我说你们解决问题老看文件,其实解决问题最重要不是看文件而是下去实践,看文件是看不见,看文件就是渴了先喝水,饿了就吃饭,其实我们企业也是这样,我们讲的是一般的道理,你术可能是薄弱环节,你可能光埋头育术没有悟道,就要结合起来。 另外道不神秘,如果神秘就不是道而是玄学。道是随时可以看到的东西,随时可以理解的东西才是道,道无处不在。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人我很佩服,它叫修来贵,修正药业的老总,我听他一堂课他就讲修正哲学,原来是一般的名字,后来改成修正,因为老反对修正主义改成修正名字,一下就被人记住了,很好的差异化就被人家记住了,他就有了修正哲学。他企业管理参照什么东西?他参照中医,他把中医的理论分解了,他把一个企业当成一个人,然后中医怎么看这个人,怎么给他看病,怎么叫火大了,什么叫虚了,有一套这样的东西,我看管理得也很好,修正药业现在发展也很快。如果说中国式管理,他的理念就是修正,虽然不是很完整,但是方向起码是可取的。小汪你说的有的人可能是这样的中国式管理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是代表人物,大多数的追求都是这方面的。 汪中求:我一个朋友说过一句话,人的语言致于思想永远是苍白的,就是语言表达思想是困难的,显然没有人认为道不重要,显然强调道的人也要通过术执行,这是绝对的,但是我们要分析我们的人大多数的管理者不要说企业家,不要认为自己是企业家,我们大多数不是,我们企业管理者到底处在什么层次这很重要,我绝对不敢说大家没有层次,但是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目前处在什么样的层次,素质的层次、精神的层次、思想的层次、哲学的层次不能代表管理的层次,不要完全混在一起,所以应该看我们现在处在什么管理的层次,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第二就是要看我们现在市场发展的成熟度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就是我们到底是该讨论什么,显然说比如说咱们现在一本小册子细节决定成本,并不是说唯有细节决定成败,傻瓜也都知道南辕北辙,很多的东西,很多的理念是过去大家本身的经验和社会的教育已经养成的,重要性不用说,但是这里面关键是我们这个时间段最主要的是什么,关键是这,而不是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所以说语言致于思想总是很苍白。我强调的观点就是我们企业管理者眼前非常重要的是本着自己过去基本人生观念,首先从规则入手,突破一些工具的瓶颈,先把管理学起来,这是我的观点,不是说术是不重要的。 林正大:所以这里从汪先生也好,从各位的探讨,总体的思路是以道育术思想软件控制硬件,中国丕极泰来,在应用的层面上来自香港的彭先生说重点是三个层次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汪先生又提到三个层次扮演不同以外还有时间轴,又拉出另外一个轴,时间轴,就是随着时间的成熟度和市场的成熟度,我们自己要去选择配比的比重哪个时候可能要把术的建设先来,哪个地方道要多一点,这样子来弄可能更好。还有一点我们需要大家来讨论一下,就是大家认为中国式管理可能存在,但是面对全球化经营的时候,到底中国式管理能够带来对竞争力有什么意义?因为假设我们说中国式管理,要用易经还是什么,但是军舰还是来了,大炮还是来了,打不赢,全球化竞争当中中国式管理可以加入什么竞争的要素,可以给企业带来什么东西,如果他不能够带来竞争力,可能最后看道很高但是打败还是不行,所以中国式管理和中国的道和哲学,融入企业以后可以帮助企业增强什么竞争力。 彭泓基:其实西方的管理学是着重悟和实际的东西,而中国的概念是要把自己修好。所以其实中国式的管理真正和外国人加起来就是提出四个字,修己律人,所以外国哲学很少强调个人提升,你的道德观点和真正财源的方面,所以为什么中庸之道很重要。中国式管理不是学的,大家读过一本书叫做《追求卓越》,好多年前一本书,其实这些道理在中国已经讲得很清楚,已经变成我们的经典,你想想大家都听过,其实中国的管理很简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上。就告诉你必须客观知道这个情况,把好的东西搞清楚,要做好我们的产品。清明就是要知道我们消费者需要什么东西,市场怎么变化;第三就是止于至上,必须把你的服务、产品做得最好才能真正达到成功,再往上就是儒家三纲,这就是修己的工夫,很简单,就是从开始讲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这就是整个最重要的过程,我问一下大家做企业有没有真正做到三纲八条路,如果没有这样做企业下一步就不能发展,就是这几个问题。