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向东
经常带着温州当地的企业出国参展的张明,近日又失望了。
因为他看到:在即将公布的由中国贸促会制定的《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中,他的这家外贸公司仍被挡在项目申请人
必须具备的门槛之外。
《办法》对中小组展企业设置门槛
据悉,在该《办法》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对出国办展资格明显放宽,由从前的只允许经过商务部批准的具备出国组展资格的200多家,变为符合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法人,虽有条件限制,但可参与出国组展的主体范围已经明显变宽。
然而,这些限制条件在一些企业眼里,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除了张明遇到的障碍外,该新《办法》在广州征求意见时,许多民营企业认为,组展主体必须是“具有向参展企业发出因公临时出国任务通知书”的条件明显过高,等于把民营企业直接排除在外,因为民营企业并不具备“向参展企业发出因公临时出国任务通知书”的条件。因此,许多中小会展企业认为,新《办法》表面上是放宽了标准,实际是设置了更高的门槛。
新《办法》对中小企业是门槛,但对已经具有组织出国展主办资格并稳定开展业务的机构,影响甚微。中国对外贸易广州展览公司从事出展业务的华谦生表示,比照新《办法》,该公司完全符合条件,业务不会受任何影响。
设置门槛是为了规范市场
针对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反映,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处处长徐延波向记者表示,制定这样的条件,是出于规范市场、提高组织出展的企业公信力的考虑。徐延波以“资金”要求这一项为例做了详细说明。
他表示:出展项目对资金实力要求很高。项目组织前期,需要向国外展览会主办方预订展位或场馆,项目本身也需要准备相关材料和宣传推广等,这些成本要求组织出展的企业自身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量。“总不能项目还没开展,就先向企业收取费用吧?这不等于‘空手套白狼’ 吗?如果项目最终操作不成,这笔钱肯定会惹来纠纷。”徐延波认为,从管理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为了有效地保证参展企业的利益,不至于失去出国展市场的公信力。
而对于企业提出的“具有向参展企业发出因公临时出国任务通知书的条件”,徐延波表示:现在地市级部门都有这个权限,并不会构成障碍。
其实,对出国展组展市场设立门槛,一直是中国贸促会的管理思路。去年在大连举行的全国出展工作会议上,展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孙钢就表示,以行政审批确定出国展览组展市场准入资格的管理方式取消后,“对市场准入问题也应以积极的、市场化的手段加以规范,引入资质管理办法。”
疏导比堵截更有效
企业有企业的需求,政府有政府的苦衷。针对新《办法》,广州大学副教授、广州会展产业研究所所长刘松萍表示,对于出国展市场是堵是疏,一直争论不休,政府管理部门一直倾向于加强管理。实际上,出国参展已经是企业的强烈需求,需要的是引导,国家对扶持中小企业出国参展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完全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变堵为疏。对于组织企业出展效果好的企业,国家应将扶持资金向这些企业倾斜,从而达到正面引导的目的。
据记者了解,德国对出国展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组织企业出国参展的管理上,而把出国主办展览会,则视为一种市场行为,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策。在组织企业出国参展的管理上,德国采取由联邦经济和劳工部审核和确定政府支持出国展览工作的年度总预算,然后以政府财政补贴和资助的方式,支持德国企业集体出国参展。负责选择展览公司具体实施的是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德国各个出口行业协会则作为连接广大企业和AUMA及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这一体系在德国已经运作得相当成熟,丝毫不逊于德国办展市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虽然各国情况不同,肯定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好的经验却值得借鉴。”曾于2004年赴德国专门考察和学习的刘松萍很认同德国的管理方式,她认为这种疏导的管理方式往往更有效。她同时表示,德国的管理体系是多年逐步形成的,中国的管理模式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一定要避免出台一项新法规解决了老问题,却又引来了新问题的弊端。
|