所以我们怎么评估一个企业成功还是失败,孙子兵法说得很清楚,他说是什么东西?很简单,他说兵殊有德,将殊有能,遍地殊德,法令殊行,赏罚熟明,这些就能致胜。花一点时间想,我们就能真正的想到成功的方法。 林正大:中国式管理在竞争力方面有什么提供动力的来源。 李志强:刚才谈很多理论的东西,具体应用当中要有好的方法,在具体实践当中中国式管理特别要注意的点是什么,我想这个点叫做两个字少许。什么叫少许,就是火候,因为中餐和西餐的区别带哪里?就在少许,要少许的盐,少许的调料,少许的这个,少许的那个,所以说掌握这个和后就能做出一个不同于其他的标准化的中餐来,这就是特色。有很多的方法,在企业不同的阶段,在社会发展不同的时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少许的调整。比如说我们现在企业目前采用的一些我党传统上取得胜利的一些经验,比如说大力开展谈心活动等等,这都是我们的特色,我们取得胜利的法宝。清华大学有校训来自易经,要作厚德载物。但是紫光的格言是论语,这是做事的道理,学校培养人,我们企业要做事,文是学习,行是实践,我们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而中信是目前现阶段企业最缺乏的,员工对企业的诚信,企业对社会的责任。这些东西的解释实际上是把我们以前传统的东西做了一个翻版,在论语第13章,但是我把它做了一个全新的解释,这就是对我们企业具体上的一种调整,我想用这种方法我体会就能感受到。 艾丰:我说的稍微虚一点,中国式管理如果成功了,我认为最大的魅力是一个字,是和字,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企业内部要和谐,企业和社会要和谐,中国的企业和外国的企业要和谐,如果我们中国这种文化出来,我认为会高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最多讲竞争,他比较残酷,如果在21世纪我们把和谐创造出来,而且融入到我们管理当中,不仅对中国有利,也会成为世界的一个向往。 林正大:谢谢。 汪中求:我讲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不管中国式管理到底是什么,我还是建议在座的企业们从职业化训练开始,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句话就是现在对于理论界的判断,我建议大家不要过于盲从,因为有人说过一句话叫做文章信口雌黄易,思想真心坦白难,很多著作不一定对我们起多大的作用,所以希望大家一路走好。 林正大:今天非常高兴有四位专家、学者、企业、媒体让我们学会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到底是扎根国情、文化、道来驾驭西方的术,还是应该发扬我们中国人的民族性,我想借由大家的探讨可以得到一些理解,但是在这里得到几个结论,如何道和术有效整合,这个整合过程可能会在企业里面三个阶层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上层者道多术少,中层者道术合一,底层者道少术多。在企业发展当中,企业的地基创造的时候要有道支撑你的方向,但是做的时候可以先从工具,先从术应用,让你快速掌握一些进入市场的能力,甚至现在连日本的企业界都产生一个反思,他们说日本的企业家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企业家的精神。大前年批判日本的企业现在缺少道,松下信之诸就说企业家和经营者的区别就是往前看30年,所以我们如何结合技术和中国的思维,中国取得的道来源于很多,不管是道家、儒家、佛家还是孙子兵法等等哲学,丰富的哲学可以给我们一些支撑,但是最重要就是看到世界顶尖级大师比德圣吉说到的五项修炼越来越跟中国人相近,第一就是自我超越,就是回到中国的哲学由内而外,然后他里面共同愿景也是追求大家的和谐和合一。系统思考追求人与思考产生动力,而不是像艾老所说过度的竞争产生负面影响。今天座谈虽然很短,也期盼给各位思路,一来建立起我们中国人的自信心,但是也非常务实应用大量西方一百年研究出来的科学成为我们的力量,追寻更多的竞争力,而让我们整个中国人能够扬眉吐气,最后祝愿各位心想事成,谢谢各位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